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81节
“我们手中掌握着京营!”泰宁侯陈良弼。
朱纯臣道:“现在给京营士兵发放俸禄的是兵部,你们上次去军营是什么时候,又认识几个士兵和军官?”
这些勋贵尴尬的对视了一眼,他们的官职都是老祖宗时期就定下来的,根本没有什么竞争的压力,京城的花花世界不好玩吗,吃饱没事,看那些大头兵做什么。
他们大部分人都是一个月去个一两次,把自己该得的那份军饷拿一下就走。说他们完全没有影响力,不对。但说他们有多大影响力又是个笑话。
第263章 ,崇祯的羡慕与三军未动,舆论先行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18日。
紫禁城,御花园。
崇祯坐在凉亭内,看着最新一期的大同报。交出权力之后,这段时间是崇祯当5年皇帝以来最轻松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妻儿,也能像以前一样有空闲的时间看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籍,他好像回到了当初在信王府那段无忧无虑日子当中。
“李轩,朕记得米脂是陕北一个普通的县,这报纸上说县内居然有20多万亩的水浇地,这么多水浇地哪怕是江南都很少见。”
崇祯看到大同报上报道米脂无定渠完工,说这条水渠可以灌溉25万亩的土地,哪怕他对民间知识不甚了解,也知道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
王承恩道:“这必是贼寇胡言乱语,奴才从小是在乡下度过的,就从没看到过几十万亩的水浇地。”
李轩道:“徐晨虽然很残暴,但他不屑于说谎,就末将了解的情况来看,他说的事情,就是他要做的事,如果有人阻碍他做事,他会毫不留情铲除阻碍他的人,他就是这样一个霸道的人。”
“大同社起于米脂,徐晨在造反之前,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水利设施建设计划,在无定河的上游,筑坝储水,沿着群山之间开凿水渠,然后通过山势灌溉米脂大部分的田地。”
“这个计划太过于庞大,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其多,米脂百年的税负都难以完成,当地大族都不认可他的计划,后面徐晨就造反了,他分了大族的土地,抄了大族的家,利用这些钱财组织起农户,某离开米脂的时候,这个工程已经开始了,并且能浇灌2万多亩的土地。如果这个工程一直在执行,那么差不多也就是在今年完工了。”
李轩钦佩道:“关中已经连着干旱了好几年了,其实灾情比中原更加严重,但徐晨善于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他占据任何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水利,正是因为有这些水利设施关中才能扛住这次的百年旱灾。”
崇祯叹口气道:“朝廷也有不少懂水利的官员,怎么就做不到和徐晨一样。”
他这段时间看大同报,上面动不动就是某某县水利设施修好了,能浇灌几万亩土地,又或者是河套水利设施修好,开垦了十几万亩田地。
每次看到这些消息他内心都不由得一紧,关中的水利设施越多,这代表旱灾对大同社的影响越低,这对朝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李轩道:“朝廷没钱,关中能修的起水利设施,就是因为徐晨抄了大户的家。”
这一句话就堵死了崇祯后面的话,他这几年皇帝当的如此艰难,不就是因为没钱,而为什么没钱?
