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王牌飞行员 第789节
泰山军工的武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没有太多名气的。
方文一直都在想要扩大泰山军工装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曾经想过,找一些军事观察员和大报记者进行专访。
但这种事,并不好弄,欧洲那边因为纳粹的原因自顾不暇,美国却因为中立姿态禁止对战争国进行采访。
那这位记者是从哪来的呢?
方文不禁好奇询问。
司令笑着道:“此人叫做汉森,合众社驻华记者,原本待在北平。今年年初,他从北平出发,跑到了冀中根据地采访,后来又来到阜平和曲阳一带收集抗战新闻素材。我们的民兵将他当做鬼子的特务抓起来,后来误会解除后,他便在根据地中待下,将我们这里的情况写成文章,发给合众社。”
合众社方文知道。是一家美国国际新闻机构。
但和美联社的会员模式不同,它采用“开放供稿”模式,向所有媒体供稿,只收取稿费。
这种模式虽然没有美联社的新闻垄断性,但因为“普惠模式”使其快速占领中小媒体市场,尤其在欧美地区的地方报社中渗透率极高。
这种模式,反倒是方文想要的,或许可以借助汉森的新闻稿,来将泰山军工的知名度打响。
那接下来爆发的欧洲二战,可就更好销售军火了。
随即,方文同意了这名记者的采访请求。
战前部署会议结束,各部立即开始行动。
方文带着五台蒙着黑布的军车驶向曲阳县城西北方向。
车斗里,坐着泰山军工的技术人员,八路军的第一代火箭兵,还有一名叫做汉森的外国记者。
车队沿土路颠簸慢行。
这是一条从很久以前就有的古代道路,磨平的青石板,已经陷入土中。
行至漫石道峡谷西侧山梁,方文让技术兵将发射器推进预设的天然岩洞,又指挥战士们用秸秆和树枝伪装。
这样可以防止被日军的飞机侦查到,也可以在溶洞口提前做好发射调试。
“方先生,这玩意儿真能让数千鬼子兵歇菜?”二团派来协助警戒的警卫排排长蹲在岩洞外,看着一枚枚火箭弹,不禁向方文询问。
他见过泰山军工的单兵火箭筒,但眼前这“大家伙”,还是让他心里没底。
方文笑着道:“这两种远程火箭弹的战斗部和单兵火箭弹的不一样,为了保证着弹效果,装药量抵得上十颗手榴弹,一轮齐射下去,日军的坦克再硬,也得变成废铁。更别说那些鬼子兵了。”
正说着,通讯员拿着电报纸过来,带来了日军的最新动向:“日军先头部队已经过了定县,正在往曲阳赶,咱们的人开始准备‘溃败’!”
方文立刻让技术兵启动发射器的预热装置,橙红色的指示灯在岩洞里次第亮起,像一簇簇等待燎原的火苗。
(漫石道示意图)
曲阳县城东门外,战士们正忙着“演戏”。
“弟兄们,别演得太假,要让鬼子觉得咱们是真打不过!”三营赵营长叮嘱着。
有士兵道:“这个我们明白。以前看国民党军队逃跑,照着那样子学不就行了吗。”
其他人哄笑,但这确实是最好模仿的。
一个小时后,日军的先头部队出现,坦克的履带碾过土路,扬起漫天尘土,鬼子兵气势汹汹,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
战斗一触即发,开始进行了激烈交火。
但没过多久,日军却发现对手竟然败退了。
看着八路军战士们往西北方向跑,连“来不及带走”的粮袋都留在了路边。
日军先头部队指挥官佐藤少佐坐在坦克里,通过潜望镜看着这一幕,嘴角勾起冷笑:“八路军果然不堪一击,追!拿下曲阳后,直接进山扫荡!”
