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30节

  就在这时,姜让着急地推门而入,大声说道:“父亲大事不妙,你看看这个文件。”

  姜让手中拿的正是大同社的会议纪要,这是公开的信息,所以他也能得到。

  姜老太公接过文件,快速地浏览了一遍,脸色大变,惊叫道:“徐晨难道就不怕大同社分裂?”

  姜让苦笑着解释道:“他就是怕大同社分裂,才会选择现在忍痛切割。而且大同社不是朝廷,朝廷需要依靠这些将门才能征战天下,所以要哄着下面的将领让他们上战场。

  而大同社的根基却是他们的军户制度。只要一个军户能获得 50亩土地,那么这个军户就是大同社最勇猛的士兵。虽然大同社的将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却也没那么重要。大同军用的是纯阵,培养军官本就容易,这些人大部分在两三年之前也不过就是一群农夫而已,他们本就是徐晨培养出来的,这套体系还在徐晨手里,就可以继续培养一批将军。”

  姜美凤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奇怪地问道:“大哥你和父亲到底在说什么?”

  姜让苦笑着说:“小妹,你要被人休了。”

  姜美凤疑惑地接过大哥手中的文件,看完之后整个人大惊失色,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躲进了房间里,房间里很快传来了她的哭泣声。

  姜老太公看着女儿的背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在这个时代,三妻四妾是常态,自己的前途肯定是比妻子更重要。

  到了晚上,刘宗敏微醉地回家了。他一进门,就发现自己的岳父、大舅哥和妻子全部都在大厅等着自己。

  刘宗敏看到眼红的妻子,关切地问道:“美凤你怎么哭了。”

  姜美凤却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泪水不停地滴落在地上。姜让则咬牙切齿地说道:“大同社如此拆散夫妻,这能算是正道。”

  刘宗敏这才看到放在案台上的文件,他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走到妻子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安慰道:“你放心,俺是不会做陈世美的,都督又不是说不用俺,只是说慎重用俺。”

  听到这话,姜老太公等人松了一口气,但姜老太公还是忍不住说道:“都督也太严苛了。”

  刘宗敏无奈说道:“这不是都督一个人决定的,是集体同意的。”

  徐晨家,他这次很少见地按时回家了。一进家门,他就看到可爱的女儿在客厅里玩耍,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快步走过去,一把将女儿抱起来,和她开心地玩耍起来,一时间房间里充满了小孩的欢笑。

  去年,桑文给徐晨生了一个长女,他给这个长女取名为徐乐,希望她以后能尽量快乐。徐晨对生男生女这事看得很开,但桑文还是有些失望没有和徐晨生下一男丁。不过好在今年她又怀上了,现在已经有 4个月了。

  桑文看到徐晨,有点迟疑地说道:“今日听说已经有好几对夫妻离合。社里下达的决议是不是有点太不近人情了。”

  徐晨叹了口气,将女儿放在地上,认真地说道:“的确有点不近人情,但我们要做的是革命,需要无数英雄豪杰和卑劣者的鲜血才能浇灌出来新世界。英雄的鲜血在这个残酷的时代都不值钱,更何况一些眼泪。”

  他当然明白这个决议会让无数大同社员要在老婆和权利之间平衡,会造就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但这不过是这个时代极其微小的一粒水珠,更多的人直接变成了路边的枯骨,连流泪的机会都没有。

第201章 ,两边都在清洗

  近日来,肤施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氛围,一幕幕悲喜剧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轮番上演。这种异样的气息,如涟漪般从肤施城扩散开来,迅速蔓延至延安府,进而波及到整个大同社所掌控的地盘。

  对于城中的普通百姓而言,大同社都督府的一些举措实在令人费解。平日里,都督府管理百姓的吃喝拉撒、维持地方秩序,大家尚可理解。

  可如今,竟连两口子的家务事也要插手,这实在是超出了众人的认知。民间有句老话“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都督府这般干涉婚姻之事,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甚至一些看不惯的百姓专门跑到戏班里点《铡美案》。戏台上,陈世美忘恩负义的故事唱得慷慨激昂,台下的观众却时不时叫好,将剧情与都督府的行为暗自嘲讽对比。

  都督府内,情报如雪花般不断送来。他坐在桌前,眉头紧锁,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汇报。随着了解的深入,他的脸色愈发凝重。