大明的王爷,勋贵,大族士绅偷税漏税,让朝廷收不到钱,他不过是想收点盐税,却几乎要把朝臣都给逼反了。
他反而非常羡慕徐晨能毫不客气的对那些大族动手。只可惜这些大族是朝廷的根基,他这样做就是自毁根基。
看着这大同报他能感受关中那种做什么,成什么,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而大明却是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待在宫中,看着大明的天下逐渐颓废。
“陛下,陛下!”朱纯臣边走边呼喊道。来到崇祯身边之后还行了个大礼。
崇祯淡然道:“成国公,不用多礼,坐。”
朱纯臣小心坐下而后看着王承恩和李轩两人小声靠近崇祯道:“微臣,有重要的事想单独与陛下汇报。”
崇祯淡然道:“他们是朕的心腹,成国公有事可以明言。”
王承恩是他的贴心太监,李轩在火灾当中把他救出大殿,崇祯现在更信任他们两人。
汽油这种军事物资是如何进入紫禁城的,和勋贵脱不了干系。
朱纯臣看了四周只有天子和王承恩,李轩三人,他想了想咬牙道:“东林党人祸乱朝纲,威逼天子,臣等勋贵与国同休,看不得这些奸臣贼子欺君罔上,臣等想要请陛下下旨辽东招来贺总兵,臣等联络京营驱逐这些奸臣。”
贺涵被救出来之后,崇祯就任命贺涵为锦州总兵,周延儒最害怕的是贺涵带新军入京,这个任命正中他们下怀,于是也就没阻止。
崇祯冷哼一声道:“被东林党人当肥猪端上餐桌了,才知道忠君爱国,晚了,朕现在可没这个本事对付东林党。”
要说这次的事件,最让崇祯失望的就是这些勋贵,就像朱纯臣说的一样,他们与国同休,大明在,他们才有富贵生活,大明亡,他们的家族也会跟着灭亡,东林党人还能投靠徐晨,但新朝里哪有他们这些旧权贵的地位,他们连这一点都看不清。
这次的事件算是让崇祯对他们彻底失望了,勋贵本就是无用的废物,他们占着一个忠字,大明皇室才一直养着他们,现在连忠心都没有,那这些废物要来还有什么用。
崇祯之所以放权,一方面是害怕东林党人对他下手,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大明现在的局势彻底悲观,自己没有办法扭转了,想看看东林党人能不能真的扭转大明的颓势,毕竟现在关中有大同社这个例子,看上去效果强的惊人,大同社出现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出现脱胎换骨的改变。只要能平定贼寇,他依旧是大明的天子,哪怕失去一些权利崇祯也认了。
而勋贵有什么用!真从东林党手中夺过权来,他们能领兵打仗还是能搜刮钱财?
所以后面不管朱纯臣说什么,崇祯都不听,哪怕东林党人清洗这些勋贵他也乐意看到,大明养了他们200多年,他们也是时候回报大明了。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22日。
关中大地正沉浸在一片别样的忙碌与希望之中。天空湛蓝如宝石,不见一丝云彩,微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仿佛是大自然温柔的抚摸。
此时的关中,正值收获的季节,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在微风中掀起层层波浪,宛如金色的海洋。每一个看到这景象的人,脸上都不由自主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与关中郊野的热闹景象却与往日不同。长安的百姓们如同潮水一般大量向农村涌入,就连几大工业区也一改往日的喧嚣,变得安静下来。平日里忙碌的工匠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回到农村投入到粮食收割的大军中。
不过,钢铁厂和器械厂依旧热火朝天地运转着,只不过他们生产的货物发生了变化,一柄柄崭新的镰刀、脱粒机、鼓风机等农具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运出,为这场秋收增添了有力的支持。
连着几年的干旱,尤其是那三场特大的干旱,让整个关中上下对粮食收成格外重视。都督府的各级官员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纷纷下乡,深入到田间地头,督导粮食收割工作。
同时他们还以最快的速度将各地粮食收成的情况传回都督府,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杜家庄农场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农场的农户们早已进入田庄,熟练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成熟的麦子。都督府开办的蒙学也全部放假,大一点的小孩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动作有模有样。小一点的孩子则提着小篮子,跟在后面,仔细地捡着掉落在地上的麦穗麦粒,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
除了原本的农户,都督府还调集了一个团的士兵前来帮忙收割粮食。这些士兵们身着整齐的军装,来到田地,虽然这不是他们自家的田地,但他们个个都干劲十足,现在整个关中能吃饱饭的就是他们了,这种丰厚的待遇让他们急切希望自己能发挥价值。
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也来到了农场。他们穿着朴素的短服,穿梭在麦田之间,一边帮忙收割粮食,一边收集着第一手的信息。他们圈出了一亩麦田,准备亲自体验一下收割的过程,并以此来估算今年的粮食产量。
徐晨手持镰刀,用力地割着麦子,他动作娴熟,充满力量,刘永则在一旁帮忙整理割下的麦子,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好。李文兵则负责操作打谷机,将收割下来的麦子进行脱粒。
经过一番忙碌,他们终于完成了一亩麦田的收割和脱粒工作。当最后一袋麦子过秤时,称重的士兵大声喊道:“238斤!”
