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31节
长安城的陕西巡抚衙门内,气氛紧张压抑。在岳和声病逝之后,洪承畴成为了整个陕北位高权重之人。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以韦文明为首的大族联合将门控制了陕北的武力。他们大肆诛杀与重民社有关的成员,三边将门也大范围围捕原本投降的农民军,收缴他们手中的武器,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如此一来,洪承畴几乎成了有名无实的傀儡。
洪承畴看着眼前混乱的局面,忧心忡忡,终于忍不住召集三边将门和陕西大族,严肃地说道:“不要再杀了,关中不能再乱下去了。如今内斗不断,只会让我们的力量更加分散,给敌人可乘之机。”
韦文明立刻追问道:“巡抚大人,你这是在同情乱党?那些重民社的人分明就是破坏秩序的乱臣贼子,我们诛杀他们是为了维护关中的稳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杀意。
洪承畴强压着怒火,提高声音说道:“你们是不是忘记了陕北还有个大同社,他们已经向天下宣告要在春耕结束之后进攻关中。这段时间我们在内斗,大同社的人却在打造火枪、火炮,囤积粮草物资。你们是不是想等他们兵临城下才满意?到那时,我们可就真的危在旦夕了。”
参将杜弘域冷哼一声,不屑地说:“大同社不过是仗着火器之力,但今时不同往日,火器他们有,我们也有。我就不信,有了火器,我们还打不过他们。”杜弘域是原榆林镇总兵杜文焕的儿子,父亲被大同社杀害的消息让他悲痛欲绝,他怀着为父报仇的急切心情来到关中参军。岳和声给了他 5000人马,他训练得十分严格,自认为出身将门,能力不会输给徐晨这些泥腿子,在火器差距磨平之后,完全可以和大同社一战。
洪承畴冷笑一声,说道:“你要真是想要为父报仇,本官也是可以成全你。富县的马骏一直想要换防线,要不你带领自己的士兵去富县驻守。那里可是大同社进攻关中的必经之路,你正好可以在那里大展身手。”
杜弘域听了,冷哼一声,毫不犹豫地说:“去就去。我倒要看看大同社有什么了不起的。”
长安总兵张杰连忙拉住他,劝道:“贤侄不可意气用事。”
别人不知道大同社的厉害,他们这些打过败仗的还能不清楚吗。杜弘域带着人马去找大同社报仇,那就是在找死。
其实,这些人心里都清楚大同社的厉害,但他们为什么还要内斗呢?
当然是为了利益。对抗大同社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联合关中大族清洗重民社,同样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而且还是近期利益。他们不满岳和声利用重民社插手军中的事务由来已久,在他们看来岳和声越界了,他们才是在恢复大明原本的传统。
大明到了王朝末期,各个封建化的小圈子已经逐步形成,武将不会去管文官的地盘,但他们同样认为文官也要尊重他们在军方的利益。
他们可以允许文官分一些朝廷拨下来的军饷,但不允许他们插手自己军队内部的事情。整个大明军方已经彻底向着兵为将有的方向滑行,这是几十上百年的老传统了,他们不允许任何人触碰自己的利益。
对他们来说,岳和声和刘南卿两人想把自己家的军队变成朝廷的军队,这简直是在挖他们的根基,如果仇恨度有数值的话,徐晨都要排在他们两人之后。
洪承畴看着众人,继续说道:“根据马俊豪传来的消息,大同社所有力量都在春耕。当他们完成春耕之后,就是他们进攻关中之时。
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大家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个威胁。”说完之后,洪承畴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关中就像一个巨大的火坑,他已经向朝廷上书请辞的奏折了,只要圣旨一到,他立马走人。他实在是不想再忍受这些愚蠢的大族和莽撞的将门了。
尤世辛满不在乎地说:“大同社虽然厉害,但关中地势险要,我军只要在漉州布防,绝对可以阻挡住大同社进入关中。漉州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我们可以凭借地理优势,给大同社迎头痛击。”
刘应遇却担忧地说:“宁夏镇怎么办,大同社在河套也有重兵。他们必定会进攻宁夏镇。一旦宁夏镇失守,我们的侧翼就会暴露在敌人面前,形势将更加危急。”
“那我们管不了了,只能看贺虎臣自己的本事了。”有人无奈地说道。
“应当让甘肃镇想办法支援他们一下。”又有人提议道。
洪承畴冷笑道:“你们是不是忘记了打仗是要消耗粮草的?甘肃、宁夏、固原、榆林(虽然榆林被大同社攻占了,但他们的编制还在)四镇上千里防线,十几万大军出动。钱粮从什么地方来?”
