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90节

  甚至就算是朱樉等人也不是全天都要训练,上午还是要读书的,下午才能军训,这都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没什么可说的,这些人身上有着大量的资源,对他们的培养格外重视也很好理解。

  整理了一下训练大纲和内容,马寻问道,“你觉得我是不是狠了点?”

  为马寻代笔的刘姝宁笑着说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马寻认真点头,随即说道,“练别人家的孩子我是舍得下手,就是不知道以后咱们有了子嗣,会不会宠的厉害。”

  刘姝宁就连忙说道,“夫君与我都是读过书的,也都明白宠溺子嗣过甚不好。”

  马寻笑着捏着刘姝宁的俏脸,“说的轻巧,等你有了子嗣就不一定是这么想了。”

  对于马寻的‘轻浮’,刘姝宁也习惯了。这也就是在书房而已,自然谈不上什么,在外面她的丈夫可都是规规矩矩,对她也十分尊重。

  夫妻间有些小情调也正常,要是早早地就是‘相敬如宾’,那也没意思了。

  “一会儿让人给送过去,我明天就不去盯着了。”马寻笑了起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做事就没个长性。”

  刘姝宁也知道马寻就是在自谦,他可不是要偷懒,而是其他的事情还有一大堆呢。

  蒙帝后的信任,马寻的身上官职一堆、差事也很多,这就没有真正可以偷懒的时候。

  他不上朝是真的,也不喜欢坐衙,可是依然会有一些事情到跟前。没办法推脱的时候,自然也就只能去办好了。

  魏观等人是恭候多时了,领着国子学事的国舅爷来国子学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不免让魏观等人有些着急,也觉得马寻非常不负责。

  但是就算抱怨也没用,马寻装作听不见,皇帝对此也没什么意见。宋濂等人隐晦的向朱标传达了意思,结果那位儒雅的太子好像也只是听了不做事。

  虽然对马寻的意见不少,可是当看到马寻时,魏观立刻领着国子学的一众师生行礼。

  马寻笑着作揖,“有礼了,我本是军伍中人,不太习惯这些礼节。你们不用多礼,我如果失礼了也别往心里去。”

  魏观等人连忙附和,马寻这么说只是他个人的事情。

  他身份尊贵、官职也高,失礼了有些人最多只是心里不高兴。可是如果其他人对马寻失礼,说不定就是藐视上官了。

  所以还是礼多人不怪,他们没办法挑马寻的理,自然也不希望被马寻挑理了。

  既然道理大家也都明白,该怎么做自然也就是心里有数了。

  马寻也开门见山,问道,“听闻吏部选了几人过去?”

  魏观立刻让人送来名单,说道,“朝中尚有官职空缺,虽然陛下令人遍访贤才,只是依然不够。”

  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些无奈了,他还在求取贤才,不问出身、学问等,有能力的就为官。

  可是依然会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愿入仕,或许是早年经历官场后灰心丧气,或许是一心只忠于元朝,也可能是岁数太大等等。

  马寻仔细的看着名单,这都是被吏部要去的国子学学生的名单,以及他们在国子学的表现。

  不只是读书,也有师生们的一些评价等。

  仔细看了看,马寻笑着开口,“能为陛下分忧就是好事,国子学还是要抓紧,这到底是我大明储备官员所在之地,是文华之地。”

  魏观就开口说道,“国舅过誉了,下官等只是做了本分。”

  本分不本分的暂且不说,单纯的就魏观等人的管理来说,这还是不错的。

  遍访群贤可能效果一般,好在能够从国子学征召一些学生顶上去,官职还不至于出现太多空缺,朝政和地方都有官员管理。

  马寻随即问道,“明年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国子学的这些人准备的如何了?”

