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60节
“好嘞,大哥!”朱老三毫不犹豫地点头应道。此前逃命,他们丢盔弃甲,几乎把所有的粮草辎重都丢弃殆尽,如今身上所剩的,也就只有这些用来应急的黄金白银了。
张三等人刚刚举起起义大旗之时,大同社就主动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并向他们出售了大量武器装备。虽说那些大多都是二手货,但价格着实便宜,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同时,他们也听闻大同社屡屡打击那些鱼肉百姓的军官,救助流民,带领流民垦荒,这一系列义举,让张三等人对大同社好感倍增。所以此刻,张三想要重新武装自己的队伍,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大同社。
这时,老二一脸担忧地开口道:“大哥,如今咱们一败涂地,老三就这么带着金子深入大同社的地盘。万一他们起了歹心,老三可就危险了。”
张三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不会的。徐晨是个仁义之人,在米脂,他养活了几万流民,可见他对咱们这些受苦之人是心怀同情的。我相信他不会为了这点银子就坏了自己的名声。”
话虽如此,张三还是有些不放心,转头又对朱老三叮嘱道:“老三,你自己一定要多加小心。倘若察觉到有任何不对劲,哪怕丢了这些钱财,也要保住自己的性命。”
“大哥,俺心里有数,保命肯定是第一位的!”朱老三拍着胸脯保证道。随后,他带着一群人离开了起义军队伍,踏上了前往米脂的路途。
黄河对岸,杜文焕望着渐渐远去的叛军,面色凝重地问道:“所有叛军都渡过黄河了?”
一位军官赶忙上前,恭敬地回禀道:“全部都渡河了,子午岭那边如今只剩下一些冻死的叛军尸体,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杜文焕微微点头,冷冷地吩咐道:“把那些尸体的脑袋都剁下来,向朝廷报捷。”
“遵命!”军官领命而去。
西安,陕西巡抚衙门内。
陕西巡抚胡廷宴是个典型的大明官僚。在他眼中,除了税银问题,其他一切皆可忽视。他任职陕西巡抚期间,陕西地区连年遭受灾荒,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和饥民问题,胡廷宴采取的应对之策竟是不管不顾。他觉得朝廷没有责任为百姓的生存负责,若是真没了粮食,百姓就去卖身为奴,给大户人家当奴才。哪怕饿死,也绝不能影响朝廷平定辽东的战事,税银必须按时上缴。
在他这种不作为的治理方式下,流民们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就此点燃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烽火。
这一日,延绥巡抚朱蒙童满脸喜色地前来向胡廷宴报捷。
“胡巡抚,大喜啊!我榆林卫将士历经半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子午岭将澄贼一举全歼。此役斩获叛军首级三千,只有少量叛军侥幸逃过黄河。”朱蒙童兴奋地说道。
胡廷宴听闻,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不屑地说道:“这些流民果然不堪一击,还妄图造反,简直是自不量力,自寻死路。”一直以来,胡廷宴都认为像张三这样的起义军不过是些“饥氓”,根本不足为惧,如今战场上的结果正如同他所预料的一样。
朱蒙童继续说道:“还请胡巡抚与本官一同向朝廷请旨,为我榆林将士请功。同时,也恳请胡巡抚拨付最后一批粮饷,好让我等将士能够顺利返回榆林卫。”
胡廷宴冷冷地瞥了朱蒙童一眼,眼中满是鄙夷,淡淡地说道:“本官会处理的,你们赶紧离开关中吧。”
既然叛军已被剿灭,在胡廷宴看来,这些榆林卫的士兵也就没了利用价值。在大明官场,从天子到总督、巡抚,再到底层的知府县令,“卸磨杀驴”这一招可谓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且毫无道德愧疚之感。若是连这一“技能”都不会,那简直不配做大明的皇帝和官员。
这半年多来,胡廷宴对榆林卫的士兵早已心生不满。这些士兵所到之处,告状之人络绎不绝。
他们抢劫财物、霸占房屋、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在胡廷宴眼中,这些士兵与土匪毫无二致。这半年多,前来巡抚衙门告状的地方大族把衙门挤得水泄不通,让他每日烦扰不堪。若不是还需要他们平定叛乱,他早就上奏朝廷参杜文焕一本了。
而杜文焕这边也是满腹怨言。朝廷的军饷一直都没有足额发放,上层尚书侍郎票没的容易,却让他们这些武将承受士兵的怨言。打仗之时,若再不稍微放松对士兵的管束,让他们从地方上抢夺些财物贴补家用,这些军户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难道真要让这些军户自己贴钱为朝廷效力不成?
