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56节
这个因果实在太大了,大到了他有些无法承受。
但这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去南洋的决心,一定要弥补自己的过失。
等情绪彻底平缓下来,他才继续往市场方向而去。
大街上人群络绎不绝,越靠近市场人群越拥挤。
各种叫卖声、呼喊声充斥耳边,显得异常的热闹。
虽然海津城还没有修建好,可闻到味儿的商人们早就蜂拥而至。
他们虽然不完全知道什么叫特区,却知道淡马锡是怎么回事儿。
试想,哪个商人不想去淡马锡那样,对商人友好的地方经商?
更何况,朝廷直接下令,环渤海带的盐全部在海津城交易。
商人就算想不来都不行。
但繁华之下,许柴佬却看到了许多不和谐之处。
比如街道秩序混乱,很多商家的摊位突出街道,恨不得占据半条街。
地上到处都是垃圾,行人一边捂着鼻子路过,一边毫不犹豫的将手里的垃圾丢在地上。
靠右行走是基本规则,越是热闹的集市这一点就越重要。
大家都靠右走,随着人流一点点挪动,速度虽然不快,却总归是在动的。
要是不分左右乱走,只会越来越乱,最后弄成死疙瘩谁也走不动。
现在海津城人还比较少,大家乱走也无所谓。
等人多了就麻烦了。
或许会有人说,那等人多了再给大家树立规矩不就行了吗?
以前许柴佬也是这么想的,后来他发现,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了。
而且这还牵扯到一个破窗效应,因为一点细节方面的坏习惯,导致整个商业环境的破坏。
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将规矩给立好。
这个问题他早就看出来了,也曾经向沧海省的官员建议过,只是没人理会。
后面他也就没有多说。
不过他也不准备一直无视,先将这里的情况了解清楚,再统一告诉陈伴读。
报答他的提携之恩。
一路来到位于市场不远处的沧海省府衙——这也是他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之一。
衙门怎么能放在市场里呢?
显得你充满了市侩之气,又会膈应商人,百姓来办事也不方便。
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另外一些地方却又太过。
这就是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造成的。
当初他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有些后来纠正过来了,有些没有及时纠正酿成恶果。
但即便是纠正过来的错误,也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此时回想起来,如果从一开始就做好,后面能省却很多的麻烦。
进入衙门内,路过的人大多都当做没看到他,只有少数微笑示意。
他也没说什么,找到相应部门询问是否有信件到达。
基本每周一封信,人早就认识他了。
见到他过来,不等开口就拿出一封厚厚的书信说道:
“许先生,你的信,楚国来的。”
许柴佬接过信,道谢之后转身离开。
他前脚刚走,就有一人出现,看着他的背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屋内的官吏见到他,连忙起身道:“藩台。”
此人正是沧海省布政使麦荣昌,他点头示意,然后状似不经意的问道:
“许先生过来取信?”
那官吏回道:“是的,基本五六天就有一封信,全是从楚国送过来的。听说……”
“听说什么?”
“听说楚王为了给他送信,专门准备了一艘船……下官也只是听说,不知道真假。”
麦荣昌笑道:“事关藩王,这般未经证实的流言,还是少说为好。”
那官吏吓的汗都出来了,连忙说道:
“是是是,下官知错,以后再也不乱说了。”
麦荣昌点点头,也没有在说什么,转身离去。
然而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他立即就叫来一名心腹手下,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六日后楚国的商船再次到达,果然又有一封给许柴佬的信送到衙门这里。
那名心腹也回来向他汇报了一个消息,从楚国商船打探的消息,确实有一艘船是楚王安排的。
而且对方似乎没有遮掩的打算,很大方的说,这一趟船就是专门为了给许先生送信。
做生意只是顺带的。
写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向许先生请教新政之事。
为了确保六七天一封信的频率,楚王足足安排了四艘船。
还说什么楚王礼贤下士,一直在邀请许先生去楚国担任相国云云。
得知这一切,麦荣昌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当初在内阁当行走的时候,他们那一帮子人最羡慕的就是许柴佬。
得到陈伴读的信任,以商人出身成为淡马锡总督。
别人或许会因为淡马锡地处海外,认为去那里是发配。
作为内阁行走,他们都很清楚那里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在那里做出成绩,将来有望入阁。
关键是,得到陈伴读的如此器重,想不入阁都难。
然后,如此天胡开局,竟然被许柴佬搞砸了。
他们在鄙夷之余,心里没少庆幸。
还好他失败了,少了个竞争对手啊。
沧海省的组建,内阁行走可是经过一番激烈竞争的,最终他脱颖而出。
获得了朱标和陈景恪的认可。
他兴奋之余,就是巨大的压力。
毕竟许柴佬前车之鉴不远啊。
然而真正到了沧海省,开始按照新政方案打造这个地方的时候,才发现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事情千头万绪,一团乱麻。
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只能硬着头皮一点点摸索。
后来许柴佬被送过来,他心中高度警惕。
莫非是陈伴读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所以才让他过来?
虽然他知道,以许柴佬犯下的错误,不可能再复起。
然而,作为当事人他却不得不担心。
如果陈伴读力排众议,一定要重新用许柴佬呢?
先把他送到沧海省,等立下足够的功劳再扶正,是不是很合理?
陈伴读的心思谁都猜不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所以,明知道许柴佬手里握着现成的经验,他却一点都不敢用。
生怕给对方立功的机会。
但现在,似乎情况有所转变。
楚王如此礼贤下士,看起来许柴佬也并不排斥,莫非他真的有意去楚国为国相?
而且,陈伴读让他过来的目的说的很清楚,作为智囊以供咨询。
顺便让他将之前的经验全写出来。
许柴佬来这里之后,也一直老老实实,从未做过出格的事情。
自己是否太多疑了?
要不派个人去打听一下他的口风?
不是麦荣昌想服软,而是他真的被诸多事务弄的焦头烂额。
关键是没有参考,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
越是这种时候,他就越佩服陈景恪。
自己按照计划,建设一个省都如此困难。
陈伴读左右一国政策却犹如信手拈来,这等才华实在让人艳羡啊。
能坐在这个位置上,麦荣昌就不是个优柔寡断之人,很快他就下定决心。
找个和许柴佬有交情的去打探一下情况。
如果他有意去楚国为相,那自己就亲自登门向他讨教。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