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63节
话落,他抓起斩立决的牌子,用力掷出,喝道:“斩!”
“斩——”
数十名刽子手们大声怒喝,扬起鬼头大刀,在围观群众们的叫好声中奋力斩下,只听噗噗噗数十道利器入肉声,一颗颗人头伴随着喷涌的鲜血滚落下来。
在第一批罪犯被斩首后,第二批便被推搡着押了上来,他们中有许多人双腿发软,屎尿失禁,哭喊着求饶,或是大声咒骂着李元胤这个叛徒。
李成栋踉跄着右腿被带到了高台,在士兵的推搡下跪倒在地,头摁在被鲜血染红的木桩上,刽子手似是认出了他的身份,脸上露出一抹痛快的表情,扬起屠刀。
下一秒,屠刀落下,李成栋的视野不停翻滚,他能够看见自己的身体跪在面前,无力地从木桩滑落,鲜血从脖子的断口喷出,将他的视野尽数染红。
原来,脑袋被砍下来以后的模样是这般丑陋……在意识彻底消散前,他这般想到。
随着最后一批罪犯被杀死,围观百姓皆放声欢呼,欢呼过后,便是断断续续的抽泣声。
那些有家人死在李兵手中的百姓喜极而泣,呢喃着亡故者的名讳,曾经遭到李兵欺压的百姓则是跪倒在地,感激苏经略为他们讨回公道。
在人群中,有一王氏妇人痛哭流涕,不顾旁人目光,啜泣道:“夫君,你在天之灵看到了吗?王师收复太仓,处死李成栋,你和小叔可以安息了……”
有人认出了这妇人的身份,这妇人的丈夫是州城内的生员王湛,在李成栋占据太仓后,王湛与其弟王淳于城中起事,率千人冲击北门,被李成栋残酷镇压,王湛兄弟二人战死,首级悬挂门阙,死不瞑目。
……
公审大会过后,苏言没有继续在太仓逗留,由于原知州被李成栋所杀,知州之位空虚,他便命州丞暂代知州事。
随后,他从州城府库内取出钱粮作为犒赏,分发给那些还未离去的参与围城的乡兵,再将其尽数遣散。
最后,他才率军与陈子龙部汇合,一同返回苏州府城。
途中,苏言也收到了来自鲁之屿的捷报,鲁之屿成功率军占领常州府靖江县,苏言便草拟军报,命其移驻靖江,牢牢把控长江水道。
同时,他也打开靖江县的系统面板,对其进行建造与招募。
十月十五日,苏言返回苏州。
回到苏州,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苏言就从蔡玄口中得知了两个消息——
第一个,清廷来使。
第二个,隆武朝廷来人了。
四日前,清廷有一使者称奉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之命,希望能够面见苏言,宣读招抚事宜。
事关清廷招抚,蔡玄不敢擅自决定,又担心这件事传出去会影响苏言的声望,便命人先将清使软禁起来,等苏言回来以后再让他自行处置。
随后两日前,又有一名自称兵科给事中刘中藻的官员乘船到达苏州,他宣称自己是奉福建隆武皇帝的圣旨,前往浙江颁布诏令。
得知江南亦有明军抵抗,在浙江先是坐了冷板凳,又是险些被清军俘虏,跟着鲁监国朝廷一起跑路的刘中藻便擅自决定前往江南面见这位鲁王册封的苏松经略。
如果能够将这位战功赫赫的嘉定伯、苏松经略招入隆武朝廷麾下,那他此行的任务也算超常完成了,等返回福州,肯定能得到嘉奖。
当然,后面这些刘中藻自然没有说出来,他只是故作高深的向蔡玄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随后就赖在了苏州府城,等苏言回来。
听完了蔡玄的汇报,苏言回顾了一下历史上唐鲁争立的整个经过,好像开端就是隆武帝派兵科给事中前往浙江颁发诏令,引发了鲁监国内部的意见分裂。
而等到了来年,隆武帝又派人携带十万两白银前往浙江犒军,那位可怜的使者刚刚到浙江地界,就被鲁王的人给嘎了……
不过他倒是没想到,这刘中藻居然还没返回福建,而是从浙江转道来到了江南。
平心而论,苏言对南明诸帝中最有抱负的隆武皇帝的观感是最好的,他也乐意去见这位唐王使者。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会去做隆武皇帝的忠臣,他永远只会听封不听调——隆武皇帝连郑家都搞不定,还能搞定他不成?
