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冠军侯,迎春表兄 第263节
一来二去,导致跟随他打天下的那些开国功臣们,势力愈发壮大。
这也间接导致了开国三大案,赵二郎母亲的祖上,便深受其害。
至如今,北地经过朝廷的细心呵护,学风已有掩过南方的趋势。
秦钟去往山东,不失为一条路。
提起山东,嬴渊忽然想起一事,
“承平元年,太学学正孔彦缙已年过古稀,遂辞官还乡,在济州建了一座学府,名为济州书院。”
“我与那位孔先生是老乡,这就书信一封,你若有意前去,将书信送到孔老先生那里,或可让你入学。”
第253章 秦可卿赠女儿红
嬴渊的老家在济州不假,但毕竟是武将。
由武将举荐他人前往读书的学府,说起来,不免有些好笑。
济州学府的山长,能够答应?
一开始,嬴渊也考虑过这点儿。
不过,去岁会试,也就是北伐之前。
有不少山东学子来到京城。
但因生活困苦,住不起客栈,就只能住在路边或是桥洞下面。
嬴渊与一些出身山东的官吏、商人等,便合伙包下了一座客栈。
其内一应所需,比如蜡烛、吃食、书籍、纸张乃至毛笔等,都由他们承担。
让学子们免费去用。
一来二去,嬴渊即使身为武将,在山东读书人的圈子里,口碑倒也算不错。
当然,这对嬴渊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可在一些穷苦的山东学子眼里看来,无疑是救了他们的命。
毕竟,谁不希望,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去备战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
那名为孔彦缙的山东大儒,也是当代衍圣公。
不过他这位衍圣公,与孔家历代衍圣公的性格都有所不同。
因其年幼时有悲苦经历,与族人不合,后来被上皇器重,才投身治学大业中。
上皇登基之初,身为衍圣公的孔彦缙去朝拜,上皇说,外朝使臣,在京皆有公馆,以示朝廷重视。
然衍圣公却无设馆在京,不是重视儒道之意。
毕竟,佛道两家在京皆有‘根据地’。
孔彦缙却说,才德不配,设馆之事方才作罢。
在他担任太学学正期间,听闻有外邦使臣在太学附近出言辱骂一位学子。
已年过花甲的孔彦缙却撸起袖子,要与那些外邦使臣干架,后被一众学子拦住。
孔彦缙不悦,跑到宣武门前,擂起了金鼓。
不得已,上皇出面调停,让外邦使臣向那学子道歉,并赔偿一些金银等物。
发生在他身上的,还有一事,是说一次孔彦缙从京归家途中,见到了一些佃户被欺负的事情。
孔彦缙觉着有些不爽,但也未管这事,只是一直记在心上,后来回京之后,因佃户利益之事,斥责当时的内阁大臣。
说他们白占了官身,不干人事。
总而言之,他这个读书人,与历代有些欺软怕硬的衍圣公,多有不同。
就因他的这个臭脾气,也引来孔家族中之人的不悦。
甚至,孔家人都为这个事,闹到上皇面前去了。
上皇特意下了道旨意,说让他们这家子人消停点,别给天下读书人丢脸。
孔彦缙领了旨意之后,用着极其嚣张的口吻说,一个个就知道攀附权贵,脸早就丢尽了!
只是就这样一个还有几分风骨的衍圣公,在其死后,子孙竟闹出争家业的丑闻。
当然,历代衍圣公事迹,有好有坏,不一而论。
孔彦缙创办书院,为何定名为‘济州’?
其实,他也想让山东的学风压过江南一带。
至少,让世人提到读书人这三个字时,不只是想到江南,也会想到北地。
嬴渊猜测,他对山东的士子,是寄与厚望的。
也不知,他去岁帮助山东学子科举一事,能不能让他允许秦钟入书院。
听到嬴渊口中谈及到这位衍圣公时,秦钟明显眼前一亮,
“昔日的太学学正,如今北方文人眼中的儒家泰斗,若是能拜在他门下,实为我之大幸。”
嬴渊道:“我这封书信,能起到什么份量,能不能让你进济州书院,尚未可知,你莫要高兴太早。”
说完秦钟的事情。
嬴渊才又看向秦可卿,“你呢?要与你弟一同前往山东,还是有别的打算?”
