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54节

  听听这话,充满了憋屈不服气,可也不敢否认扬雄的话。

  两人只是没有想到,陈景恪自己作为小说家,竟然如此的不给自己面子。

  将小说弄到了文艺一类。

  事实上他们不知道,直到二十一世纪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鄙视链依然存在。

  有些比较极端的严肃文学作者,公开表达对通俗文学的轻视。

  最严重的一次,国外某文学类大奖,因为有通俗作品获奖,某严肃文学作者拒绝上台领奖。

  原因很简单,和通俗文学一起领奖,拉低了档次。

  把那个通俗文学作者委屈的,都差点落泪。

  要知道,他也是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啊。

  外界吃瓜群众只觉得那严肃文学作者无理取闹,但在圈内确实如此。

  上辈子,陈景恪也属于吃瓜群众。

  看到那个新闻,他觉得那严肃文学作者太过分了。

  都是搞文字创作的,哪来的优越感啊?

  但穿越之后,自己也开始搞学术研究才知道,两者真的不一样。

  小说写的再好,也永远无法达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就好比,四大名著再出名,也从来不会有人拿它们和《论语》做比较。

  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

  所以,在给大明周报划分模块的时候,他将小说、诗词之类的,放在了文艺模块。

  或许会有人不满,但无所谓了。

  谁不满敢吭一声试试,都不用陈景恪出手,周围人就能用唾沫把他淹死。

  你一个臭写小说的,也配和写学术文章的相提并论?

  呸。

  接着又讨论了报刊运输问题,在现代报纸就讲究一个时效性。

  所以必须第一时间就要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

  你做不到,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

  但现在这个时代,时效性的这个“时”被延长了。

  信息时代,这个‘时’是及时,是当天。

  现在,这个‘时’能保持在一个月内,那都是合格的。

  如果能半个月内送到读者手里,那就可以说一声及时了。

  如果能做到一周,那你就是这个时代的‘口舌’。

  更何况,大明周报是独一份的,没有人任何竞争对手。

  这玩意儿的威力,只要不傻都知道。

  朝廷不可能放任私人办报,也不可能办好几份报纸,让它们相互竞争。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多年,大明周报都将是唯一的报刊。

  所以,他们不需要太考虑时效性。

  “但时效性太差也不行,毕竟我们是一份周刊,是朝廷主办的周刊,不能做的太差。”

  “所以,洛阳地区必须做到即日达。”

  “中原和江南那几个靠近江河的省份,必须做到一周内送达。”

  “偏远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送达时间,但最晚也不能超过一个月。”

  “海外除了淡马锡,别的地方只能随缘了。”

  至于找谁来运输,解缙和方孝孺觉得利用漕运和驿站体系就不错。

  这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但陈景恪却提出了不同意见:“驿站和漕运牵扯太广,而且也更加的重要。”

  “这两条运输体系,不出问题则罢,出了问题就是杀头大罪。”

  “一旦合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耽误了政令传达,这个责任谁都负担不起。”

  “报刊虽然属于朝廷开办,但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重要性远没有那么大。”

  “单独组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运输线路,是最好的办法。”

  解缙摇摇头说道:“成本太高了,就算陛下同意,内阁和户部那一关也过不去。”

  方孝孺也反对道:“在驿站和漕运之外,另建一条运输体系实无必要。”

  陈景恪笑道:“若仅仅只是为了运输报纸,就建一条运输体系,确实没有必要。”

  “但谁说这条运输体系,只能运输报纸的?”

  解缙两人都愣了一下,不解的道:“还有什么东西需要运输的吗?”

  陈景恪说道:“公家没有,私人可以啊。”

  见两人依然疑惑,他就进一步解释道:

  “比如信件,现在官吏传递信件可以委托驿站捎带,普通人只能靠商人或者乡邻传递。”

  “时效性没有保证,能不能送到也同样无法保证。”

  “家书抵万金,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固定可靠的送信渠道。”

  “我们的报纸别管时效性如何,至少要送到全国每一个县的。”

  “在送报纸的时候,顺便帮人送送信,送一些小件的包裹,完全是可以的。”

  “对于百姓来说,有了一个稳定的送信渠道,对于我们来说分摊了成本。”

  “到时候再加上报纸的利润,足够我们维持一条运输渠道了。”

  两人越听眼睛就越亮,方孝孺最先忍不住拍案叫好:

  “景恪的这个想法实在太妙了,我在朝鲜王国待过很长时间,对这一点体会更深。”

  “就算是通过驿站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

  “普通人的信件,一两年能送到都算不错了。”

  “朝廷将朝鲜王国的半数人口前往内陆,又从内陆迁徙了数十万人过去。”

  “这些人在两地都有亲人,对书信往来需求很迫切。”

  解缙也附和道:“辽东也有这种情况……”

  “现在朝廷允许人口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又大刀阔斧的调整人口布局。”

  “很多亲人远隔山海,只能靠书信传递消息。”

  “民间书信传递的频率越来越高,却都苦于没有可靠的送信渠道。”

  “我们主动承揽这个任务,不但能帮百姓解决燃眉之急,还能赚取不菲的报酬。”

  “陈伴读此举真大善也。”

  比起方孝孺,解缙更多了一层震撼与敬佩。

  以往他只知道陈景恪眼光高远,是大明国策的真正制定人。

  但因为职务太低,没有资格接触核心层面的事情,并没有亲自见过。

  所以,尽管并不怀疑此事的真假,却也很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做的。

  今天终于亲自感受到了。

  一个周报,让朝廷多了一个面向天下人的口舌。

  为了运送报纸,又搞起了一条全新的,遍布全国的运输体系。

  关键是,这条运输体系,恰到好处的解决了民间迫切需求。

  ‘恰到好处’,难就难在这里了。

  解缙敢保证,现在朝廷应该没有几个人意识到,因为人口流动的关系,民间对书信传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就算有人意识到了,也不会放在心上。

  对他们来说,百姓能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想寄信就找人捎带呗。

  早几天迟几天也无所谓。

  甚至会有人觉得,不让百姓互相传递消息是一件好事。

  百姓互相传递消息,不利于统治啊。

  自古以来统治者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方式。

  陈景恪身在中枢,还要研究学问,却依然能及时了解天下的变化。

  并‘恰到好处’的提出解决办法。

  如果专门组建一条运输体系,帮百姓解决这个需求,肯定会遭到百官反对。

  单独为了报纸运输,组建一条运输体系,百官同样不会同意。

  可两则结合,为了运输报纸组建运输体系,给百姓送信解决成本问题。

  虽然百官依然会反对,但以陈景恪在大明朝廷的地位,是必然能通过的。

  想通了这一切,解缙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和高山仰止。

  难怪小小年纪,就能获得太上皇和皇上的信任,就能一手左右天下走向。

  高,实在太高明了。

  等事情商量妥当,离开陈府之后。

  解缙才用惊叹的语气,对方孝孺说道:“陈伴读太高明了。”

首节 上一节 554/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