至于最先来的那个清廷使者,苏言面露冷笑,将李元胤叫到跟前,对其吩咐道:
“你带人去将那清廷使者的一只耳朵割下,直接驱赶出境,告诉他,我苏言绝不降清,必定与鞑虏死战到底。”
李元胤还有些沉浸在亲自监斩养父的伤感中,听了苏言的话,连忙提起精神,领命而去。
待他离去后,苏言才看向蔡玄,叮嘱道:“以后若还有鞑子的使者来,你直接将其驱赶出去即可,不必等到我回来处置。”
“下官明白。”
蔡玄抬手应下。
说完,他又试探道:“那……那位从福建来的兵科给事中,经略要见见吗?”
“见,为何不见?”苏言反问道,“我们还需要通过这位刘兵科知道更多关于福建隆武朝廷的消息,去将他请来吧。”
跟在苏言身后的陈子龙听言,不免有些忧虑道:“经略,这东南之地怎么能有两个朝廷,其中必会有正统之争,我们又该尊奉哪一方为朝廷正朔?”
苏言瞥了他一眼,道:“不急着下定论,先去见见这位刘兵科吧。”
第139章 刘中藻
在苏州待了两天的刘中藻终于如愿见到了那位战功赫赫的苏松经略苏言。
在苏州这两天内,刘中藻也暗中打听了一些关于这位年轻的经略的传闻,苏州作为苏言的发家之地,这里关于他的传闻是最多,也是最详尽的。
有人说,苏言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读书人,他拥有足以折服军头的魅力,能够轻易将从南京逃出来的京营收为己用。
有人说,最先跟着苏言起事的兵马根本不是京营出身,而是苏家暗中培养的家丁,就是为了等天下大乱打出一片基业。
不过这个说法在刘中藻看来完全是胡说八道了,他也打听了一下苏家的家业,就那点规模在苏州城只能算是小门小户,想拉起一支上百人的精锐,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传闻有很多,但基本是正向的,刘中藻越打听越觉得心惊,他意识到一个很大的问题,苏州百姓大多拥戴苏言,其中部分人甚至快到了狂热的态度。
朝廷并不担心百姓拥戴官员,但问题是,现在正值天下大乱,而且苏言还坐拥三府之地,手握大军。
种种buff堆叠起来,那就不得不让刘中藻打起精神来了。
思绪再三,刘中藻没有急着写信向朝廷禀报,准备等苏言回来以后,试探出他对朝廷的态度。
正好这一天,蔡玄的人终于前来通知他苏言凯旋的消息,并邀请他到经略府前去面见苏言。
等刘中藻来到经略府时,李元胤也已经带着从清使身上割下来的耳朵前来禀报,刘中藻一眼就看见了那血淋淋的耳朵,下意识打了个一颤。
但很快,他就回过神来,让自己恢复镇定,理了理衣冠,抬手向坐在主位上的那位年轻人行礼作揖,道:
“下官兵科给事中刘中藻,拜见苏经略。”
那年轻人笑着示意他免礼,随后道:“刘兵科可是从浙东来的?请问浙东战事进展如何?”
一提到浙东战事,刘中藻就一肚子怨气,清军越过钱塘江逼近绍兴的时候,他也待在绍兴城内,那帮鲁王朝廷的大臣们逃跑时居然没有人通知他。
如果不是刘中藻的手下刚好出门买菜,听到了一些风声,及时向他禀报,让刘中藻搭上了撤退大军的“末班车”,只怕现在他已经成为清军的俘虏了。
刘中藻虽然对鲁王君臣充满不屑,但眼前这位苏松经略毕竟是鲁王册封的,在不清楚对方对鲁王的态度前,他也只好憋着怨气,不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他回忆片刻,还是决定实话实说,悲愤道:“回禀经略,浙东已然糜烂,绍兴、宁波沦陷,百姓多被劫掠、屠戮。
下官跟随大学士张阁老退守台州后,便乘船走海路抵达松江,沿岸不时能够看见清兵屠戮村庄的凄惨景象。”
“张煌言张巡抚不是南下回乡组织义军么,你可有听说他的消息?”苏言询问道。
“张煌言?”刘中藻思索一阵,有些不太确定地问道:“经略所说的张煌言可是宁波鄞县人?”
