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44节

  崇祯皇帝听后,沉默了下来,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自己身为皇帝,一年四季舍不得买新的常服,紫禁城的蜡烛都舍不得多点几只,就是为了省点钱来养兵。可没想到,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勋贵们却霸占着朝廷百万两银子的产业,自己省的那点钱在这些巨额财富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贺涵看着崇祯皇帝的脸色,欲言又止。崇祯皇帝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强压着内心的怒火,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朕还以为这天下就没有爱卿不敢说的事情,现在看来还是有。如果连爱卿都不敢说的话,这天下就没人敢和朕说实话了。”

  贺涵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说道:“陛下,如今朝廷财政空虚,却又要赈灾、对付叛逆,若不增加收入,实在难以应对这天下的局势。但田税却已经不能再加了,臣曾在关中亲历大同社叛乱,这两年关中灾害连连,朝廷却还在不断加税,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沦为流民,加入叛军,这就是大同叛逆崛起的主要原因。”

  崇祯皇帝听后,长叹一口气,说道:“百姓难,朕知道。但朕的难处,谁又知道呢?文武百官都向朕伸手要钱,好像朕的内库有一座金山一般。连老天爷都和朕作对,这两年不是这里受灾,就是那里闹害,整个天下就没有一处安稳之地,朕这个皇帝穷得还不如下面的臣子。”

  贺涵思索片刻,接着说道:“陛下,光一座长芦盐场,就能弄到 30多万银子,整个大明的盐场何止百座。其实按照太祖年间的盐引制度,我大明光一年收盐税就应该有 1300万两银子。可如今,这些收入却被各级官员上下吞没,朝廷手里只剩下百万两。臣以为,与其增加田赋逼反农户,不如想办法增加盐税。一来盐税更好征收,只要抓住几个大盐商即可;二来那些盐商也不敢反抗朝廷,自古以来只听说过农户造反的,臣还从未听说过有商贾造反的。”

  崇祯皇帝听了贺涵的话,整个人都懵了,半天反应不过来。他缓缓说道:“爱卿说朝廷原本应该征收的盐税是 1300万两银子?”

  贺涵坚定地点了点头,说道:“是的,陛下。而且陛下也可以查两宋时期的盐税,两宋国土面积不如我大明,人口也不如我大明多,但他们的盐税却是我大明的几十倍。”

  崇祯皇帝再也听不下去了,他只觉得自己的怒火已经快要冲破额头。他从未像今天这样想杀人,下面的臣子和盐商瓜分着上千万两的银子,却只给他这个天子 100万两,他这个天子穿着打补丁的常服,为了一点银子而节衣缩食,下面的大臣就不顾大局的和盐商贪了上千万两盐税的利。

  “我大明的臣子皆可杀!”崇祯皇帝愤怒地丢下这一句话,拂袖离开。

  徐晨当初不经意间煽动的翅膀,历经了 5年时间,终于在大明的都城掀起了一场震撼的飓风。

第218章 ,想要挽倾天的贺函

  和贺函谈话之后,崇祯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做,朝堂一切仿佛还是和原本一样,波澜不惊。但天子却悄然间有了一个新的喜好,他迷上了看史书,尤其是两宋史书和《食货志》。而大明的文武百官也一如往常,前方武将依旧在战场上奋勇厮杀,该打胜仗就打胜仗;后方的官员则有条不紊地调拨粮草,维持着朝廷的运转,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

  但实际上,紫禁城就没有秘密可言。崇祯和贺函的谈话,当晚就如同长了翅膀一般流传出去了。京城的文武百官、勋贵太监们得知此事后,没有一个不恨贺函的。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怎么能让天子知道呢?

  贺函这简直是在砸大家的饭碗,断了他们的财路和前程。

  四月初六,因久旱不雨,整个京城仿佛被一个巨大的蒸笼笼罩,大地干裂,百姓苦不堪言。崇祯帝移居文华殿斋戒,诏令百官反省己过,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动上苍,降下甘霖。

  四月十日,京城迎来了洪承畴的 800里加急信件。信使一路快马加鞭,尘土飞扬,将信件火速送到了紫禁城。

  崇祯看到信件,眉头瞬间紧皱起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和不满:“朕没有记错的话,关中有三镇 13万大军,大同贼寇只出兵 10万,洪承畴难道连这点贼寇也打不赢?他这三边总督是干什么吃的?”