  只剩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了,马上就要开始大明的第一次会试,文官系统的对于这件事情无比认真。

  而第一次会试,大概率是国子学的学子们中榜更多。

  这些也算得上是文官的优势所在,开国初年他们的权力等确实比不上勋贵、外戚等。

  可是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选拔,无数优秀的学子进入官场,这样出现的人才就多了,比起勋贵集团等就要有能力了。

  所以现在也只是暂时的‘蛰伏’,过个几十年、上百年,文官就有机会熬出头了。

  不过对于魏观等人来说,几十年肯定等不起,他们更希望现在就能够完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可以现在就打下基础。

  魏观随即开口说道,“国舅也知道朝廷现在缺少贤才,我大明文治才只是刚刚开始。”

  马寻点头,随即说道,“是想说国子学的生源不足?我记得陛下也有旨意,各地州府每年都会举荐学子入国子学。”

  这也是国子学的生源主要来源,各地的州府会举荐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国子学就读,毕竟这是大明最高学府,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

  魏观有些为难了,随即咬了咬牙开口,“国舅想必也知道,蒙元之时尚且有科举。只是这么些年科举停了,很多人的进学之路也断了。”

  马寻不满意的纠正说道,“我们明年才开会试不假,但是乡试、院试等早就有了。”

  马寻说的这些不是在自夸,明年开考的是会试,是高中了就直接是进士。

  但是此前的乡试、院士等早就有条不紊的在各地州府展开了,这也就意味着大明第一批秀才、举人其实已经出现了。

  能够参加会试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举人,理论上也是可以直接授官了。

  不过还是因为举人归举人,有了入仕的资格。但是能力不够的话,举人想要当官也只能排队候补。

  大明缺官不假,但是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官。

  听到马寻这么说,魏观就忍不住的头疼,这个国舅爷实在太难缠了,有些事情早就看明白了。

  随即魏观只能说道,“国舅爷说的是,各地乡试等早就开展,我大明文治肯定会越来越好,会有越来越多贤才入仕。”

  “读圣贤书不一定就是要当官,也可以是求理明心。”马寻就随口说道,“不过有兼济天下之心肯定最好了,国子学的这些人也都要加紧。”

  魏观无语,因为好话坏话全都给马寻一个人给说完了,这叫什么事啊!

  读圣贤书只求为官,虽然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是不能说出来,要不然太功利了,不符合圣人子弟的形象。

  不过朝廷缺官的现实大家也都心里明白,所以国子学里的这些人也确实需要更加努力。

  他们本身就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称之为年轻才俊一点都不为过。

  魏观稍微酝酿了一下,说道,“国舅,此前天下大乱,好些人虽然无法求取功名,只是求学之路还是没断。”

  马寻点头,“是啊,我知道。好多人这一开始科举就中了秀才、举人,我知道这些人一直在求学。”

  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难有一下子什么都了解的人。

  魏观只能说的更加直白了,“国舅爷,若是早些年我们赋闲时还能悉心教导家族子弟。只是近些年为官,族中子弟很多人的学业也没人教导了。”

  马寻一下子理解了,魏观的意思其实就是想要为一些人讨要好处、名额。

  放更长远的一点来看,就是希望有些群体能够更轻松的进入仕途了。

  马寻脸色也严肃起来了,“我记得在国子学中除了各地举荐的学子之外,尚且还有一些文武官员的子弟吧?”

  这也是正常操作,这是对官员的照顾,他们的子弟几乎不需要特别出色的才学就能进大明的最高学府。

  看似是对一些人来说不公平,可是也不得不考虑这些当官的人也为朝廷做了贡献。

  魏观就连忙说道,“虽然国子学中确实有这样的学子,只是少了些。很多大臣族中子弟都有才学,若是进了国子学,定能更有长进。”

  马寻就不信了,“亲近的子弟进了国子学,旁支好好读书、下场科举就是,这国子学全都给文官的宗族子弟才好?”

  魏观面色大变,连忙说道,“下官绝无此意!”

  “我看你就是有这意思!”马寻盯着魏观问道,“你们族中子弟如果有才学,秀才中不了?既然中不了秀才就来国子学,以后也好当官。你们是好了,那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呢?”

