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884节

  第六局的研究员和工程师按照皇上的指导,研制出相关仪器和设备,验证了电学和电磁学原理。

  其中电学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第二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第三定律(瓦特定律),以及电磁学三大定律(库仑定律、安培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全部验证无误。

  而后又完善了皇上制定的电压、电流、频率、磁场强度等电学和电磁学定义和单位.

  这些是学生在钦天监实习时,有第六局科学家来培训讲课,听到的一些概念名词。

  具体是怎么样,学生也不大清楚,只是知道有了这些,第六局的研究员和工程师,才研制出交直流发电机、电报机和无线电。

  所以学生无法再深入地向沈正使、王副使做解释。”

  沈万象和王用汲连连摆手,“不用解释了,解释了我们也听不懂,知道个大概意思就好。”

  熊维膏继续说:“学生在万历大学理工学院的一位授课教授,是第六局的研究员,正好负责发电机外围设备的研制。

  学生在钦天监实习时,被教授抽调过去,临时帮了五个月的忙。

  第六局最先研制出来的是发电机。先是直流发电机,据说是万历二年研制出来的。

  只是此物发明出来后,外围设备又折腾了两年多,一直到到万历五年,才算完善,能够实用。同时又发明了交流发电机。

  听我的那位授课教授说,因为化工研究院突破了三酸一碱,许多催化剂被研制出来,新型材料也能被顺利冶炼出来。

  有了新材料,发电机才会有了巨大的突破。”

  沈万象和王用汲对视一眼,又是三酸一碱!

  至于无线电和电报机,我在第六局临时帮忙时,跟几位学长在食堂吃饭,听他们随口聊起过。

  两者的原理差不多,一个不用电线,一个用电线。

  皇上把原理讲了出来,可是实际研发却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后有位叫鲁成科的学长,发明了一个鲁成科线圈。还有一位戈向阳的学长,发明了向阳火花机。

  进而解决了关键性问题,使得电报机和无线电的研发一下子获得巨大的突破。

  还有化学研究院发明了铅酸电池,确保了供电的稳定.

  此外还有变压器,可以方便交流电输送.

  第六局按照皇上的要求,开始研发什么真空管”

  “熊令史。”徐贞明开口打断了正讲得兴致勃勃的熊维膏,“你解释的很清楚了,喝口水,吃点东西。”

  熊维膏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额头上冒出白毛汗。

  刚才讲得一时兴起,该说的不该说的,脱口而出了。要是违反了保密条例,自己仕途就全完了。

  徐督及时打断自己的话,是对自己的保护。

  “是徐督。”熊维膏感激地应了一句,低着头喝起碗里的汤。

  “据我所知,”徐贞明不动声色地接过熊维膏的话题,“无线电报机年初才研制出来,能隔着上千公里传递消息。但数量很少,目前只有部分驻外舰队,以及陆军玄谦都司、云贵总督、乌斯藏宣政司配置了大约不到十台。

  有线电报机就相对普及,它传递消息的电线和电线杆,就架在铁路边上。铁路修到哪里,电报线就架到那里。

  京九铁路才修到汉口,长江南边的武广线还在湖北、湖南和广东分段施工,但电报线今年六月就全线架通。

  广州的电报传到武昌,要派人把电报内容用船渡江,传到汉口,再通过汉口电报局发出去。

  长江,我们暂时还奈何不了它啊!”

  车窗外传来一声呜呜的长鸣声,长长的火车正在向左拐弯。

  透过左边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前进一型火车头,吐着一团又一团的黑烟,拉着一节又一节的车厢,组成一条钢铁长龙,在关中大地上疾驰。

  长鸣声在古老的八百里秦川上回响,悠悠荡荡地飘荡着,飘过始皇陵,飘过茂陵和昭陵,飘过五陵原、阿房宫、未央宫和大明宫旧址。

  铁路两边的沟渠纵横,良田连陌,弯腰辛勤耕种的百姓们直起腰,拄着锄头等工具,看着飞驰而过的火车。

  他们脸上的皱纹如秦川一样,他们眼里的神情如黄河一般,而他们注视的火车向着东方,奔着朝阳疾驰而去,就像一条长龙,从关中腾飞,在万丈朝霞中向着东方红日飞去。

  沈万象笃定地说:“徐督,我们已经征服了雪域高原,征服了沙碛荒原,征服四洋七海,相信不远的一天,我们能够征服长江!”

  徐贞明和石星看了沈万象一眼,年轻的脸上满是寒暑风霜留下的黝黑印记。

  “昨晚收到新明通讯社天津站通过电报局刊发的明电,云阳号、隆德号、锦鲤号昨日中午抵达直沽港。

  大明的第一次环球航行,顺利完成。”

  除去提前回国的木槿花号和棠湖号,沈万象和王用汲没有听到百里洲号和细犬号,或许这就是时代前进需要付出的代价。

  徐贞明看着沈万象和王用汲,继续说:“我信,不远将来的一天,我们能够征服长江,就像征服世界任何地方一样。”

第896章 火车上的试探

  车厢里的气氛有些凝重,车轮咣当声格外响亮,静默了一会,车厢里响起了哈哈的笑声,气氛为之一松。

  石星仰首笑了两声,接着徐贞明的话说:“有了电报后,全国的消息传递,变得非常迅速。以前皇上的诏书,资政局的廷寄,从京师传到西安,六百里加急也要十几天。

  现在好了,嘀嘀哒,京师发,几乎同时西安就收到了。如此天工神物,也只有皇上才想得出来。”

  徐贞明点点头,神情还是那么凝重。

  “万历元年正旦,皇极门登基大典,我当时跪在最后面几排。”

  听到这里,众人不由想起万历元年正旦,皇上正式登基时,天降神迹,轰动海内,万民无不敬服皇上是天命之人。

  在座的众人,包括徐贞明在内,有不少当时就在皇极门现场,或者北京城里,亲眼目睹了神迹。

  现在各种匪夷所思的“神物”,在皇上的指点下一一出现,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或许再过数十一百年,科学昌明,论及万历元年正旦神迹时,应该会说一句,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吃完中饭,石星开口说:“千鹤,明受,虎臣,你们留一下,我和徐督有事想与你们商议。”

  说完,他看了陕西巡抚长史袁咸安一眼。

  袁咸安起身道:“李兄,你我旧交,数年未见,正要与你好好说说话,一起回你的房间聊聊可好?”

