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95节

  李贞对此就只是笑而不语,他也听说马寻去中书省耍威风了,让那个炙手可热的胡惟庸战战兢兢。

  虽然不懂太多朝堂上的事情,可是李贞也觉得马寻该去中书省的时候就要去。

  不做事都行,出面了就够,这是代表重八呢!

  朱橚气喘吁吁的跑来了,“姑父、舅舅,父皇让你们去他那边用晚膳。”

  李贞和马寻也没意见,倒不是说马寻每次入宫都会和朱元璋、马秀英一起吃饭。

  偶尔是自家亲戚走动,偶尔也是因为有些事情要安排。

  朱元璋这个皇帝实在太勤政、太忙,所以有些事情只能在饭桌上安排了。

  果然也不出所料,马秀英看到李贞后说道,“姐夫,您多担待些。重八还没处置完事情,得过会才能回来。”

  “都是自家人,就别说这些。”李贞温和说道,“重八要处置的国事不少,你也跟着受累。”

  刘姝宁行完礼之后,自然的开始加入安排饭菜的行列之中。

  看到马寻大大咧咧的坐着,马秀英有些嫌弃,“见不到事情多,也不来搭把手?”

  马寻站起身看了看,随即又坐下,“先不说姝宁在帮忙,我外甥女也都在帮忙,用不着我去添乱了。”

  朱静茹和朱静娴也都笑起来了,最初见到舅舅的时候他可是十分拘束,现在就越来越放的开了。

  马秀英也就是吐槽一句,倒不是真的要让马寻来打下手。

  只是马秀英也好笑说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现在要是没人伺候你,估计你也过不好。”

  “活估计是能活下去,就是不如现在自在。”马寻就笑着说道,“还是当权贵舒服,都不用操心吃什么了。”

  马秀英笑着说道,“今晚上桌上可有鱼,现在也懒得多管你了。”

  马寻在朱元璋、马秀英面前越来越自然,而马秀英他们对马寻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处处护着。

  “你们吃你们的,我不吃就是。”马寻对此倒不在意,“说得好像是因为我所有人都不能吃鱼一样,我府里的人吃鱼也没事啊!”

  李贞和马寻坐着安稳,马秀英带着弟媳妇、女儿们在忙着安排饭菜。

  等到朱元璋带着朱标来了,直接就开始嚷,“妹子,饭菜还没准备好啊?都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也就是在等你了,正好酒也温好了。”马秀英心情很好,说道,“咱们几个今天都小酌两杯,也准标儿喝两杯。”

  朱标喜笑颜开,他这个岁数最为敏感,可以当他当做成人,也可以将他当做孩子。

  朱元璋就笑着开口,“标儿早就会喝酒,这孩子好,比我有分寸。”

  朱标会喝酒也不是秘密,只不过就是心情好偶尔小酌两杯。朱元璋不嗜酒,而是比较喜欢喝酒,尤其是喜欢痛饮。

  “姐夫、小弟,事情可算是安排好了。”落座后,朱元璋开口说道,“太子领着诸王侍立,天德和李相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阶左右。”

  李贞不觉得有问题,马寻自然更加不觉得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不对。

  马秀英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有些歉意的对李贞说道,“姐夫,到时候只能让您列于天德和伯仁之后了。”

  李贞连忙说道,“我本来就没什么功劳可言,要我说就列于国公最末才好。”

  朱元璋和马秀英连忙就劝,他们知道李贞不是在客气,是真的有这方面的心思。

  很多时候朱元璋和马秀英都觉得他们命好,所以少了很多的烦恼。

  比如说李贞这个姐夫,算得上是宗族之长。可是这个宗族之长一直都是德高望重、醇厚笃实,从不会仗着是皇帝姐夫的身份趾高气昂。

  而马寻这个妻弟也好,谦逊守礼、本分踏实,年纪轻轻的就能做到‘上善若水’。

  这不只是不争,更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李贞也好、马寻也好,对于自己受封只会觉得爵位高了。让他们排在国公队列的中间,他们都觉得不好,都想要排在最后。

  朱元璋笑着说道,“姐夫位于小弟之前,保儿到时候就站在后头了。”

  开国七国公,不过到时候是八个人受封,这事情是定下来的。

  李贞关心问道,“重八,保儿本就是靠你才有些出息。现在又给我爵位,我实在过意不去。要不然开年之后,就让保儿北上去打鞑子!”

  这就是李贞认为最好的回报的机会了,他的岁数大了不能多做事,可是他的儿子能出力啊。

  朱元璋立刻笑着说道,“保儿倒也不用急,让他歇歇,再添几个子嗣才好。”

  李贞就眉开眼笑的说道,“不好在外头说,咱们是自家人就能说。保儿他媳妇,又有了!”

  朱元璋和马秀英大喜,这一下李文忠就不只是一个儿子了。

  李贞有些感慨的说道,“小弟的法子还是有用,这一趟淮西的这些人回京,好些个都有了!”

  可不是么,郭兴、郭英这些子嗣艰难的陆续也都要继续开枝散叶,汤和那边也开始‘厚积薄发’,现在李文忠这边也有了新的动静了。

  这些勋贵回京城小半年,可谓是硕果累累。

  朱标在开心之后注意到了坐立不安的马寻和刘姝宁,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朱元璋非常开心,随即也注意到马寻,“小弟!”

  马秀英连忙隐蔽的给了朱元璋一肘,随即拉着刘姝宁的手说道,“你和小弟才成亲,你岁数也小。我和你姐夫也是成亲几年后才有子嗣,用不着急!”