后者摇头道:“在京中的这座宅子,还需人打理,若我也走了,家里不免连个人气都没有。”
嬴渊道:“你离开贾府之后,若是继续留在京城,就不怕受到贾府中人的一些刁难?”
秦可卿无惧道:“偌大一个京城,难道还能没了妾的活路?”
红楼中有记载,秦家三人死绝后,尚有三四千两银子在,但多半都被下人们监守自盗。
小小一个工部营缮郎,若是按部就班,哪里能落下三四千两银子?
由此可见,秦邦业的死,并不算是枉死。
而且,太祖年间,早有铁律,凡官员贪墨六十两银子以上,就可以判死刑了。
三四千两...秦邦业几条命都不给赔。
但这所谓的几千两,究竟是秦家历代积攒下来的钱财,还是秦邦业贪墨所得,便不得为知了。
红楼学者对此说法不一。
有了这几千两银子,秦家姐弟拮据一些,花钱不像昔日那般大手大脚,比如买朵簪花都要奔着花好几两银子去。
倒也能够她们余生过活了。
甚至就算秦钟将来文不成武不就,也能讨个好媳妇。
不过,坐吃山空,总不是法子。
“就没想着做些什么?”
嬴渊又问。
秦可卿摇了摇头,“家中逢此巨变,吾弟尚年幼,若无伯爷帮衬一二,实难料理诸事。”
“今诸事虽平,然妾心不定,至于是否要寻些活计,留待将来再说。”
嬴渊点了点头。
稍后,秦可卿又命瑞珠与另外一名婢子搬上来两个酒坛,
“此为我父藏酒,闻将军素日有饮酒的习惯,这两坛由家父珍藏许久的酒水,不如赠予伯爷,也算为这两坛酒寻了个好出路。”
嬴渊并未太关注那两坛酒,不过人家既然送来,岂有不收的道理?
因他今日有事,并未让秦氏姐弟久留,遂让他们离去。
没过多大会儿。
蓁儿差人将那两坛酒放入地窖之后,来寻嬴渊,笑道:
“这两坛酒,伯爷收下了?”
嬴渊好奇道:“无非两坛酒罢了,收与不收,又如何?”
蓁儿道:“这酒坛上边得封口,用得可是红纸与红线,伯爷真不知这酒叫什么?”
嬴渊皱了皱眉头。
见状,蓁儿又道:“也是,您一直都关心着家国大事,哪里知道这些风俗。”
“这酒名为女儿红,乃是女儿出嫁时,主家拿来用作款待客人的酒水。”
闻言,嬴渊更为不解,“女儿红?秦可卿早年已嫁入贾府,何以还有这等酒?”
蓁儿道:“约莫是昔日款待宾客剩下的酒水,这秦氏赠予伯爷女儿红,应是有什么深意。”
嬴渊瞪了她一眼,“别乱说。”
蓁儿掩嘴一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家主这是羞了?”
“那秦家娘子已被贾府休妻,是弃妇,如今孤零零一人的,倒也可怜。”
“以家主您的身份地位,有几房妾室,说出去,只能是雅事。”
嬴渊没好气道:“待将来我那妹子进府,必将你今日之言,原封不动的告知于她。”
蓁儿嘟嘴道:“我为家主考虑,家主却让我与当家主母生恶...”
二人言笑间。
李川忽然走来,抱拳道:“将军,按照您的吩咐,漕帮与一些江湖好手,都已经来了。”
闻言,蓁儿识趣退下。
嬴渊缓缓起身,道:“金陵锦衣卫人的来了没有?”
第254章 江湖义士齐赴边关
年关之前,嬴渊与诸多参与北伐的将领,迎回战死在草原的部份英烈遗骸。
上一篇:大明:职业随机刷新,从屠夫开始
下一篇: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