第118章 ,高家寨的变化与扩编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十月二十六日,米脂,郊外盘龙山。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包括徐晨在内的大同社高层,护卫队连以上军官,以及上百神情庄重的士兵,整齐地集中在这里。
上一场大战,护卫队虽大获全胜,却依旧有 17名士兵壮烈牺牲。这些牺牲的士兵遗体被火化后,骨灰被带回了米脂县。徐晨借鉴后世的制度,在城外的盘龙山为大同社建立了一座烈士园。
考虑到米脂当地的实际情况,这里黄沙漫天,靠近县城的盘龙山植被破坏严重,树木被砍伐殆尽,只剩一些杂草和稀疏的小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徐晨决定移风改俗推行树葬。
现场气氛庄严肃穆,此次牺牲的 17名护卫队成员中,只有 7人有家属。这些家属眼含热泪,对着亲人的骨灰坛悲痛哭泣。
旁边,灵泉庙的高僧正在为逝者念诵往生经。徐晨虽不信这些,但考虑到这个时代的人们大多对此深信不疑,便特意请来了灵泉寺的僧人。对于这些僧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桩意外的“美事”,所以他们念起经来格外卖力。
自从大同社掌控了米脂的全部权力后,当地的僧人们日子就不好过了。他们名下的大部分土地被充公,只被允许保留几块小的土地用以维持生计。
那些放高利贷的僧人更是被直接抓起来,送去挖煤炭,为米脂百姓谋福利,大同社有自己的钱庄和粮票系统,不需要这些僧侣去弄借贷。
在大同社的这套体系下,这些僧人感觉自己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寺庙似乎也渐渐成了无用之物,这让他们惶恐不安。他们对此类情况经验丰富,忍不住担忧:下一步难道要“灭佛”了?
现在这些和尚虽然在念经,但他们心里排却很安定,大同社最起码还是要做法事,大同社也少不了他们这些僧人。
而且主持还和他们说了,大同社长要他们进行移风改俗,推广树葬,这让这些和尚更高兴了,这不就是他们拿手的绝活,推广树葬还不简单,就说生死是个轮回,人死之后种一棵树,树就能替人活着,这就叫积福树,能保佑子孙后代。
这段时间米脂的各大寺庙主持汇聚在一起,从佛经各个角度找论据,充实推广树葬的必要性。
往生经念完后,徐晨神色凝重,缓缓走到众人面前,声音低沉地说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缅怀吴富贵等英勇牺牲的战友。吴富贵出生在农村,身为佃户,从呱呱坠地起,便注定要直面生活的重重磨难。那片贫瘠的土地,承载着他和家人无数的汗水与期盼,却始终未能给予他们富足的生活。在饥饿与困苦的双重煎熬下,年幼的吴富贵过早地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未磨灭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吴富贵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坚韧、何为勇敢、何为奉献。他从一个平凡普通的佃户,成长为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最终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徐晨念完纪念稿后,和刘勇、李文斌等人,每人抱着一个骨灰坛,轻轻地将其放入事先挖好的坑中。随后,他们又拿出一根松树苗,放置在骨灰坛上方。接着,众人拿起铁锹,小心翼翼地将松树苗种下、掩埋好。
最后,前来的 100名亲卫队队员,手持火枪,朝天“砰砰砰”地连放了三轮火枪。
贺六,张献忠,艾进忠,高天雷等军户出身的将领眼睛都是红的,这一幕对他们的感触尤为深,在大明军户不是一个好职业,在大明百姓的心中,他们这些军户就是穷的像乞丐,蛮横的像土匪,没有钱财,没有自尊,没有名声,没有人看得起他们。
徐晨给他们发了欠饷,分了田地,连他们死后都安排好专门的陵园,享受到香火祭拜,他们的亲人和后代也被安排好了,这七户烈士家属,他们将会安排在大同工业区当差,幼童也被安排进蒙学,供他们学习到18岁,成年之后还安排差事,他们在大同社,在徐晨这里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尊重,他们现在都有君以国士待之,某必国士以报之心。
在返回的路上,李文斌感慨道:“古人云,国之大事,在戎与祭。以前我总以为,这只是帝王才有的权力。但今日目睹先生的举动,我才明白,这看似两件事,实则紧密相连。今日之事若传扬出去,何愁护卫队成员不为先生、不为大同社的事业拼死效力?”
