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216节
军营校场上的热闹依然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将士们的热情依旧高涨,仍然有许多在开怀畅饮。
但卜万与黄垚已经先一步离开了。
朱应面带笑容,向着军营属于他指挥使的官邸走去
。来到官邸前,他轻轻推开房门,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屋内的宁静。
屋内,沈玉儿正安静地坐在榻上,头上盖着红盖头。
她身姿端庄,双手交叠放在腿上,静静地等待着朱应揭开盖头的那一刻。
看到这一幕!
朱应浮现出温柔的笑容。
虽说在归于大宁后,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但如今举行了婚宴,明媒正娶,从今以后,沈玉儿彻底属于他了。
深吸一口气,平复内心的喜悦,缓缓走上前。
朱应拿起了准备好的秤杆,轻轻挑起沈玉儿的盖头。
今日的沈玉儿,身着华丽的婚装,显得愈发美艳动人。
“玉儿。”朱应走上前,轻轻握住沈玉儿的手:“从今日起,你是我的妻子了。”
“夫君。”沈玉儿抬起头,温柔喊道。
“歇息吧。”朱应温和地说道。
随后,一切尽在不言中!
……
北平城,燕王府大殿内。
“末将,参见王爷。”张玉身着战甲,一身戎装,刚刚归来的他显得有些风尘仆仆,他躬身一拜,向朱棣行礼。
“哈哈,张将军。”
朱棣满脸笑容,大步从高位上走下。
走到张玉身边,伸出手,重重地拍了拍张玉的肩膀,显得十分亲切。
“回来就好了。本王已经让人在军营里准备了酒肉,就等着出征的将士们归来犒赏了。”
“末将让王爷失望了。”张玉抬起头,脸上满是惭愧之色。
“此番出征辽东,我北平军五万将士回来不到三万人,其中还有不少伤残。”
说出此话时,张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愧疚。
看着眼前低着头,一脸惭愧的张玉,朱棣脸上没有丝毫动怒的神色。
相反,朱棣带着一种宽慰的笑容,再次拍了拍张玉的肩膀,继而安慰道:“张将军!铁岭之战,本王已经知道了前因后果。”
“纳哈出手段阴狠,以一城性命来设伏,蓝玉都未曾看透,何况是你?”
“此战,你能够活着回来,能够带着近三万兄弟归来就是幸事了。”
朱棣的眼神中充满了理解与包容,根本没有任何动怒。
虽然朱棣人在北平,但他对于辽东战场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甚至于许多军机大事应天方面还一无所知,他就已经提前知晓了。
这就是朱棣的手段,他的情报网络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遍布各地,将诸多消息都尽收眼底。
对于铁岭之战,纳哈出心狠手辣布局,即便朱棣遇到了,或许也难以一眼看透其中的杀机。
虽说蓝玉遭伏,差点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但朱棣却根本没有小看蓝玉。
相反对于蓝玉,朱棣从心底里带着一种敬重,这种敬重无关乎人品,而是对于蓝玉统兵才能的由衷认可。
在朱棣眼中,蓝玉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军事智慧和指挥能力,是值得他学习的。
“多谢王爷宽恕。”
张玉抬起头,眼中满是感激之色。
“朱应。你应该见过了吧?”朱棣笑着问道,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好奇,充满了对朱应探究的欲望。
“回王爷。”张玉立刻回道:“见过了很多次。而且启程归来时,末将也与朱应将军一路同行了几日。”
“那你说说,这朱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棣微微眯起眼睛:“本王在北平已经听过了他不少消息了,可终究是纸上得来。”
“今日,本王也想知道这朱应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朱棣声音中带着几分探究的意味。
闻言!