刘永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兴奋地说道:“晾晒之后应该还有 200斤,虽然比往年少了三成,但在这样的大旱之年能有这个产量,已经非常不错了!”
长安城附近的土地都是水利设施最齐全、靠近水源的上等土地。在平常年份,这里每亩地可以收获两石粮食,丰收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三石。
但今年遭遇了如此严重的旱灾,大家原本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如今能有这样的产量,对大同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李文兵也笑着说道:“如果都是这个产能,加上我们今年在河套开拓了 230万亩土地,今年的粮食收成应该会比去年多 300万石以上。”
徐晨并没有被眼前的喜悦冲昏头脑,他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田地,担忧地说道:“靠近水源的地方减产可能会少一些,但那些旱地只怕会绝收。”
李文兵安慰道:“抗旱会已经指导他们种植粟米、高粱这些耐旱的作物,哪怕再减产,好歹会有点口粮。”
徐晨还是不放心,他说道:“我们再多收割几亩看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估算今年的产量。”
于是,他们又继续收割了 10亩麦田,将所有的麦子加起来,一共有 2410斤,平均每亩的产量比他们第一亩收割的还要高一些。
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今年关中共有 800万亩的土地修了水渠,这些水渠就像一条条生命的脉络,为农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旱灾的影响。
只要关中平原的粮食能够保住,再加上河套地区增产的粮食,今年都督府的粮食收益应该可以增加三成。
刘永兴奋地说道:“这简直就是奇迹!关中遇到了这样猛烈的旱灾,粮食居然还能增产,这是 700万关中百姓共同创造出来的奇迹!我们关中的粮食不但能填饱关中百姓的肚子,还能用来救济中原的百姓,这就是我们大同社的先进性!”
说到这里,刘永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和决心。他已经开始在心中谋划着对中原的战事了。
中原地区的灾情已经让他看不下去了,大明王朝对天下的统治已经到了无能的地步,面对旱灾、蝗灾,他们不但不想办法拯救百姓,反而还在不断地加税,逼得更多的百姓成为流民。现在中原地区,不要说佃户了,就是自耕农、小地主都已经活不下去,大量的人破产,沦为流民。
而那些大户人家,依旧没有忍住自己的贪婪欲望,还在不断地兼并土地,制造更多的流民。大明朝廷面对这些被逼得只能造反的农民,只知道一味地镇压,镇压再镇压,却从来没有想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永从那些中原灾民的口中了解到了中原的真实情况,他终于理解了徐晨曾经说过的话:地主士绅的无能就是他们最大的罪恶。他们的确是罪恶滔天,这次的灾情,整个北方有几百万的百姓惨死,这都是他们无能造成的。
现在刘永对大明王朝的感觉就是早死早超生,他希望这个腐朽的王朝不要再祸害天下的百姓了。
李文兵也跟着说道:“这个成绩我们大同社要对外宣传,既能振奋军心士气,也能让中原百姓知道只有我们大同社才能救他们,不会被东林党人给蛊惑。”
东林党掌权之后,的确蛊惑了不少人,尤其是你地方大族士绅。这些人万万不愿意大同社来到他们的地盘。
李文兵对他们也满不在意,这些人本就是大同社镇压的对象,但有不少小地主自更能出身的读书也受到了东林党的蛊惑,这才引起了他的重视。
东林党人毕竟几十年如一日地标榜自己为国为民,加上几十年来没有上台,一直在与万历这个昏君、阉党作斗争,在读书人和百姓的心中形象都非常好。
所以他们掌权之后,甚至有一些地方的读书人到关中来请愿,希望大同社和东林党人和谈,认为大家都是为国为民,应该联合在一起,共同治理天下。
李文兵对此感到既气愤又可笑,东林党也配和我们大同社相比。
东林党人标榜自己是君子几十年,但又做了什么实事呢?当今天子继位的那几年,不就是他们东林党人在掌权吗?他们又如何改变天下了?还不就是把所有的错事全部甩锅到崇祯帝头上。现在他们头上没人了,他们下一次又能甩锅给谁呢?
