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97节
马寻问道,“就请夫人过去?没说让我也过去喝杯茶?”
刘姝宁和徐蛾也都习惯了马寻的一些‘不拘小节’。
徐蛾笑着解释说道,“郑国公夫人说了,请夫人过去是帮忙缝补嫁衣。郑国公现在在大都督府,没人和老爷说话、喝茶。”
“开年就定亲,四月就成亲。”马寻算了算,“这是要抓紧些了,偏偏都赶在过年前后成亲。”
朱标和常婉明年就要大婚,这个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现在就等着朱元璋正式下达旨意,到时候李贞和马寻就要登门去送聘礼了。
刘姝宁就带着徐蛾去隔壁帮忙做针线活了,马寻惬意的喝着茶、将腿架在书桌上在看书。
看了一下午的书之后,马寻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看着挂着的布甲就得意。
威风凛凛、穿着轻便,这是阅兵时候用着最好了。可惜,没有什么防护力。
穿着轻便、防护力强的甲胄,实在是太难得了,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战场环境,要是有着一些轻甲肯定更有作用。
现在军中比较流行的是明甲,这就是铁制的扎甲,防护力出色但是特别重。
还有暗甲,外面是包布、里面镶铁叶,轻便一点但是防护力要差一些。
现在军中的披甲率极高,以一个卫所来说,基本上是五千六百人,但是明甲有两千副、暗甲六百多副,步兵也都是有着极高的披甲率。
而除了这些正式的盔甲,还有‘臂手’这样的辅甲。
认真想着的马寻忽然拍了拍脑袋,“藤甲这东西到底怎么样不知道,纸甲这东西是经过证明的啊!”
纸甲这东西在唐宋时期就开始出现,优点是坚固且轻便。
尤其是在两宋时期,轻步兵和水师都喜欢纸甲。而明军基本上不喜欢纸甲,不是因为造价高的原因,而是因为这种甲胄虽然防御力出色,可是经不起潮湿。
去打云南、贵州,纸甲是不是比较合适呢?
想着这些事情,马寻就开始认真起来了。
历史上的戚继光好像就特别喜欢纸甲,因为这种甲胄适合在南方地区作战。
武器这东西不一定就是看着厉害就行,适不适合更为关键!
第138章 未雨绸缪
马寻在仔细的遍查古籍,寻找着一些纸甲的蛛丝马迹。
《南史》、《新唐书》等都有对纸甲的记载。而在北宋时期更多关于纸甲的记录,这种制式甲胄一口气定制数万副都是正常的事情。
甚至在宋朝,还有很多记录着假冒伪劣纸甲的记录,或者是私造纸甲被罚的记载。
“襞纸为铠,劲矢不能透。”
“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
这不只是防御力强啊,在有些特定的战场,纸甲的作用甚至要超过铁甲。
“只不过在南方,用纸甲就是不好保存。”马寻抓耳挠腮的,有些担心,“云贵可能多瘴气、雨水,可是那边现在也多丛林。丛林战的话还是需要轻甲,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有大象兵。”
云南、贵州等地现在不只是明夏、元梁王或者段氏,还有麓川王朝虎视眈眈的。
刘姝宁吃完早餐就出门了,去隔壁帮忙为常婉做嫁衣等。她现在也是有经验了,知道大婚的一系列流程。
马寻站在门口,看到常遇春就问,“姐夫,是去坐衙还是串门?”
“坐衙。”常遇春就笑着回应,“怎么,还有你不好意思去的人家,要我陪着你去当客人?”
马寻立刻冲着院内吹呼哨,旺财一会儿肯定踢踢踏踏的就过来了。
“我倒不是想要去串门,正好闲着也没事,我也去大都督府坐坐。”马寻就笑着说道,“正好咱们结伴,我在家里闲着也没事。”
常遇春就忍不住打量起来马寻了,这无缘无故的,小弟是怎么想着要去大都督府了?
没听说上位安排了什么任务,也没听说现在有什么新鲜事,这就要去坐衙?
虽然有些不太理解马寻的动机,不过常遇春也懒得去想那么多。
也就是一起去大都督府坐衙而已,无非是他常遇春要办正经事,而马寻这个右都督可能是去露了脸表现一下存在感。
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大家都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都是在为上位办事啊!
常遇春骑着高头大马,说道,“咱们这几个国公里,也就是你和保儿、宋国公现在在大都督府了。”
徐达、常遇春以及邓愈现在主要是在中书省,而李善长一直都是和大都督府保持着距离。
甚至是在封侯爵的这些人当中,也就是南雄侯赵庸、颖川侯傅友德改任都督府同知外,其他人员也都是不再保留中书省原本官职。
这就意味着文武开始泾渭分明,大都督府逐渐成为高级武官衙府。
马寻就笑着说道,“陛下现在在文武制衡嗯,要我说大都督府现在职权也太大了。我这个右都督什么时候被废了,那就好了。”
常遇春仔细一想也明白了,“这倒也是,大都督府现在有你和保儿,上位自然是用不着操心太多。只是以后的话,大都督府就不合适了。”
大都督府也是在不断的改变,第一任大都督是朱文正。而现在实际上的大都督府是李文忠,但是有着马寻的‘制衡’。
说到底就是大都督府现在的职权太大,所以要是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的话,那也可以接受。
不过这可能要稍微的等一等,等到大规模的战争结束,那才好对大都督府进行削弱。
毕竟现在的大都督府是有着两位国公为左右都督,冯胜以及八位侯爵任职都督同知。现在的大都督府地位无比高,这也让不少文官忧心忡忡。
原因就是大都督府几乎可以独立处置军事上的事情,而文官系统在大都督府的基本上都是参议、经历这些打下手的,而且这些文官非常少。
常遇春想起来了什么一般,有些幸灾乐祸的说道,“宋国公对你的意见可不小!”
