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68节

  贺涵的话让崇祯皇帝陷入了沉思。

  是啊,按照他和贺涵原本定下的战略,此时应该南下抄盐商的家,获取更多的钱财,编练更多的新军,以应对大同社的威胁。贺涵要是去了辽东前线,谁来帮他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呢?

  崇祯皇帝心中十分纠结。比起教训女真人,他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朝廷的财政问题。如今的大明,局势比历史上更为严峻。

  陕北地区的战乱使得财政收入锐减,十分之一以上的赋税化为乌有。为了抵御大同社,朝廷还得在中原和山西行省囤积重兵。他的老师孙承宗虽然忠心耿耿,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却是个花钱的主。自从去年带领大军驻守在洛阳,整个河南、山西行省的税负被花光不说,大明朝廷还支援了 400万两银子。这孙承宗,简直就是制造了一个新的关宁集团,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

  若不是贺涵推行清田政策,让新军的财政支出大为减少,又抄了一些勋贵士绅的家,大明的财政恐怕早就破产了。崇祯皇帝这大半年来之所以能忍受财政亏空,就是因为知道有扬州盐商这个大血包存在,朝廷所有的亏空都能从他们那里填补。

  如果贺涵带着新军去了辽东,朝廷的财政亏空无人填补,他又得继续做那为军饷发愁的“饷帝”,这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崇祯皇帝在殿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犹豫和无奈,一时间难以做出决断。

  侯恂脸上带着一丝冷笑,目光锐利地看向贺函:“贺总兵,听闻新军训练有素,可如今却对与辽东女真人野战之事如此踌躇,莫不是新军竟不敢与女真人一战?若新军连女真人都无法击败,日后又有何底气去对付那关中的大同贼寇?你这新军成立的意义又在哪里?”

  此言一出,乾清宫内议论纷纷。此时的大明朝堂,到了崇祯四年已然形成一种共识:关中的大同贼寇比辽东的女真人战斗力更强,所以朝廷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中原地区。

  贺函神色淡然说道:“侯大人,非是末将胆怯。只是如今进攻女真人,时机着实不佳。辽东之地,地形复杂,女真人又善骑射,且熟悉当地环境。如今我军尚未完全准备妥当,贸然出击,恐难取胜。”

  侯恂却不以为然道:“陛下,老夫以为现在反而是最好的时机。天下对我大明威胁最大的,便是关中的大同贼寇与辽东的女真人。此二贼南北夹击朝廷,局势对朝廷极为不利。朝廷若想改变这一局面,就应当先易后难。辽东女真人虽凶悍,但相较于大同贼寇,实力稍弱。先剿灭辽东的女真人,解决朝廷北方的顾虑,如此朝廷才能集中力量对付大同贼寇。”

  次辅钱象坤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陛下,兵部尚书之言有理。朝廷应趁此机会剿灭辽东女真人,以绝后患。”其他各部尚书也纷纷点头,认可侯恂的战略。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看着朝堂上众人的表情,心中也有些动摇。这些大臣说的也有理,与其一直处于两面夹击的态势,不如先消灭一个相对弱小的敌人。

  于是他缓缓看向贺函:“爱卿,还是去救援祖大寿吧。正好也用女真人来练练兵,增强新军的战斗力。”

  贺函心中无奈,但君命难违,他只能抱拳领命:“陛下,末将遵旨。”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4月 2日,京师附近的乡下一片忙碌景象。贺函的手下站在一个高台上,大声说道:“乡亲们,如今辽东战事吃紧,朝廷需要你们的帮助。此次出征,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保卫大明的江山。只要大家肯出力,战后必有重赏,可以优先加入新军。”

  新军的待遇在直隶大家都是知道的,五十亩田地,足够让一个家族实现阶级的跃迁了。在可以优先加入新军的号召下,很快就招到了 2万民夫。

  与此同时,贺函派人前往天津征调粮草、火器、火药等器械。天津的仓库里,士兵们忙碌地搬运着物资。一箱箱的火药被小心翼翼地抬上马车,一门门火炮被装上船只,他们将乘船从天津位置抵山海关。

  贺函还亲自到兵部和户部,与官员们交涉,弄来了大量的粮草器械。让他惊讶的是,这次朝廷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所有的物资很快就准备妥当,甚至连漂没都没有。

