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72节

  刘永却没好气地说:“可是粮食怎么办?我们围剿了整个延安府的士绅,手中的粮食也就不过 150万石。现在依靠我们大同社吃饭的人已经超过 10万,一天就要支出 2000石粮食,一年下来就是 73万石粮食。看上去这些粮食能吃两年,但以现在流民增加的速度,只怕到年底我们就承受不住压力了。”

  确实,大同社虽然在围剿士绅过程中收获了大量的钱财和粮食,但开销同样巨大。6万流民屯垦,由于开荒是重体力活,一人一日消耗粮食就是 2升,士兵、工匠、管理者也都是这个口粮标准,大同社对粮食的消耗速度几乎是一日就能清空一座粮仓。

  李文兵也忧心忡忡地说:“先生,今年整个延安府到现在滴雨未下,干旱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了。我等应该未雨绸缪了,要不然粮食耗尽,大同社大好的局面必然崩溃。我提议从今日开始,粮食支出开始减半,同时大范围在四周购买粮食,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

  徐晨思索良久后说道:“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我们要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完备的体制。而且我们这些社员要起带头作用,如果要给大家减少定额的粮食,那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徐晨接着详细阐述:“第一,人口户籍要完善,精确到人。要清楚每个人是男是女、年龄多大,甚至要了解他们的职业。根据不同职业和人群,发放相应的粮本,规定每个人每个月的口粮。

  我大致说一个标准,安重体力活,高技术人员,职业重要性来定。护卫队成员作为保护我们的士兵,他们的口粮不能减,一人的定额是两升;工业区的工匠,他们是我们财政的重要来源,定额的口粮减少到一升五;开荒的流民,口粮减少到一升二;我们大同社的社员和其他从事轻体力活的人,口粮减少到 1升,而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粮食定额同样定在 1升。”

  “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粮食征收制度。在整个延安府,禁止粮商私自收购粮食,只能由我们的人来收购,而后把这些粮食全部详细统计出来。”

  “第三,粮食只能进不能出,同时全面鼓励外来的商队运粮食过来。比如他们运粮食过来不仅不收税,甚至还能减免部分货物的税负。而且我们的驿站要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服务。”

  “我目前想到的就是这几点,你们二人召集一些社员商议,继续完善。粮食对我们的事业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精确控制到每升。”

  刘永听后,不禁挠挠头。徐晨说的这几条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是要给整个米脂 61万人制定精确的户籍和粮本制度,这个任务量比以前的均田工作要大 10倍都不止。

  毕竟均田只要把 1块 50亩的土地分给一户人就可以了,现在却要详细了解 60多万人的信息,想想就知道工作量大得让人咋舌。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制度确实是他们控制粮食消耗的最佳方法。

  徐晨似乎看出了刘永的担忧,又接着说道:“你们回去之后,建立一个大型的孵化厂,尽量让本地的农户多养鸡鸭鹅等家禽。”

  “啊!”李文兵和刘永两人一脸愕然,这都旱灾闹得这么严重了,还要花费粮食去养家禽,先生这是打算做什么呢?

  徐晨指了指地面上跳来跳去的草蜢,解释道:“今年这些草蜢的繁殖量异常多。常言道,久旱必蝗。我担心今年会闹蝗灾。而鸡鸭鹅就是这些蝗虫的天然克星。现在大规模养殖鸡鸭鹅,能够防患于未然。”

  “蝗灾!”两人听闻,一阵惊恐。他们虽然年轻,但已经经历过两次蝗灾,每一次蝗灾过后,都是饿殍遍地,景象惨不忍睹。

  徐晨继续说道:“对了,米脂有大量的家禽,可以从米脂调拨,你们通知其他县的社员,每个县必须要弄一个大型家禽养殖场,每村每户的人都必须要养鸡鸭鹅,哪怕我们免费出家禽苗,也要鼓励百姓养殖家禽。

