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10节

  两汉察举,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经渐渐为地方士人大姓把持。

  汉末地方盛行清议人物,士人因此扬名踏入仕途。

  这套“评议入仕”的模式,事实上侵占了汉廷任用官吏的权力。

  比如许靖堂兄弟当年在汝南举办的“月旦评”,就连曹操这种官宦之后,也要设法去混一个评价。

  不过也大概是亲身经历,深知利弊。

  后来曹操当政后,便有意识将“人事权”收归中枢。

  发展到今日,便成了九品官人之法。

  具体来说,就是设立中正官来评议天下士人,并进行定品。

  以此取代民间各路野生评论家,或者说将其身份官方化。

  这样一来,以清议入仕的习俗并未根本改变,改革的阻力较少;

  同时用人权,又在明面上重归中枢。

  可谓两全其美。

  不过麋威作为后世人,当然知道这套制度的弊端所在。

  最关键一点,中正官在评议一个人的才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会参考这个人出身的门第、父祖的权势。

  父祖是三公,儿子当然是公卿之器。

  父祖官位清要,儿子保底是个清流。

  父祖只是个干繁重庶务的浊吏,儿子将来也只能去打杂。

  至于说连打杂都轮不上的,那不好意思,你没资格当官。

  久而久之,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魏晋时期所谓的“门阀”,就是由此而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

  虽然麋威很清楚这一套玩意会在将来成长为一个极度畸形的怪物。

  但这不是“九品官人法”才刚刚提出不到三年么?

  就当下而言,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他的好处,而没有意识到背后隐患。

  或者说即便意识到了,因为是既得利益者,反而乐见其成。

  而这些或是“蠢”或是“坏”的人。

  交织在一起。

  便是一个足以左右天下归属的重磅砝码。

  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

  欲取天下,便无法忽视其存在。

第169章 太尉

  徐庶花了大半天时间,详细介绍了曹魏的选官之法。

  好的坏的,得的失的,也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却也言止于此。

  他终究是曹丕的使者。

  能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顾念当年与刘备的主臣情分。

  再多迈一步,便跟直接投诚无异了。

  刘备当然想挽留徐庶的。

  不过徐庶有自己的坚持:

  “臣中人之姿,上不足以谋国,下不足以抚民,留之无益。”

  “若苍天眷顾,来日陛下车驾入洛,臣岂敢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天不假年,当在黄泉之下,为陛下祝寿,如此而已!”

  刘备闻言,与徐庶执手良久,终未强留。

  其后数日,刘备不言国事,每日只跟徐庶饮宴游乐。

  甚至还邀请他参加封赏功臣、抚恤亡者的种种仪式。

  仿佛自己打败的不是曹魏的军队,而徐庶也不是曹丕派来的使臣。

  俨然已经将某些人的不良居心置之脑后。

  只一味荣宠徐庶。

  若有言官上表劝谏,便让麋威原表归还,说等徐庶离开了再说。

  但相聚终有期。

  徐庶辞别当日,刘备和诸葛亮一同出城迎送十里。

  其后又命昭汉将军、侍中麋威,再远送十里,直到徐庶登船为止。

  “麋将军,前面便是渡头了,就此别过吧。”

  徐庶勒马回头。

  麋威闻言,抬手屏退左右,将一个包裹塞给了对方。

  徐庶好奇打开,只瞥了一眼,便浑身一震,如遭雷击。

  包里赫然装着一条紫白双彩的精美绶带,以及一方沉甸甸的金印。

  金印紫绶。

  汉制,唯三公和位比三公的重号将军,可服金紫。

  麋威肃容朗声道:

  “陛下有诏:朕自登极以来,三公之位唯太尉虚置,皆因不见徐元直。”

  “今历劫十四载而得见故人,可见去就之分,自有天数,君其勿辞。”

  言罢,麋威语气一缓,转笑道:

  “太尉若担心此印绶会祸及洛阳家小,登船之后,沉河即可。”

  “陛下又说了,他这一朝的太尉,只有徐元直。有没有印绶都无妨的。”

  徐庶久久不能言。

  这一刻,他想起十四年前与刘备分别的那一幕。

  那时老母被曹兵掳去,他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此方寸之地已乱。

  此去经年,本以为随着年龄阅历增长,已经心如止水,稳如山岳。

  却不曾想故人只是轻轻一语,顷刻翻江倒海,地动山摇。

  徐庶仰天长长一叹。

  缓缓合上了包裹。

  道:

  “请将军回禀主公,说徐庶之才,不堪为万石,只当主公是千金买马骨了。”

  “此番归去,定会向乡人称颂主公的仁德。”

  麋威道:

  “曹魏君臣会允许吗?。”

  徐庶闻言一笑,竟有三分狡黠:

  “乡野清谈玄理,又不涉及士人定品,有何不许?”

  “况且此番魏廷遣我为使,不就是图我与主公有故旧吗?”

  “今后天下皆知主公念旧,若我回去后竟丝毫不谈,岂非违背常情,更为可疑?”

  好嘛,合着老刘这几日带着老徐招摇过市,在这等着呢。

  不过看样子,徐庶其实早有预料?

  一念及此,麋威忽然发现。

  其实“刘备红利”并未用尽。

  只不过今后需要更高级的使用技巧罢了。

  ……

  送别徐庶归来,刘备正式下诏,让台阁和外朝一同讨论今后选拔官吏的制度。

  包括麋威在内,大小官员都要提出对策。

  一时间,送往尚书台和内廷的策表,车载斗量,每日络绎不绝。

  麋威作为侍中,每日光是帮刘备整理竹简就弄得胳膊酸软。

  不过最头疼的还是怎么写好这篇小作文。

  好消息是,因为选官制度跟刘备先前让讨论的法度可以算作一件事,所以他可以两篇合作一篇来写。

  坏消息是,“九品中正制”对今后数百年历史影响深远,想要做好这一篇文章,着实不易。

  随大流学曹魏吧,明显违背他这个后世人的认知。

  穿越前搞这一套,穿越后还搞这一套。

  那他不白穿越了?

  可若真要大刀阔斧地整个大新闻,且不说他有没有这个能耐。

  地方士人的阻力怎么办?

首节 上一节 210/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