  他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怀疑辽东战事可能真有问题。

  大军开拔之前,贺函找到恩师杨鹤说道:“老师,辽东战事只怕有很大的隐情。战场上学生不怕敌人的火炮刀剑,但只怕有奸臣暗害陛下。如今紫禁城的守卫基本上是由神机营和神枢营担任,但他们要对付的势力太过于庞大了,学生还是担心会出问题。京城就请老师照应了。”

  杨鹤看着贺函,眼神坚定拍了拍贺函的肩膀:“你放心地去战场,老夫舍了这条命也不会让天子有问题。你只管奋勇杀敌,莫要牵挂京城之事。”

  得到杨鹤的保证后,贺函心中稍安。他带着 4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辽东。

  话分两头,且说这辽东战场,却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扑向大凌河城。在成功包围大凌河之后,他迅速调兵遣将,命令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领两万精悍兵马,经义州一路疾驰,屯驻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了锦州与大凌河之间的联系,让祖大寿所部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而皇太极自己,则带着余下的八万主力人马,稳稳驻扎在大凌河城下。

  而后他设下丰盛的筵席,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筵席结束后,皇太极面色一肃,再次申令军纪。皇太极的野心极大,他可不只想当女真人的皇帝,更想当中原的皇帝。所以,他对八旗军纪的要求相对严格了一些,当然,这也只是相对他父亲努尔哈赤动不动就屠城的水准而言。

  再说大凌河城内的祖大寿,此刻却显得颇为惬意。大凌河城虽曾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祖大寿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调集了大量的民夫,日夜不停地修筑城墙,修城进度十分迅速。同时,他还储备了充足的粮草,堆积如山的粮食和兵器,让城中的士兵们心里有了底。女真人一来,祖大寿果断下令,将四个大门紧紧堵住,带领大军躲在大凌河城中。

  他心里打着如意算盘,就等着皇太极和贺涵大战一场,双方不管是哪个战死,他都高兴。要是能拼得两败俱伤,那就更好了,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而皇太极也似乎看透了祖大寿的心思,但也没在意,他这一战要对付的是贺涵和他的新军,对祖大寿他不愿意浪费精力。

  但皇太极也不会让祖大寿打扰他的计划。于是他让随军民夫在大凌河城四周深挖战壕。民夫们手持铁锹,奋力挖掘,泥土飞扬。经过数日的努力,挖了四道又深又宽的壕沟,还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小小的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让祖大寿插翅难飞。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4月12日。

  贺涵带领大军越过了山海关,浩浩荡荡地向辽东战场进发。参将马科热情地帮贺涵的大军驻扎好营帐。贺涵派人向马科等人请求支援。然而,马科等关宁将门却以粮草不足为由拒绝了。

  贺涵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接下来的几日,辽东的军堡都是以这个借口拒绝支援贺涵。贺涵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这辽东的将门肯定有问题。他们这是给了除了粮草器械外的一切支援。就是想孤立自己的大军

  贺涵当机立断,当即改变了行军的速度。他下令大军每日行军至30里,达到路程之后必定开始安营扎寨。辽东将门为他们准备的营寨,贺涵根本不去。他带着大军另寻地方扎营,加强戒备。靠近锦州后,一日行军的路程更是降低到20里。这场救援之旅硬生生地被贺涵磨到了5月,可他的大军都还没到达战场。

  这下祖大寿他们可着急了,辽东战报如同雪片一般,不断传到贺涵军中。

  先是传来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国击溃的消息;接着又说锦州总兵吴襄、参将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结果因为大雾被金人打得大败。

  但贺涵不为所动,反而继续降低了行军的速度。在没有充足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情况下贸然前进,只会让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于是整支大军就像乌龟一般缓慢地靠近大凌河城。

  这日前来救援的吴襄心急如焚地找到贺涵,着急地说道:“贺总兵,救兵如救火,您这样缓慢地前进,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大凌河,又什么时候才能击败女真人?”

  贺涵一脸淡然,不紧不慢地说道:“祖总兵守在坚固的城池当中,怕什么。倒是我行军了一个多月,粮草都快耗尽了,哪里还有战斗力去对付女真人。等过几日粮草耗尽,本将也尽力了,也该带着大军回去了。”

  吴襄听后,震惊不已,连忙说道:“贺总兵就这样回去了!您就不怕朝廷责怪?”