苏言点了点头。
“那便不错了。”刘中藻道:“下官路过舟山时,听说有一名张姓巡抚于宁波召集义军起事,与清军交手略有小胜。”
得知张煌言没有出事,还成功组织了义军,苏言也发自内心的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几分笑意,对着左右说道:“我就知道玄著文武双全,此番南下虽然只身一人,但也可力挽狂澜,挽救浙东危局。”
陈子龙等人也都微笑附和,刘中藻见他好似与张煌言关系良好,便暗中记下。
随后,苏言才将话题引到了刘中藻身上,道:“刘兵科,我等远据江南,对福建局势知之甚少,可否请你向在座介绍一番?”
“怎敢不从?”
刘中藻反问道,随即侃侃而谈,将唐王入福建,得闽地文官武将推举为监国,后登基称帝,得到各地承认的大致经过介绍了一番。
当然,他的说法里也不乏夸大、吹捧隆武朝廷实力之语,俨然将福建小朝廷形容成光复大明江山的希望所在。
如果不是苏言对隆武朝廷知根知底,光是听刘中藻的吹嘘,只怕真的会相信几分了。
在刘中藻说完后,旁听的陈子龙、夏允彝等人都面露憧憬,陈子龙更是捏拳道:“隆武陛下得各地尊奉,若是君臣及各地能上下一心,定能效仿前汉光武帝再造大汉,驱逐鞑虏,光复大明江山!”
刘中藻全程都在盯着苏言,见苏言始终态度平淡,心中不免咯噔一下,有些没底。
他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却听苏言说道:“刘兵科,本官可否听听隆武陛下命你前往浙东宣读的诏令?”
“啊,这是自然。”刘中藻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取出随身携带的诏令,高声宣读。
这诏令的内容前面已经提到过,大致是两家无分彼此,鲁监国任命的朝臣能够到隆武朝廷担任同等官职,也就是承认鲁监国任命的官职的合法性。
在刘中藻宣读完之后,苏言沉吟片刻,道:“隆武陛下既得各地尊奉,本官自然也不能意外,本官愿邀尊福州为正统,只是……”
刘中藻听他前面的话,心中大喜,但又听到了后面的“只是”,心下便是一紧,连忙追问道:
“经略,只是什么?”
“只是本官与福建相隔较远,政令不通,消息来往不便,若陛下能赐我节制江南军政之权,允准本官便宜行事,抗击鞑虏,光复南京故都并非遥不可及。”
刘中藻一听,马上品出了苏言的言外之意——节制江南军政,这不就是想要搞割据吗。
不过,就算是搞割据,朝廷也拿苏言没有办法,毕竟这距离的确有点远,中间还隔着一个鲁王朝廷。
以苏言的江南军团的战斗力,如果他选择站在鲁王一方,听从鲁王调动南下攻打福建,即便隆武朝廷借助福建地利将其击退,也会损伤朝廷声望,令各地宵小蠢蠢欲动。
所以,苏言的这个要求,他们必须同意,且不管苏言能否真的光复南京,只要他不站在鲁王那边就行了。
而要是他真能光复南京,以苏言尊奉隆武正朔的举动,天下人也会下意识将功劳归结在隆武好的身上。
所以,他们必须答应!
第140章 收编
想通后,刘中藻连忙答应下来,并顺带着给苏言画起了大饼:
“经略的要求下官定会禀报朝廷,力劝陛下允准,并且以经略屡败鞑虏,收复失地之赫赫战功,也理应加官进爵。
这小小伯爵如何能彰显经略之战功,我隆武陛下赏罚分明,不似鲁王,连那方国安、王之仁丧师辱国之流犹可封国公,以经略之功绩,莫说是侯爵,甚至晋升国公也是绰绰有余。”
苏言如何听不出他是借机挑拨离间,轻笑一声,道:“本官能得刘兵科如此推崇,实乃受宠若惊。”
说完,他又面露不屑,道:“至于那方国安、王之仁之流,安敢与本官相比?本官屡败鞑虏,死在我军之手的八旗精锐数不胜数,那多罗贝勒博洛是本官的手下败将,南下后却打得方王二人狼狈逃窜,丧师辱国,实令人不齿。”
刘中藻见他神情言语不似作伪,暗自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苏言站在唐鲁之间态度暧昧,哪边给的官大倒向哪边,那他真的会成小丑了。
不行,他必须要尽快返回福建,将这里的情况禀报给隆武皇帝,尽快得到圣旨。
想到这,刘中藻便请辞称不日南下归闽,苏言象征性地挽留了一番,最终还是同意刘中藻请辞离去。
当然,在刘中藻离去前,苏言也不忘让他带上尼堪、孔有德和李成栋的首级,前两者的首级虽然用石灰腌制了一下做了防腐处理,但过了大半个月,也还是有些腐烂。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