这一直是关中大族和三边总督衙门最大的矛盾,即便解决了重民社的问题,这个矛盾依然存在。”
张杰想了想,对大族众人说道:“各位乡老,我等出人出兵,这钱怕是得各位来出。毕竟大同社打过来大家都不好受,我们是在为大家的利益而战。”
杜增强冷哼一声,说道:“出钱出粮可以,但我等不想出冤枉钱。”
以往钱粮一过手,这些将门就要捞一遍,想让我们出钱粮给这些将门养家丁,简直是痴心妄想。
大族众人对将门的贪腐行为早已心知肚明,自然不愿意轻易出钱。
尤世辛冷笑一声,威胁道:“你们不愿意出钱粮也可以,大不了我等退出关中就算了。反正现在榆林镇也被大同社攻占了,我等没了养兵之地,退到中原,让朝廷养着就是了。就不知道你们的万贯家财到时候还能不能保得住。嘿嘿嘿!”
他们现在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除了手中的这支兵马已经没什么财产了。
韦文明等人听了,脸色瞬间凝重下来。他们对大同社的政策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虽然已经两头下注了,但大同社封盘了,不愿意让他们下注,甚至连联姻的路都给他们斩断了。现在这些将门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他们真的害怕大同社打过来,自己的财产和地位都将不保。
刘应遇见气氛紧张,连忙出来做和事老:“现在大敌当前,不是内斗的时候,不如我们双方各退一步。各位乡老可以募集乡勇,负责大军后勤,将门兄弟也按照战果来分享赏银,砍下一个大同贼寇的头,各位乡老就给 50两银子的赏银,这样下面的士兵也有战斗的意志。大家齐心协力,或许还能抵挡大同社的进攻。”
现在他们根本没什么选择了,韦文明几人相互对视了一眼,无奈地点头答应了这个条件。一场内部纷争暂时平息,但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同社的进攻,他们能否真正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还是个未知数。
崇祯三年(1630年)3月 2日。
京城的天空阴沉沉的,和女真人的大战尚未结束,几十万勤王之师,围着女真人的后退大部队,但就是不敢进攻。崇祯现在已经有点后悔了,但凡秀子营还能战斗,女真人都不至于撤退的如此从容。
高登等人一路历经千辛万苦,风餐露宿,身上满是疲惫与风尘,终于来到了京师。他们急切地找到了天津总兵府,见到了贺涵。
高登一看到贺涵,双目瞬间通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声音颤抖着说道:“景明被他们害死了,火枪直接打穿了他的胸膛,还没等到大夫就吐血而死。东城、建仁、富盛、文斌他们也全部被关中的大族给害死了。我的父母、妻儿、亲朋好友也全被他们害死了,我重民社 3000多社员,逃出升天的不足 300人。这个仇你一定要帮我们报啊!”他越说越激动,双手紧紧握拳,身体微微颤抖。
贺涵听到如此噩耗,犹如遭受了一记重击,一时间只觉得自己身上的伤口又开始隐隐作痛。
伍靖、姜宇等人更是直接哭的稀里哗啦,三个月前他们在战场上就已经战死了大半的同伴,而现在,明明以为后方是安全的,可九成九的同伴却又惨遭杀害。
“这个仇一定要报。”留在京城的重民社员几乎是怒吼出来了。
这算是他们遭受的第二次重大的打击了,三个月前他们在京城和女真人大战,社员九死一生,这已经让他们很难承受,没想到现在又听到自己亲朋好友却被人残忍地残害了。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悲痛。
还有一部分人感到万幸,他们的家人在陕北。当时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信任徐晨的人品,认为他不会拿自己家人做人质,没想到却因此意外得福,让自己的家人保住了性命。他们在庆幸的同时,也为那些遇难的同伴感到痛心疾首。
贺涵强忍着内心的悲愤,深吸一口气,说道:“我带你去见天子,我们去告御状。一定要让那些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
贺涵现在可是崇祯的心腹爱将,自然有进宫的腰牌。他带着高登,匆匆忙忙地去找崇祯,最后被一个太监引到了御马监枪械作坊当中。
走进作坊,只见里面一片忙碌的景象,工匠们正专注地打造着各种枪械。崇祯看到贺涵来了,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他指着一旁的重型火枪,兴奋地说道:“这是御马监仿造的重型火枪,威力绝对不输给你们秀子营的。”
