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306节

  “倒是因为酸腐文人之说,叶公的名声得以广为流传,如你我这种有心人,只要稍加打听,便能还原历史真相。”

  “如此,还怕叶公的庙宇不能得以修缮,名声不能反正?”

  此言一出,徐邈又是一阵沉默。

  而麋威则趁机饮酒润喉,不急不躁。

  直到庙外传来女子轻灵的笑声,徐邈才回过神来,将杯中放凉的酒水一饮而尽。

  哈出一道白气,道:

  “先贤之德,今人只能望其项背,不敢比肩。”

  麋威接着分酒,接着道:

  “没有‘今人’,何来“先贤”?先者本就是从今者而来的。”

  “说不定昔年叶公治水的时候,也曾自愧不如夏禹呢。”

  “徐公有为民请命之心,何必瞻前顾后,但有所想所愿,尽力为之便是。”

  话到此处,麋威几乎明牌。

  而徐邈本就是个玲珑剔透之人,岂能听不出他邀请之意?

  便也跟着明牌道:

  “徐某得先曹公知遇之恩,久为魏臣,若叛,便是再立十座庙祠,也会被后人骂作反复小人,当做邪庙淫祠拆毁的吧。”

  “徐某终究是个贪于名声之人,怕是只能当个酸腐文人笔下的小人了。”

  麋威并未放弃:

  “徐公若不愿入朝为官,我豫州府尚缺一别驾从事,徐公可愿意屈就?”

  “我将来治豫州,正要仰仗贤长相助!”

  徐邈闻言失笑:

  “天下谁人不知师善是汉帝肱股?就辟于你,跟投汉有何区别?不过掩耳盗铃罢了。”

第251章 流言不足畏,恩遇不可求

  徐邈拒绝征辟的态度十分坚决。

  麋威谈不上多么失望。

  今日相见,主要目的还是来见一见徐邈本人。

  因为对方愿意亲自来见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麋威近来的军事与外宣手段卓有成效。

  否则以徐邈早早进入曹操丞相府的履历,若非心思有所动摇,根本是见都不该见的。

  就是有些可惜王濬了。

  麋威原本还想通过徐邈父女,把这位未来猛将给钓出来呢。

  如今徐邈决心归隐,那门第上就无法与王濬一家对应,这桩婚事应该不复存在了。

  倒是可以给徐家当个媒人,通过结亲的方式,图个将来。

  比如说徐邈的儿子,如今都是白身。

  也没有跟曹操结下什么主臣情分。

  将来都是有可能就辟的。

  这正是他今日特意带妻子来的目的。

  也是徐邈特意带女儿来的目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双方心照不宣。

  其后,又闲谈了片刻另一位“叶君”的故事,话题不免转回当下局势。

  没办法,两边都是两千石大员,麋威在季汉权位更重,徐邈在曹魏履历更深。

  两人的见识、眼界都摆在那里,说话的机锋都会不自觉带往天下兴衰的大议题。

  想要完全闲谈风月是不可能的。

  徐邈大概是有感于刚刚麋威的诚意,话锋一转,道:

  “师善加冠几年了?”

  麋威:“章武元年春为弱冠,今已历四度寒暑。”

  章武元年……

  徐邈默念一遍这个陌生的年号,微慨道:

  “年二十四、五便为一方大牧,权势赫赫,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同样的话,麋威不知听过多少遍,也不知自谦了多少遍。

  但此刻从徐邈嘴里说出,却有些不同的意味。

  特别是对方连道两遍“可畏”。

  谁会生畏?

  显然不是已经归隐山林的徐邈。

  心念一转,麋威忽而失笑:

  “不瞒徐公,麋威本是个好逸恶劳之人。”

  “若能坐着绝不站直,若能躺平绝不端坐。”

  “不过是当年恰逢其会在江陵遇险,不得不奋力自救,故而才一步步走到今日这个位置。”

  “我朝陛下有天底下一等一的识人本事,早就洞悉我这懈怠的性子,在蜀中时常耳提面命,敦促我做事要勤快些……如今我外任一方,也因外舅在旁盯着,不得不专心做事,连纳妾的念头都不敢有的。”

  “试问如我这般疏懒、惧慎之人,何足畏哉?”

  “若有人以此构陷于我,离间上下,怕是谗言一传入蜀中,就会变成笑料的。”

  徐邈明显没预料到麋威会如此应对。

  一时间分不清对方是真的在自嘲,还是故弄玄虚。

  但他本意只是提醒,便直白道:

  “若汉帝果真视师善为子侄辈,有耳提面命的情分,那区区流言,自然不必介怀。”

  “可汉帝之后呢?”

  “据我所知,汉帝已经年过六旬有余,年迈且多病。”

  “便是师善外舅关云长将军,今年以来也鲜有出征了吧?”

  “将来新帝继位,人事一改,如师善这般年轻而权重者,还能照旧‘帝臣不蔽,简在帝心’吗?”

  麋威表情一变,

  徐邈此言,可以说是提醒,也可以说是挑拨。

  但不论目的如何,这种顾虑都不是空穴来风。

  在季汉群臣中,麋威算不上最年轻,也算不上最权重。

  但将年纪和地位结合在一起,他就是最瞩目耀眼的那一个。

  若继任的皇帝没有刘备的器量与气魄,会不会闹出功高震主的的狗血戏码?

  不论以当世的人生阅历,还是后世多出的千年见识,麋威都知道徐邈这种顾虑是合理的。

  甚至,这很可能是徐邈在为家族将来投汉作一个提前的考察。

  摸一摸季汉朝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生态,怎样的气候。

  值不值得他老徐家的年轻人改换门庭。

  这一刻,麋威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某个小胖子的模样。

  刘禅是个有为的明君吗?

  至少比起老刘,差了一个档次。

  只能守成,不能开拓。

  那他是个昏君吗?

  也不至于。

  至少历史上,他守国四十年。

  早年更是严格按照诸葛亮的标准,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

  哪家昏君能做到这个地步?

  只能说,能力上,刘禅就是个中人之姿。

  除了晚年确实有些昏聩,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

  但不管昏君还是明君,刘禅对功高重臣的优容,那是绝对不下于老刘的。

  试问季汉功高者,有谁比得过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就没遭到内外诽谤吗?

  刘禅有动过诸葛亮分毫吗?

  非但没有。

  甚至在诸葛亮好不容易北伐有了点成果,就迫不及待将他推回了丞相的高位上。

  所以第二个浮上麋威心头的人物,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而这一位,就更没必要怀疑他的器量了。

  历史上的李严够对不起诸葛亮了吧?

  诸葛亮事后不还是只夺其官,不害其命?

首节 上一节 306/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