  仅举人以上的士绅官员家族与大同社社员联姻的就多达上百起,土地上千亩以上的中型地主与社员的联姻更是数以百计。这些数字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敲击着徐晨的内心。

  要知道,大同社真正崛起不过短短两年时间,这些地主士绅就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迅速地围拢过来,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大同社的各个角落。

  如果再不加以遏制,任由地主士绅的势力继续渗透,等到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要纯洁队伍、重振社威,恐怕就难如登天了。想到这里,徐晨不禁打了个寒颤。

  现在他都有点庆幸,重民社的下场,惊醒了大同社所有成员。

  徐晨开始思索应对之策。历史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但他很快就吓得冷汗直流,不敢再思考下去了,大同社还没到这么危险的境。

  好在他还想到了其他的办法,正好适合现在的大同社。

  徐晨立刻召集刘永、李文兵、常五、胡益堂等政事堂成员来到议事厅。

  徐晨站起身来,神情严肃地说道:“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情,不能完全归咎于社员。我们作为社里的管理者,也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对社员的关心不够,以至于他们曾经的对象我们都一无所知。我决定,大同社成立庶务部,专门管理社员的日常生活。社员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庶务部要代表大同社去帮忙解决;而像成亲这样的大事,庶务部要严格审核他们成亲的对象,看看是否适合成亲,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在大同军中,连以上的军官;都督府里,曹吏以上的官员;工坊中的管事以及农场的场长,他们成亲时庶务部都要进行审核。”

  刘永等人听了徐晨的话,心中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这次的事情涉及到几百名社员,他们作为管理者,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徐晨提出的这个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的源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徐晨接着问道:“这个庶务部长需要有细心、耐心,脾气还不能大。你们有什么合适的推荐人选吗?”

  刘永等人陷入了沉思。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并非易事。如果成亲对象符合标准,那自然好办;可一旦不符合标准,庶务部长就难免要得罪人。一时间,议事厅里安静得只能听到众人的呼吸声。

  过了许久,常五打破了沉默:“都督,赵叔在抗旱会一直主持庶务部事务,在这方面他经验丰富。不如就让赵叔大哥来担任这个庶务部长。”

  刘永、李文兵、胡益堂三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同意!赵叔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徐晨微微点头:“那好,就任命赵叔为大同社庶务部长。”

  解决了庶务部的问题后,徐晨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大同社还需要成立一个安全部。这次的事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仅仅两年时间,地主士绅的势力就已经渗透进我们大同社。如果时间再久一点,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

  李文兵听了,脸上露出吃惊的表情:“都督,这是想设立类似厂卫的组织吗?”

  在这个时代,东厂和锦衣卫作为臭名昭著的间谍组织,让人们谈之色变。所以徐晨刚提出成立安全部,众人就明白了其目的。

  徐晨摆了摆手:“虽然有点相似,但我们大同社和朱家王朝不同。安全部的主要职责是防止我们大同社员的思想出现偏差。如果有人不认可大同志向,我们也无需强留。大家是因为志同道合才走到一起,如果志向不同,分道扬镳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刘永等人听了,陷入了沉默。他们明白徐晨的良苦用心,但成立这样一个部门,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这时,常五再次开口:“那么这个安全部门的执行人最好是大同社的元老,是都督值得信任的人。我认为张大很合适。他为人正直,对都督忠心耿耿,一定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徐晨看向众人:“如果你们不反对的话,那就任命张大为安全部长。”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大同社正式成立了庶务部和安全部。赵叔和张大这两位原本在大同社籍籍无名的元老,一夜之间成为了大同社的核心成员。

  在大同社整顿内部的时候,关中大地也陷入了一场血雨腥风之中,那些大族从最开始的清洗重民社到后面失去控制开始大范围的清洗寒门读书人。

  这主要是徐晨带来的风潮,大明朝的读书人,向来傲气冲天,不甘于人下。陕北米脂徐晨成立了大同社,刘南卿成立了重民社,这一举动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在关中读书人群体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关中的读书人纷纷议论:“米脂那两个土鳖都能成立学社,我们关中的饱学之士难道会差他们不成?”