  “陛下可责令洪承畴自行剿灭这个贼寇。”首辅李标站了出来道。

  他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礼,顾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最重要的是,他是整个大明朝少有的没有党派之人,这也是崇祯在不相信东林党之后,让他成为内阁首辅的原因。

  李标的建议得到了朝中大部分臣子的认同,毕竟现在女真人还未被驱逐出直隶,朝廷哪里还有力量去管关中的贼寇?

  更何况关中还有三边 13万大军在那里,怎么看也是朝廷占据上风。

  但贺函却出列,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要重视大同贼寇,他们的战斗力比女真人只高不低。他们出动十万大军,关中只怕难以抵挡。臣建议山西镇、大同镇出动大军,从北方、东方牵制大同贼寇的兵力。”

  兵部尚书申用懋紧接着出列,面露难色道:“朝廷哪里还有兵,山西镇、大同镇精锐都出兵勤王,哪里还有兵力。”

  户部尚书孙居相也无奈地说道:“现在朝廷要维持几十万勤王大军,户部已经没有钱去再支援关中了。”

  崇祯听了众人的话,沉思良久,最终说道:“让洪承畴自己想办法对付大同贼寇。”

  崇祯虽然重视贺函的话,但大明现在的情况却是全国的精锐都调动到直隶了,根本没有办法支援关中。而且他也心存侥幸,觉得大同贼寇没有贺函说的那样强大。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当中,崇祯不断地听到大同贼寇的名字。

  四月十四日,关中战报传来,参将杜弘域兵败战死,朝廷五千精锐被大同贼寇歼灭。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四月十八日,又一份战报送达,参将高从龙、张应昌兵败战死,朝廷 2万精锐被大同贼寇歼灭。崇祯的脸色变得愈发阴沉,文武百官们也开始露出担忧的神色。

  四月二十三日,关中再次传来战败的消息,富县被大同贼寇攻克,参将马俊豪投降贼寇,朝廷一万精锐被大同贼寇吞并。

  从关中接连传来的坏消息,让崇祯吃惊无比,也让大明文武百官震惊无比。他们原本听贺函说大同贼寇的战斗力比女真人还要强大,是根本不相信的。

  女真人可是花了十几年才彻底打服他们的,尤其是这次的京城之战,在他们内心种下了不可和女真人野战的印记。同样,大同社即便已经打了不少胜仗,但在大明文武百官内心当中还是造反的泥腿子势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

  但现在,关中的坏消息不断传来,朝廷的大军一支一支被大同贼寇歼灭,一座座城池被大同贼寇攻克,他们这个时候才发现当初贺函的担忧居然是对的。

  一时间,崇祯和大明的官员们都不再关注和女真人的战事了,而是一个个惶恐地看着关中来的战报,仿佛那一封封战报就是催命符。

  五月二十八日,河南府传来八百里加急。崇祯打开信件,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长安城沦陷,三边总督洪承畴举城投降,秦王、庆王、韩王、肃王等三百余宗室惨死在叛军之手。崇祯只觉眼前一黑,悲痛昏厥过去,大明的朝臣全部都慌了,都围着崇祯。

  当他醒来之后,泪水已经打湿了枕巾。他当即下达罪己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凉德,嗣守鸿业。自临御以来,四年矣。夙夜祗惧,罔敢怠荒。乃者天灾流行,盗贼蜂起,赤子罹殃,黎庶失业。朕甚恫瘝,中夜以思,寔由朕之凉德,不能感格上天,以致降罚。兹者,流寇蔓延,关中所在蹂躏。生灵涂炭,疆宇日蹙。朕每念及此,五内如焚,痛心疾首,愧悔交并~~~~~。

  关中沦陷,宗亲惨死这个热点瞬间盖住了和女真人的战事。

  朝廷轰动,京城轰动,整个大明轰动。

  历来这样大规模的宗室惨死在贼寇手中本就是很少的事情,而出现这种情况无一不是处于王朝末日之时。整个大明通过这件事,意识到大明的江山进入了倒计时,天下即将步入残酷的乱世了。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6月 2日,乾清宫。

