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335节

  夏军也没有攻击这些脱离军队的士兵,他们趁势发布檄文,表示只要南方军队及时反正,弃暗投明,他们将对南方军的士兵们过去抵抗王师的罪行既往不咎。

  如果只是攻击莽白是篡位者的手段加上劝降檄文,南方军队肯定不会因此动摇,抛弃莽白。

  但结合起夏军旗开得胜,己方节节败退的困局,留给他们的选项就已经非常明了了。

  一时间,南方军队出现了大量逃兵,这些逃兵或是选择反正,向夏军投降,或是直接脱下军装,逃回自己家中避战。

  莽白匆匆组成的防线随之分崩离析,夏军捷报频传,所到之处,南方军皆望风而降。

  一直到八月中旬,夏军兵临勃固城下,面对夏军架起来的上百门黑洞洞的炮口,勃固守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勇气,夏军还未攻城,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逃兵。

  次日,夏军开始炮击勃固城,勃固城墙此前虽然得到了修缮,但坚固程度远不如王都阿瓦,数轮炮击后,勃固城的夯土城墙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击声中轰然倒塌,扬起一片尘土。

  夏军随即发起进攻,依旧是以众多缅甸仆从军打头阵,这些缅甸仆从军战意昂扬,冒着守军组成的微弱火力前仆后继地冲向缺口。

  战斗一直持续了数个时辰,守军才终于被尽数击溃,莽白王这一次没有逃跑,他在生命的结尾,还是选择维护自己身为王的尊严,战斗至最后一刻。

  随着莽白战死,割据缅南的东吁残存势力随之宣告灭亡,夏军顺势控制缅甸全境。

  至此,中南半岛除了暹罗阿瑜陀耶王朝、柬埔寨王国以及分裂的占婆王国势力外,尽数归于夏朝控制。

  当然,明面上,夏朝并没有直接吞并缅甸与澜沧,而是以两国没有合适的王位继承人,王位空悬为由,暂时代为统治。

  等前线捷报传至南京城,内阁与皇帝随即陷入争论之中。

  内阁中的几位大臣与王翊是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缅甸、澜沧两国地处偏远,百姓不服王化,物产贫瘠,若是直接吞并两国,不但有损天朝的名声,得到的回报也远不如投入的资源。

  但是苏言始终态度鲜明的主张直接吞并两国,在两国分别设置布政使司,并入天朝版图。

  他对大臣们说道:“缅甸、澜沧两国如何物产贫瘠?缅甸国内稻米沃野千里,若能将汉民移民实边,开垦伊洛瓦底江沿岸沃土,未尝不能令缅甸成为这天下的第三个粮仓!”

  “不仅如此,缅甸西抵西洋,若能将缅甸纳入天朝版图,我朝商贾也能绕过红毛夷与弗朗机人,直接参与西洋繁华的海贸,令诸多财富,源源不断送入国库。”

  “至于澜沧,其国虽山林复杂,有崇山峻岭阻隔,然其国内盛产金银铜铁各式矿产,湄公河流域周边也同样土地肥沃,只需用心治理,不出数年,粮食便能自给自足,甚至出口各省。”

  说完,苏言顿了顿,目光扫视众人:“朕言尽于此,众卿还认为这两国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吗?”

  大臣们听言,面面相觑,低声讨论起来,而后很快便统一了意见,一齐躬身行礼,齐声道:

  “陛下圣明,是臣等愚昧迂腐,险些误了大事,还请陛下恕罪。”

  到了泰武四年,阁臣们多少也都摸清楚了苏言的行事风格,也知道该如何与他商议这等扩张的大事。

  他们只需要将这种事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与苏言说一番即可,至于苏言到底会不会听,那就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了。

  毕竟,苏言身为开国皇帝,乾坤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了。

  随即,在苏言的乾坤独断下,朝廷拟旨,以缅甸、澜沧两国无新君可立,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天朝作为宗主,理应代为治理国家。

  现于缅甸设置缅甸布政使司,澜沧设置南掌布政使司,由天朝代为治理,若寻得合适的王位继承者,便取缔布政使司,使两国置于天朝庇护下重新独立。

  当然,这圣旨虽然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但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只怕这合适的王位继承人是永远不会出现了。

  曾经的大明朝,似乎就是以这样的借口将安南变成自己的交趾布政使司。

  朝廷的圣旨里除了宣布对缅甸、澜沧两国的处置决定外,还有对暹罗、柬埔寨两国的处置决定。

  这两国毕竟也是与澜沧王国站在一起对抗天朝,虽然中途反正,但这并不代表过去的事情就可以既往不咎。

  苏言就直接以此为借口,下旨要求暹罗、柬埔寨两国内附,并分别设置暹罗、柬埔寨宣慰司,由朝廷调派官员出任宣慰使,代表天朝与国王一起治理国家。

  所谓的内附,便是与眼下的朝鲜同步,国王需接受天朝的册封、诏令,遵循宗主国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使用大夏的泰武年号。

