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49节

  这正是李弘与东宫官员们研究出的方案,在李弘坚持下,利息非常低,不到一分。

  李治已经看过方案,并且同意,只加了一条,让御史台和户部官员监督此事,防止有官员以公谋私,借机赚钱。

  上官仪兼任太子詹事,所以由他提出此事,最为合适。

  群臣都知道此事是太子所谋,无人反对。

  李治当即同意了此事,先挑选十个大州,设立质库所,以观后效。

  眼瞧大事基本都商议完毕,长孙诠终于出列,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群臣早已听闻免除徭役的消息,见他出列,心中皆是一惊。

  李治道:“讲!”

  长孙诠拱手道:“陛下,这两年来,鲁城县以招募民力之法,代替征召民力,效果显著,极受百姓推崇,臣以为可将此策,推至全国。”

  话音刚落,立刻有好几名官员出列反对。

  长孙诠侧头看去,反对之人中有卢承庆、杜正伦、于志宁、李勣、尉迟恭、程知节等人。

  若是一般官员,见到这么多重量级大员反对自己,必定没有勇气再坚持己见。

  长孙诠却丝毫不惧,因为这些出列的人,都在长孙无忌的意料之中。

  画会的一番布置,也成功奏效,阎立本稳稳坐在蹑席上,并无起身的意思。

  这也让长孙诠多了几分信心。

  卢承庆最先发难,道:“长孙县尉,徭役自夏商周便存在,至秦汉成为常制,乃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怎能说取消就取消。”

  杜正伦道:“我知道驸马是为民考虑,可你想过没有,取消徭役,国家将增加多少财政支出,到时国库入不敷出,只能增税,于民未必有利!”

  长孙诠道:“在下计算过,鲁城县取消徭役后,财政支出确实增多,但民众收入却增加的更多。就算将来增加赋税,百姓们也不会抱怨。”

  杜正伦若有所思道:“你的意思是说,就算多增税,百姓们多出的收入,减去这些赋税,也有盈余?”

  长孙诠道:“正是如此,而且徭役免除后,还会从其他方式,为国家增加收入。”

  杜正伦道:“不知有哪些方式?”

  长孙诠道:“第一个是商税,这两年来,鲁城县商业发展大幅增加,商税增加了近五成。”

  杜正伦与卢承庆对视一眼,似乎都被说动了一些。

  长孙诠接着道:“第二,鲁城县新生人口,远胜其他州县,十五年后,田税也会大幅增加。”

  杜卢二人听到此处,都没有再开口。

  于志宁忽然道:“若是徭役取消,将来修建各种工事,岂不要花费大量的额外支出?”

  阎立本道:“话是如此,不过与之相对的,百姓免受征调,便能专心打理良田,增加产出。这些钱可以从赋税中收回来,对吧,长孙县尉。”

  长孙诠没想到阎立本不仅不反对,竟还帮自己说话,心中大喜,道:“正是如此。”

  阎立本身为工部尚书,负责的就是全国大项工事,他既然这么说,于志宁也不好反对了。

  李勣道:“请问长孙县尉,若是取消徭役,战争时期,如何输送物资,也是用钱招募民力吗?”

  他的语气很温和,不像质问,更像是商量。

  长孙诠拱手道:“回李将军,下官以为,可以保留一部分杂役,取名‘兵役’,战时征调。战后,由朝廷给受征百姓一部分补偿。”

  如此一来,对军队来说,与原来征调的民力并无分别。

  李勣与尉迟恭、程知节用眼神交流了一会后,三人都退了回去。

  于志宁反应很快,见他们退回蹑席,也紧跟着退下。

  如此一来,反对之人都被说服,其他如李义府、上官仪等人都知道皇帝支持此事,自不会反对。

  李治环视一圈,见无人再反对,暗暗点头:“让长孙无忌帮长孙诠谋划此事,果然是个正确决定。”

  “诸卿既无异议,那就依长孙县尉之言,在全国取消正役,只保留兵役。”他大声宣布。

  长孙诠又道:“陛下,臣以为可循序渐进,先在河北道施行,若无问题,再推行其他九道。”

  李治道:“准奏。”

  众大臣见他如此谨慎,原本还有几分质疑的大臣,也暗暗点头。

  此事奏毕,再无大臣出列上奏。

  李治喊了声“退朝”,从侧门离开大殿。

  新年的第一场朝会,就此结束。

第249章 李义府再拜相

  朝会结束后,群臣各自前往衙署。

  这场朝会虽然没有大的人事变动,却也让群臣都明白,皇帝改革的决心非常强烈。

  田制只是开始,今日这场徭役之争,其实就是税制改革的前战。

  李义府一向是看皇帝脸色行事,皇帝想怎么改革,他就会怎么支持。

  原本他还想着今日徭役废除之事,必定十分艰难,他甚至还准备了一套说辞,帮长孙诠一臂之力。

  谁知长孙诠三言两句,竟将几位反对之人全部说服,似乎早已准备好了一切,事情推进的极为顺利。

  这让他几日的苦心准备,白费了一番。

  他回到中书省后,立即派人把张柬之请了过来。

  张柬之刚才也参加了朝会。

  朝堂发生的一切他也都见到了,不必李义府多解释,他便猜到李义府喊他过来的用意。

  “李公,您是来找我商议税制改革之事吗?”张柬之进入办公房后,询问道。

  李义府伸手示意张柬之坐下,笑道:“正是如此,柬之,刚才朝会的情况你也看到了,长孙诠竟如此轻易推动税制改革,背后若没有人指点,我是不信的。”

