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19节

  李治目光闪动:“哦,有什么蹊跷?”

  于志宁道:“第一,那马球手打伤知微后,竟立刻服毒自尽。第二,那球手的月仗,似乎被人做过手脚,故而知微只是轻伤。”

  李治沉吟道:“如此说来,确实古怪。”

  于志宁沉声道:“陛下,依老臣之见,那球手自杀,显然是不愿别人拷问他,进一步想,他肯定藏着什么秘密,不愿他人知道。”

  李治道:“于公觉得,他会不会是武府之人所派?”

  于志宁道:“这个可能并不能排除,但老臣仔细考虑,另一个可能更大。”

  李治道:“什么可能?”

  于志宁道:“此人是受他人指使,想挑拨武府与于府的关系。”

  李治暗道:“不愧是三朝元老,果然嗅觉敏锐。”

  李治道:“于公为何这么想呢?”

  于志宁道:“问题就在球仗上,只有武府中人,最有机会更换球仗。如果真是武府人故意让他行凶,他用的应该就是杀人的球仗,知微此刻也已经死了。”

  李治点点头,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于志宁叹道:“一大清早,世族派系的官员就都找到老夫的府邸,这便是另一个原因。”

  李治愣了一下,道:“你怀疑此事是世族派系策划?”

  于志宁点头道:“他们都想投在老臣门下,让老臣帮他们遮风挡雨。但老臣已经年迈,也不愿给陛下添麻烦,所以拒绝了他们。他们这才用这种极端手段,挑唆老臣与武氏的关系。”

  李治暗暗一笑,于志宁虽聪明,毕竟欠缺情报,竟怀疑到世族的头上去了。

  李治微笑道:“于公深明大义,朕心甚慰,恰好大理寺少卿狄仁杰也在球场,朕会命他调查,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于志宁拱手道:“多谢陛下。”

  便在这时,王伏胜来报,低声道:“陛下,皇后派人送上来表书。”递过一份奏章。

  李治接过一看,目光闪动,终于明白武媚娘的目的了。

  他本就奇怪,这件事武媚娘提前知道,为何还会出现事故。

  原来她的目的是为了这份表奏。

  武媚娘的表奏很短。

  她以武府纵容奴仆,在马球场打伤于知微为由,上表请求,将武家兄弟外放州县。

  李治知道,武元庆兄弟一直苛待武氏姊妹和杨夫人,武媚娘一直不喜这两个继兄。

  按照历史发展,武媚娘便将两位继兄外放,后来又借贺兰氏的事,将两人流放致死。

  她没有制止此事,便是为了找个外放两人的由头。

  而且通过此事,她还能卖于志宁一个面子,仿佛做出很大让步。

  对其他世族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抚。

  这份表奏,和她当初请旨嘉奖韩瑷、来济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符合当下时宜。

  李治对武家兄弟没什么好感,自然不会阻止,他将奏章递给了于志宁。

  “于公,这是皇后的表奏,你且瞧瞧。”

  于志宁小心翼翼的接过,看完之后,忙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李治笑道:“怎么了?”

  于志宁苦笑道:“知微并未受太重伤势,怎能因这种小事,外放武氏两位郎君。”

  李治道:“于公不必担心,皇后这么做也是一种表态,不愿亲族过多影响朝政,和当初徐充容请旨外放徐齐聃类似。她既有此贤德之举,何不成全她?”

  于志宁感叹道:“还是陛下慧眼如炬,皇后殿下贤德仁厚,对亲族态度,颇有当年文德皇后的风采。”

  李治当即命王伏胜将奏章拿到中书省拟诰,又吩咐道:“召刘仁轨来甘露殿觐见。”

  王伏胜应诺去了。

  李治信步回到甘露殿,坐在御案后默默沉思。

  最近西突厥的战事已接近尾声,他的压力小了很多,开始琢磨着下一步计划。

  大唐最大的危机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河北地区。

  首先,绝不能再因为朝鲜半岛的战事,影响到河北地区的民生。

  在他印象中,泉盖苏文再过九年才死。

  随着他的死,高句丽分崩离析,两年后就被大唐消灭。

  所以现在也不必着急。

  先用这九年时间,让河北休养生息,到时再一鼓作气,消灭朝鲜三国,不让新罗摘了桃子。

  当然,要想缓解河北地区的民怨,光凭减免三年税收,肯定不够。

  这只是第一步。

  李治最近一直在琢磨长孙诠的话。

  河北最大的问题是徭役。

  其实严格来说,徭役不仅是河北的问题,也是整个封建王朝的问题。

  百姓们一年必须服一个月役,负担沉重。

  然而要想减免徭役,却也并非草率可以做出的决定。

  这个时期官府力量有限,一些大的土木工程,必须征召民力来完成。

  这也是生产力不足造成的。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让官府出钱雇佣民力,完成那些大的工程。

