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990节

  但朕知道,儒家思想用来治国只能作为表面。

  内在的实际操作,还是得靠法家或者其他的一些学派。

  绝对不是儒家思想能做到的。

  呵呵,天幕上的这个汉元帝,怪不得他会成为要为汉朝灭亡负责的皇帝。

  原来就是一个被儒家思想给洗坏了脑袋的人。

  说到这里的时候,嬴政又瞄了太子扶苏一眼。

  心想:要不是天幕剧透过,扶苏深得民心。

  而历史上真正当了秦二世的胡亥的确不是个东西。

  否则的话,朕也不会真的把扶苏立为太子。

  但尽管这样想着,嬴政倒也没有说出来。

  毕竟嬴政也知道,作为一个帝国,拥有稳固且明确的继承人是非常重要的,国本暂时不能轻易动弹。

  于是嬴政只是继续看着天幕,并且对扶苏说道:

  “太子,你认真看着,学习一下。”

  扶苏连连点头,表示自己正在认真看认真学。

  天幕也在继续。

  【他的父亲汉宣帝刘询是铁血帝王,深谙政治,治国讲究“霸王道杂之”。】

  【“王道”与“霸道”兼施,方能稳固江山。】

  【既用儒家的道德教化,也用法家的严刑峻法,让西汉在“昭宣中兴”时达到鼎盛。】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国家处于巅峰。】

  【可刘奭却对这套“混合治国术”嗤之以鼻。】

  【并且刘奭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缺陷,他懦弱且缺乏主见。】

  【这在他对待朝政的态度上暴露无遗。】

  【刘奭对治理国家毫无兴趣,却对儒学极为推崇,痴迷于礼乐之事。】

  【对于父亲以法治国的诸多做法,他不仅不以为然,还觉得太过严苛。】

  【有一回,大臣杨恽、盖宽饶向汉宣帝上书,建议推行仁政,阐述苛法对国家的危害。】

  【宣帝误以为他们在诽谤朝廷,龙颜大怒,最终杨恽被腰斩,盖宽饶自杀。】

  【刘奭见此情形,内心担忧不已,在陪父亲用膳时,委婉劝说父亲应多重用儒生。】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听后,厉声斥责:】

  【汉朝自有制度,本就王道、霸道兼用,怎能像周代那般只用“德政”?】

  【那些俗儒不察世事变化,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都分不清,怎能委以治国重任!”】

  【从这一番对话,便能看出父子俩治国理念的巨大分歧。】

  【汉宣帝何等睿智,他早看出刘奭并无治国之才,甚至不止一次动过废除太子的念头。】

  【看穿了太子迷信儒家,过于软弱的毛病。】

  【也曾痛心疾首地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一来太子并无失德之处,且因仁德深受朝堂拥护,找不到废除的理由。】

  【二来刘奭是他与挚爱许平君的爱情结晶,实在不忍。】

  【在重视家庭感情这一点上,汉宣帝并不像其他的刘家天子,始终无法狠心。】

  【无奈之下,汉宣帝在去世前,精心安排了“三驾马车”辅政。】

  【让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堪协助刘奭治理国家。】

  【刘奭终究是顺利接班了。】

  【刘奭成为了汉元帝。】

  【一上台就疯狂推崇“纯儒治国”,恨不得把《论语》当宪法用!】

  【结果呢?】

  【儒生们确实高兴了,朝廷里乌泱泱全是满嘴仁义道德的“理论家”。】

  【可实操能力基本为零。】

  【他们天天研究周礼怎么复古,却对土地兼并、豪强割据视而不见。】

  【最离谱的是,元帝还特别喜欢搞大赦天下。】

  【因为元帝时期天灾多,他又削减皇家费用、削减军费,拿去赈灾,然后百姓依然大范围饿死,元帝十分悲伤,觉得更需要施行仁政,大赦天下冲喜。】

  【大赦天下次数高达十次!】

  【觉得罪犯都能被感化,上天也能息怒。】

  【结果盗贼越赦越猖狂,社会治安彻底崩盘。】

  天幕上。

  弹幕们也蹦不住了。

  《哎,这么看也确实是一个好人。》

  《皇帝这个职业,光是好人可不够。》

  《儒家一堆纸上谈兵,脱离事实的“读书人”。》

  《应该重视农家医家墨家思想,儒家只能当辅助,不能以它为本。》

  《汉元帝:幸好我爸是汉宣帝,血厚抗揍!》

  《其实也不能全怪汉元帝,他在位时期天灾不断,估计自己心态也崩了。》

  《当时全天下儒家都占优,儒家的天命易姓说开始流行,这个东西对皇权的打击太大了。》

  《儒家崛起是必然的,皇帝喜欢儒家的礼仪,让皇权至高无上,豪强也喜欢儒家让他们阶级稳固。》

  《会不会是元帝在借宦官的手收拾文官集团?》

  《难说。》

  《宦官没有后代不会发展成豪强,可能元帝是看中这一点。》

  《就算是真的玩制衡术,但很明显,元帝是玩崩了。》

第792章 糊涂好人皇帝,宦官乱政,气笑刘邦

  而天幕也在继续。

  【如果说儒生治国只是让西汉跑偏了方向,那元帝刘奭对宦官的纵容,就是直接给王朝插了一刀。】

  【元帝身体不好,经常躺床上办公,懒政怠政成了日常。】

  【他觉得宦官没家室、没外戚,肯定比大臣忠诚,于是把朝政大权交给了中书令石显。】

  【这位石显可不是省油的灯,他精于权术,一边哄着皇帝,一边疯狂排除异己。】

  【萧望之忧虑外戚和宦官擅权,建议元帝改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中书。】

  【这本是极具远见的建议。】

  【可懦弱的元帝却称不敢冒然更改祖宗旧制。】

  【这一决定,不仅让萧望之的建议石沉大海,还引发了执掌中书的宦官们的强烈不满。】

  【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趁机对萧望之等人展开报复。】

  【他们趁萧望之休假,向元帝上奏,诬陷萧望之谋划罢黜车骑将军史高,离间元帝与许、史两族外戚。】

  【元帝竟稀里糊涂批准调查。】

  【萧望之面对询问,如实作答,可弘恭、石显却歪曲事实,建议“谒者召致廷尉”。】

  【元帝竟连这意味着下狱都不清楚,就批准了。】

  【后来发现不对,怪责二人,可经他们叩头谢罪,元帝竟就此作罢。】

  【等到元帝要释放萧望之并复职时。】

  【石显又建议大赦天下。】

  【同样是从监狱里放出来,专门释放和大赦天下出狱,可是两个概念!】

  【致使萧望之虽被释放,却革职为民。】

  ……

  而天幕外。

  刘邦看到后世的汉元帝,稀里糊涂地就让辅政重臣萧望之入狱。

  又稀里糊涂地,通过大赦天下的方式把他放了出来。

  也是忍不住被自己的这个子孙气笑了。

  刘邦苦笑着,有些无奈地说道:

  “不是说这后世的元帝他学识还可以吗?他学的治国之术,这是学到哪里去了?

  “怎么对国家法律的流程是一塌糊涂?”

  “在一开始的时候,如果他想去质问萧望之,就直接去问,或者派使者去问。”

  “为什么要让廷尉去?”

  “他难道不知道,让廷尉去意思就是走司法程序,会把人给抓进去吗?”

  “后面释放萧望之的时候又大赦天下,这相当于萧望之是以带罪之身被赦免的!”

  “这对于萧望之的仕途和名声打击,可太大了!”

首节 上一节 990/1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第一国舅

下一篇: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