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王牌飞行员 第780节
但对方文来说,却有未来记忆可以借鉴。
以他记忆深处的工科知识,得出了解决办法。
首先要更换变量液压泵:将柱塞泵替换为轴向变量柱塞泵,通过泵体内部斜盘角度调节流量,实现“压力-流量”动态匹配——冲压时自动增大排量提供高压,回程时减小排量降低能耗,压力波动可控制在±5%以内。
这种技术装置,德国的博世公司就有一款可以用得上,方文立即让巴黎分公司进行采购。
万幸目前博世还没有彻底军用,对外销售渠道还在,倒是让巴黎分公司买来了方文想要的零部件。
第二个改造是加装蓄能器缓冲:在主油路中串联 1-2个皮囊式蓄能器(容量根据冲压吨位匹配,如 50吨冲压机配 10L蓄能器),利用氮气压缩特性吸收冲压瞬间的压力峰值,避免管路因冲击爆裂,同时减少电机启动次数(蓄能器可储存能量,短时间供油无需电机满负荷运转)。
皮囊式蓄能器是未来液压系统中常用的能量储存与缓冲装置,因其结构紧凑、反应迅速而被大量使用。
它的结构也不复杂,由皮囊-壳体-阀组三位一体组成。
方文按照自己的记忆构思做出了皮囊式蓄能器设计图,然后亲自做出了这种装置。
第三个改造是增加压力补偿阀:在进油管路加装先导式溢流阀,设定最高工作压力,当系统压力超过阈值时自动卸荷,防止过载损坏泵体和油缸。
三种改造设计在方文的操作下进行。
原有的液压机被拆卸下来,该替换的部件全部替换,原有隐患的部件也没留下。
新的液压装置在体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将效率和稳定性全部提高了一大截。
就这样,方文完成了Creusot400液压式冲压机的改造,并用改造后的Creusot400进行了冲压试制。
效果很好,压力变化比之前小了很多,稳定性大幅提高,已经达到了可以让普通工人进行低难度操作的程度。
由此,弹体的部件冲压环节算是解决了。
这个改造难度最大的环节过关,其他环节就更难不倒方文。
时间一点点过去,方文亲自动手,将火箭弹的弹体,战斗部,引信等部件制作出来,然后拼装焊接,装药.
一个由他从头到尾亲自制作的火箭弹诞生了。
经过试射过后,效果已经达到了苏制82毫米火箭弹。
而后,方文按照第一次的生产流程又制作了两枚,同样经过试射,确定了这个生产流程的可用性。
他将整个生产流程数据化,每个环节又进行了细分,做出了可复制的工业化生产线工艺。
有了这种工艺,方文立即召集各生产车间,准备进行生产工艺培训。
所有车间的人,包括管理人员,都加入了这场培训中。
耗时10天的生产工艺培训,方文身兼多个培训课程主讲,将一个个生产流程中的工艺技术,传授给不同车间的工人们。
这些接受培训的人中,数飞机制造厂的工程师组接受能力最强。
他们已经习惯了方文的工业制造经验,在差不多的工艺方式下,很快就融会贯通。
随后其他工人也学会了这些工艺技术。
他们要做的事情不复杂,用简单重复的方式生产单一特定部件,但要求却很严格,不能有超过规定数值的误差。
为此,各个车间开始了试生产环境,一个个试制品生产出来,经过厂里的质检员进行严格的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做废品处理,并要求重新制作。
一遍又一遍的制作下,工人们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生产工艺完全吸收,做出的零部件也越来越符合要求。
当成品率达到九成的时候,方文决定开始第一批火箭弹的量产了。
第571章 军事运输太行山 改造战略轰炸机起飞
五月的缅北雨季来得猝不及防。
厂房顶棚被雨点砸得噼啪作响,却压不住车间里生产进行的轰鸣。
方文在不同车间巡视着,火箭弹厂的生产线第一次正式开工,他比工人们还要紧张。
改造后的Creusot400冲压机正以每分钟8次的稳定节奏吞吐钢板。
“压力表波动控制在0.3以内!“冲压车间主任向方文汇报着情况,这是符合标准化流程中的设计数值。
第一批弹体毛坯通过吊环拉起,放在板车上,送往加工区。
加工区那边,工人们立刻用特制卡具固定,车床刀头随即落下,火星四溅中铣出需要的结构。
这些工序全部是人力操作,参与的工人都是从弹药厂调来经验丰富的工人。
而做好这一工序,需要一天时间。
然后送往隔壁的焊接车间。
焊接车间中火花绽放,烟气熏人。
从斯柯达兵工厂运来的二手焊机旁,施耐德派来的技术员勒梅尔正盯着工人操作:“焊缝必须连续,中断就是失败品!“
方文来到刚焊好的弹体尾翼组件处,用铜锤敲击接缝处、清脆的金属声证明无虚焊。
随后,他前往最东侧的全封闭厂房里。
那里是制药室和装药室。
霍端阳和化学组的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正在小心装药。
