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71节
郭待封昂然道:“薛礼能击败吐蕃,凭的是出其不意,吐蕃人并不知道他的存在,这是朝廷的谋略,他不过执行罢了。无论换做谁,都能打赢这一仗。”
顿了一下,又道:“至于咽城一战,他能打胜,凭的也是唐军强大的战力。他取胜后坑杀降卒,足见其是个不懂兵事的莽夫。”
高有道一拍桌案,霍然起身,道:“郭兄若这样说,这顿宴在下可吃不下了,告辞。”
转身大步离去。
郑鸣玉斜了郭待封一眼,哼了一声,跟着离开。
……
“他真这么说的?”公主府内,新城公主吃惊的问。
家令道:“奴看的清楚,听的也清楚,公主,咱们这位新科状元,可不是一般的人呐!”
新城公主又问:“确定他没有婚配?”
家令道:“绝对没有,奴调查的很清楚,也并未与人订婚。郭待封常对朋友说,突厥不灭,绝不娶妻!”
新城公主欣喜道:“果然是个有志气的健儿。眼下突厥已灭,他也可以成婚了。”
家令笑道:“您说的一点不错。”
新城公主笑道:“我这就进宫去和姊姊说。”
那家令忙道:“公主,常山公主的性子您该了解啊,最近您请了多少世家名流、青年俊杰入府,她也没一个瞧得满意的,说了只怕也无用。”
新城公主皱眉:“那你说该怎么办?”
家令轻轻道:“常山公主年纪大了,只怕已有心理负担,害怕谈到婚事,您应该去找陛下,直接帮她定下来才行。”
新城公主想了想,道:“有理,那我去找兄长。”
入宫之后,新城公主来到甘露殿,内侍却告诉她,皇帝去了薰风殿。
新城公主沿着千步廊来到薰风殿,刚到门口,便听到里面传来舞乐之声。
王伏胜正在殿门口跟一名内侍交代着什么,瞧见她到来,快步迎了过来,微笑道:“公主,您是来求见陛下的吗?”
新城公主点点头,探头朝殿内看了一眼,问道:“大监,兄长什么时候喜欢歌舞了?”
王伏胜笑道:“这是骠国上贡来的几名舞姬,贵妃娘子调教一番,又从众艺台挑选了几名舞姬,组建成一支舞队,亲自创作了一首舞曲,献给陛下呢。”
新城公主道:“那您别通传了,我直接进去便是,免得扰了兄长雅兴。”
王伏胜笑道:“也好。”
新城公主迈着步子进入大殿。
只见殿内一共九名女子正在献舞,都穿着轻薄浅短的纱衣,赤着雪白的双足,将美好身段展露无疑。
中间领舞之人赫然是郑贵妃。
她是唯一穿着宽袖的,头上点着牡丹花钿,浅笑晏晏,双眸勾魂,肢体摆动间,有如一只翩翩蝴蝶,
新城公主看了半晌,都有些看痴了,心想:“改日要请贵妃姊姊教我这曲子,郎君回来后,我也跳给他看。”
过了好半晌,舞曲跳到最后,郑贵妃旋转摆动间,拿着一只白玉酒杯,已飘然来到李治身边,递上酒杯。
李治接过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顺势将郑贵妃拉到怀里,正要俯首亲吻时,眼角忽然瞟见新城公主。
他咳了一声,坐直了身,道:“新城来了啊。”
郑贵妃转头一看,见新城公主正望着两人,从李治怀里起身,嫣然笑道:“陛下,妾身去更衣了。”
朝新城公主点点头,带着舞队从角门离开了。
新城公主来到李治旁边坐下,倒了杯酒,递了过来,笑道:“新城搅了兄长好事,特向兄长赔罪。”
李治接过酒饮了,问道:“你忽然来找兄长,又是为你家驸马而来的吗?”
新城公主嘀咕道:“郎君来信说,在鲁成县过的很好,帮百姓们开渠修路,似乎比在长安还痛快呢,哪用得着我关心。”
李治神色一动,问道:“他修渠开路的民力,可是招募的民间百姓?”
新城公主道:“是啊,他说百姓都抢着干呢,还有邻县百姓过来,争着接工,一年不到,鲁成县周边的路有四条翻修,又新挖两条渠。以往花一年时间,修两条路都不容易。”
李治点点头,道:“那就难怪沧州考功郎给他评了一个‘上下’。”
新城公主喜道:“郎君得了上下吗?兄长,那他是不是能回长安了?”
李治道:“他的任期有四年,你急什么。不过他这个‘上下’很难得,今年考评特别难,各道州县有‘上下’评级的只有十几人罢了。这说明他在鲁成县办事很尽心。”
唐朝官员考评很重德行,而德行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民间的风评。
只要踏实为百姓做事的,自然能得到百姓爱戴。
尤其是鲁成县还是试点县,户部允许他们多留一部分税收,当做雇佣民力的经费,由官府花钱雇佣百姓们干活。
只要官员不贪污,百姓们自然喜欢。
新城公主听李治夸奖驸马,正暗暗偷笑,忽然猛地一惊,道:“啊,差点忘了正事。”
李治笑道:“你既然不是为驸马,那就一定是为你姊姊了。”
新城公主笑道:“猜对了,兄长,阿姊的大婚,可得抓紧了。我瞧着今年的新科驸马郭待封不错,您何不为阿姊赐婚?”