看到了新式火枪的威力后,崇祯也极其重视起来。他直接甩开了兵部,决定用御马监的枪械作坊来生产新式的重型火枪。工匠们精心制作,不管是枪管、刺刀还是各个零部件,不但做得和秀子营的一样,而且更加精美。
此时,作坊里除了重型火枪,像手榴弹、飞雷炮,甚至葡萄牙人的重型火炮也在制造当中。其实这些本就没什么技术难度,只要有实物,大明的工匠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就可以轻易仿制出来,甚至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工业时代还未开启之前,各种手工艺技术,和工匠手艺的技术,大明一直是处于世界巅峰,西方连大明的尾灯都看不道。
就像历史上葡萄牙人卖给大明朝的红衣大炮,只卖了十几门,大明就开始山寨仿制了。明末的孙传廷就是带着他的火器部队,打得农民军四散而逃。只可惜明末天灾不断,一波接一波,孙传廷剿匪越剿越多,最后被无穷无尽的农民军淹没了。
贺函红着眼,满脸悲愤地向崇祯跪下,大声说道:“陛下,末将告御状!我们重民社长刘南卿被关中大族杀害了,重民社三千社员,还有几万社员的家属也被他们残害了。关中大族罔顾法纪,杀害忠良,请陛下为臣为重民社亡死的社员做主啊!”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御马监枪械作坊中回荡,充满了悲痛与愤怒。
贺函的话让崇祯一下子愣住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其实这件事情他已经得到关中官员的上奏了,当时听闻此事,他心中非常愤怒。在他看来,没有他的圣旨,地方上的大族竟然敢联合三边将门屠戮几万大明的百姓,这简直就是造反。他恨不得把关中的大族和三边的将门通通九族诛杀。
然而,愤怒过后,他却感到无可奈何。一方面,地方大族和军队两方势力联合在一起,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的圣旨即便到了关中,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俨然已经是大明内部的军阀割据了。另一方面,他也不喜欢重民社,认为刘南卿等人的所作所为,即便不是乱臣贼子也相差无几了。
因为秀子营的关系,崇祯终于看到了大同宣言,为此他气的一天都吃不下饭。宣言中那些“非君,非父,无父无母”之言,在他看来,徐晨等人就算被诛杀九族也不为过,大同社的人更是每个都应该绞死。
而重民社虽然算是缓和派,但他们提议的议会制,在崇祯眼中,这分明就是想夺取君权。皇帝是权力的生物,尤其是朱家的皇帝,他们甚至把相权都给夺过来了,崇祯怎么可能容忍议会制度夺取他的权力。所以在他看来,刘南卿也是结党营私的乱臣贼子,刘南卿死得好,重民社被剿灭得好。
当然,崇祯虽然不喜欢重民社,但却喜欢秀子营,喜欢愿意和他说真话的贺涵。为了照顾自己心腹爱将的面子,崇祯无奈地说道:“不是朕不愿意为你们做主,一是关中大族和三边将门联合,说他们现在割据关中也不为过,朕的圣旨即便到了关中只怕也没多大作用。二就是关中传来情报,大同贼寇开始在陕北集结,对关中蠢蠢欲动,现在朝廷也需要他们守住关中。”
他拍了拍贺涵的肩膀,接着说:“爱卿,以大局为重,等击退了大同贼寇,爱卿的秀子营也重新组建起来,朕就让你去督师关中。”而后崇祯冷哼一声,说道:“那些乱臣贼子,朕让爱卿亲手解决。”
贺涵听了,心中虽然失望,但也明白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好办法。他默默地点了点头,强忍着内心的悲痛。
高登听到大局为重却如同晴天霹雳般,满脸失望道:“大局为重,好一个大局为重!”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绝望。
贺涵见状,当即向崇祯求情道:“陛下,臣的好友只是因为家人离世,情绪失控才口出此言,求陛下不要怪罪。”
崇祯摆了摆手,说道:“爱卿还是把他带回府好好休息一番吧。”
两人就这样离开了紫禁城。回到天津总兵府之后,贺涵把结果告诉了众人,众人自然是失望而归,气氛一下子变得压抑而沉重。
高登回来之后就昏睡了三天,这三天里他梦到了被杀害的社员,还有他的父母亲,清醒之后,高登找到贺函说道:“我想离开京师去江南。”
贺涵惊讶地看着他,问道:“为什么?关中虽然没有重民社了,但我们还在,我们可以在京城重建重民社,这次我们有天子的支持,我等一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整个大明的。”
高登失望道:“天子,没来京城之前,我还天真的以为天子会为我等报仇,但天子这番话彻底打醒了我。大同社说的没错,天子就是这天下最大的地主,我等的所作所为就是在得罪天子,我不想为自己仇敌的势力做事,这让我感到恶心。我要去江南,这天下还有希望之地就是在江南。”