  还有,现在开始就要发动大家捕捉蝗虫,发布通告告诉大家两斤蝗虫换一斤麦子。现在每多抓一只蝗虫,未来就可能少成百上千只蝗虫,而且蝗虫也可以打成粉,做成饲料来喂养家禽。”

  “遵命!”两人应道,随后离开了张家滩。路上他们整个人都处于惶恐当中。李文兵望着如火的骄阳,不禁叹息道:“我陕北真是多灾多难呐……”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4月 25日。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天空,整个天空都是一片蓝色,仿佛一块,仿佛是一块漂亮的玉石。

  陕西巡抚岳和声穿着官服。立于城楼之下。他微微眯起双眼,眼角扫过城下那些零星蜷缩着的流民。这些流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岳和声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这些流民的现状,今年的流明又增多了,眼前的景象不过是整个陕西局势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

  远处的黄土官道上,突然扬起一片烟尘。岳和声心中一动,知道是三边总督杨鹤的朱漆马车与延绥巡抚张梦鲸的青幔轿队正缓缓驶近。

  他连忙整了整衣冠,抖擞精神,上前几步,恭恭敬敬地拱手行礼,声音洪亮道:“下官陕西巡抚岳和声,恭迎总督大人!”

  杨鹤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身姿虽略显疲惫,但仍不失威严。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温和地说道:“之律兄不必多礼,本督此次前来,身负巡视三边军务之重任,诸多事宜,还要仰仗你多多协助啊。”

  此时,青幔轿队也停了下来,延绥巡抚张梦鲸从轿中缓缓走出。他看上去满脸疲惫,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66岁的年纪,再加上这一路长途跋涉的颠簸,让他的脚步都有些虚浮。

  他顾不上整理衣衫,急切地问道:“延绥镇的情况怎么样了?大同贼寇有没有继续扩大?”

  岳和声表情变得复杂起来。他先是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着用词,然后缓缓说道:“大同贼寇目前并没有继续扩大势力,他们在占据延安府之后就停下了脚步,他们不仅没有进一步侵扰周边郡县,甚至还开始大范围地接纳流民。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据下官所知,他们接收的流民数量已经超过 10万之多。而陕西其他郡县,目前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倒是要感谢这些贼寇吸纳了这么多流民,缓解了一些地方的压力。”

  杨鹤听闻此言,轻轻捋了捋胡须,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随后笑道:“这对朝廷来说,倒也算是个好消息。如此看来,这股贼寇并非是那种穷凶极恶、蓄意谋反之人,他们大抵是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走上这条造反之路。或许,还有可以招安的余地。”

  岳和声却没有杨鹤这般乐观,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面色凝重道:“总督大人,下官还有个坏消息要向您禀明。今年自春耕以来,整个关中地区已经有两个月未曾下雨了。如今地里的庄稼都已开始泛黄枯萎,照目前这情况来看,一场大旱恐怕是在所难免了。关中百姓们本就生活困苦,若是再遭遇大旱,收成必然无望。可朝廷如今还在征收辽饷,若是继续如此,大同社这样的造反势力将会越来越多,下官实在不敢想象,整个关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啊!”

  杨鹤听了这话,脸色也渐渐变得阴沉起来。他知岳和声所言绝非危言耸听,大旱一旦来临,粮食欠收,百姓生活陷入绝境,活不下去的百姓为了生存什么都敢干。

  而此时,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国库空虚,又要应对辽东战事,实在是难以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他望着远方那片干裂的土地,心中沉甸甸的,仿佛压上了一块巨石,久久无法释怀。