他们大同社成立以来,在关中修了 5000多里的路,开垦了 500多亩万田地,修了 3000多里的水渠,弄出来 600万亩的水浇地,救济了 200多万流民,给关中 700万百姓分了土地。
关中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干旱,也没有一个人饿死,保证了大部分人能吃上饭。大同社做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功业,东林党也配和他们比。
刘永说道:“三军未动,舆论先行。先生你应该写一些文章正本清源,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大同社做的事情。让中原的百姓了解我们的理念和成就,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信任我们,支持我们。”
第264章 ,《封建土地论》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9月 22日,长安城,徐晨家。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院里,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黄。徐晨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刚一迈进家门,就听到两个小家伙欢快的呼喊声:“爹爹!”只见徐乐和徐浩像两只欢快的小鹿,从屋里飞奔出来,一下子扑向了他。
徐乐嘟着小嘴,满脸不满地说道:“你已经好久没有陪我们玩了!”那委屈的小模样,让徐晨心里一阵愧疚。
徐晨连忙从怀里掏出两个用麦草精心编的蚱蜢,笑着说道:“爹爹这不是回来了,这是爹爹给你们准备的礼物。”那蚱蜢编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蹦跶起来。
俩小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大大的笑容,各自拿着草蜢,兴奋地在徐晨的肩膀上玩耍起来,嘴里还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徐晨环顾四周,没有看到自己妻子的身影,便问道:“桑文还在加班?”
一旁的吴妈点了点头,说道:“这段时间纺织厂内事务繁忙,太太回来的都比较晚。”
桑文虽然是徐晨的妻子,但她也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她不但是纺织厂的厂长,也是都督府纺织部的主官。在大同社,纺织业是钱袋子,而钢铁行业则是刀把子,这两个行业是大同社发展的两大支柱。所以桑文的日常事务也非常繁忙,常常为了工作早出晚归。
徐晨的警卫员高磊见状,说道:“我去找大姐。”
徐晨摆了摆手,摇头道:“不用了,你陪乐儿,浩儿玩,我去书房写点东西。”
高磊拍了拍手,笑着说道:“乐儿,浩儿,到叔叔这儿来。”两个小家伙一听,便从徐晨的肩膀上滑下来,蹦蹦跳跳地跑到高磊身边。
徐晨则转身来到书房,书房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他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沉思,回忆着自己看到的屠龙书。
半天后,他缓缓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封建土地论》几个大字,随后开始写下副标题:粮食,土地与劳动力~~~。
让徐晨用精炼的语言总结封建王朝的规律,他还没有那么高的理论功底。但他在封建时代待的这几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就像照虎画猫一样,开始了创作。
在第一部分,他详细地讲清楚了土地、粮食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着地主如何剥夺农户的土地,让农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力气,沦为地主的佃户,讲述地主士绅是如何压制农户的。
第二部分,他讲述了地主如何通过兼并土地,而后获得权力,再用政治权力加快兼并土地的过程。他系统地阐述了地主如何通过权力、地租、高利贷等手段,瓜分农户创造的粮食财富。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地主堕落无能,只知道贪图享乐,压榨百姓。
第三部分,他系统地讲解了为什么封建王朝到了末日会出现这种递进结构,必须说清楚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他指出,地主以“人之道,奉有余而损不足”,普通百姓用钱财购买粮食,导致大量的钱财流入地主手中,而百姓却没有足够的土地粮食,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这些流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从而爆发了封建王朝系统性的危机。最后,只能通过王朝更替,消灭大量的食利阶级,让土地重新回到农户手中,财富再次得到轮转。
第四部分,他开始介绍他们大同社的模式。他先解释了为什么大同社要行公天下,因为只有公天下,田地才是属于天下所有人的。
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封建王朝的治乱轮回。他以大明王朝为例子,详细地分析道,大明拥有土地大概 12亿亩,南北的田地大致对半,一年能生产的粮食大致是 15亿石。以大明现在的人口,粮食本不应该短缺,而是能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而后,他以关中为例,介绍了农户地租的负担。米脂的地租和粮食税赋加起来是五成,关中则大部分是六成。他根据每年生产出来的粮食,推导出来大明的王公贵族、官员、士绅要占据天下七八亿石的财富,这笔财富没有流出来,这才是天下动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