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人在弘光,全战伐清 第236节

  李元胤摇了摇头,道:“你的家人会如何处置,那是朝廷决定的,本督不能答应你。”

  说罢,他挥挥手,便让人将吴三桂带了下去,在吴三桂被带走后,王辅臣很快被领了进来。

  他在来的路上就已经从带路的军官口中知道了召见自己的原因,心中又是激动,又是紧张。

  他入内见到李元胤后,连忙躬身行礼,恭敬道:“标下王辅臣,拜见督宪!”

  见到自己欣赏的猛将,李元胤的脸上顿时浮起几分笑意,他点头示意王辅臣起身,而后问道:

  “你就是军中闻名的‘活吕布’,‘马鹞子’?”

  王辅臣讪笑道:“这些诨号不过是袍泽中流传的,却传入督宪耳中,让您取笑了。”

  李元胤哈哈大笑,道:“天下岂有取错的诨号,汝之骁勇,军中有目共睹,此役更是先登阵斩敌将,使我军攻克城头,当立首功,本督自会向朝廷如实奏禀汝之战功,上达天听。”

  说着,他一边起身走到王辅臣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以视鼓励。

  王辅臣听言,顿时激动不已,直接跪倒在地,道:“得蒙将军厚爱,标下无以为报。”

  李元胤笑道:“怎言无以为报?本督麾下还缺一员战将,你可愿到本督麾下听命,待日后出关征辽,不愁战功。”

  王辅臣一听对方有招揽自己的心思,哪里还会拒绝,想都不想就抱拳应下,激动道:“标下得督宪厚爱,实乃三生有幸,愿听从督宪调遣!”

  如果不是还没摸清楚对方的脾气和底细,他恨不得直接来一手“君若不弃,愿拜为义父……”,当场改姓李。

  对于认义父这件事,王辅臣可丝毫没有心理负担,他早些年就是拜姜瓖麾下部将王进朝为义父,故而改姓王。

  但王进朝在雁南楼之变时也一并死在了吴三桂手中,尽管王辅臣对这位义父没有太深的感情,可对方终归待他不错。

  他才会出走大同,投入河北左路总兵王之纲军中,参与围攻大同的战事。

  一番交谈后,两人都很高兴。

  李元胤高兴的是自己麾下多了一员猛将,日后征辽也能为自己分忧。

  王辅臣高兴的是又抱上了一个新的大腿,能够抱紧河北总督这条大腿,日后吃喝不愁了。

  ……

  大同捷报迅速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送回南京,京中又是一片欢庆。

  随着吴三桂之乱被镇压下去,这下放眼长城以南,也终于没有了第二个敌人还在与朝廷抗衡了。

  苏言当即下诏对一众参战将士进行封赏,并任命第七旅旅帅陈权为新任大同总兵,率本部兵马坐镇大同。

  而在捷报中,他也看见了王辅臣这个熟悉的名字。

  苏言对历史上那位在三藩之乱中左右横跳的王辅臣知之甚少,并不清楚对方早年的发家轨迹,一开始还以为这个王辅臣只是单纯的撞名。

  不过在看了李元胤在捷报里提及的“马鹞子”这个名号后,一时又有些迟疑,心想应该不会这么凑巧吧,难不成真是那位王辅臣?

  不管这个王辅臣到底是不是他认识的那位,苏言一番思索后,还是决定对其论功行赏。

  毕竟现在这个王辅臣才刚刚崭露头角,就算原先历史上的他犯下了什么错,也不能算在他的头上。

  大不了日后多注意注意他,一个王辅臣也不可能掀起什么大的风浪。

  至于此战中重中之重的吴三桂,苏言直接下诏将其押赴太原,剥皮充草,凌迟处死,扒下来的皮与首级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其族人押解至闽南国姓爷军中效命,待收复台湾后流放台湾,永不许科举入仕。