  张梦鲸也一脸忧虑地摇了摇头,喃喃自语道:“这可如何是好……”三人站在城楼下,望着眼前这片萧瑟的景象,各自陷入了沉思,气氛愈发凝重起来。

第133章 ,一群穷鬼与逆练大同

  一阵寒暄过后,他们一同朝着陕西巡抚衙门走去。踏入巡抚衙门,里面的布置简约而庄重,三人各自寻座坐下。

  三边总督杨鹤率先打破沉默,他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这局势,实在是艰难啊。朝廷如今内忧外患,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可谓是三空四穷。再加上辽东战场犹如一个巨大的无底洞,不断吞噬着朝廷的钱粮,朝廷实在是拿不出多少粮饷来支援咱们陕西了。我这个三边总督,诸多事务,往后还得多多依靠之律兄(岳和声)的辅助啊。”

  张鲸梦也在一旁附和,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延绥镇要重新招募士兵抵御贼寇,这事儿千头万绪,也只能拜托岳巡抚了。咱们西北三镇,最核心的就是陕西行省。不管是练兵还是剿匪,方方面面都得依靠陕西行省提供钱粮支持啊。”

  岳和声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无奈地摇头道:“总督大人、张兄,不是下官不愿意全力相助,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如今陕西巡抚衙门的库房里,只剩下银钱三万两,粮草也仅有十万石。去年榆林卫总兵前去剿匪,几乎把藩库的钱都消耗殆尽了。我一直都在上书朝廷,请求减免陕西灾民的税负,总督大人,您此番前来,没有带些赈灾粮过来吗?”

  岳和声是个有为的实干家。想当年他在庆远府做知府之时,一心为民,积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经过一番努力,改善了几十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使得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大明这个时代,像他这样能实实在在做事的官员,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此刻,面对陕西如今的困境,他也是满心无奈。即便他再有能力,没有钱粮,许多事情也无法开展,更别提赈济灾民、做出政绩了。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上书朝廷反映情况,只是可惜上书的时机太晚了。若是在崇祯刚刚继位的那几个月,或许情况会有所不同。那时朝廷或许还能考虑减免陕西的税负,说不定还会拨下几十万两银子来赈灾。可如今,江南官员那些前后矛盾、混乱无序的赈灾请求,让崇祯皇帝对各地官员的奏请极为怀疑,岳和声的上书也只能被留中不发,如石沉大海一般。

  杨鹤听了岳和声的话,顿时默然无语。怎么到处都是穷光蛋,他原本满心想着要招抚大同的贼寇,以此来平定陕西的局势。可如今连基本的钱粮都无法保障,这招抚之事又该如何进行下去呢?

  岳和声看着杨鹤沉默的样子,心中已然明白他的想法。他苦着脸,继续说道:“总督大人有所不知,我去年到任之后才发现,陕西已经连续干旱四年了。这四年间,庄稼颗粒无收,几百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只能靠吃草根、啃树皮勉强维持生存。整个陕西的局势,就如同堆满了干柴,局势极其危急。张三、徐晨等人造反,就像是点燃了这堆干柴的火星。若是再不想办法尽快扑灭,恐怕整个陕西将会遍地都是反贼,局面将彻底失控。”

  杨鹤听后,只能无奈地叹口气:“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啊。辽东战事胶着,迟迟不能平定,全国各地的百姓也只能在沉重的赋税下苦苦煎熬。”

  不过,杨鹤很快振作起精神,目光坚定地说道:“但无论朝廷有多难,我辈职责不能忘,事情还是要努力去做。之律兄,你且说一说大同贼寇的事情吧。在我看来,他们才是陕西动乱的核心所在。只要能够成功招抚他们,陕西不但可以恢复安稳,而且朝廷还能得到一支精兵。

  要是徐晨愿意投靠朝廷,本督愿意亲自带领他们奔赴辽东,征讨那努尔哈赤。到时候,徐晨也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杨鹤在来陕西的这一路上,经过反复思考,已然想好了平定陕西动乱的策略,那就是剿抚并用,以抚为主。在他心中,陕西这些造反的百姓,大多是因为活不下去才被迫走上这条路。就拿大同的反贼来说,他们即便占据了整个延安府,却并没有肆意扩张势力,甚至对朝廷的官员也没有大开杀戒。从这些迹象来看,杨鹤觉得这些人心中还是对朝廷存有几分敬畏和期盼的,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招抚的想法。