张玉脸上浮起了一抹沉思之色,他微微低下头,思虑一刻后,开口道:“回王爷。如若从末将的角度来看,从军中战将的角度来看,朱应,乃是当世悍将。”
张玉的声音十分坚定,似在诉说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他每每统兵皆是悍勇冲杀,总是冲在士卒的最前面。”
“而且他统兵的根本就在于一句话,将不偷生,士不畏死。”
“也正是如此,大宁边军在他的带领下战力无比强横。”
“如今大宁边军的兵卒都称朱应为大宁战神,更有人将他与昔日悍勇无敌的西楚霸王相比。”
“他之勇力,他统兵战法,当真是厉害,末将也是深为敬服。”张玉一边说着,对朱应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毫无掩饰。
听到这些,朱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大宁战神!堪比昔日西楚霸王!能够得此称谓,的确可见其悍勇。”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似对朱应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第一次知道朱应名字时,自然是朱应之名首次出现在应天的时候,但朱棣也是更早收到了消息。
第一次,是朱应在北疆悍勇杀敌,力斩百人的时刻。
那时候,就有人提及朱应勇力之惊人。
只不过那时候的朱棣也并没有太过关注,毕竟在他看来,猛士相比于智勇之将,显然是后者更为重要,更能够引起他的重视。
在朱棣的心中,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要有势不可挡的士气,更要有统兵之智,善战之谋。
“他为人如何?秉性如何?”
朱棣又看向张玉,再次问道,仍然是充满了探究之意。
据朱棣所知,朱应的真实年龄应该都不到十七岁,毕竟之前沈家将朱应送入大宁边军时,据那犯官所言,年龄是略微提高了一点。
如此年轻就已经功成名就,还得封冠军之爵号。
按理而言,必是年少轻狂的那种。朱棣迫切地想要知道朱应秉性究竟如何,为了下一步拉拢做准备。
“王爷。”张玉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以末将对朱应将军的了解,他为人十分的纯良,而且十分重军伍义气,简洁来说,那就是重情重义。”
“而且待人处事也从不跋扈,更没有任何年少轻狂的倨傲。”
张玉一边说,一边轻轻摇头,感叹朱应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对朱应的认可。
这就是朱应在他心底的印象了。
虽然他年龄比朱应长了很多,但毕竟在军中为将多年,看人还是很准确的。
不过,在听到这些后!
朱棣点了点头,脸上却是露出了一抹复杂之色,心底暗暗思虑:“如此年轻就取得功成名就,却不年少轻狂,并无锋芒展现!难不成这世间真的有完人不成?”
朱棣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与困惑,这与他所料完全不同。
朱棣,这位久已就藩的王爷,在北平的王府中已然度过了许多个春秋。
身处这般高位,他平日里习惯于俯瞰众生,久而久之,自认为对人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
在他心中,人无完人,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
无论是军中那些冲锋陷阵的士卒与战将,还是朝堂之上勾心斗角的官吏,亦或是地方官府中处理繁杂事务的官员,乃至民间为生计奔波的普通百姓,形形色色的人,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份。
士卒入伍,多是为了那一份粮饷,盼着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博取战功,从而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战将统领大军,怀揣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功勋,获取更大的权柄,好让自己的威名远扬。
文臣官吏们则一心想着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施展抱负,期望权力大涨,同时也能在青史之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为后世所铭记。
商贾们更是精明,无利可图的事绝不肯做,没有利益的驱使,他们连早起都觉得浪费精力。
在朱棣看来,只要是人,便必定存有私心,而对于上位者而言,这私心恰恰是掌控臣属的关键所在。
这一理念,还是昔日他尚在应天时,是得自己父皇教导的!
对此,朱棣铭记于心,且在多年的藩王生涯中不断验证。
身为上位者,朱棣明白,他可以容忍臣属怀揣私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一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唯独不能容忍臣属脱离自己的掌控,而私心,正是拿捏臣属的最佳手段。
也正因如此,当听闻朱应的诸多事迹后,朱棣便想着通过张玉来深入了解此人。
他深知,知晓了朱应的秉性,未来便有机会将其掌控,为自己所用。
朱棣缓缓踱步,面带思索。
他实在难以相信,在这世间竟有如此完人。
“本王绝不相信这世间会有毫无贪图的完人。”
“只要是人,那必然有私心,看来以后还是要多派人了解这朱应,派些探子进入朱应的府中。”朱棣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严肃,暗暗在心中做下决定。
突然。
朱棣停下脚步,脸上重新挂上笑容,看向张玉,开口问道:“据本王所知,朱应,还尚未婚配吧?”
这一问,显然是藏着什么深意。
“的确未曾婚配。”张玉立刻回答道,“不过末将与朱将军同行时了解到,朱将军似有一个青梅竹马。”
“男人,有妻有妾很平常。”
“以朱应如今的身份,理当迎娶一个家世与他相等的小姐。”朱棣微微仰头,饶有深意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