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115节

  关羽将旗在襄阳城头飘扬了一夜。

  到了平旦时分,襄阳城内的混乱终于消停大半。

  但麋威很清楚。

  这恐怕跟旗帜,跟他精心挑选的演员关系不大。

  归根结底。

  人人都知道曹仁这次是真的要走。

  毕竟先前那么大规模的征发又不是在搞演习。

  数万甚至十数万人马已经走在半途上。

  不是说调头就能马上调头的。

  唯一观望之处,不过是城里的家是否会被焚毁。

  至于趁乱混入城中鸠占鹊巢的乡野之民,就更不会主动惹事了。

  无论如何,麋威总算能将大部分兵力调回城墙上。

  而经过一夜盘点,襄阳余下的底子也基本清晰。

第92章 固守待援,杨仪献计

  襄阳在籍的编户民还剩二三千户。

  倒是各种原因滞留在城中的外籍或无籍之人,似乎比这个多一些。

  虽然人口已经大量流失。

  但不至于到汉中、淮南那种十室九空的绝望程度。

  算是保住一口元气。

  粮秣财帛什么的早已搬空。

  但只要能守住城,依托汉水通道输血,后续肯定能接应上。

  惊喜之处是那些大型的守城军械。

  比如发石车,大弩,滚木之类。

  因为过于笨重无法搬走,原本是要作焚毁处理的。

  幸而曹军还没来得及烧,麋威就带人来了,所以基本无损。

  不过还是那句话。

  再好的器械,也得有人使用才能发挥功效。

  很快,朝食过后片刻,对岸樊城忽而四门大开。

  大量曹军次第而出,鼓声如雷。

  倾巢不倾巢,麋威说不准。

  但那阵仗着实吓人。

  当面是四五千步军列阵涌向河岸,渡桥南下。

  步军之后,是数量惊人的骑兵。

  却并未上前与步兵争夺渡桥。

  而是如大雁展翅一分为二,朝东西两个方向驱驰。

  一时间,隆隆的马蹄声甚至压过了军鼓声,听得人心口发闷。

  麋威穿越至今,还是首次亲眼见识这种规模的骑兵集群。

  这种直观的视角感受,比任何兵法理论都要令人印象深刻,继而两股战战。

  “往西而去的那部骑兵,应该是到上游寻找浅滩渡河。”

  杨仪的声音从旁响起。

  麋威稍稍定了定神,颔首应道:

  “徐晃斥候日前便已探知关荡寇兵临宜城,肯定要有所防备的。”

  又扭头看东边,数量略少的那一部敌骑。

  那里的骑士正兜着一大群辅兵民夫之流绕行襄阳东北方,汉水由东转南的那个大拐角。

  其目的,无须杨仪提醒麋威也能猜到。

  应该是去下游寻找合适的滩涂立寨。

  然后筑坝也好,布置阻拦索也罢。

  反正要阻遏沿汉水北上的援军。

  跟西边那部骑兵是一个意思。

  而徐晃之所以并不直接攻城,反而先绕后去阻断麋威的后援。

  麋威观摩了半天襄阳城的地势地貌。

  再回忆两世的种种见闻。

  同样心中有数。

  且说,襄阳城北临汉水,西倚丘陵溪谷。

  周边还有彼此珠联的湖陂。

  足以称得上骑兵死地。

  唯有东侧一片滩涂、沙洲,在枯水期能勉强跑马。

  可偏偏南郊又耸立着一座说高不高,说低也绝对不低的岘山。

  死死限制了这片战场的宽度。

  骑兵一旦踏足,恰逢水涨,那就是名副其实的陷入死地了。

  而现在正是丰水时节。

  所以汉水南滨,也即襄阳城这一侧。

  并不适合骑兵大集群机动,也不大利于攻城。

  故此。

  历来进攻襄阳城的最佳策略。

  必先围城隔绝内外。

  然后当着襄阳的面。

  渡河去暴揍对岸地势开阔的樊城。

  或者反方向。

  绕去襄阳之南,阻挡东南汉水方向和西南陆上方向的援军。

  以此消磨守军的士气和储备。

  前者正是去年关羽北伐的策略。

  后者则是一千多年后忽必烈侵略南宋的策略。

  而眼下徐晃是占据樊城的北军,更是曹魏知兵宿将。

  很自然就作出了类似于后者的抉择。

  对此,麋威除了固守待援,别无他想。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底气。

  一则是过去那个夏天,自己兢兢业业地做事。

  中途也没有搞什么贪墨、节流之类的破事。

  那凭借自己打造的那支内河舰队,在这个丰水季节。

  不说硬刚徐晃军吧。

  但往北投送援军和辎重的效率,总归是可以信任的吧?

  而敌军因为早前的大征发,此时樊城连正经的船都没剩几条。

  真能有效阻遏汉水的己方舰船吗?

  二则陆地上最近的援军,毕竟是关平所部。

  关平就算威望和经验不如父辈,不能正面击退徐晃的骑兵。

  但牵制一下、拖延一下,总是可以做到的吧?

  而只要能牵制几日陆地上的敌骑。

  随着汉水方向增援上来,胜利的天平终归会倾向自己这一边的。

  除此以外。

  昨日见过那位各种意义上“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乡三老后。

  半年前对战略机遇那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不久前对宜城少兵那种隐隐约约的怀疑。

  忽然就清晰了一些。

  多了一点头绪。

  继而又多了一分底气。

  但到底只是头绪,尚不足以为凭,不必多提。

  ……

  这日午后,敌军出城步兵已经大半渡过汉水南岸。

首节 上一节 115/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