  于是,在这种攀比和效仿的心理驱使下,关中大地一时间会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振兴社、复兴会、忠义社、保国社等等,一个个会社的名字听起来高大上极了。这些会社的宗旨也是五花八门,什么保境安民、减税免税、重视人才,重农抑商,读书人们从圣贤书中翻找出各种华丽的辞藻,为自己的会社赋予了崇高的使命。

  他们呼朋引伴,热闹非凡。今天开个诗会,几个读书人围坐在一起,摇头晃脑地谈论着天下大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唉声叹气;明天办个茶会,茶香袅袅中,大家交流着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对会社发展的规划。

  还办起了报社,发行着一份份承载着他们理想和抱负的报纸,试图用文字来影响社会,改变现状。整个关中地区,政治气氛变得极其浓厚,读书人都以参加各种会社为荣,仿佛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

  然而这原本是关中大族占据着道德高点,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这些新兴会社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统治格局。尤其是重民社的刘南卿,傍着两任三边总督,从他们手中榨取了几百万两银子,这让关中大族感到了深深的威胁。

  他们担心关中的读书人都学着刘南卿,帮助官府来对付自己,那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将岌岌可危。

  于是,在清洗重民社之后,关中大族本能地将矛头指向了其他会社。除了他们自己家族子弟成立的会社之外,其他读书人成立的会社都被列入了打击范围。特别是那些在宗旨中提到重农、爱民字样的会社,更是被他们毫不留情地打入了乱党之列。

  大族们下达了清洗的命令,下面执行的人却变本加厉。那些大头兵们,大多没什么文化,大字也就识一筐,哪里弄得清楚会社之间的区别。在他们眼里,重民社、振兴社都差不多,都是那些读书人搞出来的东西。

  更要命的是,下面的军官们还带着一丝报复的快感。以前,这些读书人总是瞧不起他们这些武人,把他们贬低为丘八、屠夫。一个小小的举人秀才敢斥责五品千户,县令知府敢斥责一品的参将总兵,普通的士兵更是被他们当做仆人一般呼来喝去。这次终于有了正大光明报复的机会,他们哪里还管那么多。

  一时间,整个关中陷入了一片混乱。只要是读书人就抓,加入了会社的抓,没有加入的也抓;穷秀才、童生抓,高高在上的举人老爷也抓。只不过对于举人老爷,抓了之后关押起来,让他们家人来领人。这种报复的畅快感,让三边的将门不自觉地把整个清洗的范围越扩越大,整个关中那些无权无势的读书人都成了他们打击报复的对象。

  整个关中大地,笼罩在一片恐怖的血色阴霾之中。读书人们人人自危,他们的家园不再安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他们环顾四周,发现只有陕北大同社的地盘才算是一方净土。

  于是不到一个月时间,上万名读书人如同惊弓之鸟,纷纷逃到了大同社的地盘上。甘泉县一时间人满为患,原本宁静的小城变得热闹而又拥挤。

  赵云飞一开始还热情地接待这些逃亡而来的读书人,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随着人数越来越多,已经超出了甘泉县能接收的范围。他心急如焚,赶忙向都督府汇报,请求都督府来安置这些读书人。

  崇祯三年(1630年)2月 6日。

  李文兵来到了甘泉县。在人群中,他遇到了一个老熟人——重民社的高登。高登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人物,他警惕性比较强,一直为关中农户主持公道,在农户心中威望颇高。这次逃命,他得到了不少农户的帮助,历经九死一生才逃到了大同社的地盘上。

  李文兵看到高登,内心感慨万千。回想起两社刚成立的时候,门对门面对面,双方的社员在报社打了几年的论战,那时候大家都充满了激情和斗志。可如今,眼前的高登却判若两人。他整个人颓废苍老了不止 10岁,头发凌乱,脸上满是疲惫和沧桑,身上散发着一股衰败的气息。

  高登苦笑着对李文兵说:“感谢大同社的救助了。”

  原本重民社有 3000多人,但逃到这里的连 300都不到,可谓是九死一生。而且更加讽刺的是,一直和他们敌对的大同社没对他们下毒手,反而是他们一直想要救助的士绅大族,对他们却是杀错不放过。这次事变中,他的父母妻儿全死在了那些人的屠刀之下,他成了孤家寡人,有时候他都怀疑这是一场噩梦。

  李文兵看着高登,真诚地说:“我们社长说了,重民社也是在为天下找出路的英雄,我们不会为难你,你们和你们的社员想去哪里都可以。”

  高登听到李文兵的话,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沉默了半天,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说道:“我想带着余下的社员去京城。”

