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48节

  这次大唐参加狩猎的人中,除高侃外,都是些新面孔。

  分别是:左骁卫郎将刘仁愿、右骁卫将军庞同善、兵部尚书萧嗣业、果毅都尉独孤元立。

  长孙诠心思不在狩猎上,只顾着想自己的事。

  两个时辰后,大唐胜出,优势却并没有以前那么大,第一名是高侃。

  此时已临近日落时分,李治下旨在营台前生火,举办簇火宴会。

  因越王和纪王一直在李治身边,长孙诠不好过去,过了好半晌,两人终于离开。

  长孙诠快步过去,来到李治身边,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李治拍了拍身边的蹑席,笑道:“坐着说吧。”

  长孙诠道了声谢,在李治旁边坐下,说道:“陛下,关于徭役之事,臣有一个构想,请陛下阅览。”递过一份奏章。

  李治拿起来仔细阅览,火光映照在他脸上,忽明忽暗,让长孙诠一颗心揪了起来。

  过了好半晌,李治终于放下奏章,侧头看向长孙诠。

  “这是有人给你提的建议的吧?”

  长孙诠低头道:“陛下慧眼如炬。”

  李治沉吟片刻,说道:“这样确实稳妥一些,朕没有意见。”

  长孙诠暗暗欣喜,又道:“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

  “说吧。”

  长孙诠遂将李义元的事说了。

  李治听完后,微感诧异,皱眉思索了一会后,摆手道:“行,朕知道了。”

  长孙诠不再多言,拱手退下。

第248章 朕替先帝弥补过失

  深夜,立政殿。

  宽阔的凤榻上,李治靠在榻壁,单手搂着武媚娘,手指轻轻抚摸着她光滑细腻的肩膀。

  “媚娘,你听说过李君羡这个人吗?”

  武媚娘原本惬意的靠在李治肩膀上,凤目微闭,听到此话,倏地睁眼。

  “九郎,你怎么忽然提起他?”

  李治缓缓道:“他的儿子来长安了,明天有可能会告御状,为李君羡平反。”

  武媚娘眸光轻闪,仰头道:“九郎,你打算帮李君羡平反吗?”

  李治道:“这世上总要有个是非对错,李君羡比吴王还冤,总不能因为先帝所断,就让他一直冤下去。”

  武媚娘早瞧出李治对先帝的孝不过停留在表面,实际上对先帝并没有那么尊崇,故而并不奇怪。

  她奇怪的是李治怎么会知道李义元的事?

  难道是司宫台查探到的?

  次日清晨,武媚娘伺候李治穿衣后,将他送出殿外。

  等李治走远,她才回到殿内,命人将张多海喊了过来,淡淡道:“让你办的差事,你可办好了?”

  张多海陪笑道:“回殿下,那李义元实在是冥顽不灵,臣实在劝不动他,后来臣便想着,利用长孙无忌来对付他。”

  “长孙无忌?”武媚娘眼角一跳。

  张多海急忙道:“臣琢磨着,长孙无忌也不希望此事闹大,故而派人告诉他,希望他设法阻止,谁知……”

  武媚娘冷冷道:“谁知他告诉了陛下。”

  “什么,他告诉了圣人吗?”张多海一怔。

  武媚娘眼中闪过一道煞气,站起身来,“啪”的一声,甩手给了张多海一耳光。

  “你这胖厮,竟敢擅作主张!”她语气森然道。

  张多海急忙跪在地上,伸出脑袋,用力吹着武媚娘刚才打他的那只手,道:“殿下请息怒,别打疼了手,臣自罚便是。”

  吹了一会后,两只手用力扇打着自己耳光。

  张多海一张胖脸弹性十足,武媚娘一巴掌下来,还真有点手疼,见他扇了自己二十多耳光后,冷冷道:“够了。”

  张多海额头贴在地上,道:“臣办事不利,请殿下责罚。”

  武媚娘俯视着他,道:“你以为吾生气,仅仅是因为你办事不利吗?”

  张多海愣了一下,不敢吱声。

  武媚娘道:“你是怎么告诉长孙无忌的?”

  “臣派人让他一名外出的家仆听到了此事。”

  武媚娘哼道:“长孙无忌如此精明之人,会瞧不出是别人故意让他知道?”

  “这……”

  “他知道后,就会觉得吾想继续对付他,你懂吗?”

  张多海稍稍抬起头,呐呐道:“可他如今不过是个平民,就算知道了,也不敢报复吧。”

  武媚娘一脚踢在他肩膀上,怒道:“愚蠢,你以为我怕的是他?我早已和陛下承诺,以后不会主动对付他,你这是让我对陛下失言!”

