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188节
这一次,辽东光复,必是青史留名之举。
朱元璋能够想到的就是为自己儿子铺路,不仅仅自己儿子的处置军政的能力,更是要在贤名上,在青史上都为其铺路。
“吕本。”
朱元璋大声道,声音中带着威严。
“老臣在。”
作为礼部尚书的吕本站了出来,恭敬一拜,不过身形微微佝偻。
“用不了多久辽东就可以平定了。”
“等消息传回后,辽东光复之事必然是要昭告天下的。”
“骤时有关太子的功绩,你礼部可要好好拟定一封昭告天下的旨意,让天下子民皆知辽东光复之功。”
朱元璋一脸严肃地交代道,眼神中透着对这件事的重视。
吕本当即一拜,声音坚定地说道:“老臣定不辱皇命。”
显然这一个差事,吕本也清楚知道其背后的根本,如果不办好,那就是罪责了。
“恩。”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可见,他对这辽东光复之功,青史留名给朱标是极为重视的。
“父皇。”
朱标躬身一拜,十分严肃地启奏道:“如今辽东即将彻底光复,出征辽东的诸位将军也理当论功行赏。”
“特别是朱应。”
“不论是铁岭之功,还是此番辽阳斩纳哈出,皆是功不可没,理当重赏。”
话音落下。
朝堂群臣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朱元璋。
显然。
辽东将定。
有关于战将的封赏也要落实了。
特别是那些自京畿之地外派的诸多淮西将领们,他们的封赏在他们回来后肯定是要落实的。
“的确。”
“朱应之功,理当重赏。”
“不仅仅是朱应。”
“此番在辽东战场上,所有有功将士都应该依功而赏。”
“特别是大宁边军。”
“他们作战英勇,也让咱看到了边军的战力。”
朱元璋当即笑着点头,对于这封赏有功之臣,自然是不会有任何反对。
……
第116章 封朱应【大宁边军指挥使】!朱元璋与朱标的父子情!
“太子。”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温和地看向朱标,轻声问道:“辽东战事既是你一手操持,那你觉得此番该如何封赏朱应?”
他的声音在庄严威肃的大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标闻言,上前一步,立刻躬身行礼,大声回道:“回禀父皇。”
“大宁自设立府域以来,就一直未曾设立卫指挥使,而是由知府暂代此职。”
“今辽东将定,朱应是自大宁边军成长起来,自边军立功无数,为国杀敌无数。”
“儿臣以为,大宁卫所指挥使一职,非朱应莫属。”
朱标说这话时,神色坚定,语气中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坚定,仿佛在向众臣宣告这一任命的合理性。
朱元璋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随后说道:“以往卫所指挥使的任命,是需要经过推选的。”
“在各地依战功而择选,然后再由兵部考量,经过咱的同意而定。”
“而且我大明担任卫所指挥使之位的将领,年龄最小的也有近三四十岁了。”
“这朱应才十七岁,这也算是我大明之最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抚摸着龙椅的扶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对朱应年轻有为的赞赏。
听着朱元璋的话语,朝堂上的群臣们自然也很清楚,朱应晋卫所指挥使的事情基本可以定下了。
毕竟朱应的战功太过耀眼,这耀眼的战功足以弥补他年龄上的不足,也足以弥补晋升指挥使所需要走的各个繁琐流程。
要知道,一个边军卫所的指挥使至少都是统帅五万大军,镇守一方,这完全可以算是手握兵权的大吏了。
以十七岁之龄登临这个位置,在大明的历史上根本未曾有过。
“父皇。”
朱标笑着说道:“如若不是这一年朱应已经连晋了三爵了,儿臣甚至都想再晋他爵位了。”
朱标说话时,嘴角微微上扬,眼中满是对朱应的欣赏与看重。
闻言!
