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189节
“吴大学士。”
邵质不紧不慢地说道:“如今我大明的情况,天下的情况,早就不是昔日的秦汉时期的格局了。”
“在中原大地之上,已然生存了不计其数的族群,不仅仅是蒙古族,还有其他诸多族群皆是融入了大明,他们都为我大明的子民,为我大明效力。”
“在辽东之地,生存的蒙古人不下于百万。”
“难道对于他们,我大明还要斩尽杀绝不成?”
“人口,那便是我大明国力组成的一部分,自然是要好好利用。”
“据我所知,辽东一直被纳哈出经营,虽与北元有联系,但其募兵皆是在辽东而行,那些被我大明俘获的降卒,他们的家小都在辽东。”
“如若我大明将他们收降整编了,他们胆敢降而复叛,那就是灭族之罪!我不相信他们敢!”
邵质说这话时,目光坚定,语气斩钉截铁,似乎对自己的观点有着十足的把握。
听他一言,朝堂上不少大臣都是纷纷点头。
在大明当初立国时,朱元璋征伐天下的口号是驱除鞑虏,光复汉家天下。
这一个过程造成的杀戮不少,但明军也是有所克制的,那些生存在中原大地上,安分守己的蒙古人,大明朝廷也是并未分成一个三六九等来,一律以平民待之!
哪怕是在军中也有不少蒙古族裔为大明效力,为大明杀敌。
汉家中原,已然不是昔日秦汉时期的那种单一族群为主了,而是混杂了无数的族群,完全融入了华夏,被汉化了。
从古至今以来,汉家!
最厉害的并不是兵锋,而是汉化,而是数千年的礼义廉耻,数千年的文化。
这也让那些入了中原的外族逐渐融入到了中原汉家的文化圈,融为一体了。
当然,如若说汉化最完全的,那也当属于曾经元庭的一个皇帝,也是灭了宋,建立了一个辽阔版图的皇帝,元帝,忽必烈。
在没有南下之前,他是大汗忽必烈,可是当灭了宋,占据了中原大地,统御了天下后。
他,成了汉家的标榜,自称汉家正统的忽必烈,也叫刘必烈!!
这就是属于汉家汉化的威力所在了。
“邵卿所言不错。”
朱元璋缓缓开口道:“这一批降卒的确是要好好用。”
朱元璋说这话时,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心中盘算着什么。看似平静的附和,可实则已经表明了他对整编这一批降卒有了心思。
“父皇。”
朱标一脸严肃地说道:“这一批降卒数目不少。”
“据冯胜大将军禀告,足有十八万余众,如若真的要将这些降卒整编,那也不能设立单一卫所,而且整编必须细致,必须能够将他们完全掌控。”
朱标说话时,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件事情的担忧与谨慎。
如若真的一次性整编如此多的降卒,这对于大明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十几万降卒,一人一张嘴,不仅每日的粮食消耗极大,而且整编之后也的确会有所隐患的。
“这些降卒自然是不能成一军的。”
朱元璋也严肃地点了点头:“此事,必须要经过慎重商议方可整编。”
“太子,你拟旨一道传给冯胜,让他与麾下将领商议这辽东降卒的整编。”
“尽快给咱一个合理的整编方法。这一支兵力,不可浪费了。”
“咱是穷苦人出身,如此多的兵力如若不用,那就是暴殄天物。”
朱元璋说这话时,眼神中透露出对这支部队的重视,此番让太子朱标亲自过问,显然也是在向朝堂群臣宣告收编降卒的心思。
“儿臣领旨。”
朱标先是一拜,领了旨意。
然后又似想到了什么,当即道:“父皇!如今辽东将定,冯胜诸位将军是不是要归于应天述职?他们麾下的兵力是不是也要调回来?”
