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265节
朱元璋道:“标儿当真是对朱应颇为看重啊。”
随后,他语气一转,没有任何犹豫的说道:“好。既然你开口了,那这个诰命,咱肯定是要封的。”
朱元璋目光扫视一圈,高声下令:“拟旨。朱应,为国开疆拓土,斩灭北疆强敌。”
“北伐首战破城之功,暂且记下,待得北伐战定,一齐封赏。”
“朱应之妻,赐封【五品诰命】,享五品俸,享觐见不跪。”
在奉天大殿一旁,负责拟定圣旨的官吏立刻全神贯注地记录下来。
只见他迅速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在纸上奋笔疾书,将朱元璋的旨意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只待之后朝议散去呈奏而上,盖上大印就可发至北疆。
“标儿,这样可好?”朱元璋笑了笑,目光慈爱地看着朱标。
“五品诰命是不是有些低了?”朱标思索一瞬,笑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毕竟是第一次敕封,足矣。”
“倘若朱应再为国立功,咱不仅给他晋功,还会给他夫人继续加封。”
朱元璋当即笑着回应,眼中也透出对朱应未来立功的期待。
“父皇圣明。”朱标当即躬身一拜,对朱元璋的决策表示认可。
而对于朱标如此看重朱应,不惜亲自开口请封,朱元璋心中十分满意。
如此一来,满朝文武都知道朱应是朱标看重的人。
久而久之,朱应必然会感恩朱标之恩,他日定会誓死为朱标效力。
帝王御下,讲究恩泽以待,这正是其中的精妙之道。
朱元璋可以封赏,但这份恩情却要让朱标来收获。
或者说,这就是父子之间心照不宣的一场双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彰显了皇家的恩泽,又巩固了朱标的威望。
“北伐首战破城,这的确是值得庆贺。”朱元璋神色一正,看向唐铎,语气沉稳地交代道:“唐卿,密切关注北疆战事。”
“只要是与北疆有关的消息,立刻呈奏太子。”
“此番北伐之战,同样也是太子亲自运筹统帅的。”
显然,昔日辽东之功,朱元璋有意让给朱标,使得青史之上会浓墨重彩记下朱标一笔。
而这一次北伐之战,朱元璋毫无疑问也是要将功劳让给朱标,以此来奠定朱标的威望,为朱标日后顺利继承大统增添助力。
朝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间悄然流逝,一个时辰后,朝议结束。
奉天大殿内,此时只剩下了朱标父子二人。
“标儿,如何看?”朱元璋再次拿起李景隆传来的奏报,脸上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轻声问道。
“如若说当初朱应初现朝堂时,斩敌百人就已经是当世之勇士,如今他强破镇夏城,一人之力斩敌超过千众。”
朱标表情严肃,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异常的郑重:“那…他已经超脱常人之力了。”
说着。
朱标脸色也是微微一变,似乎仍在为朱应的勇猛而惊叹不已。
“现在儿子也是有些庆幸,幸亏他是我大明的战将,而非北元,更非异族。”
“否则我大明就真的要遇到劲敌了。”朱标又严肃的说道。
闻言,朱元璋也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沉声道:“你说的没错,幸亏这朱应是我大明的人,否则必是劲敌。”
说出此话后,朱元璋似又想到了什么重要之事,他缓缓抬起头,双眼凝视着朱标,语重心长地说道:“标儿,对于这朱应,咱一定要提醒你一点,你务必记在心里。”
“爹,你说。”朱标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全神贯注地听着,明白这是自己父亲有极为重要的事情要特别交代了。
“此人,勇力太强,用来对敌而言,的确是我大明的幸事。”
“但这也是在掌控之下的好事。对于这朱应,我们父子都未曾见过,只是在奏报上知晓其超凡的能力,对于其真实秉性也并不清楚。”
“倘若以后,能够将这朱应收服最好,他如若真心效忠于你,那你可用之。”
说到此处。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杀意,语气也变得冰冷起来:“但是……如果不能真正得到他的效忠,无法真正压制于他,掌控于他!那对于此人,必须杀之。如此勇力之人,太危险了!”
听到这话,朱标脸色瞬间一变,心中涌起一阵寒意。
但是感受到了朱元璋那严肃到极致的神情,朱标很清楚,自己父亲所言绝非危言耸听。
凭李景隆这战报之上所描述的内容,就完全可以想象出朱应究竟是何等勇力!
杀敌千人?
这简直难以想象,这究竟是人力能够做到的吗?
