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71节

  “这怎么可能?增长四倍多,米脂的百姓怎么可能承受得住如此高的税负?”陈子龙满脸震惊,忍不住脱口而出。

  在他的认知里,这个税负已然比大部分江南的县都要高了,江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都难以承受,更何况米脂这样一个贫困的小县。

  齐绍光微微苦笑,无奈地说道:“但现实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你面前。徐晨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可在大明的其他地方却根本无法施行。”

  “为什么?”陈子龙好奇问道。

  “他把各种税负全部合理地分摊到田地里,大同社把这称之为摊丁入亩,一亩地就收取三成的税负,没有土地的人则不收税。

  米脂原本在籍的田地只有10万亩,但徐晨大力清理土地出了三十万亩。那些以往享受免税特权的大族,如今通通不再享有免税资格。三十万亩土地,每亩收取三成税负,如此一来,一年的税收自然就是9万石,计算起来简单明了。”

  齐绍光说完之后,忍不住自嘲地摇了摇头。

  是啊,看似一个简单的筹算就能算出的税负方案,可在大明的官场现实中,却根本无法实现。

  他身为县令,既不敢到那些王爷的土地上去征税,也征不到那些兵痞丘八的税,而那些大族更是会想尽办法将税负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

  陈子龙果然被这番话深深地震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徐晨做事的手段居然如此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即便是当年的张阁的一条鞭法也不敢如此简单粗暴的对付地方的大族。

  但他不得不承认,米脂如今呈现出的繁荣景象来看,这样的做法似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征税也非常简单,有多少土地收缴多少税。

  他心中满是疑惑,忍不住问道:“那些大族难道就没有反抗吗?”

  如此简单有效的方法,上千年以来为什么没有人做,就是因为做不到,历朝历代都要靠地方大族统治,这样损害大族利益的政策自然是难以推广开的。

  齐绍光神色中带着几分同情,缓缓说道:“反抗!他们哪里有力量反抗啊。徐晨的手段巧妙且强硬,在大族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把他们的打手全给灭了。后面即便他们买通榆林卫军官都不是他的对手。

  大族只能乖乖缴税,还多征收了5年的税负。为了上缴这些沉重的税负,他们不得不低价出卖土地。而大同社则顺势将这些土地收购,再分给米脂那些无地的百姓。不然,你以为那5万多流民是如何被顺利安置下来的呢?”

  而后他内心有一股畅快道:“朝廷让他们每亩地上交几斤粮食,他们都不愿意,现在徐晨一下子收他们上百年的税负,逼着他们卖田卖地,好哇,好的很呐。”

  陈子龙听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个政策。毕竟,他家本就是大地主出身,在华庭还有几千亩的土地。徐晨这种大力打击大族的政策,从情感上来说,他本来是不太喜欢的。

  但他又是一个道德感极高的士大夫,他也不满意大明现在的情况,想要改变,只是他找不到改变的方法,眼前米脂这片繁华热闹、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又在无声地告诉他,或许这样看似激进的政策,才能彻底改变天下。

  这一日,阳光洒在大同报社略显简陋的办公场所,陈子龙带着自己三位传教士师兄匆匆赶来。

  此时,主簿黄松年正在这里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政务。陈子龙与黄松年此前虽未谋面,但通过昨日与齐绍光的深入交流,陈子龙已经对大同社的一些情况有所了解,知道在这尚未完全取代大明旧制的局势下,一县的主管便是主簿。陈子龙等人见到黄松年说明来意。

  他眼中闪过激动的光芒,笑着说道:“陈兄,这些农书,不知某能否有幸先睹为快?”

  陈子龙见黄松年对老师的书籍如此重视,心中好感顿生,微笑着回应:“自然可以。”

  黄松年迫不及待地说道:“我一直对水利工程极为关注,想先看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陈子龙听闻,立刻在农书中仔细翻找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有关农田水利的部分,恭敬地递给了黄松年。

  黄松年接过农书,迅速沉浸其中。书中那些他从未见过的修水利方法,以及各式各样新奇的水利机械,让他连连惊叹,口中不断喊着“妙啊,妙啊”。

  他越看越入神,心中不禁感慨万千,终于明白社长为何对这些书籍如此看重。在当下的米脂,这些农书所蕴含的知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简直如同及时雨,完全可以当作教科书来使用。

