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20节
这些流民受到朝廷赈济后,一路上有吃有穿,对生活多了些盼头,运粮都格外卖力。
运粮的是篷车,唐朝骡马多,每辆篷车都有骡马在前面拉,人只需在后面赶车就行。
遇到上坡或路况不好时,才需要推上一阵。
李莫哥一家也在运粮队伍里。
此时正好是上坡,他卯足力气,在车后用力推着。
不仅妻子程氏在帮忙,儿子李慕唐小小年纪,也拼了命推着运粮大车。
又行了三里路,天上果然下起了雨。
众人穿上蓑衣蓑帽,继续赶路,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下一个驿站。
他们运送的粮食,既是给前线将士吃的,也是他们自己的口粮。
众人在驿站一间屋子里歇脚,顺便起锅造饭。
驿站里有一名老驿卒,年轻时走东闯西,不仅去过庭州,还去过碎叶城。
众人将来都要在庭州安家,故而一边端着饭碗,一边听老驿卒讲述庭州的情况。
那老驿卒咧嘴一笑,露出满口残缺不堪的老黄牙。
“你们运道不错,要是以前去庭州,肯定没安生日子可过,现在去的话,兴许能过上几年日子。”
有人问:“为什么?那里没房子住,没有田耕吗?”
老驿卒道:“嗨,房子多的是,田也耕不完。”
“那是税收很高吗?”又有人问。
“那就更不提了,贺鲁叛唐之后,庭州就不收税了。”
“是贺鲁劫掠庭州的缘故吧。”那名校尉从外面走了进来。
老驿卒看了他一眼,陪笑道:“还是您知道的多。正是如此,自贺鲁叛唐以来,年年劫掠庭州,不知多少百姓,劫去给突厥人当奴隶了。”
李莫哥皱眉道:“庭州不是有安西军吗?任由突厥人劫掠?”
老驿卒瞥了他一眼,道:“人家小股小股的骑兵来,来去如风,一次劫一点,安西军也没法子。”
有人笑道:“幸好朝廷剿灭了贺鲁,咱们去了后,倒不必担惊受怕。”
老驿卒摇头道:“那也说不准,突厥人就算投降朝廷,过个几年,又会造反,也不知能安生几年。”
众人脸色顿时有些苍白。
李莫哥冷哼道:“朝廷大军干嘛不杀光突厥人?”
老驿卒道:“那些突厥人都精的很,发现打不过咱们唐军,立刻就投降了,总不能杀降兵吧?”
便在这时,外面有马蹄声响起。
老驿卒耳朵动了动,皱眉道:“听这声音,是六百里加急啊,前线又出变故啦?”
起身出了屋子,众人也都跟出去瞧。
只见一名驿卒策马奔来,背后插着一根旗子,上面写着“驿”字。
老驿卒瞧见旗子颜色,道:“果然是六百里加急。”
那驿卒奔到驿站门口,早有替换的驿卒牵着马,在门口等着了。
两人交接旗子和公文,新驿卒策马扬鞭,冒雨朝着鄯州方向急行。
那奔来的驿卒累坏了,被其他驿卒带到屋子里,提供饭食。
老驿卒走了进去,问道:“小刘,出什么大事了,怎么又有六百里加急?”
那驿卒咕噜咕噜喝了几大口水,喘着气道:“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好像是咽城的薛仁贵将军,杀降了!”
……
黎明,天空还未亮透。
承香殿偏殿角落的一间屋子里,王伏胜睡梦之中,隐隐听到什么声音,霍然睁开双眼。
他睡眠一向很轻。
果不其然,一阵敲门声在他门外响起。
王伏胜穿好衣服,推门一看。
门外站着一人,是负责甘露殿打扫除尘的内侍。
“天都没亮,何事来扰我?”王伏胜皱眉问。
那内侍急道:“大监,兵部送来一份急奏,说必须立刻上呈圣人。”
只要前方有战事,大唐兵部官员都有任何时候递奏的权力,哪怕是夜晚。
王伏胜皱眉道:“兵部官员可有说什么?”