要知道那还是一座北元大军重兵驻守的坚城,城内兵强将广,防守严密到了极点。
倘若他日朱应不受控制,那局面简直不堪设想,后果将无法估量。
“爹的话,儿子记住了。”朱标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不过,儿子虽然没有见过朱应,但儿子自信,一定可以让朱应忠心为大明效力。”
“爹所想的,绝对不会发生。”朱标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朱元璋,十分郑重的回道,眼中也是有着一种对自己的自信。
见此,朱元璋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欣慰之色,点了点头,说道:“咱也相信你能够压服这朱应,刚刚所言也是让你心中有所准备。”
“说到底,从这朱应的表现来看,身先士卒,颇有情谊,只要好好恩泽对待,他必是你手中的一柄利刃。”
“而且此战之后,可将他的家眷接入应天。”
“将在外统兵,还是要有所制衡方可为上。”
“以前朱应只是孤身一人还不好掌握,但如今他成家有子,这对于你而言自然是好事。”
“御下,制衡,自然也是要针对臣子的软肋,唯有让他们心中有惧,心中有敬,心中有欲,方可真正的掌握。”
朱元璋微笑着,对着朱标谆谆教导他的帝王之道。
对于朱元璋而言,朱标就是他此生最大的杰作,他视朱标为成就昔日大汉文帝一样伟大功绩的希望所在。
“爹的话,儿子谨受教。”朱标当即恭敬地回道,态度谦逊而认真。
“好了。”朱元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语气轻松起来:“你我父子之间无需如此拘束。”
“今日你在朝堂上为朱应请功,为朱应之妻请封诰命,这是对的。”
“对于这种重情谊的人,施恩便是收服之法。”
“此番诰命之事,还有其余赏赐,你自行去办。咱不会过问的。”朱元璋又笑了笑,眼中满是对朱标的信任与支持。
“儿子明白。”朱标笑着点了点头,心中领会了父亲的深意。
……
北疆!镇夏城外。
天刚破晓,晨光熹微,后勤军就已经全员出动。
他们忙碌的穿梭在城内外,紧张而有序地清理着战场。
城外,一片狼藉,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后勤军们两人一组,费力地将尸体搬运到马车上。
有的人手中拿着绳索,仔细地捆绑着尸体,防止其在搬运过程中掉落,有的人则在一旁指挥,确保清理的进行。
城内,同样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不时有尸体被马车拉出来,不过尸体上面的战甲都已经被卸除了。
这自然是打扫战场的规矩,战甲哪怕破碎了都可以重新炼铁重铸,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战场上,每一件可用的物品都显得尤为珍贵。
“参见朱将军。”
当朱应在亲卫的拱卫下向着城门走来时,周围的后勤军,还有城门值守的大宁边军,眼中瞬间燃起狂热与敬畏的光芒,他们整齐划一地行礼,声音洪亮而整齐。
“无需多礼。”朱应微笑着点了点头,笑容中带着几分温和。
到了城门后,朱应这才来得及仔细查看自己给这城门造成的破坏力。
城门已经破碎不堪,原本镶嵌城门的城关墙壁上,一道道裂痕如同狰狞的伤疤,触目惊心。
这些裂痕宽窄不一,有的地方甚至可以伸进一只手去。
“看来以后还是要稍微克制点。”朱应心底暗道。
眼前的城门与城关,以后如果不修缮,这裂痕必然会持续蔓延,最终可能导致城关的坍塌。
“将这城门牌匾打碎了。”
朱应抬起头,看着城门悬挂着的“镇夏城”三个字,眉头微微一皱,眼中闪过一丝厌恶,直接下令道。
北元为了羞辱大明,在边境修筑的城池,其名字大多都是针对华夏族群的。
“镇汉”“镇唐”“镇夏”,在北元看来,或许他们仍然妄图如同曾经一样,永远奴役华夏。
这种带有强烈侮辱性的行径,让朱应心中充满了愤怒。
“是。”刘磊当即领命。
城关所在还有不少云梯,众亲卫迅速行动起来,几人一组,直接抬来云梯。
他们动作熟练,迅速将云梯靠在城门旁,然后顺着云梯爬了上去。到达牌匾所在位置后,几人齐心协力,直接将城门上的牌匾一掀,牌匾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重重地掉落在地,瞬间碎裂开来。
看着这“镇夏城”牌匾的破裂,朱应点了点头,他大步向前,直接踩在了破碎的牌匾上,向着城内走去。
城内,来来往往都是忙碌的后勤军在处理尸体。
虽然尸体正在逐步转移,但鲜血仍然在城中各处渗透出来,汇聚成一滩滩暗红色的血泊。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令人作呕。
朱应则是平静扫了一眼,抬加快了脚步。
当到了将府门口,沐晟已经在此等候多时,眼神望着远处,看到朱应来到,立刻抱拳迎了上来,大声说道:“朱将军。”
“大将军传召有何要事?”朱应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原本朱应还在军营里休息,却被郭英忽然派人叫醒,紧急传见。
“应该是下一步动兵吧。”沐晟笑着回道,脸上带着一丝猜测。
“走。”朱应点了点头,当即抬步走入了将府。
沐晟则是紧紧跟随在朱应身后,亦步亦趋,甚至在行走过程中,还刻意落后朱应半步。
上一篇:我有点不对劲
下一篇:圣子六岁,左手奶瓶,右手镇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