  可如此一来,国库压力太大,地方官府也更容易贪污。

  所以徭役之事,急躁不得,需得慢慢筹谋,一步步尝试。

  正思索间,刘仁轨来到殿外求见。

  李治传他进来。

  未几,刘仁轨进入大殿,叙礼毕,李治问道:“刘卿,朕召你过来,是有件事想听听你的看法。”

  刘仁轨道:“臣恭听。”

  李治道:“河北徭役沉重,导致百姓们连农事的时间都不够,致使田地荒芜,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刘仁轨沉吟了一会,道:“回陛下,徭役是我大唐税制,租庸调制的重要一环,要想改变,需分外谨慎。”

  李治点点头:“朕知道,所以才问问你的看法。”

  刘仁轨道:“河北徭役繁重,主要原因是折冲府太少,人口较多,登记在册的民役数量庞大。故而一些大的工事,官员为方便起见,直接征调河北民役。”

  李治道:“这一点可能更改?”

  刘仁轨道:“可以,只要陛下传旨州县,将杂役细分,规定一人杂役完成上限,如此可避免一人完成过多杂役。”

  顿了一下,道:“这样也有缺点,如果分散征调民力,会导致工事完成时间增长。”

  李治沉吟了一会,道:“增长就增长,总不能为图方便,就专征一地民力。”

  刘仁轨道:“臣领旨。”

  李治又道:“朕还有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在一个县城,试行一种政策,让官府不选择征调百姓,而是雇佣百姓。”

  刘仁轨愣了一下,道:“陛下,这样岂不是平白花费更多钱?”

  李治道:“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想,选择雇佣的话,百姓就能自由选择。忙碌之人,可以耕地,不耽农事。空闲之人,可应募完成工事,也能得到一笔钱。”

  刘仁轨皱眉道:“这样似乎并没什么变化。”

  李治摇头道:“田也耕了,工事也完成了,忙碌之人和空闲之人都在劳作,都得到收获,如何没有变化呢?”

  刘仁轨迟疑道:“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这样确实更好,可朝廷就要多花一大笔钱。”

  李治道:“这叫提高生产力,百姓们生产力提高,国家产出就增多,花出去的钱,会从其他地方收回来。”

  刘仁轨皱了皱眉,道:“似乎也有道理。只是到底好坏如何,未必能尽如陛下所想。”

  李治点点头,道:“所以朕才想找一个县城,先尝试一下这种政策,观察结果。”

  刘仁轨寻思道:“若只是一个县城,纵然出了问题,影响也不大。”

  拱手道:“臣没有异议,只不知陛下想在哪里尝试?”

  李治想了想,道:“就在河北吧,长孙诠是被外放沧州吧,他所在的县叫什么?”

  刘仁轨道:“沧州,鲁城县。”

  李治道:“那好,就在鲁城县试点。”

第126章 薛仁贵杀降

  四月是梅子黄熟的季节,天气阴沉多雨,又称梅雨季节。

  鄯州与凉州之间的黄土大道上,一支运粮队正在缓慢前行。

  这支运粮队刚从长安离开不久,运粮的多是河北流民。

  他们在长安附近县城待了几日后,登记入籍,被迁往庭州居住。

  天空阴沉,乌云低悬,似乎随时会有一场梅雨落下来。

  护卫运粮队的是一支两百人的营队,领军校尉抬头看了一眼天色,面露忧色。

  运粮的队伍最怕阴雨天气,不仅行路会变得更加艰难,就连粮食也会被打湿,容易腐坏。

  “都走快点!再走五里就到驿站了,可以歇息一阵,顺便躲躲雨。”

  校尉大声呼喊着。

  唐朝的邮驿非常发达,长安以西,每三十里都设有一个驿站。

  驿站有房舍、马厩、仓库,并备有车、牛、马、骡,既可传递情报,也可为转运军需物资的队伍,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

首节 上一节 119/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