日军大部队浩浩荡荡地穿过曲阳县城,为了追击,连抢掠沿途村庄的日常扫荡行为都没有进行,却也正好没注意到沿途村庄早已人去楼空。
中午一点整,漫石道峡谷里传来坦克履带的“咯吱”声。
先头部队在漫石道中探路,空中还有飞机前来侦查。
相对于上次西面的失败,日军这次准备的非常足。
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任何发现。
两边的山梁上没有军队埋伏的痕迹。
飞机在空中反复侦查,也没有发现异常。
一切都在表明,这里是安全的。
由此,日军师团长下令,全军出发。
绵长的日军日军队伍,进入了漫石道中。
另一端的山梁岩洞内,方文握着望远镜,看着镜头中谷底密密麻麻的日军士兵和卡车,深吸一口气下达指令:“发射人员注意,听我命令,分批发射,先打 82毫米,再打 132毫米,射距由近到远。”
“预备——放!”
随着方文的喊声,岩洞里的技术人员和火箭弹在已经调整好射向和射距的发射器基座上拉动了发射拉杆。
刹那间,24枚 82毫米火箭弹呼啸而出,拖着白色的尾焰掠过峡谷上空,直扑日军先头坦克。
“轰!轰!轰!”一连串巨响在谷底炸开,为首的两辆坦克瞬间被火光吞噬,履带断成几截,冒着黑烟瘫在路边。
日军还没反应过来,16枚 132毫米火箭弹又接踵而至。这些更大口径的火箭弹越过先头部队,落在日军队伍中间,高爆战斗部炸开时,碎石和弹片飞溅。
谷底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日军士兵四处逃窜,却被狭窄的峡谷区域困住,只能在火焰中惨叫。
“打得好!”西北山梁上的战士们欢呼起来。
有老兵更是激动得直拍大腿:“这玩意儿比迫击炮厉害十倍!要是多来几轮,鬼子全都得死在里面。”
“别想了,哪来那么多弹药,就算小鬼子也做不到。但这样已经足够了。”
漫天火箭弹的发射壮观景象很快就结束,该轮到伏击部队作战了。
早已埋伏在两侧山梁的独立四团和二团战士们,此刻正推开隐蔽交通壕上面的青草盖板,往下冲锋。
他们迅速在各个预设阵地就位,向着山下的日军发动进攻。
子弹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日军在火箭弹的打击下早已乱了阵脚,又遭受两边高处的进攻,更是方寸大乱。
数千人的队伍,乱起来可不得了,前后日军顿时失去了联系。
但也有日军军官试图重新组织反击,可八路军却针对这些日军军官进行了点名射杀。
日军先头部队指挥少佐竟然没在火箭弹轰杀下死掉,还逃出坦克躲在一辆卡车后面,看着眼前的惨状,脸色惨白。
他怎么也想不通,八路军明明“溃退”了,怎么会突然有这么强的火力?
漫石道西侧山梁的一处隐蔽观察点里,霍尔多汉森正举着相机,手忍不住激动颤抖。
他跟着方文来到这里时,还对“风暴火箭弹”半信半疑,可当他亲眼看到火箭弹拖着尾焰升空,听到谷底的爆炸声时,整个人都愣住了——他曾在欧洲见过德军的火炮,但从未见过如此密集、如此迅猛的火力覆盖。
“汉森先生,注意隐蔽,日军可能会有反击。”一名派来保护他的战士递给汉森一个钢盔,提醒道。
汉森没有接钢盔,继续按着快门,把火箭弹发射的场景、谷底的火海、不远处八路军冲出战壕的身影一一拍下来。
这一场战斗,持续到下午,最终日军丢下一地尸体,仓皇逃离漫石道。
汉森却没有停止他的战时采访,而是来到了峡谷中,将一幕幕记录下来。
到了晚上,他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1939年5月,曲阳漫石道。八路军使用了一种新型武器——‘泰山风暴’火箭弹发射器。82毫米型号 24发齐射,132毫米型号 16发齐射,有效射程 2000米,覆盖面积达半个峡谷。这种武器不需要复杂沉重的炮架,用卡车就能运输,却能发挥比大口径火炮更强的威力……”