  贺涵依旧淡然道:“军中无粮,本将又能如之奈何。”

  吴襄急得团团转,新军可不能就这样逃了,他说道:“贺总兵,粮草本将想办法弄,可万万不可撤兵呐。”

  吴襄当机立断,当即想办法联络辽东将门。接下来的几天,关宁军每天向贺涵的营地输送了上万石粮草。

  贺涵静静地等待着,直到吴襄他们输送了十万石粮食,才下令将营地移到大凌河的松岭山脉。他带着大军在山上安营扎寨,选择了一个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方。

  贺涵对新军火器的战斗力有一定的把握,但他也害怕女真人骑兵的冲击力。前年京师的那一战,秀子营几乎全军覆没,女真人骑兵强大的冲击力是最重要的原因。

  话分两头,皇太极也通过探子探查得知了贺涵的大军动向。他本想以逸待劳,坐等贺涵前来进攻,可贺涵的大军却像个乌龟一样,在距离大凌河不到百里的距离止步不前。皇太极等了几天之后,心中有些不耐烦了,干脆集结人马主动杀过来了。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5月12日,松岭山下,一场大战即将爆发。皇太极带着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过来,军旗猎猎作响,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贺涵则带领四万新军严阵以待,他们手持火器,眼神坚定。双方相隔一年半,再一次在战场上相遇,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即将拉开帷幕。

第248章 ,再次交锋

  “嘟嘟嘟!”激昂而雄浑的鼓声霎那间响彻了松岭山的上空,那鼓点如惊雷般,重重地敲击在每一个士兵的心头,震得空气都仿佛为之颤抖。

  “呜呜呜!”悠长的牛角号声音也响彻四野,那号声如泣如诉,又带着无尽的威严,充满了狂野的气息。

  松岭山下,贺涵率领的新军与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军队缓缓靠近。双方的士兵们都神情紧张。

  双方分别想压过对方一头,战鼓和牛角号的声音越来越响,没多久,天地之间好像就只剩下这两种声音一般,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激昂的声音所笼罩。

  贺函新军4万大军,分成左、中、右三部,以品字形排开。这种阵型犹如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既能够相互支援,又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贺涵坐镇在后方,留守1万大军作为全军的预备队。他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眼神冷峻而坚定,时刻关注着战场的女真人的大军。

  当他看到女真人大军当有一部分是火枪兵内心一痛,经过一年多他已经了解萧涛带着一部分被俘的秀子营士兵帮助女真人训练火器军队。

  他气愤余萧涛背离了他们当初的信念,心疼的则是重民社已经已经彻底消失了,他们原本的社员分散在大明的天南海北,甚至要刀兵相见了。

  皇太极此次带了8万女真主力前来。女真人的主力在相隔贺涵新军三里之外,一字排开,缓慢推进,气势磅礴。那整齐的队伍,犹如一条黑色的巨龙,在大地上缓缓蠕动。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一种野性的气息,仿佛是一群来自草原的饿狼,随时准备扑向猎物。

  不过在队形上,还是贺涵的新军占据上风。新军在前线的军队,就像三条笔直的线段,整齐而有序。而皇太极的八旗军阵型不但更长、更宽,而且也像一条流动的波浪。这种阵型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在整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上,还是稍逊一筹。

  皇太极骑在一匹高头大马,脸色凝重的观察着对面的新军。贺涵选择的战场非常不利于女真骑兵,处于一个缓坡上,不但让他们得到了居高临下的地势,而且也不利于骑兵驰骋,但皇太极还是相信自己士兵的战斗力,即便是下马也可以把敌人击败。

  但看到敌人严整的军阵却有一丝疑虑,他很确定前年他在京城下几乎把秀子营全歼,只有少量的士兵逃出生天,按照常理来说,秀子营就算是被他歼灭了。

  在封建时代的军队,要靠着人身依附关系,形成相对凝固的组织力,进而产生战斗力。

  以满贵大军为例,在没有进京勤王之前,虽然比女真人主力差一些,但在相同的兵力情况下,满桂敢和女真人野战,更可以打到他的同胞蒙古骑兵溃不成军,可以算是一支二线巅峰的军队了。