  刘姝宁才是压力最大的,因为马寻的备孕方法有效,那只能说明是她的问题了。

  按照朱元璋的性格,肯定觉得这时候就要说说刘姝宁了。可是既然自家妹子没说什么,那他也就不说了。

  不过朱元璋也是眼珠子乱转的,他还是觉得自己的子嗣太少了点。

  以后标儿几个也要多子女才好,那小弟的那些法子肯定就能派上用场。

  勋贵这边现在用了好使,那就让太医院这边稍微的也跟着学学。先是皇室、王孙贵族,再到文武百官,以后这法子到了民间也能起大作用。

  大明现在就缺人口呢,恢复生产、增加户籍,对于一个有抱负的皇帝来说可是大事。

  马寻可不知道老朱惦记着一些备孕的法子,要是知道了肯定也要多解释才好。

  不过仔细想一想的话也不会觉得问题太大,这确实不是‘包治不孕不育’,不过这也算是优生优育的办法之一。

  总结、推广,这些备孕的法子用不着藏着,推广出去只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才是最好的,这才能真正的发挥价值。

  不过马寻现在也觉得自己这边真的得抓紧了,要是继续没动静的话,他和刘姝宁的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

第136章 大封功臣

  马寻不知道备孕的一些知识被朱元璋惦记上了,可是就算是知道了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没什么有难以启齿的,增加人口在如今这个年代就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

  要说功在千秋都不为过,这可是非常有用的知识。

  更何况好歹也是有着医术高手的名声,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待医生的态度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但是总体来说医生这个职业还是有些特殊,就算是有些看似敏感的话题,医生来说都不会让人多想。

  医者仁心,不管马寻认不认,其他人会这么认为。

  “舅舅。”朱标来到了小院,身后跟着侍女,“朝服给您和舅母送来了,先换上试试。”

  马寻看向隔壁院问道,“你姑父呢?”

  朱标连忙说道,“先去的姑父那里,姑父试穿了新衣裳。”

  马寻这才点头,“那我也不推辞了,我先去试一下衣裳。”

  有些时候朱标觉得根本不需要什么刻意的教育,看看自家的这些长辈们的做法就行了,这才是言传身教。

  忠义孝悌、淳朴仁孝,这就是他的姑父和舅舅的以身作则。

  换好了朝服的马寻还是比较满意,“这一下就行了,其实也没什么可试的,朝服就是这个样。”

  朱标也笑着说道,“这倒也是,公侯现在也没有冕服。”

  以往的朝代公侯等爵位有冕服,但是在大明只有宗室子弟才有冕服。

  李贞那个除外,他的是朱元璋的旧衣裳。

  马寻以后说不定可以有着一张画像,包括徐达等人,只不过那也都是以后的事情了,而且都是以亲王、郡王的级别冕服画像。

  朱标随即笑着开口,“舅舅,明早可不能再晚起了。”

  马寻赖床的名声也算是传出去了,但是他不在意,“我有大事肯定早起,放心就是。”

  刘姝宁喜笑颜开的,她的服饰是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挂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花霞帔,而且还是蹙金绣云霞翟纹。

  再加上此前马秀英赏赐的发簪,这一下身份就更加的贵重了。

  人靠衣裳,如今这个年代穿什么样的衣服真的可以体现出身份。

  马寻仔细的打量着,随即笑着说道,“姐明天大概也是要敕封几个命妇,你算是跟着沾光了。”

  刘姝宁也知道这件事情,徐达的妻子谢氏、常遇春的妻子常蓝氏等人,开国七国公的正妻明天也都是会跟着敕封。

  至于二十八侯,他们的正妻要过些天才能够得到正事的敕封,这里面还是有些区别。

  甚至刘姝宁的母亲也只能是被追封为伯爵夫人,那是因为刘伯温只是伯爵的原因。

  小两口还是非常激动和期待的,主要就是大封功臣这件事情在任何年代都是极其隆重的。

  大明的第一次大封功臣就这么正式开始了,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皇宫内外一片肃穆、隆重的模样。

  李贞、李文忠父子早早的就起来了,叫上马寻,这三大外戚说笑着朝着奉天门走去。

  满朝朱紫,文官的队列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但是武将这边的气氛就无比热烈。

  这一次文官系统的就是李善长封国公,刘伯温和汪广洋封伯爵,简直不值一提。

  “还是小弟讲规矩。”常遇春扭头对马寻说道,“前两年上朝都乱糟糟的,上个朝还跟打仗一样。”

  马寻也觉得自己做了点小事,“没规矩不成方圆,那肯定不行。现在早朝这规矩多好,看着就井然有序。”

  也是马寻脸大,他在这边交头接耳,还在夸奖上朝的规矩完善了。

  太子朱标出现了,带着一众皇子们身穿冕服出现。

  众人也是纷纷行礼,朱樉等人倒是难得出现在文武百官的面前,不过大家的注意力显然还是在太子身上。

  当朱标领着百官上朝后,朱元璋也升殿了。

  看着满朝文武,朱元璋开口说道,“,朕今日定封行赏,非出己私,皆仿古先帝王之典。朕已经筹备两年,只是此前北伐未结束,才等到今天。”

  “在创业之初,天下扰乱、群雄并起,韩山童、陈友谅、张士诚等有心于建功立业的,往往无法以驭下,所以他们都败亡了。”

  “朕本无意天下,今日成此大业,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也是诸位功臣辅佐。自起兵以来,诸将从朕被坚执锐,征讨四方、建功立业,朕都记在心里!”

首节 上一节 95/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