  “您怀疑是陛下站在他背后?”张柬之眉毛耸动了一下。

  李义府低声道:“陛下当年任命他为鲁城县令时,只怕就是为了这一天。”

  张柬之沉吟片刻,低声道:“照您这么说,陛下当初被长孙无忌压制时,很可能已经筹划好了一切。”

  李义府目光一亮,道:“你我想法一致,不然改革速度不会这么快,安排也不会这般细致。”

  张柬之缓缓道:“陛下目前的改革,效果虽看不出来,但可以瞧出来,是一心想让国家变得更好。”

  李义府道:“这是自然,所以你我更应支持陛下。我打算上奏,提交新的税制方案,你意下如何?”

  其实从去年田制改革起,就陆续有大臣上奏,提议修改税制。

  皇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众臣都不明白皇帝心思,见皇帝没有表示,慢慢的也就不再上奏。

  这次的朝会,每一个大臣也终于明白过来,皇帝先前毫无反应,目的就是为了今日的朝会,想先解决徭役的问题。

  徭役原本就是税制的一部分,如今大头已经解决,剩下的税制修改方案,自然也要推进。

  张柬之正色道:“李公,您准备怎么修改呢?”

  李义府道:“从陛下先前表露的态度来看,并非想要加税,而是希望简化税制流程,那么将征收的粟、绢、布、麻全部换成铜钱,一年收一次,你看如何?”

  唐朝的租庸调规定,不论土地、财产多少,都要按丁缴纳同等数量的赋税。

  其中粟二石,称做租;绢二丈、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可用绢布替代服役,是为庸。

  然而要用绢布替代二十天正役,需要六丈绢,负担极大,一般百姓难以承受。

  皇帝既然取消了徭役,庸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租调,这两项收的都是实物。

  绢、粟,庸调由县尉负责征收,八月开始收敛,九月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租则在收割后,十一月开始运送。

  若是统一用钱币,则不需要分两次收,一年一次,方便简单。

  张柬之沉声道:“李公,在下以为不妥。”

  李义府愣道:“哪里不妥?”

  张柬之道:“按照原来的收税方法,百姓只需将产出的一部分,交给朝廷,不需太麻烦。若是改收铜钱,百姓则需将手中粮食、布帛,都转化为铜钱,对他们来说,就麻烦多了。”

  李义府皱眉道:“每个县城中都有粮商,运过去卖掉便可,能有多麻烦?”

  张柬之道:“李公,您想想,那些粮商见这么多百姓来卖粮,还会按原价收吗?”

  李义府心中一惊,沉默下来。

  张柬之道:“百姓们跟商人打交道,本就容易被欺骗,到时候朝廷收的税一样,百姓却需要多交粮食,利润都被商人赚取了。”

  李义府道:“那依你之见,还是收实物?”

  张柬之道:“下官以为可以折中一下,百姓们还是交实物,让地方官员去换成铜钱,就不会吃亏了。”

  百姓与商人相比,是弱势群体,官员则相反,胆子再大的商人也不敢赚朝廷的便宜。

  李义府点点头,道:“那就按照你说的,上一道奏试试吧。”

  当天夜里,李义府便写好一份奏章,次日派人送到了甘露殿。

  其他官员也都和他一般,纷纷上奏,导致左偏殿内的高有道几人,工作量大为增加。

  不仅如此,因为李治下了旨意,凡是与田制、税制有关的奏章,直接送到正殿。

  李治的龙案上,久违的堆满了奏折。

  为防止头疾恶化,他不敢太过操劳,每天就处理两个时辰。

  结果足足花了五天时间,才将这些奏章看完。

  这其中李义府的奏章最合他心意。

  这天上午,他将李义府喊了过来。

  “李卿,你呈上来的奏章朕看过了,你能考虑到民间换粮的不易,足见对民生的关注,朕很欣慰。”

  李义府微笑道:“陛下过誉了,臣平日休沐时,就喜欢去长安城外的田舍走走,与村庄的百姓们交流,故而对他们的情况还算了解。”

  李治道:“你这个习惯很好。中书省一直少一个中书令,阎立本又需要兼顾工部的差事,朕看你可以补上去了。”

  李义府欣喜不已,躬身道:“臣多谢陛下!”

首节 上一节 249/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