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352节
不过看样子,这位殿下虽然质心淳朴,但也过于质朴了。
也罢……换个方式劝一劝吧。
心念一动,董允提醒道:
“陛下,潘公乃是卫将军之师!”
刘禅目光陡然一亮。
这下他听懂了。
潘濬麋威既然是师徒,那私下当然是能交流,能通气的。
虽然潘濬不知道徐庶的秘密。
但麋威知道啊!
将此事交给潘濬去办,正方便麋威私下去操作!
不过……
“绍先如何猜到卫将军知晓丞相清白?”
董允再次恢复木然的表情。
刘禅这才自知失言,轻咳几下,正色道:
“卿言在理。”
“此事便交由潘公主审,务必秉公处置,莫负朕望!”
……
“先生亲至寒舍,弟子有失远迎,还望先生恕罪!”
潘濬看着面前彬彬有礼的弟子,不禁暗暗称道。
自己这一辈子收了不少弟子。
但只有麋威的成就超过了自己。
更难得的是,对方身居高位,仍不失当年的谦逊姿态。
可谓慎终如始。
用那些释家比丘的话来说,麋威才是自己衣钵相承的真传弟子啊。
暗暗自得一番,潘濬上前关切道:
“司空公饮食如何?”
提及父亲麋竺,麋威不禁眼神一暗:
“医者来看过,言大人之病,乃‘老’病,非汤药针石可治,实为天数也。”
潘濬只能劝慰。
师徒寒暄一番,进了将军府,麋威屏退左右道:
“先生今日可是为廖公渊之事而来?”
“然也。”潘濬对麋威没什么好隐瞒的。
实际上,他一接到皇帝的诏令,第一时间就猜到了皇帝的暗示。
不然呢?
自跻身公卿之列后,他有感于早年有暗叛之嫌,已经当了快两年的闲人。
免得妨碍儿子与弟子的路。
跟当朝天子可谓毫无交集,更不熟悉。
如何就将此大案交由自己来牵头处置了?
只能是因为麋威的关系。
便直白道:
“丞相希望我将此案查到什么程度?”
“或者说,到底要不要查?”
麋威微微一笑:
“天子明诏,又事关丞相清誉,当然要查。”
“至于说查到什么程度……不知先生有何见教?”
潘濬捋了捋苍白的胡须,悠然道:
“那我便直言了。”
“我虽不知这当中有何密辛,也不打算过问。”
“但我知道以丞相在台阁的威望,若他不愿,廖立这份表文根本流传不到外朝,更别说传遍坊间。”
“能而不为,说明此事根本就是丞相故意放纵的。”
“那廖立,狂生而已,我何惧得罪他?”
“但恐坏了丞相的布置而已。”
麋威闻言哈哈大笑,抚掌道:
“弟子就知此事瞒不过先生慧眼。”
“不错,此事确实是丞相故意差人传遍坊间的。”
“不过先生也无须担心与丞相的计划有冲撞,只需正常查案,正常核验证词,以展现朝廷是有法度的……为此,哪怕多花些时间也无妨的。”
“多花些时间也无妨……”潘濬默念一声。
目光陡然闪过精光:
“丞相这是在给哪位将军打掩护啊?”
第292章 两弊相衡取其轻
不得不说,潘濬这老登是人越老,心思越透亮。
难怪原本历史上能长居东吴九卿之位,直到逝世。
暗暗感慨一声,麋威决定给老登透露点风声:
“曹丕将死,机不可失。”
潘濬听到前面四字,便瞬间瞪大了双眼。
倒不是惊讶于这个消息。
因为早在廖立闹事之前,这个消息就传到长安来了。
而是说,麋威这短短一句话。
结合诸葛亮故意放纵廖立攻击自己的举动。
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潘濬瞬间就想通了。
又要打仗了!
之所以说又。
是因为此时距离克复长安也才勉强过去一年。
距离彻底肃清关中,推行新政也才半年多一些。
正是百废待兴之际。
若非曹丕将死带来了额外的,也是极为难得的机遇
正该休养生息两三年,等关内百姓都彻底归附了,才再言战事。
不过话说回来。
这个机遇再怎么难得,那也只是对于朝廷而言的。
对于底下常年深受兵灾伤害的关内士民而言。
那当然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能晚几年打,就晚几年打。
忠君报国也得先填饱肚子不是?
这是基于关中的历史状况而自然产生的结构性矛盾。
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
只能设法缓和。
潘濬思虑数息,道:
“廖立言丞相故意纵容其子交恶盟友,我虽不以为然。毕竟江东鼠辈若无枭主率领,本就该是这般苟且偷生的模样。”
“但自孙氏拒绝出兵之后,我原以为丞相会就此说服将军们偃旗息鼓,没想到最终还是决定出兵。”
麋威闻言微微摇头道:
“其实想出兵的又何止将军们?”
“过去丞相常常在后方替先帝足食足兵,世人便总以为他是当朝的萧何。”
“其实丞相早年追从先帝南征北战,深受先帝影响,若非后镇之人非他不可,未必不想当个能文能武的曹参吧!”
潘濬微微张嘴,有些意外。
不过也终于确信了心中的想法。
恍然而感慨道:
“违时出兵,将军们碍于物议,做事不免束手束脚的。”
“但如今因为廖立狂妄,朝野议论的焦点落在丞相身上,短时内,将军反倒可以放开手脚做事了!”
“此事于术势而言,是两弊相衡取其轻。”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