  魏观满头大汗,急忙解释,“国舅误会了,下官只是觉得耽误了一些学子进取,心中可惜,绝无其他意思!”

  马寻直接下令说道,“明日我坐堂开考,在会试之前,我倒是要看看这些学子是什么水平、才情。不合格者,我必重罚!”

  这一下不要说魏观慌了,其他的教习、学子也慌了。

  本来是想要讨好处、要名额,怎么国舅直接安排一场考试呢!

  测验,我不断的测验,看看你们如何应对!

第130章 摸底

  别看马寻在国子学这边是叫嚣的厉害,就好像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一般。

  可是转身就牵着旺财朝着皇宫跑,有些事情还是需要请救兵,要不然肯定做不成事。

  如果是涉及到军事方面还好点,马寻只要振臂一呼,能够涌现出来一批淮西人,说不定常遇春都能在其中凑热闹。

  只是涉及到一些文治方面的事情了,那就只能去寻求朱标的帮助了。

  郭英看到马寻就连忙说道,“小弟,你可注意点啊,上位今天可不高兴。”

  马寻忍不住吐槽说道,“二哥,陛下的事情您哪能对外说。”

  郭英一点都不在意,“这也就是你了,李相要是来打听上位的事情我都不说。我听说有回你想问问皇后在哪,有侍卫就没说,陛下知道后就责罚了。”

  马寻不知道这事,不过他仔细想了想说道,“我好像进宫之后,想要去找陛下他们都容易。”

  “那可不是么!”郭英就笑着说道,“也就是你和恩亲侯如此了,皇后从来都不因为小事责罚宫里人。就说那侍卫,皇后也不太喜欢,给骂了一顿。”

  朱元璋对于宦官干政等严防死守,也严厉禁止一些外臣通过宦官、侍卫等了解他的情况等。

  不过事无绝对,李贞、马寻要是问一些事情,侍卫们知道了就要说,朱元璋一点都不反对。

  马寻随即问道,“我这趟来也不是去找陛下,他不高兴也轮不到冲我发脾气,太子殿下在哪呢?”

  “上午在大本堂去听了会儿讲经义,这会儿应该是回春和宫了。”郭英就笑着说道,“要不然我跟着你一道过去,也就是我弟兄不受信任,都没东宫加官。”

  听着郭英的抱怨,马寻有些不可思议,“你和郭大哥都没东宫加官?”

  郭兴、郭英以及郭德成三兄弟,那是朱元璋的心腹。在外守军帐,在京守皇城,更何况还有一个郭宁妃是马秀英的左膀右臂呢。

  郭英抱怨说道,“还不是我们兄弟功劳不够,以至于如此。小弟,其他的不说,你得想法子帮我们说说好话。”

  马寻仔细想了想问道,“现在东宫的加官都是满员的吧?”

  郭英立刻说道,“缺了,现在有空出来的。杨宪以前兼詹事丞,现在就空出来了。章溢此前是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去年病故了,这也空着。”

  章溢,那是和刘基、宋濂、叶琛并称浙东四先生,只不过叶琛在开国之前就因降将复叛被杀。

  现在仔细想一想的话,刘伯温已经离开中枢,浙东四先生只剩下宋濂还在朝堂之上了。

  马寻不敢打包票,不过还是说道,“这事情肯定还是陛下他们定夺,我瞅着时机看看能不能说句好话。”

  郭英喜笑颜开,马寻没有打包票是真的,可是稍微了解马寻一点的人也都知道他的性格极其稳重,能够愿意帮忙说话就是极为难得的事情了。

  仔细想一想也觉得好笑,宋濂等文臣一个劲的往朱标跟前凑。

  那是因为朱标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现在又是敦和温润的性格,所以很多读书人觉得这位储君能够让他们的政治理念得到施展。

  而武将们也没客气,一个劲的也都是往朱标跟前凑。没一个担心自己手握兵权和太子接触被猜忌,只担心不是太子的心腹。

首节 上一节 90/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