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38节

  李治道:“讲。”

  长孙诠道:“臣以为免除徭役之事,可以先在河北推行。”

  李治道:“为何?”

  长孙诠道:“一来三年免税时间已快到了,河北虽然恢复了一些元气,却依然是全国最贫穷的地方,臣以为应该先在河北推广,恢复民力。”

  “其二,田制改革先在关内推行,最后在河北,若是徭役改革也先在关内推行,未免太不公平。河北百姓会觉得,陛下依然重视关中,轻视河北。”

  李治笑了笑,道:“你才去河北两年,就完全站在河北的立场了。”

  长孙诠道:“臣与他们接触后,才知他们这些年受了多少苦难和委屈,臣以为朝廷应该补偿他们。”

  李治点点头,道:“好吧,朕准了。”

  长孙诠欣喜道:“多谢陛下。”

  这时,王伏胜忽然来到李治身边,朝他附耳说了几句话。

  李治听完后,脸色微变,沉声道:“竟有这种事,其他船没事吗?”

  王伏胜轻声道:“就只有一艘船沉了。”

  李治沉默良久,冷冷道:“朕不信会有这么巧合的事,传旨大理寺,让狄仁杰去查!”

  王伏胜应诺一声,告退离开。

  李治看向长孙诠,道:“驸马,你也退下吧,好好准备一下正日的大朝会,到时候肯定会有很多朝臣反对。”

  长孙诠应道:“是。”顿了一下,咬牙道:“陛下,臣能否去趟昭陵,看望一下大堂兄?”

  李治愣了愣,露出沉思之色,没有说话。

  长孙诠低声道:“是臣冒昧,臣告退。”

  “等会,朕没说不准你去。”李治抬了抬手,道:“朕不仅允许你去看他,还准许你把他接回长安。”

  “陛下,您真的……”长孙诠露出惊喜之色,简直有点难以置信。

  “其实英国公已经为他求过情了。朕原本打算等吐蕃的战事结束,再放他出昭陵。如今他谋划的计策已经成功,吐蕃剩下的事能否成功,在于将领,与他无关。朕即刻下一道旨意,你把他接出来吧。”

  长孙诠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多谢陛下!”

  李治挥了挥手,道:“你等一会,朕现在就给你一道中旨。”

  长孙诠几乎是跑着离开的皇城。

  在长孙一族出事前,他对长孙无忌还只有七分尊敬,三分不满。

  然而长孙一族出事后,长孙无忌的各种应对措施,已经赢得了他所有的尊敬。

  他先回了趟公主府,也顾不得去跟妻子见面,骑上一匹快马,径直朝着昭陵而去。

  策马奔驰到九嵕山脚,顺着陵道一路上山,很快来到山腹中的陵寝,出示旨意后,在陵令带领下,来到长孙无忌的石室。

  长孙无忌正坐在一张案后,低头写书,听到脚步声,头也不抬的道:“何事扰我?”

  “大兄,是我。”

  长孙无忌猛地抬起头来,望着眼前微黑的青年,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道:“你是长孙诠?”

  长孙诠凝视着他,道:“正是小弟,小弟特来接兄长离开。”

  长孙无忌浑身一震,道:“你、你说什么?”

  长孙诠微笑道:“陛下已经下旨,准您离开昭陵,返回长安。”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道:“是吐蕃那边打完了吗?”

  长孙诠摇头道:“没有,陛下说您的策略已经成功,吐蕃战场剩下的事,将由将军们决定,与您没有关系了。所以提前放您出去。”

  长孙无忌只觉浑身一轻,反而不急着离开了,笑呵呵的道:“来,坐下说话,我来煮茶。”说着从茶盒中取出两块茶饼。

  长孙诠抢着道:“让小弟来吧。”过去接过茶饼,开始烧水煮茶。

  长孙无忌走到一张椅子上坐下,笑道:“和我说说吧,你这两年多在鲁城县过的怎么样?”

  长孙诠遂将鲁城县的情况说了,还将李治让他协助推进税制改革的事说了。

  长孙无忌听完后,怔了怔,陷入了思索。

  “大兄,你怎么了?”长孙诠侧头道。

  长孙无忌沉默了一会,感叹道:“四郎,我得感谢你,若不是你的缘故,陛下不会这么早放我出来。”

  长孙诠手一抖,道:“大兄,这全是陛下的恩典,和我有什么关系?”

  长孙无忌表情变得极为凝重,道:“免除徭役可不是小事,自秦汉以来,已推行八百多年,朝臣反对的声音,只会比田制改革更大。”

  长孙诠道:“小弟以为,并非推行的久,就一定正确,小弟在鲁城县这些年,深切体会到徭役之害。徭役取消,朝廷财政负担看起来加重了许多,但也能从其他地方收回。”

  长孙无忌笑了笑,道:“你不必说服老夫,老夫是你的帮手。”

  长孙诠愣了愣,也终于反应过来。

  “大兄,陛下让您提前出来,是想让您帮我吗?”