改良的双基推进剂被压入药柱模具,压力表指针必须停在120kg/cm的刻度上,不能多也不能少。
引信车间那边,第一批机械触发引信完成测试。
装配组开始对接战斗部和推进部。
这些情况,都被厂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总监室内用不同的标志在墙上的工艺流程板上标记,实时跟进着厂内生产情况。
耗时3天,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缅北厂流水线试生产的火箭弹制作完成了。
而这时,连续几天的大雨正好也停了,阳光穿过云层照下,仿佛老天爷也在庆祝这一刻到来。
转晴的天气,也正好进行实弹测试,随即火箭弹厂将这批弹药装上军车,运往基地外的实弹测试场。
军车在泥泞的土路上颠簸了前行,来到了测试场。
远处的土山上,树立了一些树桩当作士兵标靶,后面还有五个直径三米的水泥地堡。
这是用来模拟一场攻坚战,土山上就是日军的工事阵地。
泰山军工火炮测试专员严怀勋负责这次的实弹射击。
他带着6名专门为了火箭弹发射而培训的发射手开始忙碌。
一枚枚82毫米泰山自制火箭弹从卡车上取下,安装在不同的发射装置上。
有车载16连发泰山风暴发射器,有泰山7连发和10连发航空火箭弹发射巢。
不同的发射装置,安装也不一样。
也是火箭弹发射最耗时的环节,可以说,安装一小时,发射几分钟。
一阵忙碌后,火箭弹全部安装完毕,可以开始了。
严怀勋和3名发射手在原地等待,另外3人扮演侦察兵们出发。
本次模拟实战的发射定位,是采用了严怀勋根据火箭弹发射特性而设计的交会法测量。
交会法的本质是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通过至少两个观测点测量目标的方位角,两条方向线的交点即为目标位置。
也是目前炮兵采用的常用定位手段。
这次采用的是三点交会:三个观测点,也就是三条方向线理论上应交于同一点,若存在偏差(因测量误差),则取三角形区域的中心作为目标位置,这样相对于两点交会能够更精确定位。
测试场土坡附近,分别插着红、黄、蓝三面标杆——那是严怀勋提前布设的三个观测点,彼此间距约 1.5公里,呈三角形覆盖整个靶区。
三名观测员甲背着测量工具包,小心来到标杆下的草丛里蹲下,随后拿出军用指南针和划满刻度的木板。
观测员们将指南针平放膝头,转动刻度盘使磁针与正北线重合,然后将木板上刻线测定。
经过测量后用铅笔在地图上标注靶标位置,随后用泰山步话机进行报告。
而火箭弹发射阵地那边,严怀勋收到报告后,立即在手绘地图上进行标记,随后进行测算。
当得出测算结果后,他带着发射手开始调整射角射向。
随后,他向方文报告:“目标坐标确认,射击诸元:距离 2800米,方向角 75°,仰角 12°!请求发射。”
方文点头同意。
随即,车载火箭弹开始发射,16发火箭弹密集射出,向着3公里外的目标飞去。
片刻过后,16枚火箭弹落在土山上,形成了一大片爆炸区。
火光硝烟腾空而起,连串爆炸下,整个土山都看不到了。
看起来效果不错,大家都很兴奋。
唯有方文表现平静。
拥有超强感知的他,敏锐发现爆炸区域有缺失点,那里应该是没有触发的哑弹。
过了一阵,硝烟散去,观察员开车过去检查情况,并用步话机汇报:“有两枚火箭弹未爆炸。“
八分之一的故障,有点高,如果就这样大规模生产的话,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而后面发射的航空火箭弹发射巢,也有同样问题,出现了引信未激发的哑弹情况。
方文严肃道:“这表明,泰山生产的火箭弹是有技术缺陷的,绝对不能就这么批量生产送到战场上去。把哑弹带回去,我们针对进行技术攻关。“
4枚没有爆炸的哑弹运回火箭弹厂。
即便是哑弹,也会有爆炸的危险,想要对它们进行研究,得做一些安全措施。
技术工人们小心撬开连接处,将战斗部和推进部分离,然后取出战斗部的装药。
这样危险就解除了。
随后,方文和厂里的技术人员,一同研究起来。
曾经参与泰山单兵火箭弹生产的一位工程师第一个出声。
“82毫米火箭弹采用的碰炸机械引信。它核心是“击针-弹簧-雷管”联动机构,需通过火箭弹撞击目标的冲击力压缩弹簧,使击针刺向雷管。若弹簧刚度过强,或击针行程过短,只能产生轻微撞击时都无法触发。我们的单兵火箭筒,就因为弹簧刚度过大,击中日军轻型装甲车侧面时,常因冲击力不足导致哑弹。这4枚火箭弹也是同样情况。”
另一名工程师反驳:“弹簧刚度是经过多次测试的结果,如果刚度不够,很容易提前爆炸,不利于对付坦克和碉堡等攻坚目标。”
确实是如此,弹簧刚度是不可能调整的。
随即大家讨论起其他可能性。
上一篇:谍战:我当恶霸能爆奖励!
下一篇:寒霜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