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83节

  高安公主受郑贵妃熏陶,精通音律,靠在门边,手指跟随着音律,有节奏的敲打着大腿。

  这曲子音律欢快,节奏舒缓,有如春风拂面,令人置身于一片草原之中,鼻间仿佛还能闻到草木清香。

  不久,一曲奏完,高安公主仍闭着双眼,意犹未尽。

  “安儿,快过来吧。”郑贵妃早注意到她了,朝她招了招手。

  高安公主这才回过神,快步过去,在郑贵妃介绍下,向郑若烟行了一礼。

  “妾身不敢受公主大礼。”郑若烟屈身敛衽。

  高安公主一时不知怎么喊对方,转头看向郑贵妃。

  “安儿,就喊三娘吧。”郑贵妃指引道。

  高安公主愣了一下,盯着郑若烟,惊奇道:“您就是那位郑氏三娘子?”

  郑若烟微微一笑,道:“公主殿下知道小女吗?”

  高安公主瞪大眼睛望着她,道:“我听别人提过你的名字,说你特别美,现在一瞧,果然是真的呀。”

  郑若烟微笑道:“公主殿下长大后,一定也是个大美人。”

  高安公主对这位郑三娘子很有好感,便没有告退,听她跟郑贵妃谈话。

  郑贵妃向郑若烟问起刚才那首曲子来历。

  郑若烟轻轻道:“回姊姊,此曲名叫飞鹤玉霄,是司马郎君游览嵩山之后所创。”

  郑贵妃平生最喜爱音律,听到司马承祯创出如此妙曲,对他好感大增,言谈之中,已经偏向司马承祯。

  郑若烟却还有犹疑,叹道:“只可惜他的门第,父母恐难以接受。”

  郑贵妃微笑道:“此人大才,必能金榜题名,届时,我再派人去你父母那里说上几句话,此事应该能成。”

  郑若烟听她如此说,也终于拿定了主意,微笑道:“小妹都听贵妃姊姊的。”

  待郑若烟告退离去后,高安公主朝郑贵妃问:“姨娘,您这位堂妹是准备嫁给那个姓司马的人吗?”

  郑贵妃走到琴台边,一边拨弄琴弦,一边说道:“是啊。”

  从她拨弄的旋律来看,正是郑若烟刚才弹奏的飞鹤玉霄。

  高安公主此时兴趣却不在曲子上,又问:“那她不嫁给上官纯了吗?”

  郑贵妃随口道:“应该不会吧。”

  高安公主眨了眨眼,心道:“父亲还说郑三娘子一定会嫁给上官纯,嘿嘿,这回父亲可弄错了。”

  她眼珠子一转,告别郑贵妃,快步来到甘露殿,通传进入殿内,却见李治正在和王及善说话。

  高安公主听了几句,好像是在说百济的事,便没去多听,走到李治旁边,依偎在他腿上。

  李治摸了摸她的头,继续和王及善说着话,过了半晌,王及善终于告退离开了。

  “安儿,找朕有事吗?”李治低头问道。

  高安公主嘻嘻一笑,道:“耶耶,您刚才在公主院时,是不是说郑家三娘子,一定会嫁给上官纯?”

  “我可没说一定,而是有可能。”李治纠正道。

  高安公主手肘撑在他腿上,仰着头,道:“那孩儿跟您打个赌,她不会嫁上官纯。”

  李治见她眉飞色舞的小模样,就知道她肯定听到什么消息。

  对现在的李治来说,很多历史已经变化,他也不会强求按照原来轨迹发展。

  上官纯到底能不能娶郑氏,他也不会太多干涉。

  “那好,你想赌什么?”

  高安公主道:“若是孩儿赢了,上巳节那日,希望父亲准许我和阿姊也出宫去玩。”

  李治愣道:“你才这么小,难道也想嫁人了?”

  高安公主红着脸,道:“才不是呢,孩儿只是想瞧瞧热闹,那么多酒杯飘在曲江池上,一定好玩。”

  李治想了想,道:“那好吧。”

  高安公主眨了眨眼,道:“那女儿告退了。”

  李治随意挥了挥手。

  高安公主飞快的离开屋子,捂着嘴偷笑道:“耶耶真糊涂,都没问我输了要怎么样呢,嘻嘻,到时候输了我可不认罚!”

  话虽如此,她毕竟也不想输,接下来几日,干脆搬到熏风殿,每天都要向郑贵妃询问郑三娘子的情况,防止她变心,害自己输了。

  好在一切顺利,时间飞逝,很快来到二月下旬,科举揭榜之日。

  这天上午,郑若烟又入宫了一趟。

  高安公主得到消息后,赶忙来到熏风殿。

  进入殿内,却见郑贵妃又坐在琴台边,学习那首飞鹤玉霄曲,四顾一看,却看不到郑若烟人影。

  “姨娘,您那位堂妹呢?”她走过去问。

  郑贵妃道:“她啊,已经走了。”

  高安公主忙问:“那她和司马承祯的大婚,已经定下来了吧?”