第579章 合纵社稿件,军事自行车,泰山收音机饥渴营销
漫石道日军遭遇伏击,紧急撤退。
这支部队一直退到了平汉线一带,才停下。
如此情况,在华北敌后战场,属实罕见,为此,日陆军部着令要求该师团将经过详细写成报告。
而于此同时,合纵社记者汉森也将这场战斗以新闻稿件形式发送回国。
两种不同的声音,将此战的情况向外界反馈出去。
对这场战斗中出现的新式武器和威力进行了描述。
汉森的那份稿件,在发往美国前,特意让方文过目一遍。
【天降烈焰!华北峡谷中,中国游击队启用新式武器重创日军】
【合众社记者汉森报道发稿地:华北日军占领区的共产党抵抗地】
【1939年 5月(延迟发稿), 16日——我藏身于漫石道峡谷上方的石灰岩岩洞里,亲眼目睹数十道白色火痕划破正午天空。
峡谷下方,一支 8000人规模的日军师团正列队行进——坦克开道,步兵整齐跟进,一步步踏入早已布好的陷阱。
接下来发生的不仅是一场战斗,更向外界证明:长期被视作“小米加步枪弱者”的华夏游击队员,已手握足以扭转华北战局的新式武器。
“要让他们见识下‘风暴’的厉害”
一天前,我搭上了一支由五辆卡车组成的车队,从曲阳县向西行进。卡车货厢被帆布严严实实盖住,车队成员有来自“泰山兵工厂”的工程师——这个神秘的武器工厂,我此前在共产党控制区早有耳闻。车队负责人是 28岁的方文,正是这家神秘武器工厂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所有者,还在东方的反侵略战争中,多次驾驶飞机参战。
“等日军穿过峡谷,你就能见到我们的‘风暴火箭弹’了,”他告诉我,“在特定的地形条件下,不只是伏击补给队那么简单,我们将给予日军部队一场记忆深刻的教训。”
随后我们抵达峡谷西侧山梁。工程师们迅速将发射器搬进一处天然岩洞,用秸秆和树枝盖住金属炮管。下方的峡谷石道被数百年的古代车辆磨得光滑,像一条狭窄的绸带,夹在 60英尺高的悬崖之间——这里简直是围歼军队的绝佳地形。
一天后的中午 12点 45分,第一辆日军坦克出现在视野中。履带碾过石头,扬起阵阵尘土。两架战斗机在头顶盘旋,低空掠过山梁侦查。但它们什么也没发现——只有光秃秃的岩石和矮灌木。
日军指挥官从领头坦克的舱口探出头,脸上挂着笑意,士兵们更是欢呼雀跃。他们以为自己正在追击一支溃逃的敌军。
可他们大错特错。
‘峡谷变火海’
下午 1点整,第一波 24枚口径 82毫米的小型火箭弹从岩洞呼啸而出,声响堪比十几列货运火车同时轰鸣。
冲击波发射时,我死死贴住岩洞墙壁,生怕被这些火箭弹喷射的火焰烫伤。
也正是短暂的胆怯,让我失去了第一时间目睹火箭弹袭击的过程。
等我用望远镜观看远处山下的情况时,领头的日军坦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火焰。
而后,16枚更大的火箭弹便接踵而至——132毫米口径,战斗部装药量堪比 10颗手榴弹,精准砸向日军队伍中部。
这次我亲眼看见,它们的威力,16枚火箭弹覆盖了下方谷道的大片区域,爆炸和后续持续燃烧的火焰烟雾将日军前后进行截断。,
日军士兵四处奔逃,却被悬崖牢牢困住。有人试图攀爬,双手在岩石上打滑,径直坠入火海。
八路军的进攻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在山地上奔跑如飞,快速进入各个阻击点,居高临下进行射击。
上一篇:谍战:我当恶霸能爆奖励!
下一篇:寒霜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