  张多海浑身一颤,又将头贴回地面。

  武媚娘胸口起伏,喘了几口气,道:“你也知道长孙无忌现在是平民,吾堂堂皇后,再去对付他,岂不惹人耻笑?陛下知道后,也会觉得我小肚鸡肠!”

  张多海低声道:“臣知错了……”

  武媚娘正要继续训斥,一阵低沉的鼓声忽然响起。

  这是登闻鼓的声音。

  武媚娘走到门口,遥望着朱雀门方向,心道:“李义元果然来告状了。”

  李义元迈着沉重的步伐,穿过承天门,绕过太极殿,终于来到了两仪殿。

  殿内原本正在商议正日假期内,发生的政务,此刻却被打断。

  满朝文武都一言不发,默默望着他进入大殿。

  李义元抬头瞥了眼宝座台方向,只把皇帝的轮廓瞧个大概,便跪在地上,叩首道:“草民李义元,拜见陛下。”

  李治抬手道:“起来吧,你既然击登闻鼓,定是有冤情了。”

  李义元咬了咬牙,道:“回陛下,草民是李君羡之子,家父因女主武王的谶言,含冤受死。草民听说当今圣人仁德宽厚,不信谶言,这才冒死击鼓,只盼能为父申冤,虽死无悔!”

  群臣听到此话,都怔住了。

  李君羡的冤情,上次讨论女主武王时,便已有了定论,按理来说,应该为李君羡平反。

  然而此案是太宗皇帝定的案子。

  当今圣人仁孝,是否愿为一桩冤案,质疑太宗皇帝的决定,谁也拿不准。

  一时间,朝堂陷入了安静,针落可闻,大臣们屏气凝神,谁也没有做声。

  突然间,一道消瘦的人影走了出来,拱手道:“臣恳请陛下,为李君羡平反。”

  众大臣瞧见此人出列,先是诧异,随即又琢磨过味来,对他支持李义元的行为,能够理解。

  此人正是与李义元有类似遭遇的吴王李吉。

  今日是正日后第一个朝会,规模和朔望朝一样,故而李吉也有资格朝参。

  李贞见侄儿插手此事,也不好坐视不管,当即跟着出列。

  “陛下,先帝处置李君羡,是因有人造谣,当时先帝病势沉重,难免犯下错误,陛下若是能帮先帝弥补过失,以先帝的英明神武,只会高兴才是。”

  李慎跟着出列,道:“臣附议。”当即又有几名宗室出列附议。

  李治缓缓站起身,道:“越王之言有理。君王也会犯错,当初魏征就多次指出先帝过失,先帝反而非常喜悦。相信先帝在天之灵,得知此事后,也会欣然同意。”

  群臣见皇帝表态,也纷纷出列支持。

  这事和吴王李恪的冤案不同,不需得罪任何人,故而大殿内的所有大臣,都表示附议。

  李治当即裁决,命大理寺联合刑部,给李君羡的冤案平反。

  另外还当朝宣布由李义元继承李君羡的郡公爵位。

  李义元喜极而泣,叩首谢恩,离开大殿时,恍若梦中。

  此事议定后,朝会继续进行。

  随着各项事务一一商议完毕,长孙诠越来越紧张。

  这时,轮到燕然副都护周智度汇报漠北之事。

  李治听他说完后,问道:“漠北最近可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吗?”

  周智度愣了一下,道:“回陛下,除了部落增多了一些外,并无特别之事。”

  李治没好气道:“部落忽然增多,不就是奇怪的事吗?可查清增加的部落,都是哪族的胡人?”

  周智度忙道:“回陛下,都是铁勒人。”

  李治道:“都从哪里来的?”

  周智度道:“应该是之前流离失所的小部落,重新返回漠北。”

  韩王李元嘉忽然出列,道:“薛将军当初平叛时,只针对铁勒九大部落,小部落并未受影响,何来流离失所的说法?会不会是铁勒九姓部落,悄悄回到漠北?”

  周智度道:“不会啊,臣派人打探过,他们已西迁到谦河流域,正在和本地的黠戛斯部征战,抢夺他们的水草,并无东归迹象。”

  李元嘉拱手道:“陛下,既然不是铁勒部,很可能是其他胡族,假冒铁勒部。臣以为应该查清此事,驱逐他们,否则会影响到本朝商人在漠北的利益。”

  李治目光看向周智度,道:“周卿,你以为韩王所言如何?”

  周智度忙道:“如果真是其他部落伪装成铁勒部,臣一定查清此事,驱逐他们!”

  李治点头道:“很好,朕等着你的消息。”

  此事完毕后,上官仪出列,奏请在太府寺新设一个机构,名为“质柜所”,在各州县设立官营质柜,允许百姓们低息借贷。

首节 上一节 248/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