徐晨轻轻摇头,严肃地说:“他们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大同事业奉献出了生命,若说是为了某一个人付出性命,那是对这些烈士的亵渎。”
李文兵面露歉意,赶忙说道:“是我失言了。”
这时,刘永开口道:“澄城起义军的三头领朱屠夫来到了咱们的工业区,他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榆林总兵杜文焕已经彻底击败了他们,张三带着几千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到了蒲州府。如今他们缺衣少食,武器装备也极为匮乏,想从咱们这儿购买一些粮食和武器铠甲。”
李文兵道:“朱屠夫,他没有真名吗?”
刘永道:“他是太祖的子孙,好像是秦王一脉的,不过他家落魄了,靠杀猪为生,所以就被人称为朱屠夫。”
李文兵诧异道:“他这样的出身也造反?”
刘永道:“现在太祖的子孙千千万万,落魄成为乞丐和流民的也不少,活不下去为什么不再造反。”
“武器铠甲我已经准备妥当,但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杜文焕解决完张三后,会不会立刻挥师杀向我们。”
徐晨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此次我们攻占了归德堡和响水堡,兵锋直逼榆林城。换做是我处在杜文焕的位置,只怕此刻连觉都睡不安稳。他解决完张三后,下一个目标大必定就是我们大同社。我们必须时刻留意杜文焕军队的动向,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时间紧迫,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军队的整编工作,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大同工业区,抗旱会讲习所内。
土根手里捧着一本《农经》,正专注地背诵上面的内容。虽说书中有不少字他不认识,但好在有儿子教过他拼音,依靠拼音的辅助,再结合自己种植土豆的经验,倒也能勉强理解文意。
不过这样背起来就极其困难了。他现在有点后悔了,当初徐晨在高家寨扫盲的时候,他觉得自己30多岁了,再学文字也没什么用,所以学的就不认真。现在轮到他付出代价的时候,其他人到讲习所只需要学习农业知识,他就还要想办法认字,学习的进度比其他人慢了不止一拍。
就在土根背得全神贯注之时,一个带着诧异的声音从他身后响起:“土根,你怎么在这儿?”
土根转过身,脸上露出笑容:“小四、大壮,你们回来啦!”接着,他一脸兴奋说道,“听说你们在前线打仗特别勇猛,连着打败了两位明军将领,快给我讲讲战场上的事儿。”
高小四一脸得意:“这事儿你可算是问对人了,当时我就在前线。那明军虽说人数不少,可一个个穿得破破烂烂,跟叫花子似的。咱们护卫队放了一轮枪,他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后面咱们用刺刀解决了那些明军的家丁,他们就只能落荒而逃了。明军根本不堪一击,咱护卫队的战士那可是战无不胜!”
高小四如同将军一般挥舞手表,土根眼中满是羡慕。毕竟,哪个男人能抗拒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呢?
大壮这时开口问道:“你不在高家寨,怎么跑到工业区来了?”
土根挺起胸膛,满脸得意:“俺因为种土豆和玉米种得好,被大同社聘请为农官啦!跟你们说,这可是正经官职,最低也是从九品,俺现在也算是官老爷了,每个月还有一两俸禄呢!”
