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26节

  然而事实是,没有。

  从唐末朱温开始,一直到宋朝灭亡。

  三百多年间,从未有军人因为反对脸上刺字造反。

  这个对军人极致羞辱的法令,还是被元朝废除的。

  所以,短发长发真的很重要吗?

  恐怕只是大家以为的很重要。

  陈景恪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以为姓氏重要吗?”

  徐允恭想回答很重要,但嘴巴刚张开又合上了。

  重要吗?

  改姓这种事情,在普通人中间经常发生。

  主人要求奴仆跟自己姓。

  很多奴仆为了讨好主人,也主动改姓。

  大户人家的家生子是哪来的?

  都是父祖辈改姓,然后世世代代为奴,才成为家生子。

  权贵豪强、读书人就很重视姓氏吗?

  历史上姓氏更换最频繁的,恰恰是高门大户。

  有的是避祸,有的是跟随的君主赐姓,有的是在某地定居而改姓。

  理由有很多,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改姓了。

  姓氏,按照礼法来说,应该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

  可事实上,只是一个筹码足够,就可以随意更换的东西。

  陈景恪笑道:“所以,你懂了吧。”

  “很多东西,其实并不重要。”

  “是我们把它想象的很重要。”

  “尤其是和利益、生命比起来,更是无足轻重。”

  “头发很重要吗?”

  “和生命健康比起来,又有几个人会在乎?”

  “以前没人剃发,只是没人告诉他们,长发的危害。”

  “现在,就由我们来告诉他们这一切。”

  “他们自然会做出,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

  徐允恭重重点头,说道:“我明白了,你果然从不打无准备的仗。”

  “看似冲动,实则将一切都考虑进去了。”

  陈景恪摇摇头,叹道:“其实这件事情,我也有失算的地方。”

  他就将鼓动役夫剃发,却没有想好后续保护措施的事情,说了一遍。

  “应该先宣传剃发的好处,然后再找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率先剃发,从而带动百姓剃发。”

  自上而下的改良叫变法,自下而上的改良叫革命,而革命就意味着流血牺牲。

  “还好,方孝孺帮兜了底,否则恐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徐允恭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波折,心中不禁为他感到庆幸,对方孝孺也多了几分好感。

  “你吃亏在太年轻,没有经验。”

  “经历过此事,以后你做事就会更加周全。”

  陈景恪点点头,如果经历过这件事情,还没有任何成长。

  那他也不用想别的了,一辈子躲在幕后当个幕僚吧。

  不过宣扬剃发,确实不是冲动为之,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前世大家总是情不自禁的陷入误区。

  以为古人更重视礼法,不像现代人礼乐崩坏。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古人比我们更加务实。

  至于原因,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饱穿暖,才能去追求礼节,才会去在乎荣辱。

  古代人饭都吃不饱,拿什么来重视礼节和荣辱?

  还有一点,受教育开化之后,才能更清楚的明白很多道理。

  就古代那种识字率,很多事情不提也罢。

  尊古崇古思想,不只是古代人有。

  现代人有时候也会下意识的,将古代想的很美好。

  至于头发,在古代的地位确实被提的有点高。

  根子还在《孝敬》上,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就奠定了它的地位。

  曹操割发代首,巩固了这个地位。

  但将头发提高到民族特性高度,还是要等到明末清初。

  满清强迫汉人剃头,以此作为征服奴役汉人的象征。

  大批的汉人,也将发型视为捍卫汉人尊严,反抗满清的象征。

  从此时起,头发才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

  之后满清朝廷继续维护他们的辫子,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个概念。

  等到清朝末年,革命先辈将辫子视为落后、奴役、压迫的象征。

  以割辫来表达自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决心。

  辫子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

  但此时还是明初,头发只与传统、孝道有关,还没有被赋予那么多意义。

  孝道这一点,已经被陈景恪给攻破了。

  因为古人也是理发剃须的,再扯孝道就是打自己的脸。

  至于传统……王朝中后期这俩字确实能压死人。

  但现在是开国之初,是传统最不重要的时候。

  大一统王朝开国之初,往往是新传统形成的时期。

  打着传统的幌子,对陈景恪来说根本就没用。

  或者说,传统这俩字,对朱元璋没有任何约束力。

  他更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只要不威胁皇权,又利国利民,他肯定会支持的。

  儒生的反对?

  胡惟庸案杀了几万人,赵瑁案又杀了几万。

  有勋贵,有官僚,有读书人,有大地主……就是没有几个普通人。

  这么多权贵官僚被杀,大明国祚照样稳如泰山。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某些事情很重要,只是我们将其想的太重要了。

  实际上,它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个道理,是陈景恪在推广剃发的过程中,想明白的。

  也是他同意方孝孺的计划,抢在迁都前,全力在河南推广短发的原因。

  接下来的几天,他表现的很平静,没有一点焦虑的样子。

  每天在船头看看风景,和徐允恭探讨一下兵法,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而他的这种表现,在徐允恭看来,就是临大事而处惊不变,这是能成大事的性格。

  心中对他更加的佩服。

  回来是逆流而上,所以多走了两天才到达开封。

  陈景恪没有下船,只是让人给方孝孺送了一封信。

  告诉他一切顺利,按照计划行事。

  而后继续前行,去往洛阳。

  到达郑州地界的时候,能感觉到河面上往来的船只增多。

  运载的基本都是各种物料。

  不出意外,应该是送往洛阳的。

  越是靠近洛阳,船只就越多。

  等到达孟津,河面上排满了大小船只。

  作为新都,自然不能随便什么船都能进,需要接受检查才行。

  这道关卡就被放在了孟津。

  这里是伊洛河和黄河的交界处,只需修建一道水闸,就能控制船只通行。

  而且还不影响黄河自身的航运,可以说非常方便。

首节 上一节 226/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