  郑贵妃看了她一眼,笑道:“你小小年纪,最近怎么总追着这种事问个不停?”

  “您快说嘛!”高安公主撒娇道。

  郑贵妃无奈的道:“她已经跟上官氏‘文订’(订婚),不会嫁给司马氏了。”

  高安公主一脸错愕:“这……怎么会这样?”

  郑贵妃叹道:“那司马承祯科举不中,跑去嵩山做道士了。”

  高安公主:“……”

  ……

  窗户都关的很紧,屋子里依然是一片昏暗,却闻不到那种刺鼻的药味了。

  许敬宗也已经仔细打理过自己了,不再是那副披头散发的狼狈样。

  许敬宗家的仆人都已经被带走了,伺候他的是李敬玄特意派来的四名仆人,四名婢女。

  这八人都是细心伶俐之人,显然是李敬玄特意从府上精挑细选后,才派过来的。

  此刻,这八人都守在门外。

  屋子里只有许敬宗和李敬玄两个人。

  “他通过了?”许敬宗两手微微发颤,昏黄的眼眶中,闪动着浑浊的雾气。

  李敬玄感慨道:“其实彦伯发挥的并不好。多亏陛下这几年的科举改革,录取人数一直在增加,这次更是录取超过五百人,彦伯的名次是四百七十八位。将来回来后,也只能先从吏员做起。”

  许敬宗两只颤抖的手握在一起,沙哑着声音,道:“过了就好,过了就好。”

  李敬玄又道:“因皇后殿下求情,陛下只给他处以五年流刑,五年之后,许兄就能再看到他了。”

  许敬宗喃喃道:“五年,也不知老夫还能不能再活五年。”

  李敬玄道:“许兄不在朝堂,正好可以在家安心修养。彦伯那边,小弟自会照应周全。”

  许敬宗望着李敬玄,感慨道:“敬玄,这次多谢你了。”

  李敬玄正色道:“你我之间,何必说这些话。若不是你帮忙,我也不可能那么快掌控礼部,让科举顺利进行。”

  许敬宗点点头,不再纠结,说道:

  “还请老弟帮我转告彦伯,只要他熬过这五年,将来这五年的经历,将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李敬玄道:“一定转到。”

  许敬宗身子往榻上靠了靠,问道:“这次科举的头甲是谁?”

  李敬玄道:“一个叫谭阳的河北寒门。骆宾王也中了,第八名。”

  许敬宗道:“这不奇怪,以他的才能,进前三甲都是有可能的。”

  李敬玄道:“陛下今年降低了诗词类的权重,否则他很有机会进前三甲。另外,前十之中,有七名都是寒门出身。”

  许敬宗感慨道:“寒门出身的学子本就更能吃苦,陛下给他们提供了向上渠道,他们能不拼命读书吗?”

  两人都非望族出身。

  尤其是李敬玄,名义上是赵郡李氏,其实和李义府一样,都是寒门出身,显赫之后,联宗于赵郡李氏。

  所以李敬玄对眼下的情况,是乐于见到的。

  “许兄,皇后殿下已经做了安排,明天孙思邈会来府上给你治病,等他离开后,就会对外宣布,你的癫病治好了。”

  许敬宗感慨道:“让皇后殿下费心了。”

  李敬玄微笑道:“这说明当初许兄带着我们,支持皇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袁公瑜、侯善业他们若是再有些耐心,等上几年,也许不会落此下场。”

  许敬宗微微侧头,显然不愿再提这个话题。

  李敬玄道:“情况就是这些,许兄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许敬宗道:“最近边关情况如何?尤其是昆藏地区和营州?”

  李敬玄笑道:“许兄,你既然已经赋闲在家,何不安心静养,这些事就别操心了。”

  许敬宗感叹道:“以前老夫坐朝时,总想能在家休养,不理政事。可在家中这段日子,却始终放不下朝中之事。老夫现在才明白,长孙无忌为何留在长安了。”

  李敬玄沉默了一会,道:“昆藏情况不太好。吐蕃人一走,信德国和南天竺诸国,都向大食人投降了。”

  许敬宗心中一凛,问道:“朝廷准备如何应对?”

  李敬玄叹道:“暂时没有任何动静,也不知那些武将,向陛下提了什么意见。”

  许敬宗想了想,摆手笑道:“不必急,政事上,那帮子将军虽提不出什么好主意,可在军事上,他们还是要比你我更擅长一些。”

  李敬玄沉默不语,心中显然并不认同。

  许敬宗又问:“营州那边有什么消息,百济局势如何?”

  李敬玄道:“我去问过郝处俊,听他说,在我大唐支持下,扶余福信在百济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稳固了。”

  ……

  二月时节,长安城万国朝会的情况,便以极快的速度,传到了辽东各个地区。

首节 上一节 383/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