那内侍道:“具体的不知道,不过好像是薛仁贵将军杀了降兵!”
王伏胜脸色大变,接过奏章,整理了一下衣服,小心翼翼的进入承香殿寝殿。
迷迷糊糊中,李治听到王伏胜的呼喊声。
“大家……大家……”
李治睁开双眼,侧头一看,帷幕之外,果然站着一人。
他坐起身,揉了揉脸颊,问道:“怎么了?”
王伏胜低声道:“兵部急奏。”递过奏章。
李治接过一看,不由脸色微变。
兵部传来消息说,薛仁贵斩首的三万首级之中,竟有一半是降卒。
这消息还是苏定方送来的。
薛仁贵那边对此事竟只字不提,所以兵部直到现在才知道。
李治发愣之际,刘充嫒也坐了起来,默默帮他穿着衣服。
李治回过神来,朝王伏胜问道:“只有这份奏章吗?”
王伏胜道:“暂时只有这份奏章,也许过一会,会有新的消息传来。”
李治沉声道:“派人去两省和兵部守着,有关于薛仁贵的任何消息,立刻回传。”
一个时辰后,李治刚到甘露殿,兵部又收到薛仁贵的奏章。
兵部官员都来不及摸一下,就被内侍拿到李治手中。
李治看完以后,沉默良久,道:“传旨高有道他们几个,倘若今日有关薛仁贵的奏章,全部集中起来,送到正殿。”
王伏胜应诺下去了。
整个上午,李治都在翻看国史。
尤其是关于杀降的记载,记录只有一件,那就是杀单雄信之事。
动手的是李世民,传旨的是李渊。
李治相信一定还有杀降事件,只是没有记载罢了。
唐高宗记忆中,隐约就有李世民在夏县屠城的印象。
便在这时,王伏胜来报,说今日的奏章,已都送到甘露殿正殿。
李治离开寝殿,来到正殿。
今日分类的奏章,已多了一沓,全是关于薛仁贵的奏章。
李治拿起来细看,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这些奏章,全是弹劾薛仁贵的,没有一封为他说情。
尤其是武将们,全部选择观望,无一人上奏。
李治叹了口气,这也正常。
唐朝尚武,却并不鼓励杀降。
唐朝对外族施行的是羁縻政策,先打一场,然后安抚,册封官职,设立羁縻州,使其成为大唐领土。
倘若杀降之事不严惩,其他武将也会效仿。
到时,唐军纵然前线取胜,敌军也会顽抗到底,不会臣服大唐。
战斗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成为大唐负担。
不过薛仁贵杀降是有原因的,而且他立下大功,又是自己一手提拔,李治并不想处罚他。
如今的局面,就算公布薛仁贵杀降的理由,官员们也未必肯接受,需得做些布置才行。
李治正思索时,一名内侍来报,说:“大家,高有道求见。”
“传他觐见吧。”
第127章 拜访李勣
未几,高有道来到正殿,朝李治拱手行礼。
“微臣高有道,见过陛下。”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你来找朕,所为何事?”
高有道道:“微臣听说薛将军在咽城杀了不少降兵,微臣以为此事必有缘故。”
李治抬头望着他,道:“高卿是想为薛仁贵求情?”
高有道忙道:“臣并非求情,只是关于此事,有些微拙见。”
李治摆手道:“你不必紧张。薛仁贵帮过你大忙,你帮他求情,朕也不会怪你。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高有道道:“据微臣所知,咽城是西突厥小牙城,贺鲁当初劫掠庭州,掳走数千百姓,都关押在咽城。”
李治微微一凛,道:“你继续说。”
高有道道:“臣阅览过庭州刺史的一份奏章,从里面可以看出,贺鲁对劫掠过去的唐人,非常残忍。”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