贺涵劝道:“高登,你现在情绪激动,太偏激了。你们先在这里住几天,等平复心情我们再谈这事。”
高登却坚定地说:“不用了,我现在不但不糊涂,反而是前所未有的清醒。即便我还不认可徐晨的所作所为,但却认可他说的话,他的话是撕开了一切仁义礼智道德的枷锁,直指本心的真理。
所以我现在无比清醒,我已经经历过一次背叛了,不想再经历一次这样的背叛,我以后要为我自己活着。”
第203章 ,战前准备
崇祯三年(1630年)3月 15日,朔方城,黄河河道旁。
河套地区的冰雪开始消融,已经有一些嫩草开始长出来,但黄河内虽然冰城已经开裂,但这种景象反而让人更加觉得恐怖。
高大壮、陈子昂、陈子龙、郑兴泉等人伫立在河畔,目光紧紧盯着河面上不断移动的浮冰。这些浮冰大小不一,有的如巨大的磐石,有的似破碎的镜片,在浑浊的河水中相互碰撞、挤压,不时发出“啪啪”的声响,缓慢地向下游移动着。从表面上看,这一幕似乎并不危险,可实际上却暗藏着巨大的危机。
汉人的势力已经有几十年未曾深入这片土地了,因此对这里的气候和水文条件知之甚少。去年 11月的时候,黄河就给了他们一个惨痛的教训。黄河的河套地区,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虽带来了丰沛的水源,滋养了两岸的土地,但因其由南向北的独特流向,在冬季时形成了特殊的隐患。北方的气温率先降低,河水早早地开始冰冻,然而南方上游的河水却依旧汹涌地流淌着,源源不断地向下游推进。这就导致了黄河特有的天灾——凌汛的出现。
那一日,原本平静的黄河突然变得暴躁起来。巨大的冰晶如同锋利的刀刃,狠狠地捅破了河岸,汹涌的河水瞬间决堤而出,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和村庄。浑浊的浪涛席卷着一切,房屋在洪水中摇摇欲坠,百姓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好在当时秋收已经结束,大部分粮食都已归仓,所以受到的损失还在可控范围内。
然而,到了 3月份,凌汛再次如期而至。有了上次的经验,众人不敢再掉以轻心。陈子龙在黄河还未解封之前,就亲自带人进行实地勘察。他穿着厚重的棉衣,冒着凛冽的寒风,沿着河岸仔细地寻找着合适的地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提前挖开南岸的河道。
那几日,朔方城的百姓们在陈子龙的带领下,纷纷拿起工具,投入到挖掘河道的工作中。男人们挥舞着锄头,奋力地挖掘着泥土,女人们则负责搬运石块,加固新挖的河道。大家齐心协力,日夜奋战。终于,在凌汛到来之前,挖出一条泄洪的闸门
当凌汛来临时,汹涌的河水和冰块顺着新挖的闸门,缓缓地涌入了毛乌素沙漠当中,成功地减少了对黄河北岸农田的冲击。
高大壮站在河畔,看着浮冰不断的冲到沙漠当中,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11月的凌汛虽然因为秋收结束,损失不算太惨重,但如今黄河北岸的土地上,全是绿油油的小麦,那是百姓们半个月来辛勤劳作的成果。如果黄河再次破岸,这些小麦必将毁于一旦,他们的心血就将付诸东流。
现在粮食保住了,接下来就要为征讨宁夏做准备了。此次他们镇北都护府负责进攻宁夏镇。
两地虽然地理位置上紧挨在一起,但核心地区的距离却有上千里之遥。而且这一路不但人烟稀少,沿途就没几个村,基础设施也极差,道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坑洼和泥泞。这对于镇北都护府来说,后勤压力极大。
所以在成为镇北府将军之后,高大壮的目光落在黄河上,心中盘算着黄河航运的价值。从宁夏镇到朔方城这一路,地势平坦开阔,黄河水流缓慢,宛如一条温顺的巨龙,非常适合船只航行。
在运输辎重物资方面,马车和船运的差距有着几十上百倍。就以火炮为例,一艘平底船能够轻松地运载两门 3000斤的重炮,而如果要用马来拉,就要准备十几二十匹马。一匹马消耗的粮食比得上 10个士兵,一个火炮团所需要的马匹消耗的粮草,就相当于几千人的口粮。船运则不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既节省了人力,又减少了粮草的消耗。
在镇北都护府刚成立的时候,高大壮就果断地请求徐晨支援一个造船厂。徐晨很快就调来了工匠和物资。造船厂的工人们日夜赶工,河套地区每年可以生产50艘两百料平底船。
只是有一点是高大壮,没有想到,不但他看上这条黄河航运的价值,商贾也看中这条航运的价值,纷纷花高价钱购买运输船。于是造船厂反而成为了镇北府最赚钱的作坊。