李治皱了皱眉,问道:“她同意了吗?”
新城公主叹道:“阿姊那性子,您就算把天上文曲星带到她面前,她也不会答应,这事只能您来做主了。”
李治道:“不急,她才二十出头,让她自己选,郭待封也未必是良配,你可以陪她多去街上逛逛,只要她瞧见谁了,对方也同意,我就给她赐婚。”
新城公主嘟囔道:“您当年怎么不由着我挑选呢?”
李治笑道:“你的婚事是先帝安排的,可怪不到我头上。”
新城公主撇了撇嘴,道:“那好吧,我带她去瞧瞧郭待封好了。”
李治皱眉道:“你怎么就盯住一个郭待封,这次科举中举的进士可不少。”
新城公主笑道:“您不知道,那郭待封去看榜时,竟不直接看……”将郭待封看榜情景说了。
“您说此人是不是与众不同?”她期待的问。
李治面无表情道:“只能说他很自信,然而一个人过于自信,有时候是会坏事的。”
新城公主觑着他表情,小声道:“兄长,您是不是不喜欢郭待封?”
李治道:“朕又没见过他,怎谈得上喜不喜欢。只不过一个人的品性才干,需要慢慢观察,不能只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新城公主点点脑袋,道:“那我去找阿姊了。”
李治摆手道:“去吧。”
第174章 郑氏做媒
郑贵妃换好衣服后,来到正殿,却已经看不到李治的人影了。
一名宫人低声道:“娘子,刚才有户部官员求见,圣人去处理政务去了,还说给您留了一件礼物。”
“礼物?”
郑贵妃微微一愣,目光转向李治刚才坐过的桌案,只见案上摆放着一支圆头朱木笔。
郑贵妃走过去拿在手中,才瞧出这是一支装饰笔,上面刻着两个“四四方方”的小字,文昌。
“这是文昌笔?”郑贵妃讶道。
那宫人笑道:“正是呢,张大监说了,这是梓潼郡刺史进贡的文昌笔,由七曲山祠祝和十多名法师一起开光,福泽深厚,圣人赐给您,当做小郎君的庆贺之礼。”
唐朝主文运的福星有文曲星和文昌星,又有文昌帝君梓潼神为文曲星化身的说法。
文昌笔便代表着受文昌帝君祝福,有文运亨通之寓意。
郑贵妃道:“小郎君庆贺?”
另一名内侍笑道:“圣人刚才说了,鸣玉小郎君科举高中啦!”
郑贵妃大喜,将文昌笔紧紧握在手中,朝着虚空中的文昌帝君祷告着。
祷告完毕,她吩咐了几名宫人,让她们将文昌笔好好装饰一番,系上带子,好挂在身上。
随即她伸开双手,吩咐道:“沐浴。”
刚才她跳舞出了身汗,若不是怕李治久等,就要立刻沐浴的,如今皇帝既然离开,她自然要清洗一番。
几名宫人上前伺候她脱衣服,又有人去采摘园子里刚开的各种花瓣。
正当郑贵妃在一个大的雕花浴盆里洗浴时,宫人来报,说她祖母和母亲都进了宫,正在长乐门外等候。
郑贵妃心知两位长辈是为郑鸣玉而来。
因二人并无诰命在身,郑贵妃命贴身的掌宫女官前往立政殿,向皇后请一道入宫门禁,然后再去领人过来。
郑贵妃知道两人过来还要一会时间,又洗浴片刻,才起身擦拭身体。
郑贵妃换好衣服后,来到寝殿,命人在香炉中点上“茵墀香”,又让人将最新上贡的春茶饼备好。
又过了半个时辰,卢老夫人和王氏都穿着得体的盛装,一起来到薰风殿,向郑贵妃见礼。
郑贵妃抬手道:“免礼。”屏退了所有下人,又让人关好门,向两位长辈行了晚辈礼。
两人赶忙上去拉住她手,不让她屈身。
卢老夫人笑呵呵的道:“莺儿,鸣玉的事你可知道了?”
郑贵妃微笑道:“知道了,陛下还给我送了一份贺礼。”
拿起桌上装饰好的文昌笔,道:“这是梓潼刺史上供的文昌笔,由祠祝和法师们开光过,拿去给鸣玉带着吧,让他注意些,此物蕴着福分,莫要弄丢了。”
卢老夫人伸双手,小心翼翼的接过,郑重的道:“如此宝贝,就算他自个弄丢了,这宝贝也不能丢。”
王氏笑道:“圣人真是有心,竟然连鸣玉这么点小事都记着呢。”
此话言外之意,自然是郑贵妃在宫中颇为受宠了。
郑贵妃自家人知道自家事,皇帝最宠爱的还是皇后,自己是比不过的,这些话也没必要告诉家人。
“鸣玉既然中榜,他与卢氏的婚事,还要有劳老祖母挂心了。”
王夫人听到此话,脸色微微有些不自然。这桩婚事并未遂她的心意,同时也让她在府中的地位,降低了一些。
卢老夫人笑眯眯的道:“殿下放心,此事老身一定办的妥当。”
郑贵妃拍了拍手,命宫人们进来,为两人看茶。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