冯胜算是被马寻坑的比较厉害,去年他在庆阳擅自领兵回师,结果被沐英、蓝玉等人直接抗命,使得冯胜在军中的威望一下子下降一截。
再加上庆阳之战的‘首功’也被马寻拿下,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冯胜得以封公全都是靠他的哥哥冯国用。
不夸张的来说,开国七国公当中的八人,冯胜地位最低。而且现在在大都督府的任职,也就是冯胜和侯爵级别的一起在当都督同知。
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右都督这个位置早就被马寻占据,冯胜只能去当都督同知。
马寻也哑然失笑,说道,“说不定他以后还能立功,到时候就去参知国事了。我还不想当右都督,你和徐大哥这样的多好。”
常遇春也笑了起来,他就是非常满足的,没有右都督的官职又如何?
现在在军中,基本上就是他和徐达平分秋色,再加上邓愈稍微能够限制一下他们。
常遇春小声说道,“抓些紧,过完年老汤要去打明夏。他那边最多一年能打完,后年就是我们去打和林了。”
不管是徐达还是常遇春,他们还不用担心功大难封。
可是他们还是希望将马寻带着,尤其是现在的常遇春,更是希望马寻和他一起率军去打王保保。
女儿明年就要成太子妃了,常遇春还想打仗呢,总不能女儿当了太子妃,他常十万就要赋闲告老吧?
这才四十一呢,属于年富力强的时候!
马寻就说道,“我真的要去打王保保,我肯定跟着徐大哥。”
常遇春瞪眼说道,“你敢?你跟着我,到时候我让你杀敌。你跟着老徐,他能准许你独自领兵?”
“我怕死!”马寻回答的理直气壮,“你到时候说不定真的让我独自领兵了,我跟着徐大哥,他肯定把我放在中军,我多安全!”
常遇春直接说道,“好男儿不能纵横沙场,那有什么意思?你既然想要去打王保保,总不能又是连个鞑子都见不着吧?”
看到马寻似乎不信,常遇春就怂恿说道,“我告诉你,打仗就是那么回事!我也好、老徐几个也罢,哪个读过什么兵书?还不是打出来的,不打仗就没长进!
这好像有道理,明初的这些将领们,没几个是正经的‘将门’出身,都是在一次次的战争中不断成长,在实战中得到了历练。
马寻随即摇头,他差点上当了,“常大哥,我没那个天分!军中那么多人打了十几年、二十年的仗,有些人还是大头兵,有些人还是当个镇抚!”
旁边的何大忧心忡忡,他现在觉得自己此前的评价还是高了。
自家国舅爷练兵看着还行,领兵的话当个镇抚都不行。
那个‘纸上谈兵’,说的可能就是自家国舅爷,说起来一些事情头头是道,到了军中就容易慌,只能在后头练练兵了。
“你怕什么?”常遇春不高兴了,“我就问问你,你有什么好怕的?你跟着我去打仗,我还能让你去送死?”
艰巨的任务,不管是徐达还是常遇春,显然都是不会让马寻去承担。
他们宁愿自己去冲锋陷阵,也不可能让马寻去执行一些比较有危险的任务。
常遇春苦口婆心的说道,“小弟,好男儿在世,总要做些事情。你这前怕狼后怕虎的,如何当一个英雄好汉?”
马寻不太明白了,“谁说男儿就非得是纵横沙场的才算是英雄好汉了?我济世安民,就不算是做了正经事?”
常遇春被噎了一下,随即说道,“那你等着瞧,真要是到时候你跟着去打仗,我看你是在老徐那边,还是给我绑走!”
这不愧是当土匪出身的,选个副将还打算来绑架这一套!
两个人一边斗嘴、一边进了宫,相比起马寻去了中书省,他来到大都督府虽然也让人意外,但是不算是让人看笑话。
汤和就主动跑了过来,“怎么,知道我要去打仗了,想要跟着我去四川?”
马寻立刻说道,“我现在没心思去四川,汤大哥,你觉得军中的甲胄怎么样?”
“甲胄?”汤和就好奇问道,“军中甲胄够啊,倒是你弄出来的那些弓我用不着,其他人爱用就用。”
和汤和聊天,有些时候真的心累。
而马寻弄出来的那些清弓,在军中有人觉得很好,有人就觉得用着不方便,还是用现在的武器更加顺手。
马寻仔细想了想,才说道,“算了,现在就算是弄也来不及了,你过完年就要动身。”
朱元璋好像是有一个习惯,喜欢在正月的时候宣布用兵。
汤和等人的征期基本上是确定了,不出意外的话就是大年初几的就要正式出兵。
不过在此之前,一系列的调兵遣将、辎重运输等也都开始了。
汤和不解其意,常遇春忽然说道,“老汤,打完了明夏就回来。小弟可是答应我了,到时候跟着我去打王保保。”
邓愈就急了,“常大哥,怎么就是跟着你了?”
“你要去打乌斯藏,他过去了肯定想要当喇嘛!”汤和直接怼了过去,“不过他倒是能去,去当个番僧也好,到时候皇后饶不了你!”
其他人就哄笑起来了,马寻现在的头发不短了,可是显然不如这个年代的人。
最主要的是他当过和尚这个事情,很多人也都知道,哪怕那只是一个假和尚、没有度牒等,那也是和尚啊!
第139章 专心后勤
“小弟喜欢读书、喜欢看史书,我看他去乌斯藏也行。”徐达也闲不住,说道,“他去了乌斯藏肯定没心思打仗,说不定要去找恭帝。”
马寻对打仗好像不算特别热衷,但是不少人也知道他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每到一个地方先找特产、查地方志。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