眼看着大壮,小四他们跟着晨哥儿成为领兵的将军,他却只能在家里种地,土根在骂自己父亲古板的同时,内心也非常着急,现在成为了农官了,终于让他觉得可以在伙伴面前抬头了。
经过两轮种植,土豆、玉米和红薯获得了大丰收,今年收成加起来有十几万石,了解了三种作物的习性,产量更是比之前增加了五成。如今,米脂的百姓都知道这三种作物产量高,都希望能种植。
而这三种作物的种子数量充足,足够在大同社管辖的地盘上广泛推广,而大同社也有推广的意愿。虽然因为新修水利和打井,米脂和大同社影响下的村庄粮食减产并不明显,米脂甚至因为新式的作物,粮食还出现了两成的增长。
但整个陕北的情况却并不好,粮食减产的情况可谓是比比皆是,光今年米脂接纳的流民就超过了两万人,米脂的人口已经突破了8万人,人口几乎翻了一倍。
现在大同社的粮食的压力依旧非常大,为了节省粮食,刘永开始在除护卫队之外,各行各业都开始减少口粮。
而推广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高产作物,显然是最好的治标之法。只是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些作物,完全没有种植经验,限制了这三种作物的推广。
为了推广这三种高产作物,徐晨将原本种植这些作物的农户聘为农官。第一批共 200人,他们会先进行半年的学习,之后再分派到大同社下辖的各个村子,指导农户种植土豆、玉米和红薯。
而土根是整个米脂第一批种植土豆,玉米,红薯的人,他自然成为了农官之一。
大壮笑着说:“当农官好啊!晨哥儿带来的这三种作物要是能普及开来,那可真是能救不少人,这可是积德的大好事。土根,你要是把这事儿干好了,晨哥儿肯定会给你安排更重要的任务。”
土根连连点头:“俺也是这么想的。”
接着,几人又聊起了高家寨的情况。土根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述着村里发生的种种变化。
“村里的水利设施都建好了,除了少数在坝上的田地,大部分都通了水渠。今年虽然赶上旱灾,但因为有建好的水坝和水渠,粮食收成不但没减,还涨了两成。再加上大同社收税少,土地也归自己,现在村里人生活好多了,大家都学的工业区,一天吃三顿,过节的时候还能吃顿白面,以前晨哥儿要是这么吃,俺爹肯定得骂他是败家子。现在咱们这么吃,俺爹也没啥意见了。”
税收减少,粮食增产,从土根身上就能明显看出米脂农户生活的改善。他的身体比以前更强壮,脸上也有了肉,不再像过去那样面黄肌瘦。
只是大壮和高小四听完这话内心有点尴尬,高家寨现在这伙食自然是好很多了,但他们在护卫队三餐都吃白面,每餐还要带顿肉,两人也知道这话说出去会打击到土根,也只能听着。
土根继续说道:“还有高俊家,那可真是热闹,村里分地的时候他不愿意,被俺爹拉去游街了。后来没办法,他给自家两个儿子分了家,结果好笑的是,这俩孩子分家后就不听他的话了。就因为这事儿,高俊还跑来找俺爹理论,最后被俺爹给轰出去了,这俩孩子可不像他那么抠搜,想吃啥就吃啥,高俊看到自家孩子多吃两块肉都要骂个不停,这俩孩子孝顺,担心老娘跟着高俊吃苦,把自己老娘也接出来,结果因为老婆孩子都分家,自己家田地缺少人手,他又搞起了歪门邪道,骗流民给他做长工,又被俺爹教训了一顿,给大伙弄了不少笑话。”
高大壮笑骂道:“高俊这人真是本性难改啊!”