群臣们不由得纷纷看向朱标,心底更是感慨朱标对朱应的看重程度之深。
“太子殿下对这朱应还真的是看重啊。”一位臣子小声地对身旁的人说道,
“一年时间凭借军功晋升到了指挥同知,如今又要获封指挥使,这可是独一份了。可他竟然还连升三爵,成了我大明的伯爵,一跃成了贵族的身份呢,大明自开国后,承受此隆恩的也唯有这朱应了。冠军伯!不凡啊!”
众人纷纷低声附和,眼神中既有对朱应的羡慕,也有对朱标用人眼光的钦佩。
这或许就是完全依功而赏,依功而晋,没有半分虚伪了。
当然。
其根本或许也是辽东之战也是由当今皇上与太子亲自过问吧。
朱元璋微微一笑,说道:“在其位谋其政,亘古不变之理。”
“朱应还很年轻,如今承受的恩泽已然不小,就先让他在卫指挥使的位置上好好磨练吧。”
“真正统帅一军,治理一府军政,也并非在战场上那般简单。”
“太子,你归东宫后就拟定旨意,晋朱应为【大宁卫指挥使】,赋【指挥使印】!”
“另,加赐黄金千两!于应天赐府邸一座,赐匾【冠军】府。”
朱元璋说这话时,神色庄重,语气透出毋容置疑,显然已经对朱应的封赏事宜做出了最终决定。
听到这!
朱标当即躬身一拜,声音洪亮地回道:“儿臣领旨。”
“好了。”
朱元璋扫视了一圈朝堂上的群臣,笑着问道:“值此辽东大捷,诸卿还有何本启奏?”
目光扫视下。
威严无比,仿佛能洞察殿中臣子们心中的想法。
“启奏皇上。”唐铎站了出来,恭敬地启奏道:“冯胜大将军上奏辽东降卒近二十万需处置,这些需皇上明示。”
唐铎说话时,微微低着头,双手捧着奏章,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
“对于这些降卒,诸卿有何看法?”朱元璋沉思了一瞬,目光再次看向朝堂上的群臣,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询问的意味。
“启奏皇上。”
赵勉站了出来,神色认真地说道,“臣觉得直接将这些降卒贬为奴隶为好。吾大明疆域辽阔,诸多驰道需修缮,诸多城池需加固,甚至于长城也需加固修缮!”
“这些都需要足够的人力与物力,如若能够将这些降卒利用好,于国力有大用。”
赵勉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试图让朱元璋更清晰地理解他的想法。
“臣倒是觉得这一支善战之军贬为奴隶倒是可惜了。”
一个老臣缓缓站了出来,脸上带着一种深思熟虑的神情。
“邵卿有何见地?”
朱元璋直接问道。
在如今洪武一朝,自当初胡惟庸伏法之后,朱元璋就废除了丞相之位,昔日大权在握的丞相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辅助朱元璋处置政务的殿阁大学士。
四殿两阁!
如今称之为殿阁大学士,但是在后明朝时代则是称之为阁老了。
虽然不复丞相之权,但同样也是大权在握,比之六部尚书的地位还要略微高上一些。
而这一个出声的老臣,正是华盖殿大学士,邵质,也是被朱元璋信任的一个大臣。
“启奏皇上。”
邵质笑了笑,恭敬地启奏道:“北元已不复昔日大元,其国力衰弱,被吾大明赶出了中原,但他们的军队实则不弱,战力同样超群。”
“这些军队如若能够为我大明所用,为我大明抵御外敌,绝对可以起到大用。”
“毕竟北疆之地多战事,这样一支军力如若放弃了,未免也太可惜了。”
邵质说话时,条理清晰,语气沉稳,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思虑之色。
“邵大学士。”
这时,又有一个大臣站了出来,十分质疑地说道:“虽说这一支收降的元军战力不俗,但大学士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这一次在辽东俘获的降卒至少有半数是元人,如若用他们去镇守北疆,你敢保证他们不会与北元暗通款曲?”
这个说话时,眉头紧皱,表情严肃,对邵质的提议表示出强烈的担忧。
而此人,正是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