  岳和声听闻杨鹤想要招降徐晨,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怕现在总督还不知道徐晨要干什么吧。

  思索片刻后,他吩咐自家一个家丁,取来两份报纸,恭敬地递给杨鹤和张鲸梦两人,语气郑重道:“总督大人,你们只要看了这份报纸就明白,大同的贼寇只能剿灭,绝不能招抚。”

  杨鹤听闻,脸上浮现出好奇之色,微微皱眉问道:“大同宣言?”说罢,便迫不及待地接过报纸,一目十行地浏览起来。随着目光在报纸上快速移动,他的脸色逐渐变得越来越难看,原本平和的面容上涌起了愤怒的阴云。

  看到最后,杨鹤终于忍不住勃然大怒,双手用力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都晃动起来,大声骂道:“徐晨狂妄之极!他不过是一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居然妄图推翻我儒家的根基,更是敢讽刺我大明历代的天子。如此行径,简直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

  一旁的张鲸梦看完大同报后,也是满脸吃惊之色,不禁喃喃道:“徐晨不但想改朝换代,他还妄想做新的圣人?”

  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为了荣华富贵而造反的,也有为了登上皇帝宝座而揭竿而起的,然而像徐晨这样,为了想当圣人来造反的,还真是破天荒头一遭。

  张鲸梦忍不住感慨,果然是在这世上活的久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能遇到。如今这大明朝,皇帝不像个皇帝的,现在连反贼也不像反贼了。

  杨鹤怒发冲冠之后,很快便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此时的徐晨,已然成为他必须要剿灭的对象。且不说徐晨那些妄图撅断儒家根基的大逆不道之言,单单是他把大明朝历代帝王全部嘲讽了一遍,这等罪过,天子又岂会轻易饶恕他。

  但摆在杨鹤面前的难题却无比棘手。大同贼寇的战斗力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他们极为能战,单凭一镇的兵马根本无法对付他们,若要围剿,必须集合三镇的主力才有一丝胜算。

  可杨鹤虽身为三边总督,听起来位高权重,实际上手中既无钱财又无粮草,根本指挥不动那些骄横跋扈的丘八。更不要说集结十几万大军去围剿大同贼寇了,那简直是难如登天。

  钱粮从哪里来?这成为了三边总督杨鹤眼下第一个难题,也是最为关键、最为棘手的难题。

  一夜无话,第二天,张鲸梦几乎是两手空空前往延绥上任。而杨鹤则没有去固原赴任,而是选择留在西安城,一门心思地想办法筹集粮草和军饷。

  大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从未真正富裕过。即便开国时期日子过得紧巴巴,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富自然有富的过法,穷也有穷的应对之策。大明的官员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早就研究出了一套过穷日子的方法。如今朝廷没钱,那也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不打仗了,于是他们便把主意打到了地方大族身上,打算找这些大族摊派。

  杨鹤以三边总督的名义,广发请柬,宴请西安城各地的大家族,目的就是想从这些大族身上“打秋风”,以此来筹集粮饷。

  在筹备宴请事宜的过程中,杨鹤发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在西安城,居然有一个名为重民社的组织。

  自东林党兴起之后,南方各地频频成立社党,热闹非凡。然而在北方,却鲜有人效仿,其中原因也很简单。北方的经济远不如南方发达,每个社党要发展壮大,所需花费的钱财数额巨大,若是没有士绅巨贾的资助,根本发展不起来。

  杨鹤心中好奇,便稍微派人去探查了一番。这一查,结果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情。这个重民社和大同社几乎是在同一年成立的,而且成立地点都是在米脂。最让人惊讶的是,重民社的社长刘南卿居然是大同社二号头目刘永的堂兄。