  但自从勤王之战后,他辛苦练出来的老兵死光了,家丁也死的差不多,他军队战斗力就开始直线下降,这一年多来即便是有崇祯给他钱粮补充,但过了一年多,战斗力依旧没有恢复。

  而他眼前这支军队,根据他得到的情报是半年内训练出来的,但就这眼前的军阵气势,他根本不敢相信眼前这些士兵都是一些训练半年的新兵。

  要是以后明朝都批量生产这种新兵,那金国就彻底没有前途了。想到这里,皇太极看了一下贺涵帅旗的方向,咬了咬牙说道:“贺涵此子留不得。”他下定决心,哪怕是拼尽代价也要把贺涵诛杀,在辽东。

  “炮兵准备!”皇太极一声令下,声音冷峻而果断。

  女真人阵型当中23门巨型火炮被缓缓推出,这些火炮都是8匹战马拉着,后方还有士兵推动着火炮前进。那沉重的车轮在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仿佛是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鳌拜,索尼,你们带领自己的甲喇为先锋,试探明军的底细。”皇太极目光坚定地看着鳌拜和索尼,下达了命令。

  “喳!”鳌拜和索尼跪下行礼,而后策马来到自己的甲喇当中,准备出战,士兵们纷纷下战马,把自己武器装备全部带上。

  “恩格参,遏必隆你们带领自己的甲喇,看到情况不对,准备接应鳌拜他们。”皇太极又下达了一道命令。

  “喳!”恩格参和遏必隆两人下跪行礼,而后回到自己的甲喇准备接应鳌拜他们。

  这次打头阵的是镶黄旗,也是整个八旗当中唯二的全火器军队。皇太极既有实验这支火器军队战斗力的想法,也担心他们会像当初在京城之下那样战败,所以准备了接应的军队。

  皇太极登基之后,就不断在金国推行汉字,汉制度,汉文化,重用汉臣。而己巳之战后,又加上了推广火器。但在女真人内部,大部分的将领都不想要汉化,对火器更是非常抵制。推行汉化是靠着他强硬推广,而火器因为大金产能火枪有限,他也只是在自己的镶黄旗和正黄旗当中推广。

  就这样,鳌拜和索尼两人带着3000女真人,也踏着整齐的步伐,一步步的向着贺涵的新军走过去。

  不过他们行军的阵型和贺函新军那种密集的阵型完全不同,而是呈现线条型的,每一列相距都有5 - 6步远,远远的看过去倒是像一道道波浪涌过来。

  这也是女真将领复盘和秀子营的几战想出来的战术。面对秀子营300步外就是火炮进攻,后面还有飞雷炮,手榴弹,燧发枪,用密集阵型那就是找死,想要减少敌人火器的杀伤力,就要想办法拉开阵型。但如果阵型太散,又容易被敌人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

  然后他们就想到了横列用密集阵型,但纵列则拉开距离。在装备火枪之后,在射程上他们已经在追赶上明军了,这种阵型也可以保证火力的密度,而纵列拉开距离,又能降低敌人火气的杀伤范围。

  而在战场对面,贺涵察觉到女真人的动作,为了初战告捷,他派遣了他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秀字营打这一战。

  女真人的阵型让贺涵一愣,他的内心开始思考这个阵型能不能用在对付大同军。不过当他看到女真人推出火炮之后,他冷笑了一声道:“比火炮,我大明是你们的祖宗。各营火炮准备,先打掉女真人的炮兵!”

  传令兵如疾风般在新军阵地中穿梭,快速传达着贺涵的命令。新军的火炮在士兵们的努力下,迅速被推到战场前方。

  大明新军的编制极为规整,每一营都配备有一个火炮千户所。这个千户所里,整齐地排列着12门火炮,其中轻型火炮6门,重型火炮6门。此次贺涵带来了8个营的兵力,所以火炮总数达到了96门。在贺涵的命令下,这些火炮开始集中在一起。士兵们齐心协力,将96门火炮排成三个密集的火炮阵地。每个阵地的火炮排列得错落有致,而后在炮兵们专业的调整下,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稳稳地对着女真人炮兵的方位。

  调整火炮的炮手们个个神情专注,高声喊着:“校正完成,实心弹准备!”