  陕甘总督长史李治彬连忙起身,“好,袁兄,去我房间好好聊一聊。

  袁咸安、李治彬,外加四川总督长史周秉洲,当年可是上街摆碗乞讨、左顺门拉横幅讨薪,把户部尚书高拱闹得灰头灰脑的朝阳门五义、皇史宬三杰。

  多少年的交情。

  两人环视一圈车厢里其他随员,顺口说道:“诸位也各回房间休息。”

  两位是长史,自然是徐贞明、石星两人随员的头,他们一开口,包括徐贞明令史熊维膏,石星令史李三才所有随员,纷纷起身应道。

  “袁长史/李长史,我们回房间休息。”

  很快,餐车只剩下徐贞明、石星和沈万象、王用汲、王逢猛五人,显得有些空旷。

  徐贞明看了石星一眼,知道他的心思。

  沈万象做过潘应龙令史,在潘应龙出任吏部尚书后,被派去出使海外三国。

  历经五年,期间行程艰辛,充满风险,活着回来就是绝佳的历练。

  国朝第一位出使海外藩国的使节,跟此前去安南、朝鲜、日本宣诏的天使截然不同的使命,按照皇上的说法,是大明第一批真正的外交官。

  功绩铭刻青史,跟吴关海、朱璟法率领的大明第一支环球航行船队,以及赵士祯率领的第一个环球科考队一样,流芳千古。

  回京必定会得到重用,十有八九会外派到地方,出任参议或布政使,从此一路青云,扶摇直上。

  不过石星应该看中的是他与潘应龙的关系。

  徐贞明目光又在王用汲身上闪动了两下。

  这位是福建晋江人士,早早入了国子监,然后顺理成章地成了新学开山宗师李贽的关门弟子,此前又被推荐到王一鹗麾下历练,与鱼鹰总督的关系非同一般。

  在王用汲旁边,王逢猛一身原野灰的军装,红边圆檐帽被小心地放在手边的桌子上。

  这位更不得了,是海瑞海公为数不多的关门弟子。

  海公虽然不结党,但他坐上资政大学士、御史中丞的位子后,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新党稳健派的领袖。

  位置和势力是相辅相成的。

  石星把三人留下,就是想通过他们的嘴,把某些要紧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身后的几位大佬。

  徐贞明属于那种只知道闷头做事,不懂得权谋争斗的大臣,要不是幸运地遇到朱翊钧做皇帝,换做任何一位皇帝,连布政使都升不上去,早就被言官清流们喷得回家吃老米饭去了。

  谁叫你只知道做实事!只要做实事,肯定能找到瑕疵和错误。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这些瑕疵和错误,正是只务虚不务实的清流言官们的拿手好戏!

  徐贞明虽然内心厌恶权谋争斗,但他并不反对石星这么去做,连一点厌恶都没有。

  因为他知道,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比如在西北苦旱之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他必须去做。但是争权夺利,保护大家的利益,石星必须去做。

  自从石星改任陕西巡抚,按照皇上的讲话,就是跟自己搭班子,只不过自己是这个班子的带头人,班长。

  自然而然,两人就成了一个整体,利益悄悄绑定在了一起,就像此前自己跟徐渭一样。

  那时的文长公从曹公手里接过西北领导班子班长的担子,自己跟他搭班子。文长公在上面遮风挡雨,大家在下面拼命做事。

  现在轮到自己遮风挡雨,有些事自己做不来,必须由石星去做,自己帮他撑住场面就是。

  石星开口说:“千鹤、明受,你们出使海外五年,朝堂多有变化。别的不说,宪议院诸位老臣前辈,前后仙逝。

  万历六年三月,梅林公(胡宗宪)仙逝;十月,思斋公(霍冀)仙逝;万历七年二月,东村公(曹邦辅)仙逝;万历八年九月,北山公(卢镗)仙逝;万历九年冬月,大洲公(赵贞吉)仙逝.

  群星凋零,真是叫人扼腕痛惜。

  生老病死,荣枯有数。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啊”

  沈万象心里有数,石抚台这是在点自己。

  老臣前辈离世,仿佛时代浪潮旧的一波退去,那么补上来的就是新的一波。

  徐督和石抚台坐火车进京,徐督要参加资政局全体会议,石抚台要参加朝议局全体会议。

  这两个重要的会议,定的是未来五到十年大明朝局大势。

  各方势力暗中行动,都想为己方谋取最好的利益。

  徐贞明和石星也想在这次风云激荡中,积极进取。

  谁不想进步?

  沈万象身为潘应龙的令史,知道许多朝政内情,也清楚新党大致分稳健派和奋进派,但两派下面还有多个小团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只不过在总的政治理念和大的利益诉求上,能够团结在稳健派或奋进派这个框架里。

首节 上一节 884/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