  曹化淳小心翼翼地带着贺函入宫,他一边带路一边小声说道:“陛下已经 3日没吃饭了。贺总兵,陛下最听您的话了,等会儿您就劝劝陛下吧。”贺函严肃地点点头,心中满是忧虑。

  进入乾清宫的大殿,只见崇祯坐在轮椅上,脸色苍白,双眼布满血丝,正批改着奏折。看到贺函之后,他在自己苦涩的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意,说道:“爱卿来了,这次是朕不听爱卿之忠言,以至于关中沦陷,宗亲惨死。”

  贺函走上前,神情严肃地说道:“以朝廷现在的情况是没办法同时应对女真人和大同贼寇这两大强敌的。其实臣当日之言,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对大局而言无关轻重。陛下不必过于自责。”

  崇祯却并没有因为贺函的安慰之语而开解,反而双眉紧锁,眼中满是疑惑与忧虑,追问道:“在这群臣当中就属爱卿最了解大同贼寇,这贼寇崛起不过三四年时间,他们哪来的 10万精锐?

  哪怕是辽东的女真人,那也是一步一步崛起的,这大同贼寇,反而像天上掉下来的一般。”

  800里秦川被贼寇一个月就攻下,整个关中有近百座县城,哪怕贼寇一天攻占一座城池,那也要三个月啊,这种强悍的战斗力简直异于常理。

  贺函长叹一口气,神情凝重地说道:“陛下还记得臣当初说过,秀子营的战斗力只有大同贼寇的一半。”

  崇祯闻言,也跟着叹息一声,懊悔地说道:“还是爱卿知兵,要是早日重视关中也不至于沦陷。”

  贺函接着说道:“朝廷一直很重视大同贼寇,杨都堂、岳都堂他们在关中两年时间,拼命积攒钱粮训练士兵,就是因为看到了大同贼寇的强大。”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但他们的强大是兵制的强大,大同社全面清洗了自己地盘上的地主士绅,夺取了他们的田地,而后给每一户分 50亩地,这就是太祖年间的军户制度。

  大同贼寇在延安府清理出 300万亩土地,榆林镇清理出 300万亩土地,又在河套开垦出上百万亩土地。也就是说大同贼寇极限可以招募出 14万兵力。

  而现在他们攻占了关中,以大同贼寇的惯例,他必然会在整个关中进行均田。按照往常的经验来推断,长则三年,短则一两年,大同贼寇就会带着几十万大军,冲出关中,冲向中原,到时候才是朝廷真正危险的时刻。”

  崇祯听了贺函这番话,脸色变得愈发沉重,不敢再有丝毫轻视。大同贼寇的崛起虽然不符合常理,但他们就是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情况下迅速壮大。

  带着 1万多大军就吞并了榆林镇,两年时间就练出了 10万大军,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吞并了整个关中,其势头之猛远远超出了女真人。

  女真人也是花了 10多年时间才一步步把朝廷挤出辽东的。现在整个大明上下再也没有人敢轻视大同贼寇,反而认为大同贼寇的攻坚能力远远在女真人之上。

  然而,大明的高层却无奈地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办法限制大同贼寇。大明的九边重镇已经被大同贼寇吞了 4个,同时他们也不像辽东的女真人一样,盘踞在塞外辽东,只要守好燕山防线就能堵住女真人。

  但现在大同贼寇占据关中,朝廷想堵都没办法堵,打打不过,防防不住,整个中原腹地就这样暴露在大同贼寇的进攻范围当中。

  崇祯听完不由得羡慕又苦涩地笑道:“在 700万亩土地上均田,敢毫不留情的清洗地主士绅,徐晨虽然是贼寇,但朕也不得不承认他好大的气魄。”

  而后他神情严肃起来,说道:“但太祖传下来的江山不能败在朕的手中,爱卿有什么办法能够战胜大同贼寇吗?”