  杨鹤暗自思忖,大家族养几双黑手套为自己办事,这种事情他能理解。但像刘家这样,黑手套发展成如今这般局面,他只能认为是刘家玩砸了,而徐晨趁机摆脱了刘家的掌控。

  不仅如此,这个重民社还有南方那些社党们所没有的新举措。他们创办了重民报,通过这张报纸宣扬自己的主张。如今,重民报已经在整个陕西行省广泛传播,在西安城内更是随处可见,影响力不容小觑。

  这让杨鹤既感到有些惊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毕竟东林党为了掌控士林舆论,花费的钱财可谓是不计其数。毕竟每场私会就要邀请几千读书之人,那开销自然小不了。

  重民社在经济不如东林党的情况下,只能另辟蹊径了。但他却没有想到重民社仅仅依靠一张报纸,却取得了和东林党不相上下的影响力。更关键的是,重民社的花费连东林党的百分之一都没有,这着实让杨鹤刮目相看。

  怀着几分好奇,杨鹤也看了一些重民报所宣扬的主张。其中一些诸如减税、轻徭薄赋之类的老调常谈,他只是一扫而过,并未放在心上。但还有一些内容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报纸上提到权责对等,号召大族不要在灾年轻易赶走佃户,要减低他们所收的高利贷和地租。因为佃户一旦成为流民,最后往往只能落草为寇,反过来又会对士绅大族构成威胁,杀戮士绅。赶走佃户,无疑是在为自己制造敌人(很熟悉)。

  后面还提出大族要联合起来抗击旱灾,吸纳那些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劳动力,可以把他们安排去修水坝、建水渠。这样一来,既能有效抗击旱灾,二来还可以提振粮食的产量。如此以工代赈的办法,可谓是一举两得,将旱灾和流民这两个难题一并解决。

  杨鹤看完这些内容,不禁拍案叫绝,心中对重民社的这些主张极为赞赏。当下,他立刻找来家丁,吩咐道:“去请重民报社的刘南卿,贺函,高登三人前来,就说本官有事相商。”

  “遵命!”家丁领命而去。

  西安城作为关中地区的核心,虽不复汉唐时的辉煌鼎盛,却依旧散发着繁荣的气息。城内人口密集,多达二三十万,整个西安府更是汇聚了超过百万人口,这里的人们生活殷实,是关中地区最为富裕的群体。

  刘南卿将重民社毅然迁至西安城。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堪称明智之举。重民社入驻后,凭借西安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旗下的重民报迅速打开市场。

  报纸销量一路飙升,先是轻松突破万份大关,而后如同脱缰野马,接连跨越两万份、三万份的台阶,最终稳定在六七万份左右。

  随着销量的水涨船高,重民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了西安府众多酒楼客栈的目光,纷纷找上门来投放广告。报社由此步入良性循环,每一期报纸发行都能收获几十两银子的盈利,经济状况日益宽裕。

  重民报的成功,也带动了重民社的蓬勃发展。社员规模从起初的几十人迅速扩张至上千人,其影响力辐射至整个西安府的各个县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重民报社内的议事厅中,有几十名士子汇聚。

  刘南卿站在厅中,神情严肃且激昂,对着一众士子侃侃而谈:“诸位,大明立国两百余年,养士之恩深厚。如今正值天灾频发、局势动荡之际,我等身为大明子民,理应为保我大明江山而竭尽全力。大家想想,每多收留一个流民,这天下便会少一个可能沦为叛贼的人。只有大明的秩序得以维持,我们的身家性命、万贯家产才能安然无恙啊。”

  刘南卿等人来到西安思考重民社的发展,最后他们商议出要走和大同社相反的道路,大同社组织农户,他们就要组织大户,大同社说农户才是这天下的生产者,他们就说大户是天下秩序的维护者。

  总之是根据大同社的文章,来一个逆练的版本,屁股的位置一定不能歪,当然刘南卿他们也很务实,对于大同社宣扬的减少高利贷减租,兴修水利设施,他们也是赞同的,但他们赞同的是这些做法要在士绅的指导下进行。