  一旦两国接受朝廷的这一要求,他们将彻底失去自主权,沦为路边的一条狗,只能跟在夏朝屁股后面。

  这对于柬埔寨国王来说,倒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情,毕竟做谁的狗不是做狗,中原王朝向来慷慨,给天子做狗,说不定还能过得比之前更好。

  可对于暹罗国王帕拉塞来说,这就非常难受了。

  毕竟暹罗作为中南半岛的一大霸主,拳打柬埔寨,脚踢北大年,迫使这两国成为它的附庸国,日子过得是好不潇洒,好不威风,好不快活。

  可现在,唯二的附庸国柬埔寨被天朝抢走也就罢了,连它自己也要成为天朝的内附藩属国,以后别说是当中南小霸主,连朝廷派来的宣慰使都敢在国王面前耀武扬威。

  这让帕拉塞国王如何能忍?

  自觉受到侮辱的帕拉塞国王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他无法承受拒绝天朝的后果,一旦再度与天朝开战,等待他的只怕是皇恩碎地拳了。

  这一拳下来,别说是他还能不能继续作为暹罗国王,只怕暹罗王国还能不能存在都是个问题。

  尽管再怎么不甘不愿,帕拉塞国王迫于形势,也只能捏着鼻子跪倒在天朝的使者面前,表示愿意接受天子的要求,举国内附。

  ……

  苏言对于暹罗、柬埔寨两国接受要求的举动并不感到意外,或者说,如果他们拒绝了,他才会感到惊讶。

  既然两国同意内附,那么苏言就要着手开始对两国的汉化改造了。

  暹罗与柬埔寨两国虽然此前也算是天朝的藩属国,但他们其实与天朝的联系并不算深,最多的联系,还只是民间的商贸往来。

  两国国内虽然有着部分华人定居,但不论是宗教、文化还是礼仪制度都没有受到华人的影响,而是自成一系。

  苏言要想确保两国始终作为夏朝的内附藩属国,并慢慢被同化、融合,就必须要像朝鲜一样,强制两国全盘汉化。

  即推广儒学、推行中华的儒家官僚制以及礼仪制度,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此,在官方层面,苏言下旨赐予两国国王同郡王仪制的蟒袍、玉带及翼善冠,强制要求两国效仿中华政治制度进行改革,设立六部,推行中华礼仪。

  而在民间层面,则是命礼部与工部派遣官员前往两国,监督指导两国在首都以及国内的主要城市修建文庙及儒学书院,招募学生进行汉化教学。

  苏言直接给两国定下了一个死命令,即第一年,上至国王,下旨普通官员,都必须掌握汉语,能够使用汉语交谈。

  如果无法达成,官员尽数罢免,国王也将遭到申饬,处罚,表现出色者,则升官奖赏。

  为此,朝廷将在两国设置御史,由御史代为监察。

  对于朝廷的这个死命令,两国官场一时叫苦不迭,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抵抗朝廷,也就只能捏着鼻子忍下来,开始花重金从招募夫子,教导自己学习汉语。

第475章 西域

  甘肃行都司,肃州卫,嘉峪关。

  这里是大夏朝的西北边境,也是帝国最偏远的关隘,出了嘉峪关,便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戈壁,在这戈壁滩中除了偶然响起的驼铃声外,便再也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

  尽管甘肃贫瘠,遭受西军荼毒以后变得地广人稀,但朝廷没有因此减轻对此地的重视程度。

  甘肃作为一个只有十一个卫,人口不足十万的行都司,朝廷在此地的驻军除了甘肃提督孙庭祥直属的第六旅外,还有两个卫戍旅,总兵力就占了甘肃人口的三分之一。

  两个卫戍旅的兵力都分散在漫长的长城防线上,驻扎于重新修缮后的军堡内,他们将作为直面准噶尔蒙古的一线部队。

  若入寇的蒙古军队突破长城——军堡的防线,他们接下来就将面对第六旅的拦截,当然这种事情并不常见,从夏朝立国到现在,也只出现过一次而已。

  而突破长城防线的蒙古骑兵,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的第六旅歼灭,首级被砍下,堆积在长城外筑成京观,以此威慑鞑靼。

  自从朝廷平定漠南、漠北后,甘肃遭遇的袭扰次数也随之缩短,只有那些还未向朝廷臣服的部落还会挺而走险,袭击边关。

  这一切就与嘉峪关的守军们没有多大关系了,他们直面的是大西军控制的地盘,而大西军正全力与叶尔羌汗国开战,与夏朝之间暂时保持着和平。

  两国商贾也不受控制的自由行商,大量西域的香料、织物、珠宝玉石和金属制品都通过嘉峪关,穿过甘肃运入内地。

  而内地的丝绸、粮食、茶叶和瓷器也经由甘肃,输入吐鲁番,西军是粮食和茶叶的收购大户,因此大部分粮食和茶叶都留在了天兴府,其余商品才得以继续西行。

  嘉峪关的守军对此都心知肚明。

  城楼上,百户官王石头叼着草茎,眯眼望着西边蜿蜒的商队,那队伍长得望不到头,骆驼脖子上挂着的铜铃铛声隔着二里远都能听见。

  “头儿,这是今天的第三批了。”

  新来报道的小旗官凑了过来,指着商队最前面那几辆沉甸甸的大车,低声嘀咕道:“瞧那车辙印,指定又是粮食,这难道不是资敌吗?”