  他们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得到命令之后,炮手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娴熟地将火药填入炮口,用特制的工具杵实,确保火药的紧实度。而后轻型火炮塞入四斤重的炮弹,重型火炮则塞入8斤重的炮弹。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熟练,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演练。射击前准备完成之后,各火炮旗手纷纷挥舞着旗帜,传达准备完成的旗语。

  而在女真人一方,他们的火炮也在士兵们的推动下,缓缓地推到了阵地的最前方。女真人的炮兵没有太高深的微积分知识,他们火炮射击全靠经验。他们凭借着以往的战斗经验,觉得这个位置差不多了能打到敌人就停下。而后也是同样的流程,将火药塞进去,压实,再装上炮弹。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向皇太极请求下达射击的命令。

  皇太极目光坚定,大声喊道:“开炮!”

  贺涵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开炮!”

  “轰轰轰!”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硝烟瞬间弥漫了整个战场。96枚轻重炮弹如同离弦之箭,划着优美的弧线,带着音爆的声音,呼啸着砸向了一里开外的女真人炮兵阵地。女真人的火炮也不甘示弱,23枚大小不一的铁炮弹射向秀子营士兵。

  女真人的火炮射击缺乏精准度,打到哪算哪。只有1/3的炮弹砸中了秀子营的阵地,不过就这1/3却给秀子营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因为秀子营采用的是密集阵型,贺涵也从未想过女真人居然会有火炮。这种人挤人的阵型恰恰是炮弹最喜欢的目标,一发炮弹下去就贯穿了一排的人。秀子营十几名士兵连声音都没来得及发出,就被炮弹砸得四分五裂,余下几十名被波及的士兵,更是倒在地上不断哀嚎。而且即便是抛飞出去的碎骨也具有可怕的杀伤力,被击中的人和挨了一发子弹没多大差别。基本上一枚炮弹飞行轨迹两侧的三尺米范围内都是绝对死区,而一丈内的士兵都有可能被杀伤。

  但女真人的伤亡更为惨重。贺涵的新军不仅火炮数量多,而且还射得准。96枚轻重炮弹,几乎全部砸到女真人的炮兵阵地当中。

  这些炮弹就好像从天降落的流星,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砸得女真人的火炮手四分五裂。不少炮弹直接射中了火炮和炮车,重弹的炮车当即四分五裂,火炮也有被砸裂的。金国的炮兵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了危险,他们赶紧手忙脚乱地调转炮口,按照他们的经验调整炮管的高度。

  然而,明军的火炮手却已经根据第一轮火炮射击的范围,迅速而准确地调整了火炮的高度。而后其他的火炮手快速完成清理炮渣、填装火药压实、填装炮弹等一系列动作。他们的配合默契,动作流畅,仿佛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在运转。

  “轰轰轰!”第二轮炮弹再次发射,这次虽然发射的时间不太整齐,但精度却极高。女真人残余的火炮手几乎全部惨遭波及,余下火炮的炮车几乎被打烂。在这种情况下,火炮自然不可能进行调整,火炮手更是被砸死了上百人。余下的炮手吓得脸色苍白,纷纷逃离炮兵阵地。

  而就在他们逃离的这段时间,第三轮火炮再次射过来。

  “轰轰轰!”这一轮射击下去,女真人的炮兵阵地,除了那些结实的火炮还没变形,其他的物品全部被砸成了稀烂。原本整齐的炮兵阵地,此刻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破碎的炮车、散落的炮弹和士兵的尸体。

  看到这一幕的皇太极心如刀绞。女真人生产一门火炮的价格大概是3000多两,23门火炮花了他7万多两的银子。这对于金国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就这么短短两柱香的时间,这些银子全打水漂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愤怒和无奈,更是对明军火炮威力的震惊。

  在火炮这方面,金国与大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场火炮对决,让他意识到了金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不足,他决定要想办法多招募一些大明的火炮铸造工和跑兵。

  当然要说皇太极那7万多两银子完全打了水漂也不是。

  双方进行激烈的炮击时,鳌拜等人率领的大军,正迈着坚定而整齐的步伐,一步步靠近秀子营。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和火炮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悲壮的战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距离已经不足八十步,那23门火炮,为鳌拜等人争取了200多步的安全距离。

首节 上一节 168/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