  原来,在这次事变之前,高登他们就和贺涵取得了联系,知道了京城之战的详细情况。秀子营虽然在战场上全军覆没,但还有不少伤员活着,贺涵也是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小命。

  天子因为观看了秀子营的战斗过程,非常重视他们,打算要重建秀子营。贺涵本就邀请他们转移到京城来发展,没想到这成了他们唯一的退路。

  李文兵听了,微笑着说:“那我就恭祝你们能在京城大展宏图,多杀几个鞑子为我等也出口气。”

  重民社虽然一直把大同社看成是对手,但大同社却没有把他们看成是对手。

  徐晨一直教育社员,大同社最大的敌人就是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阶级。重民社看似在拯救大明,但实际上却在加剧大明内部的矛盾。尤其是经历这次事件,李文兵也觉得,有重民社这个范例在,能更好地教育社员。

  要是没有这次的事变,大同社想要清理地主士绅的势力,会变得非常困难。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大部分的社员就会怀疑那些娶了小姐的社员会不会出卖他们,清洗地主士绅的行动也就变成了所有人共同的意志。

第202章 ,都要大局为重

  和高登深入交流完之后,李文兵顾不上休息,转身便投入到安抚逃到这里的读书人,逃到大同社地盘的读书人大多出身不好,说是寒门都有点抬举他们,所以才遭到了清洗。

  但相对来说他们算是大同社优质的人才,尤其是他们和关中大族有了血海深仇之后,短时间内他们是不会站在地主士绅这一边。

  “诸位,如今有三条路可供大家选择。”李文兵提高了声音,让每个人都能清楚地听到。“其一,可成为夫子,前往河套地区教化蒙古人。那里正需要有学识之人去传播文化,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那里虽然艰苦,但待遇很好。

  其二,大同社新成立了农学院、水利学院、医学院、技工学院四大学院,大家可以在这四大学院读书。社里不但会包学费,每个月还有少量的零花钱,让大家能够安心学习知识和技能。其三,若是自己在延安府有亲戚,也可以投奔他们,相互有个照应。”

  此言一出,人群中顿时议论纷纷。有不少人急切地询问李文兵:“李先生,我们能不能直接加入大同社呢?”

  李文兵神色淡然,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可以,但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大同社选拔成员向来严谨,只有通过考核,证明自己有能力、有担当,才能成为社里的一员。”

  经历了这场大变故,他们也没有太挑剔,有愿意从政一展抱负的,甚至想要报仇雪恨的,便详细询问考核的方法,期待大同社打回关中的时候,他们可以手刃仇人。

  还有些处于观望状态的,觉得去四大学院读书既能充实自己,又有生活保障,便打算先去学院学习。

  而那些能吃得了苦的,则毅然选择去河套地区,希望能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毕竟在这个世道越来越乱的情况下,大家都明白,能活着就已经是万幸。

  然而重民社内部却在此时发生了分裂。这次大同社对地主士绅的清洗行动,对重民社成员的冲击不亚于一场地震,几乎摧毁了他们原有的三观。他们原本就是因为受不了大同社要清洗地主士绅的做法,才跑到长安城,一心想要建设一套能容纳地主士绅的秩序,或者说,他们就是想恢复自古以来的传统秩序。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那些地主士绅却把他们也看成了敌人,对他们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杀戮和清洗。哪怕是逃到这里的重民社社员,也大多家破人亡。在这种沉重的打击之下,很多人的观念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同社的理论,认识到地主士绅阶层在这个乱世中所带来的弊端,觉得地主士绅的确没必要再存在了。

  他们不再想北上京城投奔贺函而是想留在陕北加入大同社,为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报仇。

  而以高登为首的社员,认为自己的路线没有错,就是那些地主是生态贪婪,他们去京城告御状,请天子为他们主持公道。

  两方争论了三天,谁也没说服谁,最后重民社在陕北分裂了。有150多名重民社成员选择留在陕北,投靠大同社想办法报仇雪恨。

  而高登则带着剩余的上百名社员准备离开甘泉,他们离开之前李文兵送他们一程,并且告诫高登,不要对这一行抱有太大的期望,因为天子就是世间最大的地主。

  高登自然不相信,他带着余下的社员踏上了北上京师的道路,

  崇祯三年(1630年)2月 8日。

首节 上一节 130/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