  和吴三桂族人相同待遇的还有之前被俘虏的张献忠义子李定国,苏言深感他在历史上的忠义之名,不愿亲自下令将其处死。

  便下诏将其押解至国姓爷军中效命,若能在收复台湾的战争中幸存下来,则发放土地,永居台湾。

  这一世,李定国虽然无法再有两蹶名王,被誉为最后的大明人的美名。

  但能让他再为中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最好的处置结果了。

  言归正传,大同光复后,李元胤也不可能继续重兵云集于大同城下。

  苏言便命其返回河北,连同第八、十三、十四旅一同开拔,于河北为征辽战事做好准备。

  而随着大同光复,楚王党也开始策划第二次劝进。

  八月初,在文华殿大学士张煌言的带领下,群臣于奉天殿内合辞劝进。

  张煌言再次列举苏言自苏州起事后,驱逐鞑虏,收复失地,征讨国贼等等功绩,以人心所向为由奏请皇帝禅位于苏言。

  在张煌言之后,各部官员也紧跟着出列劝进,但都遭到苏言的拒绝。

  苏言再次言辞慷慨地向群臣表明自己无意皇位,不敢有僭越篡权之举,他大声说道:

  “予德薄才疏,难当大任,怎敢觊觎皇位,惟愿做大明忠臣,辅佐新君,匡扶明室,使我大明中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群臣听着他这言辞恳切的推脱,都急得流下了泪水,再三恳请苏言顺应天意民心,接受禅让称帝。

  但苏言始终拒绝,至于群臣再三劝说后,才露出无奈之色,叹气道:“此等大事,怎可轻言决定,还容予三思,待时机成熟后再议吧。”

  第二次劝进推辞就此结束,在场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下一次,苏言就会接受劝进,同意改朝换代了。

第380章 东征台湾

  第二次劝进结束,并没有影响朝廷的日常办公,地方督抚的奏疏也照常送往南京。

  要说最引人注目的事情,当属朝廷推广由玄武湖学院完成改良的启盛纺织机了。

  在刘师仁和一众学徒的努力下,启盛纺织机终于完成改良,纺锭从原本的八个先是增加至十二个,而后又增加到了十六个。

  刘师仁对此仍然不满意,经过数月的试验后,最终增加到了足足二十四个纺锭这么多。

  二十四个纺锭,对比初版的八个纺锭可不止是翻了三倍这么多,而是质的飞升。

  刘师仁改良到二十四个纺锭后,便上报工部,申请通过官府大规模推广启盛纺织机。

  工部官员不敢怠慢,连忙上报给了工部尚书宋应星,宋应星也是对科技充满兴趣的人。

  他在得到汇报后,也顾不上向苏言通禀,就火急火燎跑到工坊去查看,请刘师仁为他演示一遍这机器的工效。

  他看着刘师仁亲自手操,在后者的转动下,二十四条丝线在纺锭的带动下飞速缠绕,其速度要远超他之前看到过的任何纺车。

  宋应星不禁感慨道:“观此纺机,锭列如星,枢转似水,一人运之,可代十工,若能推广此机,江南万户机杼声可彻夜不息,实有巧夺天工之智,开物成务之妙。”

  说完,他居然向刘师仁深深行了一礼,道:“刘公之匠智无疆,某深感钦佩,此机一经推广,定能造福万世,青史留名!”

  刘师仁见他如此大礼,不免有些汗颜,连忙闪身躲开,回礼道:“不敢受大司空谬赞,某只求此机能造福天下人,而不奢求虚名。”

  宋应星听他如此谦逊,心中对刘师仁的观感更好了许多,暗自盘算起等见了苏言以后,要怎么将此人拉到工部来。

  从工坊离开后,宋应星就脚步匆匆地前往楚王府面见苏言,将纺织机的改良情报亲自汇报上去。

  在他完成汇报后,又语气激动的心对苏言说道:“殿下,传统纺机一人一锭,日纺不过数两,而此机一夫可驭数十锭,纱出如泉涌,若能推广,则天下人定能有衣可穿,不惧严寒。”

  说完,他又话锋一转,道:“但推广此机,还需辅以规制,传习新技,方不使巧器成虚设。”

  苏言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本王欲将这启盛机先在江南试行,于各州府设置纺织坊,招募纺工进行培训,待纺工可娴熟使用,再将其调往各处,教学百姓。”

  宋应星马上请缨:“殿下,工部愿全力以赴,负责此事。”

  说着,他试探道:“不过工部毕竟对这启盛机知之甚少,下官请将刘祭酒暂调工部任职。”

  苏言听了他的提议,似笑非笑地看了宋应星一眼,仿佛直接看穿了对方的想法。

  但他并没有拒绝,而是点了点头,道:“那便于工部新设格致清吏司,调刘师仁为工部右侍郎,兼管格致清吏司。”