  大同社对农书重视有加并非偶然,陕北连年干旱,想要保住粮食就必须兴修水利。黄松年能成为一县主簿,靠的正是对各种农田水利技术的精通。

  在大同社,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晋升体系,社员们都清楚努力的方向。如今,看到这些农书所展现出的实用价值,大家纷纷舍弃以往奉为圭臬的四书五经,转而学习农田水利技术。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多社员以徐晨为榜样,亲自带领农夫们垦荒、修建水坝和水渠,整个米脂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的生产景象。

  过了许久,黄松年才从农书中回过神来,他对陈子龙说道:“陈兄,这些书籍意义重大,留在米脂刊印,必定能造福更多百姓。不过,若你想见徐先生,那恐怕只能前往肤施县了。”

  陈子龙道:“此乃老师几十年积累的心血手稿,某必须亲手交给徐先生,还望黄主簿理解。”

  黄松年深表理解地点点头,说道:“理解,理解。明日正好有一支技术支援的队伍要前往肤施县,陈兄不妨跟着队伍一同前行。”

  第二日清晨,阳光刚刚洒在米脂县西城门口,一支庞大的队伍早已在此集结完毕。

  这支队伍人数众多,足有上千人,男女老幼皆有,涵盖了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几百辆马车和牛车排列整齐,上面满载着各种物资,场面颇为壮观。不仅如此,还有 500名训练有素的士兵负责保护这支队伍,如此阵仗让陈子龙着实诧异不已。

  在这支队伍中,已经成为家具厂小老板的孔晨也在忙碌着。他购置了 5辆马车,车上除了装载着他视为珍宝的重要机械,还搭载着田见秀岳父一家人。

  宋老汉望着自家方向,眼中满是不舍,喃喃自语道:“好不容易分了地,就这样交给别人了,俺实在不放心,俺还是想留在宋家沟。”

  孔晨无奈地叹了口气,耐心劝说道:“大伯,您听我说,兄长已经帮您在府城找好了差事,两位小弟也都有了好去处,而且这都是社里有编制的工作,您以后生老病死都由大同社负责,这样的好机会打着灯笼都难找啊。您就别再纠结这几亩田地了。”

  自从大同社的治所搬迁到府城之后,大同社的社员、士兵、军官以及他们的家属自然也要跟随前往。

  但他们原本在米脂分到的土地却无法一同带走。徐晨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对米脂的宗族土地进行了大范围的拆分调整。士兵们在肤施重新分得了土地,那么原本的土地就要收回,转而分给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以稳定民生。

  同时,大同社计划在府城建立新的工业区,这需要数以万计的工匠。而一旦成为有工匠籍的工人,就要收回他们原本分得的土地,改为是城市粮。

  田见秀身为护卫队团长,在之前的行动中立下了功劳,因此获得了两个可以去工业区当差的名额。他想都没想,便将这两个珍贵的名额给了自己的两个小舅子。

  更为可喜的是,田见秀的媳妇莲娘再次怀孕,需要有人照顾。田见秀当即通过战友的关系,又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干脆让老丈人全家都搬到肤施,成为吃“皇粮”的工匠。

  莲娘再次怀孕以及女婿帮忙弄到三个好差事的消息,让宋老汉一家欣喜若狂。他的小儿子二狗,去年去过一次大同工业区后,便对那里赞不绝口,逢人就说工业区的繁华景象,有热闹的市集,宽敞的大澡堂子,还有充满知识的书店和能让人尽情娱乐的戏院。

  宋家沟的年轻人们听了,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如今宋老汉一家得到如此好的差事,让全村人都羡慕不已。大狗和二狗两兄弟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前往府城开启新生活。然而只有宋老汉依旧对自家的土地恋恋不舍。

  宋母看到丈夫这般犹豫不决,忍不住怒喝道:“女婿带你去城里享福,你还在这里矫情!要是耽搁了大狗、二狗的前程,额跟你没完!”

  孔晨也赶忙附和道:“老伯,土地固然珍贵,但和城里的稳定差事相比,可就差远了。在城里工作有固定的收入,就算退休了,社里也会给您养老,农村哪有这样的好条件啊。”

  孔晨这次打算把自己的作坊厂开到府城,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米脂的小作坊厂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米脂本地的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支撑作坊进一步发展。

  知府城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正好田见秀如今在肤施城担任军官,有他的照应,自己的作坊在府城定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他才热心地帮忙照顾田见秀的家人。

  此时,领队军官孙磊大声喊道:“各队伍清点人数,来齐了,我们就要出发了。”

  不一会儿,各支队伍纷纷完成了人数清点。孙磊一声令下,这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肤施城进发。

