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92节
其三,双方恢复蜀锦、蜀马、巴盐、铜铁,粮食,木材、舟船等等传统贸易。
这是互利共赢的事,没怎么争论就通过。
其四,刘备承认孙权对交州的占有,孙权则拒绝益州郡雍闿等人的归附,也不再以荆州牧自居。
但这个终究看将来局势发展,现在的盟约将来未必不能撕掉。
经此一事,两边的信任终究是无法修复如初。
只因有共同大敌,共同目标,不得不结盟。
关羽强烈要求实占汉水通道,就是这个原因。
其五,约定将来共同北伐。
这个理所当然,但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定下,只能时机到了再论。
以上五条,就是刘孙再次结盟的主要条款。
剩下的。
诸如交换战俘,撤军,郊祭、告祖、互赠礼物等等琐事,不在话下。
一路忙碌下来,麋威对比前世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建安二十四年”。
心中不免感慨万分。
然而这个时代,这个形势。
终究因为他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努力,有了不同的走向。
关羽父子不用败走麦城了。
张飞大概也不用死得窝囊了。
刘备也不必惨兮兮地白帝托孤了。
就连前世最敬佩的“丞相”,此生应该也不会过早劳累而死。
于是安心欣慰之余。
他不免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开春之后,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了。
也是“后汉”的最后一年。
再往后,就是名副其实的“三国”了。
这一世,北伐能不能有个好结果?
怀着这个念想,他一时归心似箭。
等一切终于打点妥当,便迫不及待登上返程的船。
不过,就在他刚刚钻入船厢,准备躺下来休息片刻之际。
船上忽然来了两个不速之客。
一个是歪鼻子大嘴巴的诸葛恪。
一个是与他眉目三分相似,但五官更端正的半大少年。
后者身上,还有厚厚的行囊。
……
注:按《孙皎传》,竟陵、云杜、南新市均为孙皎的奉邑,可见至少222年曹丕三路伐吴之前,三地均属孙权。而按《周鲂传》,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孙权命孙奂治于安陆,修立邸阁,可见安陆也曾属孙权。
第75章 煮茗论北伐
“足下似乎并不意外?”
诸葛恪看着安坐如山的麋威,眉头一挑。
“那夜之后你久不露面,我就知你早晚还要生事。”
麋威淡然应声。
“说吧,这次是‘南橘北枳’还是‘鼓瑟击缶’?”
诸葛恪轻呵一声,却先指向身后的半大少年,道:
“这是我弟,诸葛乔。”
“叔父(诸葛亮)膝下无子,曾向大人讨阿乔为嗣。”
“去岁阿乔便该入蜀,只因后来两家交兵而耽搁。”
“如今盟约既成,他正好跟随你西上。”
“没异议吧?”
麋威当然没异议。
顺水人情而已。
更别说“丞相”向来是他心目中的第一大腿。
有什么理由不帮这个小忙。
便笑吟吟地看向的诸葛乔。
后者不等兄长提点,主动上前见礼,毕恭毕敬。
这性情,这礼数,看得麋威暗暗赞许。
心道基因的表达果然玄学。
啪嗒。
诸葛恪将一卷帛布重重拍在麋威身前木案上。
诸葛乔见状,乖巧地退到一边,取出器具烧水煮茗粥。
也即江东的特色茶饮。
而诸葛恪则顺势坐到了麋威对面。
“你可知大宴之后,我家大人如何点评你们三人?”
麋威先对着诸葛乔微笑点头,这才敛容转向其兄。
“我不想知道。”
“若令尊言语之间辱没我主,我该不该驳斥?”
“不斥,是为不忠。”
“对子骂父,非礼。”
诸葛恪为之一滞。
但见旁边亲弟居然微微点头认同。
顿时气不打一处来,道:
“不涉及你主,只论你三人品行!”
然后不等麋威回应,便急不可耐说下去:
“大人说,饮宴之前,他认为日后接替叔父辅佐刘玄德父子者,必为白眉马季常。”
“后来见费文伟气度不凡,断定其终有一日后来居上。”
“但大宴之后,但他却断言将来西邻之事,只怕要取决于你麋威!”
说到这,诸葛恪终于彻底作色:
“白眉虽良,但我未尝一惧。”
“费文伟不凡,与他并论也不算辱没我。”
“但凭什么你还要在我俩之上?我不服!”
麋威面不改色,道:
“足下为此动气,大可不必。”
“我素来自认为不如马、费远矣,不过是诸公抬举。”
“依我看,令尊也未必真的高看在下,只是借机勉励你们兄弟。”
诸葛恪闻言又是一滞。
倒是诸葛乔双目微亮,似对麋威这种谦退姿态有些倾心。
于是诸葛恪更生气了:
“高看不高看,一试便知。”
“听闻你有运筹帷幄之能?”
说着,抬手展开案上的帛布。
麋威凝目一看。
竟是一副囊括荆、益、雍、凉、扬、交多州的简图。
诸葛恪:“今日你我就以天下为局,各下三子,分个高下!”
随即从袖中取出一袋色泽鲜艳的石子,放在帛图旁。
三青三赤,正好六枚。
麋威看对方这指点江山的姿态。
又看到六枚疑似雨花石的棋子。
一时无语。
悠悠苍天,此子怕不是犯了中二病!
不过看到旁边诸葛乔居然很有兴趣的样子,又不好发作
行,看在“丞相”的面子上。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