  贺函神色庄重,缓缓说道:“从三年前臣就一直在想如何击败徐晨这个贼子。徐晨他的强大不但在于他的军事力量,更在于他通过大同社抗旱会这个两个组织,动员了所有农户。

  也正是因为有大同社,徐晨可以毫不在意当地的地主士绅,因为即便没有这些人,他也可以通过大同社来统治地方,他反而可以用地主士绅的财产来收买农户。”说到这里,他又长叹一口气,“朝廷现在要钱粮没有钱粮,要土地没有土地,几十万士兵都打不赢几万女真人,更不要说想要战胜几十万拥有土地的大同贼寇。”

  崇祯无奈地摇头,心中暗自感慨,这算什么世道,贼寇居然也比他有钱。

  贺函接着说道:“但朝廷也拥有自己的优势,朝廷天然占据大义,陛下,您就是天下地主士绅的中心。徐晨既然可以用土地收买农户,您也可以用徐晨和大同贼寇来威胁地主士绅,以陛下您的名义组建一个能团结地主士绅的党社,调动整个大明地主士绅的人力物力财力,让他们在中原募兵,组织团练,臣相信以大明士绅 200多年的积累,人才的优势,绝对在大同贼寇之上,定可以战胜他们。”

  但崇祯听完贺函的这个上策后,却是眉头紧皱。要是他刚刚登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听从贺函的话,那时在他眼中东林党就是仁人君子,任用他们就能让大明再次伟大。但经过了这 4年的时间,他终于意识到东林党的无能,他们并不能改变大明,反而在结党营私,一步步蚕食大明的根基。所以在现在崇祯眼中,任何的党社都是害群之马,贺函的意见在他看来只能加剧大明内部的党争。

  同时把兵权下放到地方上,必然导致地方做大,诸侯割据,组建团练是万万不能,崇祯不想让自家的江山像东汉一样直接分裂。

  他沉思了一会儿,问道:“爱卿还有其他办法吗?”

  贺函内心暗自叹息,天子终究还是不愿意用能拯救大明的策略啊。

  但他很快又镇定下来,思索片刻后说道:“朝廷效仿大同贼寇组建新式的军户,臣请陛下拿出所有的皇田,以安置新军。”

  崇祯内心虽然有点不愿意,但想到为了保住大明的江山,让出这点田地又何妨。只是他还是迟疑道:“这点田地远远不够吧。”

  贺函解释道:“此次女真人杀入了几十万的人口,劫掠了四十万青壮出关,这百万人口留下的土地当超过百万之数,再加上原本直隶的军田,朝廷想办法把这些田地清理出来。同时朝廷夺回盐引的控制权,抄几大盐商的家,一年当可为朝廷增加上千万两银子税收,臣可以为朝廷练出 10万精锐。”

  崇祯皱眉,面露难色道:“爱卿此策可不好做,每一步想要完成都非常艰难。”

  贺函目光坚定,语气决然地说道:“陛下,再艰难也要做,大同贼寇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他们现在不出关中是想积累实力,等他们实力充足了,危险的就是朝廷。”

  崇祯沉思了半天,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利弊。最终,他咬了咬牙,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说道:“好,朕就和爱卿一起来挽这个天。”

  没多久,贺涵和崇祯在乾清宫的那番深入对话,就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到了大明 24监掌印太监们的耳中。

  在那装饰奢华却又透着几分阴森的太监议事室内,几个掌印太监围坐在一起,气氛压抑而又紧张。其中一个身材肥胖、满脸横肉的太监,猛地一拍桌子,怒目圆睁,大声咆哮道:“这贺涵果然是个疯子!在得罪了官员、勋贵之后,居然还敢得罪我们!他以为自己是谁?张居正吗?张居正都不敢像他这样猖狂,把手伸到内庭当中来!”他的声音在室内回荡,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另一个尖嘴猴腮的太监也跟着跳了起来,双手叉腰道:“我等这些无根之人,辛辛苦苦在这宫中熬了一辈子,就盼着有个安稳的养老之地。这贺涵匹夫,居然想把我等的养老之地都给剥夺走,此人留不得!”他的脸上满是怨毒,仿佛贺涵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

  这时,一个满头白发、眼神深邃的大太监缓缓地站了起来,他的神情显得格外镇定。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下来。然后,他用一种低沉而又充满威严的声音说道:“莫要如此急躁,把今天他和天子的对话传出去,会有人帮我们收拾他的。他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活不久的。”