只是高大壮没有想到黄河解封的如此慢,他皱着眉头问道:“黄河什么时候能彻底解封?”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毕竟时间紧迫,征讨宁夏的计划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陈子龙思索片刻道:“我问过当地的老人,这几年天气一日比一日严寒,黄河解封的日子也一日比一日推迟。以往这个时候,黄河的冰层已经开始融化,但今年浮冰变得更多。估计要到 3月下旬,4月初,黄河上面的冰层才会彻底融化。”
高大壮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那只能让他们后续运输粮草了。在黄河解封之前,我们只能依靠陆路运输,虽然困难重重,但也不能耽误了战事。”
陈子昂笑着安慰道:“这次有很多牧民支援我们,他们参军极其热情,不用担心马匹不够。而且他们熟悉这片土地的地形和气候,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在后勤运输方面会顺利很多。”
现在蒙古的势力格局正发生着巨变。不算中亚的蒙古人,如今蒙古的势力已呈现出三分的态势。
靠近辽东的蒙古部落,纷纷选择投靠于他,尤其是皇太极带领蒙古人打入了中原,草原上的蒙古人纷纷视他为英雄,投靠他的人很多。
而在靠近河套的这一带情况则截然不同。大同社直接给粮食给布匹。对于那些部落首领中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人,大同社毫不留情地将其诛杀,而后把草场重新分配。原本贫苦的牧民们,摇身一变成为了牧场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
抗旱会的成员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深入到各个部落,将牧民们组织起来。通过大同社内部的贸易渠道,牧民们的牛羊战马、羊毛、皮革、矿石、草药等货物有了更广阔的销路。大同社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商业网络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让这些货物的价格提升了好几倍。牧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大同社的这些善举却引起了北河套商社以及其他一些商社的强烈不满。这些商社长期以来依靠压榨牧民的货物差价获取暴利,如今大同社的介入,让他们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他们纷纷抱怨都督府内外不分,认为帮助蒙古人提升货物价格是断了他们的财路,使得他们的利润大幅缩水。
面对这些抱怨,都督徐晨不为所动。在他看来,大同社来到这片土地,就是要改变这里的现状,让牧民们过上好日子。如果还让那些奸商继续压榨百姓,大同社的到来又有何意义呢?
于是大同社在内部设定了一个最低收购价格,对羊、牛、战马、羊毛、矿石、草药等货物进行了详细的品级划分,并明确了最低收购价。一旦市场价格低于这个标准,牧民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将货物卖给大同社。
为了进一步方便牧民们的生活和贸易,大同社在朔方、五原、云中三城建立了大型百货商城。商城内琳琅满目,从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斧头、叉子、镰刀等生产工具,甚至还有粮食、果酒等应有尽有。
虽然价格比不上中原地区那般低廉,但对于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来说,这样的价格绝对是可以接受的。
如今,在草原上常常能听到牧民们自信地说:“你要是不买,那我就卖给都督了。”那些商人们只能一边无奈地高价收购蒙古人的货物,一边在背地里暗自咒骂都督是个败家子。
不过,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虽然商人们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了,但随着牧民们收入的提高,他们的购买力也大大增强了。整个河套地区的市场如同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迅速扩容了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