  宋应星听言微怔,很快想通这格致背后的含义,行礼应道:“下官领命。”

  所谓格致,源自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在明清时期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统称。

  刘师仁日后也会研制出新的工业革命科技,专门设置一个工部部门给他也能更方便。

  ……

  接下来,朝廷便如同苏言所要求的那般,由工部全力打造启盛纺织机,并于江南各州府兴建官署工坊,招募有经验的纺工。

  朝廷在江南大兴土木,准备大力发展纺织业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闽南台海,针对台湾的战争也即将拉开序幕。

  过去半年的时间里,朱成功一直在金厦操练兵丁,训练水师,并派人佯装商人,潜入台湾岛内刺探敌情。

  此时的荷兰人已经在台湾岛落脚二十多年之久,修建了包括热兰遮城、乌特力支堡、普罗民遮城等堡垒城镇。

  为了镇压台湾岛上生存的数万汉人及危险的土著民,荷印当局于台湾岛驻军约莫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人,其中包括荷兰籍士兵、德国、瑞士等国的雇佣兵以及少数当地招募的土著士兵。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时是1648年,普罗民遮城还是一座繁华的商业市镇,因为历史上发生在1652年的郭怀一起义而修建的普罗民遮堡垒还未动工。

  也就是说,荷兰人的主要防卫力量都集中在热兰遮城与乌特力支堡。

  朱成功在闽南练兵的动作并没有刻意隐瞒,也瞒不过近在咫尺的荷兰人。

  面对荷印当局的警惕,他对外宣称此番练兵是为了平定倭寇之乱,保卫海贸航线。

  对于朱成功的理由,荷印台湾总督彼得·安托尼斯佐恩·奥弗特瓦特并没有完全相信。

  他一边加强对鹿耳门以南的北尾线岛的防御,新修筑几座炮台,一边派人返回巴达维亚,请求公司增兵。

  巴达维亚方面在得到彼得总督的求援后,不敢怠慢,派出了五艘武装商船,搭载八百名士兵北上支援台湾。

  但是,还未等巴达维亚方面的援军到达,针对台湾的战争便正式打响。

  八月上旬,朱成功上书朝廷,奏请东征台湾,苏言力排众议同意了朱成功的奏请,并命令眼下驻扎于江南的新式水师南下,配合朱成功一同参战。

  驻扎于江南的新式水师便是苏言在称王后决定组建的有着纯西式战舰的舰队。

  这支舰队拥有一艘二级旗舰、八艘三级战列舰、十艘四级战列舰、十五艘五级舰和十艘东印度商船,一共四十四艘船只。

  之所以将这支舰队调往南方,参与征台战事,也是苏言想要借此机会练练兵。

  毕竟这支舰队在组建以来都一直没有真正上过战场,此番征台,荷兰人肯定不会坐以待毙。

  朱成功手中的郑氏水师论火炮数量,只怕无法与荷兰人的战舰相比,苏言命新式舰队参战,也能弥补火炮上的差距——甚至还能对荷兰人产生压倒性优势。

  苏言的诏令一下,得到允准的朱成功当即亲点水陆兵马,撰写檄文布告四方:

  “大明镇海大将军国姓朱,檄告台湾红夷酋首彼得及众夷曰:

  夫天有纲常,地有华夷,昔我先王,肇基东土,教化南溟,澎台之屿,本为闽海藩屏,炎汉遗疆。尔等荷夷,僻处西海,狼贪豺顾,乘中原板荡之际,窃据我台岛,筑城掠地,虐我黎庶,僭越天威,已二十有载!

  尔等之罪,罄竹难书,今本藩奉大明正朔,承朝廷旨意,提貔貅十万,楼船千艘,非为好战,实为诛不义!尔等若识天命,当速焚夷旗,开城纳降,保尔全躯归返故土,若执迷顽抗,则雷霆之下,玉石俱焚!

  大明泰和元年八月廿一日

  大明镇海大将军国姓朱檄”

  檄文一经发出,朱成功便于金门誓师,亲率水陆兵马东征台湾。

  朱成功所部明军自金门料罗湾出发,剑指台湾鹿耳门外海。

首节 上一节 236/3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LOL:我觉醒了三国杀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