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196节

  “全天下的亲王都聚集到了长安。”

  沿途百姓议论纷纷,开春以来,大唐皇帝李世民召回全部宗室亲王,除早就回来的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纪王李慎,剩下的李渊之中,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等人陆续抵京。

  宗室之中,唯二不是皇帝子嗣的襄邑郡王李神符、江夏郡王李道宗充当了迎宾人。

  “六哥。”

  “你说陛下这究竟要做什么?”

  荆王府中,汉王李元昌把玩着手中的酒杯,冷不丁的问道。

  李渊有皇子二十二人,现今存活在世只十五人,只有江王李元祥、密王李元晓、滕王李元婴在玄武门之变后出生,不过,除了太穆皇后窦氏所出及楚哀王李智云之外,全都是在大唐建立之后出生。

  其中,唯有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比太子李承乾大一岁,剩下的要么与其同岁,要么比他更小。

  荆王李元景便是所有亲王之中年岁最长者,德高望重,诸王这才寻上了他做这个东道主。

  “齐王谋反之事未有定论。”

  “想来陛下或许是为了这件事把我们全部召回来。”

  坐在上首主位的李元景神情古井无波的说了句。

  “是吗?”

  “我听到的消息可是太子上奏取缔除边疆之外的都督府,召我等回京。”

  韩王李元嘉眼神一动,开口道。

  ‘咯噔!’

  在场诸王都不由得皱了皱眉。

  李渊诸子之中,以汉王李元昌善书画、韩王李元嘉藏书万卷出名,二人的才智更是冠绝诸王。

  “我倒是不关心什么齐王不齐王。”

  “我只在乎陛下把我们全部召回来,又没有封地,又不能随便出游,成日里在这京兆府一亩三分地,我都快闲出蛋了。”

  年岁最小的滕王李元婴忍不住发牢骚。

  他从小受宠,骄纵失度,贞观十三年被封滕王,食禄滕县,一到封地就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引起民愤,其在滕县建阁,称滕州滕王阁,更是天下第一处滕王阁。

  “就是就是。”

  “谁愿意在这里待,天天跟做贼一样被人盯着。”

  鲁王李灵夔、江王李元祥、密王李元晓等尚未行冠礼(二十)的亲王同样一肚子不满。

  “闭嘴!”

  环视诸王,李元景冷声呵斥道:“陛下如何做,是你们能够置喙的?”

  “莫要忘了,陛下是君,尔等是臣,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别说让我们回长安,就是让我们待在府中,我们也只能照做。”

  “武德九年的事情还不够令人警醒吗,非要落得个尸首两分,你们才罢休?”

  话音落下。

  诸王无不噤声,一个个脸色煞白,武德九年,那可是玄武门之变。

  是啊,当今陛下连昔日的隐太子、刺王都能杀了,杀他们,岂不是小菜一碟。

  “王爷。”

  “宫中有旨!”

  就在这时,一名荆王属官匆匆入内。

  “快请!”

  李元景没有继续训斥诸王,而是起身朝外看去。

  片刻后,一名黄门侍郎快步进了王府,朝着诸王行了一礼:“见过诸位王爷。”

  “陛下诏,命诸王参加望日大朝会,不得缺席。”

  “来人,送侍郎。”

  荆王李元景连忙示意道。

  “请!”

  王府属官这才将黄门侍郎送走。

  顿时,在场的亲王们无一例外,心中全都生出了忐忑不安,诸王参加朝会,这可是贞观年间的第一次。

  “六哥!”

  一众亲王全都抬头看向了李元景。

  “望日大朝会上,我对你们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安静,闭嘴。”

  “不管是别人说什么,绝不开口,哪怕是陛下。”

  “祸从口出,明白吗?”

  “尤其是十五弟、二十弟、二十二弟。”

  “你们做了什么事,你们很清楚,别让人寻到把柄。”

  “陛下的刀可还锋利着!”

  说到这,李元景着重看了一眼虢王李凤、江王李元祥、滕王李元婴。

  三人和蒋王李恽以贪欲暴虐闻名,朝中官员都不愿意做他们的属官,百姓更是对他们深恶痛绝。

  “是,六哥。”

  诸王彷佛吃了定心丸一样,唯有李凤、李元祥、李元婴腿都在发抖。

  “且自去吧。”

  拂了拂衣袖,李元景神色疲惫的下了逐客令。

  “踏踏.”

  诸王这才陆陆续续离开了荆王府。

  终南山下,太子别苑。

  “哼!”

  “现在知道着急了,早干嘛去了。”

  “虢王、江王、滕王、蒋王,这都是混账东西。”

  “我李唐皇族之名就是被他们搞坏。”

  “瞧瞧,咱们的陛下多么英明,连你在这个齐王都特殊对待了,反倒是这些个混账玩意,一个个在封地过得醉生梦死,就差杀人取乐了。”

  听完东厂番子的汇报,李承乾讥笑连连。

  “咳咳。”

  李佑正看着《汉书.文帝纪》,谁曾想突然被提及,整个人都被口水呛到了,无奈道:“大兄。”

  “你这鞭尸也不能反复鞭挞呀,要不,换一个人。”

  “换谁?”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着他:“除了你比较典型,还有谁?”

  ‘.’

  一时间,李佑都被噎住了,确实,只有他这个铁头娃会在李世民在位时期造反。

  不过,他立马转移了话题:“大兄,所有的亲王都要分封,虢王、江王他们?”

  “呵呵。”

  闻言,李承乾嗤笑了声,讥讽道:“让他们去就封于外,就他们那三脚猫的本事。”

  “信不信,要不了多久,大唐还得派军队去给他们收拾烂摊子。”

  “孤要的是这些藩国像繁星一样拱卫着大唐,而不是时不时的给大唐找麻烦。”

  “这些个混账玩意首先要经过锤炼,待孤登基后,必得开大宗正院,把他们集中放到一起学习治国、武艺。”

  “要是不过关的,哼,有的是他们好果子吃。”

  ‘大宗正院?’

  李佑眼眸中露出了疑惑之色。

  “《大戴记》曰: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太学一词源于上古五帝时期,名大学,曰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天子和诸侯均设之,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西汉武帝时,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至东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我朝国子监那是什么玩意?招募的都是士族官宦子弟,寒门庶族弃如敝履。”

  “这也就是他会当做文治武功的一部分,洋洋得意,殊不知,不过是东施效颦,徒为人耻笑尔!”

  “咳咳。”

  听到这话,李佑再度被口水呛到了,这些天来,李承乾在他面前毫不掩饰对李世民的鄙夷和不屑,他虽然造反,但对于亲父李世民还是骨子里充斥着畏惧和崇拜。

  “学者,因为天下人教授之所,而非士族官宦的特权。”

  “前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而举人的方式选拔官员,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遴选人才。”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诏诸州举贡士人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大业三年,隋炀帝诏令荐人,分为十科,大业五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

  “武德四年,皇爷爷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定每年十月为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这样的举措固然改变了魏晋以来,世家门阀垄断官员的现状,让一部分寒门士子也有出头的机会。”

  “可在当今陛下这里,士族进一步充斥朝堂,拉帮结派,完全不给任何庶族机会。”

  “堆积在吏部需要任命的秀才、进士多不胜数,那些士族子弟早早的主政一方。”

首节 上一节 196/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下一篇:红楼:从做黛玉师父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