  他的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原本喧闹的室内瞬间安静了下来。其他太监们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对这位老太监的智谋和沉稳表示折服。

  “老祖宗,您说得在理。这贺涵如此行事,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我们只需坐山观虎斗,让那些被他得罪的人去对付他。”一个年轻的太监谄媚地说道。

  “不错,这贺涵不知天高地厚,以为有天子的支持就能为所欲为。他得罪了官员,官员们不会放过他;得罪了勋贵,勋贵们也不会善罢甘休;现在又得罪了我们,他在这朝堂之上已经是四面楚歌了。”另一个太监附和道。

  京师,福满楼。

  这座平日里热闹非凡的酒楼,今日却因一场特别的聚会,杨鹤罢免之后,第一次有老友相约他聚会。

  杨鹤接到邀请时,心中满是诧异。他本以为自己远离官场,早已被昔日的同僚们遗忘。但既然老友相邀,他还是欣然前往。当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福满楼的雅间时,只见黄道周、钱谦益、侯恂早已等候多时。

  杨鹤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抱拳拱手道:“让各位久侯了。幼玄兄,你们都是朝廷的官员,日理万机,怎么今日有空闲邀我这个平头百姓相聚?”

  钱谦益脸色严肃从怀中拿出一份书信,递到杨鹤面前,说道:“修龄你看看,你这位门生干的事情。”

  杨鹤接过书信,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内容。他的内心不禁一惊,而后不由得苦笑起来。他和天子的对话都能泄露出来,可见有多少人对他不满了。他做的事情,算是把朝廷各方势力全得罪光了。

  侯恂一脸严肃地说道:“他这是想把天捅一个窟窿出来啊。如此行事,简直是不顾后果,朝廷已然如此艰难了,哪里还经得起他这般折腾。”

  黄道周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贺函不但是我辈读书人,还是大明少有的将才。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正是他用武之时。修龄你还是多劝说一下你这个门生,让他多关注军务,不要太过于沾染朝廷的政务当中。他如此蛊惑君王,是嫌我大明还不够乱吗?”

  杨鹤无奈地苦笑道:“我能理解他内心的紧迫。幼玄兄你们没有去关中,没有见识过大同社,见识过徐晨这个贼寇。他的野心可不止是颠覆大明朝,还要颠覆几千年来的天下秩序。他已经公开宣言要消灭家天下,消灭士绅,恢复公天下。其人又擅长蛊惑人心,朝廷再不想办法振作,只怕这天下就真危险了。”

  黄道周和钱谦益听了,脸上露出有些不信的神情。他们两人都是文学宗师,在他们看来,所谓的“大同之志”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能蛊惑多少人呢?

  杨鹤见状,知道他们难以理解,便说道:“某只说一事,关中几万读书人,徐晨蛊惑了其中大半加入他的大同社。这就是为什么大同军占领一地后,治理起来相对顺利,因为在徐晨的麾下有太多的读书人了。”

  黄道周和钱谦益两人听到这话,猛然一惊。历来叛乱若能得到读书人的支持,那情况就非常严重了,轻则重创当时的王朝,重则改朝换代。

  侯恂不敢相信地说道:“读书人深受皇恩,他们总不至于像那些无知的农户一样被叛贼蛊惑吧?”

  杨鹤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徐晨这个贼子异常重视读书人。他还在没叛乱之时,就以大同之志结社招揽读书人。而在他们叛乱之时,关中旱灾连连,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不但不抚恤,还不断地增加税负。那些青年人本来就没多少生活阅历,被徐晨这样一蛊惑,就记恨上朝廷了。再加上徐晨提出彻底想要改变世道的想法,对他们而言充满了吸引力,所以才会被他拉拢过去。”

第219章 ,处于悬崖的大明

  侯恂满脸气愤,猛地一拍桌子,怒道:“关中士子也太不体谅朝廷了!如今整个天下,何处不难?中原地区,黄河泛滥成灾,滔滔黄水淹没了大片农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难道不难?山东一带,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食不果腹,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这难道不难?边军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守卫着边疆,连军饷都难以按时发放,还要时刻警惕贼寇的侵扰,他们出生入死,这难道不难?

首节 上一节 144/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