  今天下乡祭祖,只能少一些了,还有感谢水煮肉好吃读者的1000起点币打赏。

第132章 ,粮食危机与灾害连连的关中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4月 2日。

  绥德州的秦直道上,尘土飞扬。陈子龙夹杂在一支队伍之中,心中满是探寻真相的渴望。

  他想要知道徐晨创立的大同社究竟能不能改变这混乱的天下,这一路他格外活跃。

  队伍里的成员构成复杂,陈子龙很快发现,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流民出身。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流民的命运往往悲惨异常,像他们这样的人,大多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化为路边的一具枯骨。

  然而他惊讶的发现在米脂却不是这样,三年前徐晨建立的大同社却改变了这一切。

  大同社积极赈济这些流民,建立起大同工业区和纺织厂,依靠纺织厂的利润,持续救助流民,终于让他们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陈子龙与几十人深入交流,一点点拼凑出徐晨这三年的所作所为。他不得不承认,徐晨所取得的成就,是自己远远无法企及的。曾经,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刘明在困境中哀嚎,却苦无解决之法,而徐晨却实实在在地让米脂县旧貌换新颜。

  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一群引人注目的人,他们是负责推广新作物的技术人员,足有四五百人。据他们所言,此番是要前往延安府,推广土豆、玉米、红薯这三种高产作物。

  陈子龙在路上结识了一个叫高俊技术员,两人相谈甚欢,话题很快聚焦到农业方面。

  陈子龙跟随徐启光学识渊博,理论知识丰富;而高俊则是个地地道道的实干派,在农事方面经验丰富,并且对农事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徐晨撰写的农经,他早已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并且付出实践,凭借徐晨带来的后事高超的农业技术,高俊的田地粮食的产能不断增加,凭借这份钻研精神和专业能力,高俊在整个米脂县堪称首屈一指的农业技术人才。

  高俊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以及大同社对高产作物的大力推广,让陈子龙内心深受震撼。他的老师身为朝廷高官,却在推动新作物种植一事上举步维艰,只在天津会有少量的推广,但当地的百姓依旧难以接受这三种作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晨和他的大同社如今已准备在整个延安府大规模推广这些新作物,这巨大的差距让他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接下来的行程,如同一场不断刷新认知的奇妙之旅。米脂大同社经营三年,将当地打造成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这已然让陈子龙敬佩不已。

  而当队伍行至绥德县、清涧县时,他更是大为惊叹。要知道,大同社攻占这些地区还不到四个月时间,但这个地区的流民已经彻底看不到了,他们被大同社招募,或是成为了垦荒的农户,或是成为了修路的工匠,虽然这些人依旧生活辛苦,但最起码能吃饱饭,脱离了死亡的威胁,回归了正常人的状态。

  同时在路上,陈子龙看到无数大同社成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带领着当地百姓,齐心协力铸水坝、修水渠、打水井,全力抗旱救灾,这种几万人紧密合作的组织力,团结一心的抗旱精神,他在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

  高俊望着干裂的土地,无奈地叹口气道:“老天爷是想逼死俺们陕北人呐!前几年天气就已经干旱得厉害,好歹还能有点雨水,可今年开春到现在,竟然滴雨未下。先生早已告诫延安府各县百姓,要从现在开始积极抗旱救灾。”

  陈子龙默默无语,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他知道从天启四年开始,整个陕北地区的降水量就越来越少,旱灾愈发严重,今年的情况更是糟糕到了极点。仅仅看着道路两旁干裂得纵横交错的土地,就能真切感受到今年对于陕北百姓而言,注定又是一个艰难的旱灾之年。

  在大明的其他地区,如果遭遇这样的天灾,那些官员们大多只会选择放任不管,任由灾情肆意扩大。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还会加重税收征缴,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然而,大同社在占领这些地区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就能迅速组织起几万人开展抗旱工作。这意味着大同社在短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延安府百姓的衷心拥护和信任。

  一时间,陈子龙内心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该为大明出现大同社这样积极救灾救民的组织而感到欣慰,还是该为这样一个组织的存在而深感忧虑。

  毕竟,大同社竟然能如此高效地组织灾民,那么在其他方面,它是否也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联想到此,陈子龙不禁眉头紧锁,心中暗暗思忖:大同社如此强大的组织能力,对于如今风雨飘摇的大明来说,究竟是福是祸呢?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4月 14日。

  虽然还没到夏季,但连续两个月的干旱,以让这片土地提前进入了盛夏的状态。延安府张家滩这片土地此时就是热闹非凡,人潮涌动。

  大同社在延安府分地的消息,如同冬日里燃起的一把火,迅速在流民群体中传播开来,结果就是开春之后,吸引着无数渴望生存的流民如潮水般向延安涌来,他们想要活下去,想要重新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仅 3月一个月,整个延安府就收纳了上万流民,而在过去的冬季,大同社已经在整个延安府接收了 5万流民。徐晨知道要让这些流民安稳生活,土地是根本。

