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王牌飞行员

民国:王牌飞行员 第771节

  随后,他从记忆中的影视画面中找到了一种非常有用的东西。

  那就是火箭弹发射巢。

  之所以叫做发射巢,是因为它的设计,就和蜂巢差不多,一个圆柱体发射装置,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发射孔,只要开启发射装置,就能一次性从其中射出大量的火箭弹。

  记忆中,这种火箭发射巢,是苏联在冷战时期首先装备,有UB-16-57和 UB-32-57两种系列火箭发射巢,16和32指的是发射数量,57是口径。

  而美国也随后制造了同样的火箭弹截击机,以后更是在阿帕奇等攻击直升机上装备。

  但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使用这种设计的话,16发都太多了,82毫米火箭弹根本就装不下那么多发,得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制设计。

  经过一天时间,方文将图纸画出。

  这是如今时代第一款蜂巢式火箭弹截击机设计图,底部挂载了3个发射巢,左右发射巢各有七枚火箭弹,中间的有10枚,一共可以携带24枚航空火箭弹。

  做出这种设计后,方文立即召集火箭弹项目组与飞机制造2厂的工程师进行技术探讨会。

  两边的人来到研究院一楼的大会议室,对今天为什么开会并不知道。

  方文上台,将设计图展开,出声道:“这还是我设计的新式战斗机,我给它命名为蜂巢火箭弹截击机,我的想法是,在2个月内,将它弄出来。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直接提出来。”

  大家视线都看向挂在黑板上的图纸。

  火箭弹项目组的研究人员率先提问:“将多枚火箭弹放进一个发射器中,相互间距很小,会不会影响到发射效果?”

  方文点头,将第二张图纸展开。“你说的问题,主要是在于固定尾翼,有固定尾翼在,82火箭弹就不可能通过这种装置进行发射。因此,我设计了折叠弹出式尾翼,发射前收于尾部,只有发射后才会弹出,这样就不会影响到蜂巢式发射器的发射。”

  火箭弹项目组的负责人,方文专门挖来的物理学家姜文瑾提出另一个问题。

  “就算是能够发射,但它适用什么样的作战环境?”

  “火箭弹的威力大,覆盖范围广,是面打击武器,因此,蜂巢火箭弹截击机属于集群作战攻击效果,在遭遇敌机群的时候,一架蜂巢火箭弹截击机的火箭弹齐射,是可以造成敌机群巨大破坏的。同样,蜂巢火箭弹截击机也可以对地俯冲射击,24枚火箭弹对目标区域造成的破坏面,可以达到泰山风暴一样的效果。”

  方文的话让大家侧目。

  泰山风暴上次实弹测试的时候,给大家很深刻的印象,一辆车载武器,就能造成几门重炮的火力效果。

  如果用在飞机上,那这种飞机的战力就会成倍飙升。

  哪怕这架飞机只能发射24枚火箭弹,也足够了。

  火箭弹项目组对其没有异议了。

  飞机制造2厂的工程师们则询问起改装的细节。

  “总经理,你是准备在泰山高速初代机上进行改造?还是重新制造一款新机型?”

  “重新制造一款新机型,它的速度要求不需要太高,过高的速度反而让飞行员对火箭弹发射的时机更难把握。我觉得,速度和伊尔16还有日军的九七式差不多就够了。”

  “那为什么不在炮舰机上进行加装呢?”

  一名工程师的话让方文愣住。

  他确实没往炮舰机上去想,本能的将蜂巢式火箭弹与战斗机挂钩。

  但实际上,蜂巢式火箭弹发射器,还在武装直升机上大量装备。

  比如越战时,美军就在通用直升机上加装 M60机枪和火箭发射巢,执行护航和攻击任务,但因缺乏装甲防护和专用火控,生存能力弱。

  而炮舰机则拥有比直升机高得多的防御力,如果加载了火箭发射巢,其攻击模式,就能从环绕式射击变成直接式对地打击了。

  这也是一种思路,方文决定将两种战机都做出来,截击机型主要用于对空,炮舰机型则专门对地。

  随即,他将计划做出了更改,并继续讨论。

  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热烈,大家都清楚,这项研究将会产生的效果。

  “既然决定两种机型并行,那就要明确分工,确保效率。”方文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在设计图旁的黑板上写着,“飞机制造 2厂,你们分两组:一组主攻蜂巢火箭弹截击机的制造,按照我给出的气动布局和重量参数,重点优化机翼挂载强度和机身稳定性,发动机就沿用我们现有的 12缸星型发动机;另一组负责炮舰机的改装方案,炮舰机本身有厚重装甲,重心较低,你们要测算火箭发射巢挂载在机身两侧或机腹的最佳位置,不能影响它原有的环绕射击角度,同时要加固机身上部的承重结构。”