朱标试探着询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询问的意味。
“太子有何看法?”朱元璋笑了笑,反问道,眼神中透露出对朱标想法的期待。
“辽东初定,诸事繁多。”
朱标当即说道,没有任何犹豫之色:“必有元军余孽隐藏辽东各处为祸,大军还需镇守方可确保安宁,而且那十几万降卒也需要有军队看着,避免乱象。”
“待得辽东彻底平息之后,可再下旨让冯胜大将军他们归都述职。”
朱标说话时,条理清晰,分析得头头是道,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就依太子所言。”朱元璋当即道,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父皇圣明。”朱标当即一拜,脸上洋溢着对朱元璋认同自己的喜悦。
朱元璋看着朱标温和一笑,转过头的瞬间,目光又变得威严起来,俯瞰朝堂。
随后。
他直接开口:“唐铎,赵勉,陈敬。”
三个人名从朱元璋的口中喊出,声音威严而洪亮。
“臣在。”
被点到名字的三部尚书立刻站了出来,整齐地回应道。
他们三人站得笔直,脸上带着严肃的神情,等待着朱元璋的旨意。
“辽东大战很快就要彻底定下了。”
朱元璋说道:“兵部作为主军之责,必须尽快给咱将辽东战场上伤亡将士的名册拟定,再交由户部审阅,尽快将抚恤落实。”
“至于户部,积极筹措钱粮,抚恤之事为重,凡是为我大明战死捐躯的将士,绝不可薄待半分。”
“还有辽东的官吏任免,这个是未来辽东治理的根本,太子虽然定下了辽东府知府的人选,也带了一众辅官随行,但辽东疆域不小,人口也不少,还需要足够的官吏去治理,这些吏部要尽快选定官员调任,辽东定,现在的关键就是让辽东彻底融入我大明。”
朱元璋对着眼前的三个尚书说道,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些事情的重视。
兵部,户部,吏部。六部之中最为关键的三个。
“臣领旨。”
唐铎,赵勉,还有作为吏部尚书的陈敬,恭敬一拜,齐声回应。
“好了。”
朱元璋扫视了朝堂一眼,大声问道:“咱要说的都已经说了。诸卿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他的目光再次在群臣身上扫过,等待着臣子们的回应。
“启奏皇上。”
陈敬恭敬地启奏道:“如今辽东将定,我朝廷是不是在赋税方面要做一些减少?”
“毕竟战事初定,战火初熄!辽东百姓或许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陈敬说话时,微微低着头,眼神中透露出对辽东百姓的关切。
“的确。”朱元璋也是恍然回神,点了点头:“太子,你觉得辽东税收该减少多少?”
朱元璋再次将目光看向朱标,眼神中带着询问与期待。
“此事事关重大。”朱标沉声说道,面带思虑:“儿臣也需细细考量。究竟是单一的减免农税,还是要全部税收一起减免。”
朱标一边说着,一边微微皱眉,似乎在脑海中仔细思考着各种可能性。
税收之事,国本之事,朱标也不敢轻易下定夺。
毕竟影响太大了。
“此事不急。”朱元璋笑呵呵地说道:“咱给你时间。既辽东是在你手中运筹的,但自然是要治理到底。”
朱元璋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对朱标充满了信任。
“儿臣谢父皇。”朱标当即道谢。
又经过了一阵朝议,朝议散。
奉天大殿内,只剩下了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二人。
“爹。”
没有了外人在场,朱标则是无比郑重地对着朱元璋一拜。
“儿子谢谢你。”朱标说这话时,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见此。
朱元璋温和一笑,缓缓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走到了朱标的身前,直接将朱标给扶了起来。
“你我父子,说什么谢。”朱元璋温和笑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慈爱,双手轻轻搭在朱标的肩膀上。
“爹。”朱标十分感激地说道:“辽东光复,青史留名。你给儿子的太多了。”
朱标看着朱元璋,眼中闪烁着感动的。
“哈哈。”
朱元璋大笑道:“别说一个光复辽东之功!未来整个大明都是你的。”
“爹如今活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能够从爹的手中接过一个更好的大明。”
“昔日汉朝时,文景之治,青史留名。”
“爹是一个平民出身,手中沾染了不知多少人的鲜血,手中也不知道宰了多少贪官污吏!”
“文帝那种千古一帝,爹是没有办法成就了。”
“但你可以。爹希望你以后以文帝为标榜,成为我大明的文帝,恩泽天下,恩泽万民,与民同休,与民更始。”
“这,就是爹对你最大的期望啊。”
朱元璋说这话时,眼神中充满了对朱标的期待与信任,双手紧紧地握住朱标的肩膀。
“儿子……”
朱标目光坚定,直视着朱元璋,语气极为郑重地回道:“一定不会让爹失望。”
此刻的他,站得笔直。
仿佛将所有的决心都凝聚在这一句话中,周身散发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