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55节

  方孝孺显然明白他为什么会如此,笑道:

  “这就高明了?以后你会发现,报纸和运输体系还会发挥更多的作用。”

  “景恪做事向来谋而后动,一环扣一环。”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两环罢了。”

  “不说别的,他借着办报纸的机会,弄了四十万枚铜活字。”

  “下一步,他肯定会用这些铜活字,将能刊印的书籍全部刊印一遍。”

  “用不了多久,制作铜活字的钱就能全部赚回来,还能压低书籍的价格。”

  “很多珍迹孤本,到时候也会有几十上百本印刷本,不用担心失传的问题。”

  如果是以前,解缙肯定会怀疑,但现在他只有敬佩。

  天才都是有傲气的,他自然也不缺。

  所以,自幼他就没有多少朋友。

  想让天才认输很难,就算一时输了,他们也会努力找回场子。

  想让天才低头,对另一个人心服口服的自认不如,更是难上加难。

  但现在,解缙是真的服了。

  他很清楚,就报纸、运输体系、铜活字这一套组合拳,就足够他学一辈子的了。

  或许经过几十年的打磨,他也能做到。

  可别人也在成长,几十年后陈景恪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实在没什么可比的。

  不如就是不如。

  但解缙并没有沮丧,反而非常的兴奋。

  能与如此大才同处一个时代,实在是一件幸事。

  能和大才一起共事,更是幸事中的幸事。

  这一刻,他心中充满了斗志。

第363章 沧海

  海津镇……现在应该叫海津城——沧海省的省治。

  为什么要将省治放在这里,其实没啥好说的。

  主要是划给沧海省的土地,没啥特别繁华的地方。

  河间虽然也历史悠久,可在明初也是百废待兴的状态。

  没有特别的地方,事情反而好办了,只需要选择地理位置最合适的就行。

  海津镇临海又直通大运河,作为漕运中转站,各种漕运渠道都是现成的。

  因为比较荒僻,搞基建也不用发愁拆迁的问题。

  且它旁边就是产盐大户直沽。

  综合考虑,实在没有理由不放在这里。

  自从沧海省成立,海津城就变成了大工地。

  朝廷从各地迁徙了五万人过来,这些人中的青壮和妇人直接被招募成为了建筑工人。

  未来他们也是海津城的第一批居民。

  四舍五入也算是给自己家盖房子,这些人干活还算卖力。

  一座城池的雏形已然显现。

  城池是陈景恪和将作监的大匠们一起规划的,首先考虑的就是商业和居住。

  其次才是安防。

  用陈景恪的话来说就是:

  “以大明现在的国力,如果还能被外敌打到海津城下,那再坚固的城防都没有用。”

  当然,他之所以会这么说,还是因为火器时代即将到来。

  在大炮面前,城防的用处确实不大。

  别人不知道这一点,自然对他的话提出了质疑。

  最终看在他以往积累的信誉上,大家还是通过了这个方案。

  许柴佬也是到达海津城后,才知道的这些事情。

  他对陈景恪的想法倒是深以为然。

  虽然他不知道火器时代什么的,但渤海停靠着的就是大明的北海舰队。

  都这样还能被人打到海津城下,说明大明已经完了,再坚固的城防都没啥用。

  还不如将商业性发挥到最大,顺带兼顾一下城防就可以了。

  从家里出来,他信步往交易市场走去。

  新城区最先建好的就是居民区和交易市场,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啰嗦了。

  走在这座全新的城池里,他的感受确实不一样。

  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他觉得这里比别的城池都要顺眼的多。

  然而事实上,他在这里并不受待见,大家对他多有敌视。

  他自然知道原因是什么。

  虽然治理淡马锡失败,可陈伴读又将他放到了新特区。

  说是当智囊,可谁知道会不会干着干着就转正了。

  一个萝卜一个坑,谁都不想把位置让给他,排挤他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他到来至今,从未有人过来问过他任何问题。

  正因为明白其中缘由,他也没有强求,反而放下了心中的重担。

  每天就到处走走看看,抽空把淡马锡的工作经验写下来。

  今天他出门倒也不是闲逛,而是去衙门取信件。

  算算时间,楚国的书信应该到了。

  他接受了岑信通的建议,在沧海省住下后,就主动给楚王朱桢写信,交流对新政的看法。

  双方几乎保持着五六天一封信的频率在交流。

  信里,他替朱桢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又根据经验指出了很多潜藏的问题。

  也因此,朱桢在信里的语气更加的诚恳,言必称先生。

  感情确实是交流出来的。

  一开始他对于去楚国,心里还是有点抵触的。

  倒不是觉得楚国作为藩属国,前途有限什么的。

  主要那里也算是他的伤心地,还有不少故旧活着,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现在朱桢如此礼贤下士,反而打消了他心中的疑虑。

  而且他还托朱桢打探南洋诸国的情况,尤其是诸国对南洋大族的态度。

  得知朱樉走后,南洋开始流传朝廷对大族不满,导致诸国开始觊觎大族财富之后。

  他心中就明白了朝廷的全盘计划。

  诱使诸番蛮对南洋大族动手,朝廷再以保护大明百姓为由出兵,可以说合理合法。

  只可怜了南洋大族,成了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这个计谋也是陈伴读设下的吗?真看不出来啊。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心肠,雷霆手段。

  不过……如果朝廷早就用这一招,或许淡马锡就不会……

  想到这里,他忽然停住了,眼睛里先是恍然大悟,然后就变成痛苦之色。

  他终于想明白了一切。

  朝廷最开始并不准备对南洋大族动手,那毕竟也是大明子民。

  而且朝廷准备同化整个南洋,这些大族在当地深耕多年,如果肯配合能节省大量时间。

  那么是什么让朝廷改变了主意呢?

  淡马锡的失败。

  淡马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他这个总督软弱,有权贵的商队横行霸道。

  南洋大族推波助澜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他们不服王化,和番蛮勾结,替权贵销赃……

  如果没猜错,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朝廷决定放弃南洋大族,将一切推倒重新洗牌。

  也就是说,自己才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想通这一切,他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压力袭来,压的他喘不过来气。

  过了好半晌,他才恢复过来,但脸上再没有一丝轻松之意。

  他知道淡马锡失败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却没有想到,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的多。

  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大明的整个南洋策略。

  前后因此而死的人,可能要超过百万之巨。

首节 上一节 555/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