  他顿了顿,转向火箭弹项目组:“你们的担子更重。折叠尾翼的机械释放结构必须在一周内拿出样品,我要看到它在模拟发射环境下的试射可靠性——记住,是从 0到 100公里/小时的气流速度下都能顺利弹出并锁定。双基推进剂的配方,也不能松懈,希望也能在这段时间有所进展。”

  “还有瞄准系统。”方文看向负责火控的工程师,“截击机的瞄准具要增加‘集群目标提前量’刻度,针对敌机群的编队密度预设几个档位;炮舰机的则要加入‘俯冲角度补偿’,毕竟它主要在低空俯冲攻击,弹道射速都不一样,刻度要更细密,最好能配合机身倾角水平仪联动修正。”

  任务分配下去,整个项目参与部门立刻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

  飞机制造 2厂的车间里。

  工人们开始切割铝合金和钢材,他们对照着图纸,将一块块预制构件焊接成截击机的机身框架;炮舰机的改装车间里,老技师们正小心翼翼地在装甲板上钻孔、加装挂载滑轨,每一个焊点都要反复检查强度。

  火箭弹项目组那边。

  姜文瑾带着研究员们泡在充斥着硝烟味的试验场,一次次测试折叠尾翼的弹簧力度——最初几次,尾翼要么展开过慢,要么展开后角度偏移,直到他们在尾翼轴部加了一层薄薄的黄铜衬套,才解决了卡滞问题。

  推进剂的试验则更惊险,一次配比不当导致燃烧过于剧烈,炸坏了测试用的发动机壳体,好在无人受伤,这反而让大家更谨慎,最终确定了以硝化棉和硝化甘油按 7:3配比的方案,推力波动控制在了 5%以内。

  方文每天穿梭于各个车间和实验室,有时候上午盯着截击机机翼与发射巢的连接强度测试(用沙袋模拟火箭弹重量,进行 1000次模拟挂载震动试验),下午就要去看火箭弹的实弹试射(在地面固定发射架上,连续发射 20枚改进型火箭弹,观察尾翼展开和弹道一致性),晚上则和火控工程师们一起调试 CRT屏幕上的瞄准刻度,根据试射数据修正弹道下降量参数。

  半个月后,第一枚带折叠尾翼的 82毫米火箭弹在地面试射成功:发射瞬间,尾翼在弹簧推力下弹出,气流冲刷下稳稳锁定,弹道轨迹比固定尾翼型号更平直,1000米外的靶区偏差缩小了近一半。

  又过了十天,截击机的机身总装完成,那三个蜂窝状的发射巢挂载在机腹下,看起来威力十足;

  炮舰机的改装也进展顺利,两侧机翼下各挂了一个稍大的发射巢,与原本的机炮形成了“远射火箭+近射机炮”的双重火力配置。

  预计,这两架飞机将会在四月下旬完成。

  那时候,泰山一号的改造也将完工,可以说,方文将要同时测试3款飞机。

  就算有异能在身,也不是件容易事情。

  为了能在那时候更专心做事,方文准备将总督的那批物资尽快出手了。

  为此,他发电报给国内的物流公司,让孙德彪去找重庆的一位熟人。

  重庆,一架水上飞机降落在江面,在码头停靠。

  这里也有物流公司的仓库。

  如今物流公司通过特有的物流仓储运输管理模式,将国统区云贵川三地的物资进行了供求分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物资匮乏的问题。

  孙德彪从飞机上下来,并没有去重庆的物流区,而是顺着坡路向上,来到了重庆国民政府集中办公所在地。

  在那里,他让人代为传信,然后在附近的茶馆里等着。

  过了阵,要等的人来了,是名叫乔康的男子。

  此人原本在军统武汉站,后来武汉沦陷后就到了重庆,在目前重庆军统是中层官员。

  他被方文在天津救过一命,关系不错。

  他进入茶馆,直接坐在孙德彪面前,看起来两人之间很熟的样子。

  “老孙,上次让你带的货到了吗?”