  这段时间他们开始宣传,要大户尽量的收留流民,用流民修水利,以工代赈,既保住了流民的饭碗,又可以提升未来的收入,还可以减少贼寇,可谓是一举三得。

  话音刚落,人群中一位名叫高长河的士子不屑地哼了一声,开口反驳道:“刘先生,我看你这话可说反了。依我看,如今真正惦记我们这些家产的,恰恰就是朝廷啊!朝廷新任命的三边总督,上任之后不把心思放在剿灭反贼上,反而四处广发请帖,邀请我们这些大族。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不就是变着法儿地向我们要银子嘛!”

  刘南卿微微皱眉,目光平静地看向高长河,问道:“高兄,那不知你家打算出多少银子应对此事呢?”

  高长河嘴角一撇,满脸的不以为意:“哼,谁让人家是朝廷命官呢,某家也只能看情况,意思意思出个上千两罢了。”

  刘南卿轻轻摇头,接着说道:“高兄,你肯定知道绥德姜家吧?”

  高长河点了点头:“那自然知道,绥德姜家乃是将门世家,这一代更是出了三位英杰,皆为我大明的得力将军。”

  刘南卿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可如今大同贼寇肆虐,占据绥德之后,姜家整整6万多亩肥沃的土地,全被那些贼寇按折扣分光了个干净。偌大的家族,最后只有一家老小勉强逃出绥德,这还算得上是幸运的。再看看延安府的刘家,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七年,按照三成的税率缴纳赋税,可即便如此,依旧没能逃脱厄运。刘家积攒多年的十几万的家产和粮食,全部被大同贼寇吞并,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说到此处,刘南卿目光紧紧盯着高长河:“高兄,有这样鲜明的对比摆在眼前,你觉得你这区区一千两,却能保住你家的万贯家财,这还多吗?”

  高长河听到这些,心中不禁一阵悸动,脸上的不屑之色也瞬间褪去几分。大同贼寇的种种恶行他早有耳闻,逃到西安的大族中,确实有不少遭遇了这般凄惨的下场,田地没了,钱财散尽,家族子弟还被大同贼寇残忍吊死,真正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然而,高长河心中仍存一丝倔强,强硬地说道:“剿匪本就是朝廷的职责所在,与某家又有何相干?我等不过是寻常百姓,哪有那么大的能耐。”

  刘南卿冷冷一笑,目光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惋惜:“高兄,延安府的那些大族起初也是这般想法,认为剿匪是朝廷的事情,可现实呢?朝廷或许还会跟你讲道理,但大同贼寇可不会。高兄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你家世代积累的财富,固然丰厚,可若面对这不知何时是尽头的动荡局势,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贼寇,要是大同贼寇占据了西安城,你家能负担得起这上百年的税负和随时可能降临的灾祸吗?这些贼寇可不但要你们家的银子,还要你们的命。”

第134章 杀人诛心与摸着大同社过河

  读书交流热闹非凡,气氛正热烈,一众读书人围绕着各种时事高谈阔论。然而,交流会还未结束,就听到刚刚上任的三边总督来请刘南卿,刘南卿就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带着贺函和高登二人,脚步匆匆地前往了总督府。

  “三位相公这边请。”总督府的亲兵恭敬地掀开那绣着万字纹的棉帘。

  刹那间,一股混合着蒸腾茶香与松烟墨气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屋内,杨鹤正全神贯注地伏案疾书,紫檀镇纸下压着那份《陕西赈济疏》的奏章,纸张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诉说着他对这片土地民生的忧虑。

  “学生见过督堂。”刘南卿等三人整齐地行礼,声音中带着一丝敬畏。

  杨鹤抬起头,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说道:“朝廷命本官来平定关中叛乱,如今关中叛匪势力中,以大同贼寇最为强盛。本官听闻三位皆是从米脂而来,对当地情况想必十分了解,所以想请问一下三位对大同贼寇的看法?”

首节 上一节 72/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