高小四问道:“他不会一个人硬收割了30亩地。”
其他人可能没这个本事,但高俊他还真不敢保证,这人对老婆孩子狠,对自己更狠,哪怕他自己累死,也不可能看着田地荒着”
土根道:“没有,以前他看不起我们组甲共同种地,但现在他也老实了,不怕别人占他便宜了,和村里其他9户人一起种地。”
土根无奈地摇摇头:“高俊这人确实小气又抠门,但不得不说,他种田的本事真是厉害。今年他组的那个甲,红薯田亩产达到 1000斤,这消息可把整个米脂都轰动了,村里的老少爷们都跑去看他的红薯田。会里为了奖励他,特意让他骑上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地在村里走了好几里路。更重要的是,还奖励给他一头耕牛呢,他现在得意坏了。”
高小四感慨道:“高俊这人毛病是不少,但在种田方面,还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他那可是实实在在往地里下了苦功夫。”
高小四是看过高俊种地的,那是真下死功夫,锄地,除草,浇水,全村就没有比的过他,常年操劳,让他手脚青筋暴涨,但他高强度的劳动力投入,带来了高产,他的粮食产量总是全村最高的,这方面全村人都对他服气,但却没一个能学的来的,因为太累了。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十月二十七日,大同社召开全体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大同社正式组建总参谋部。徐晨出任总参谋长一职,全面统筹军事战略与指挥。
同时,各项人事任命也相继敲定:张献忠被任命为情报部长,负责情报收集与分析工作;朱治担任后勤与装备部长,掌管军队的物资供应与装备管理;贺六出任教导团长,肩负起军队训练与教导的重任;王二被委任为军官团长,致力于军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周晓珊则担任宪兵与军事司法团长,维护军队纪律与公正。
随后,会议对军队编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正式采用班、排、连、营、团等现代编制单位名称。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军人等级,还推行了现代的肩章与臂章制度。按照现代军队的阶级体系,从列兵、士官到尉官、校官,战士们的等级通过这些阶级章一目了然。
紧接着,进行了团级军官的详细任命。成立响水堡团,任命赵胜为团长,负责团队的全面指挥;黄松年担任团监军,监督团队纪律与作战行动;吴亚军出任参谋长,辅助团长制定作战计划。
成立归德堡团,王耀文被任命为团长,齐晓云担任团监军,魏青为参谋长。
河鱼堡团,高大壮荣任团长,陈子昂为团监军,郑心泉担任参谋长。值得一提的是,高大壮还兼任护卫队第二旅旅长,肩负起防御榆林卫方向军事进攻的重任。
而徐晨兼任护卫队第一旅旅长,还同时担任旅监军;张献忠则兼任该旅参谋长。在大同社中,张献忠凭借相对丰富的军事经验,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军事人才,因此得到提拔任用。
此外,王二担任护卫队一团团长,朱治为团监军,刘文熊为参谋长;贺六为二团团长,周晓珊为监军,沈荣为参谋长;田见秀为三团长,李德玉为团监军,李飞为参谋长杨秀头为四团长,陈安宣为团监军,云廷为参谋长。赵云飞为五团团长,刘亚雄为监军,陈诚参谋长。孙可旺出任骑兵营长,李应骥为营监军;高小四担任警卫连连长;李富为炮兵营长,黄宇为营监军;高明根为后勤营长,张俊然为监军。
这一系列任命下达后,刘永与李文兵两人不禁苦笑。因为他们手下的不少得力人才被抽调走,三班六房缺了一大半了,他们的政务系统都快瘫痪了。
但徐晨明白他们的想法,只能道:“各村有才干的夫子,你们要重用提拔,我大同社不拘一格降人才。”
刘勇和李文兵道:“遵命!”
他们还能说什么,现阶段扩张军队的力量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自然只能全力支持了。
徐晨对此也颇为无奈,护卫队扩张速度实在太快。几天前出兵时,队伍还仅有 1500人,经过此次改编,人员规模扩张了好几倍,新接收的三个军堡,米脂本土三千民兵全部扩充到护卫队当中了,护卫队的编制一下子扩充到 8500人,规模膨胀了好几倍,满编要突破上万了。
这其中人才的缺口自然是极其多,尽管安排了不少人员兼任职务,但仍然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徐晨只能从刘永与李文兵那里抽调人才,以充实护卫队的各个编制岗位,但即便是这样,但也只是拉起了编制,真正的正规化还有待于时间来改善,毕竟他任命的大多数参谋长,只能算是读书了,但敌人马上要打过来了,他也没时间来培训,只有让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用最残酷的优胜劣汰方法,选出合格的军事人才。
任命结束后,护卫队开始进行扩编工作。好在这一年来,大同社招揽了上万流民。这些流民此前已被组织起来,接受半军事化训练,因此融入护卫队相对顺利,很快就充实到了各个部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