  他开展了大范围的清田运动,剥夺士绅的土地,而后把这些土地均给农户。

  然而延安府本就人口密集,按照一户 50亩地的标准分配,本地的土地远远不够,尽管他努力建设了一个新的工业区,可面对如此庞大的流民数量,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全部安置。

  无奈之下,徐晨只能带领流民去开垦延安府的荒地,张家滩便是其中一块被寄予厚望的滩涂地。

  张家滩地势低洼,遍布着无数沼泽,看似荒芜,但在如今干旱连连的延安府,只要开垦出来,无疑将成为一块宝贵的生存之地。徐晨迅速组织了 3000流民来到这里开垦,像这样的垦荒地,在整个延安府共有 12处。

  但真正投身到垦荒工作中,才知道其中的艰难险阻。荒山野岭中,杂树根、杂草、石头、碎石随处可见,更别提还有各种蛇虫鼠蚁时不时出没,意外状况频发。

  徐晨亲身经历后,才深刻理解那些农户为何不愿开垦这些荒地。即便没有地主的强取豪夺,垦荒所需付出的巨大劳动力,也不是普通小农户能够承受的。而且,刚刚开垦出来的土地极其贫瘠,需要精心养护三四年才能逐渐变得肥沃,这确实不是一般小农户能做到的,起码得是士绅地主阶级才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偏偏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兼并土地,自然不愿意费时费力做这样的辛苦活了。所以才把这样一块可以变成沃土的土地荒废到现在。

  为了提高垦荒效率,加强组织度,发挥流民的战斗力,徐晨将张家滩的 3000屯垦军分成了 10个大队,每个大队 300人,并给每个大队都发放了一面红旗。

  他为每个大队定下任务额度,大队再将任务细化拆分到中队、小队。为了进一步调动大家垦荒的积极性,徐晨想出了一个口号:“征服张家滩万亩地,肤施县百姓力量大。”

  没想到,这个口号一经喊出,效果显著,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建设家园、开拓土地的热情。

  各个大队也纷纷响应,想出了一些简单易懂又充满斗志的口号。一大队喊着:“一大队,勇当第一。”

  二大队也不甘示弱:“二大队,舍我其谁。”

  三大队同样豪情万丈:“三大队勇往直前。”

  在充足的粮食和劳动工具保障下,这些口号如同给大家注入了精神力量,让流民们干起活来充满动力,一个个热火朝天。

  徐晨也拿着锄头,融入到垦荒队伍当中。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再加上他自身独特的“外挂”助力,如今的徐晨已然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户。

  他总能精准地以最佳角度把锄头锄进地里,轻松地将地翻起,三两下就把土块打碎,巧妙地把杂草的根系暴露在阳光下,让其晒死。他除草的动作高效又省力,很快就成了翻地的“排头兵”,身边围聚了不少流民,纷纷以他为榜样,跟在他身后学习。

  徐晨身边的高小四更是紧跟其后,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和徐晨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高小四满脸难以置信,忍不住说道:“不可能的,都督你开始种田也就这两年的事情,怎么动作比我这种了 30年地的人还要快。”

  要知道,当初在高家寨时,徐晨可是从来不下地的,这才短短两年时间,徐晨就变成了农活高手,做起农活又快又好,连他这个老把式都自愧不如。

  徐晨笑着回应道:“所以要多读书,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更高效地做事情。哪怕是种地,也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然而,徐晨除草过程中,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发现地里的草蜢数量多得惊人,是去年的好几倍,只要翻动土块,就有一堆草蜢跳来跳去。

  “久旱必蝗!”徐晨心中一紧,凭借经验,他意识到这是爆发蝗灾的前兆。他忍不住暗骂:“明末的老天爷真不给人一点活路啊,爆发旱灾还不够,还要来一场蝗灾。”

  “先生,先生!”就在这时,不远处刘永和李文兵二人匆忙赶来。刘永跑到徐晨身边,焦急地说道:“先生,现在四周的流民听说我们大同社在分地,都往这边跑。这个月还没过一半,各地统计的流民数量就已经破万人了,照这个趋势,这个月预计会涌入 2万多流民。”

  徐晨道:“人多力量大嘛。王二他们不是一直嫌弃兵力不够,总想着扩大军队吗?现在有这么多流民,兵力问题倒是不用太过担心了。”

首节 上一节 71/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