  长孙无忌捻须道:“不错,朝廷那些大臣的心思,老夫一目了然,就连他们要反对的理由,老夫也能猜个大概。有老夫帮你参谋,陛下才能真正放心。”

  长孙诠笑道:“有大兄帮助,小弟也有底气多了。”

  长孙无忌正色道:“话虽如此,也切不可大意,你再将鲁城县的情况,仔细跟我说一下,一点都不要漏过。”

  长孙诠将煮好的茶递给他一杯,兄弟两人直接在石室中聊了起来。

  这一聊,两人竟浑然忘了时间,还是陵令进来提醒,再不出发,就不能赶在关城门之前回到长安了。

  长孙诠笑道:“大兄,距离正日还有一个多月,也不急于一时,先回去吧,小弟再慢慢跟您说。”

  长孙无忌转头望着书架上的书,道:“那这些书……”

  长孙诠笑道:“小弟明日带人过来,帮您都运回去便是。”

  陵令也陪笑道:“长孙公,您不必担心,在下会派人守好石室,绝不让您这些书有丝毫闪失。”

  长孙无忌拱手道:“那就有劳了。”

  此时已到下午,阳光并不刺眼,长孙无忌踏出寝陵时,还是被晃晕了眼睛,急忙以手遮面。

  好半晌后,眼睛才终于适应。

  他抬头望着外面宽阔的天空,感叹道:“本以为余生要在寝陵渡过,想不到还能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他转过身,朝着寝陵叩首道:“太宗陛下,请恕无忌无法再侍奉您了,等无忌死后,再来见您。”

第239章 为何君王都爱抄家?

  长孙无忌行走在熟悉的长安大街上,感受着人流涌动,喧闹沸腾,感觉整个人又活过来了。

  他忽然转头看向一个茶棚,棚内有两名大汉正在争吵,脸红脖子粗的,就差动起手来。

  长孙无忌听着他们吵架的声音,竟也觉得十分亲切,微笑道:“四郎,我们过去坐着,喝杯茶吧。”

  长孙诠望着争吵的两人,皱了皱眉,还是答应了。

  两人来到茶棚坐下,茶伙光顾着去劝阻那两人去了,也没有过来招呼新客。

  长孙诠见长孙无忌一脸认真的听着那两人争吵,显然并非真的来喝茶的,便跟着听了起来。

  只听一人叫道:“你这鸟厮,骨头真贱,萧氏给了你什么好处,你要帮他们说话?”

  另一人冷哼道:“我连个姓萧的朋友都没有,他们能给我什么好处?这年头,就不能说句公道话了吗?”

  先那人道:“公道话?萧氏连谋逆造反都敢干,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我看你是收了萧氏的钱,特意帮他们洗名!”

  “官府告示,写的明明白白,只有一部分萧氏造反,而且是其他萧氏举报了他们,不然,陛下为何还让萧家人当兵部尚书?再说,他们干嘛凿自己的船?”

  “嘿嘿,正因为是自家的船,所以才要劫,他们不满朝廷抄家,所以暗中凿一船货物,将船上财物抢回去,回点本,有什么稀奇?”

  长孙诠听到此处,猛地一惊,想起上午面圣时,皇帝似乎也提到了萧氏和船,脸色也不好看。

  由此来看,定是出了什么事。

  长孙无忌瞧出他面色有异,问道:“四郎,怎么了,这事你知道吗?”

  长孙诠低声将上午面圣时的情况说了。

  长孙无忌又问起萧氏造反的事,全部了解后,站起身道:“走吧。”

  “不听了吗?”长孙诠起身跟在后面。

  长孙无忌道:“既然连陛下都震惊,肯定不是小事,这些普通人知道的不会太清楚,故而才会相互争执。”

  长孙诠道:“要不要我去打探一下?”

  长孙无忌笑道:“不急,既然是大事,咱们迟早会知道的,先带老夫去拜见公主吧,老夫可得好好感谢她。”

  长孙无忌返回长安的消息,很快传遍朝野,然而群臣震惊之余,却无一人敢去拜访他。

  长孙无忌在公主府住了两日后,李治下旨,将赵国公府又赐还给了他,不过爵位却没有再赐封。

  故而赵国公府的牌匾,改成了长孙府。

  如此一来,群臣终于明白皇帝的用意,皇帝既然不再封官赐爵,说明并无启用长孙无忌的意思。

  赐一座府邸也很正常,长孙无忌毕竟是皇帝的舅舅,皇帝仁孝,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长孙无忌虽然回到长安,皇帝既然不打算再用他,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找他了。

  毕竟他的仇人还在,武皇后、越王、纪王、小吴王,哪一个都不好惹。

  一连三日,除了长孙诠外,竟没有一人来找长孙无忌,包括长孙一族其他成员。

  直到第三日的晚上,长孙府才迎来第一个访客。

  长孙无忌坐在大书房的桌案后,望着来人,感叹道:“茂将,你不该现在就来找我。”

  辛茂将微笑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长孙公,物归原主。”拿着一个锦盒,递给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打开锦盒,里面正是他花了数十年心血,暗中发展的人脉名单。

  第一个名字正是上官仪。

  当初他前往昭陵时,将名单交给了辛茂将保存,并且告诉他,若是遇到迈不过去的坎,可以利用这张名单的力量。

  长孙无忌望着上面一个个名字,感叹道:“人心易变,这一年多来,也不知上面有多少人,已不再为老夫所用了。”

首节 上一节 238/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