  王石头吐掉草茎,嗤笑一声:“你懂个屁,那叫‘民间自由贸易’。”

  他故意把官腔学得阴阳怪气:“没听上官说的吗,这叫‘疲敌之策’,故意让西贼放松警惕,好让我军日后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小旗官挠了挠头,对这个说法有些不太理解,其他同僚都哄笑道:“别多想了,等你多待几天就习惯了,这都持续好几年了,朝廷难道会不知道吗。”

  见同僚们都这么说,小旗官也就偃旗息鼓,抑住了继续询问的冲动。

  就在这时,城下一支将要接受检查的商队突然吵闹起来,百户官听到下面的动静,立即警惕地将嘴里的草茎吐掉,几步趴在墙垛上,向下望去。

  就见城门前的商队正在与守军士兵交涉,为首之人情绪激动,大声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嚷嚷着什么,周围的士兵见状,都警惕地围了上来,举起火枪瞄准那人身后的商队。

  见士兵们举起火枪,那个商人连忙举起双手表示自己没有威胁,结结巴巴的用生硬的汉语说道:“我,我没有恶意,我是叶尔羌苏丹的使者,请带我去见你们的最高长官。”

  “叶尔羌苏丹的使者?”

  与他对峙的士兵眉头微皱,眯着眼打量着商人,见他鹰鼻深目,身着锦袍,与寻常西域商人并没有多少区别,心下顿时有些怀疑。

  但是考虑到事关重大,他也不敢擅自处置,便当即命人层层上报上去,自己则继续监视这些来历不明的人。

  很快,嘉峪关都司赵崇武便得到消息匆匆赶来,他大步流星地穿过城门,身后跟着一队士兵。

  王石头也先一步下了城头,初步了解了一番情况,见都司到来,连忙上前低声汇报。

  在他汇报的同时,赵崇武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商队,最终落在那名自称使者的异族商人身上。

  “这就是叶尔羌速度的使者?”赵崇武微微蹙眉,对着那人问道:“你可有凭证?”

  使者连忙从怀中取出一个鎏金铜筒,双手奉上:“这是苏丹陛下亲笔所写的国书,以察合台文和汉文双语写成,事关重大,还请您尽快安排,护送我们前往贵国首都面见天子!”

  赵崇武听言,心中顿时信了大半,叶尔羌汗国不敌西军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如果他没有猜错,这国书的内容,只怕是叶尔羌苏丹求援的请求。

  他虽然信了大半,但出于谨慎,还是问道:“叶尔羌至此,皆为西贼所据,西贼怎会放任尔等前来?”

  使者面露苦涩:“我们乔装打扮成布哈拉汗国的商队,专挑小路,所幸西军对民间的控制度并不高,我们又贿赂了拦住我们检查的官员,才能够到达这里。”

  尽管使者缩短了自己这一路来的经历,但赵崇武多少能够猜到他们肯定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来到这里。

  再加上叶尔羌汗国和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赵崇武的语气因此变得和缓了许多:

  “辛苦你们了。”他说道,“我会马上安排专人护送你们前往甘肃镇,等到了甘肃镇,军门会亲自接见你们。”

  “多谢阁下。”使者抚胸说道,他身后的随从人员也都松了口气。

  而后,赵崇武命人准备了一些吃食和水给他们,趁着使团休息的这段时间,他也让人将国书内的汉文部分抄写下来,先一步发往甘肃镇,交由朝廷任命的甘肃巡抚过目。

  在短暂的休息后,使团便在一个连队的护送下即刻出发,马不停蹄赶往甘肃镇。

  赵崇武的汇报在快马加鞭下先一步赶到甘肃镇,送到了甘肃巡抚陈之龙面前。

  陈之龙,苏言称王前被任命为扬州知府,因其能力出色,政绩出彩,后调任为江西布政使,又升任甘肃巡抚。

  他在看完抄录下来的国书内容后,脸色顿时严肃起来,这国书的内容果然是请求天朝出兵。

  叶尔羌苏丹阿卜杜拉在国书中用极为谦恭的措辞,请求天子出兵讨伐侵扰西域的汉人叛军。

首节 上一节 335/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