  “还要点时间,你一次性要的量太多,我也要从各地调运。”

  “尽快做好,现在重庆这边物资匮乏,我手下的兄弟们就靠着这笔买卖赚一笔了。”

  “行,回去我就催下面的人给你加班赶工。”孙德彪顿了下,压低声音:“总经理要我给你带话,他从英国人手里收了一笔军用物资,现在正准备找个买家。”

  乔康愣住。

  “老孙,总经理那边是什么意思?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小打小闹弄点油水可以做,但泰山航空总经理的买卖,我可接不下。”

  “就是想让你做个中间人,将那批货出售掉,要求只有一个,必须钱货两清。”

  “都是什么东西?”

  孙德彪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物资清单。

  都是国民军需要的装备。

  甚至有紧缺的德械重炮维修部件。

  “这些都有啊!什么价?”

  “这个数。”

  孙德彪报的价很高,但这个时候能弄到这批物资,价格高还是能接受的。

  乔康低声道:“我回去找人,今天之内给你消息。”

第564章 军统交易与秘密军事运输,异能解决火箭巢研发难题

  1939年 3月下旬,山城重庆。

  街巷间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山雨欲来风满城。

  此时,军统在重庆的势力正如火如荼地扩张,诸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城中各处扎根。

  中山二路的下罗家湾,往昔重庆警察局警士教练所的旧址,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了军统局本部的核心驻地。

  这片占地近 200亩的区域,平房与寥寥几栋楼房错落分布,四周岗哨林立,荷枪实弹的特务目光警惕地扫视着面前走过的所有人。

  身着黑色中山装的军统特工们脚步匆匆,拿着文件袋穿梭于各栋建筑之间,低声交谈的只言片语中,满是紧张与机密。

  戴局长作为军统的灵魂人物,其办公室便设在一栋不起眼却戒备森严的两层小楼内,屋内烟雾缭绕,桌上堆满了各地传来的情报密件。

  作为国民政府新成立的情报机构长官,他长时间在此办公,对各类任务下达指令,操控着整个军统。

  不远处的枣子岚垭,一栋三层小洋楼“漱庐”,已被军统征用,这里成了军统对外公开的接待室。

  楼前,车辆往来频繁,西装革履的官员、神秘莫测的访客进进出出。门口站岗的特务身姿笔挺,眼神犀利,仔细打量着每一个接近的人,确保只有得到许可的人员才能踏入这扇门。

  而在罗家湾 19号的另一栋公馆,则成了军统人员的临时宿舍,居住着为军统效力的男女特工,他们在这里休憩、交流,时刻待命,准备奔赴各自的任务。

  军统的“特种技术研究室”,藏身于枇杷山神仙洞街 94号的豁庐公馆内。

  此地原是国军上将王将军的产业,因与戴局长私交不错,便借给了军统。

  如今,这里被重重保密措施包裹,新主人化名为“徐图成”,对外佯称“徐公馆”。

  门口不设通信标识,谢绝会客,内部人员的家信往来,都需经过严格检查,获批后才能通过林森路海关巷 1号转递。

  人员出入凭借特制通行证,每一次进出,都要经过多道关卡的仔细查验。

  屋内,电讯专家们日夜忙碌,监听着各方电波,破译着加密信息,为军统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情报支持。

  而望龙门的湖广会馆区域,则成了特务总队的驻地。

  望龙门 22号,一栋紧邻会馆的房子,成了特务总队队长的住所。

  此地还设有令人闻风丧胆的望龙门看守所(对外称作“小学”),与另外两处臭名昭著的监狱——歌乐山白公馆(对外称作“中学”)、贵州息峰集中营(对外称作“大学”),共同构成了军统的监狱体系。

  许多重要“犯人”,都要经历从望龙门看守所,到白公馆,再到息峰集中营的关押流程。

  这些在以后都将成了那个时代恐怖的印记。

首节 上一节 771/7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谍战:我当恶霸能爆奖励!

下一篇:寒霜千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