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66节
李贞也一下子反应过来了,“这说了一圈,全都是朝堂上的这些文官所在的地方!”
“这些人现在也急,中书省又回了淮西人手里。”朱标笑着说道,“这一个个的都以为曾传授我经义,就想让我出头。”
朱标这就属于没被儒家学说教歪的储君,心里想着的是江山社稷。
而有些被儒家学说教歪的,想的是恢复周礼、以儒家学说治天下,连宫殿的名字都要符合周礼。
说的就是朱允炆,那就是被教歪的典型,与一帮理想主义的儒生不考虑实际情况开始治国。
李贞就气鼓鼓的说道,“殿下,这些人要是再来找你,你就召臣。臣好好和这些人说道说道,他们怎么不给自己胡乱找个祖宗!”
马寻忍不住吐槽说道,“说不定早就找好了祖宗,认了学派、有了传承渊源,他们就是正经的儒家子弟了。”
虽然马寻的话有些愤世嫉俗、有点以偏概全,不过这也确实是一些士人的做法。
朱标就笑着说道,“这些事情爹和我也不好多说,有些事情还是姑父和舅舅出面就好。”
马寻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太子放心就是,这些事情也用不着恩亲侯出面。下回再有人以这些事情麻烦殿下,我来和他们聊一聊。”
李贞则不太认可的说道,“这不行,这些事情得我来。陛下家世我更清楚,他们谁还敢和我来论这些!”
朱标连忙开口说道,“姑父、舅舅,这些事情不管是您二位谁来都好说。”
想给朱元璋找个祖宗,这事情朱标不认可,他不希望那些浙东人在这件事情上做什么,更不希望这些人夹杂着一些政治意图。
而朱元璋对此更是反感了,他就是淮西布衣出身,这一点他也从不掩饰。
李贞和马寻也都不愿意看到这些事情,那也是因为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和他们息息相关啊。真的要是认了什么祖宗,他们都跟着受影响。
好不容易才将家世、家谱给续完整,这个时候再让那些读书人去引经据典、攀附延伸,自家族谱到时候都要跟着被修改很多。
朱标笑盈盈的问道,“姑父、舅舅,您二位来文华殿有何事?”
李贞拍了拍脑门,“差点给正事忘了,陛下令臣和国舅来寻殿下,商讨给诸位皇子册封亲王的事情。除了王爵封号之外,封王仪式也要殿下来定夺。”
朱标就笑着抱怨,“姑父,您说这事情哪能是我来做。明明就是父皇该做的事情,他推到了我身上,我怎么去和弟弟们说,这事情难一碗水端平。”
马寻忍不住看向朱标,一碗水端平?
李贞则有些执拗的说道,“这些事情本就该是殿下来定夺,即使是陛下要来定下此事,也该问问殿下的意见才对。”
朱标也明白这是正事,就说道,“姑父、舅舅,这一次封诸王,还得是您二位主礼。”
李贞就问道,“殿下,这些事情该是以礼部来做吧?”
“姑父德高望重,又是宗亲。”朱标亲热的说道,“现在弟弟们封王,自然也就是姑父和舅舅来主礼,这也是弟弟们的福分和体面。”
李贞一想也有道理,就说道,“那老臣就不推却,只是国舅到底是皇次子殿下几人亲舅。主礼还是国舅,臣为辅就行。”
马寻急忙说道,“这么说就让我为难了,我到底是外家。恩亲侯德高望重、宗族亲戚之长,我岂能越过恩亲侯。”
朱标也说道,“姑父,我是这么想的。请封诸王是舅舅提的,册立诸王就由姑父来主礼。”
看到李贞和马寻也不再反对,朱标就笑着说道,“那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明天让礼部官员去为您二位说一下册立亲王之礼。”
马寻和李贞自然也没有意见,他们也都清楚有些事情,确实适合他们出面来做。
这也是朱元璋、朱标非常开心的事情,李贞和马寻的身份,天生的就适合在一些特殊场合出面,没人能挑出来理。
不管是出于朝廷礼节,还是民风民俗,这两个外戚就是首选。
诸王册立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一点难度都没有。
不管是李贞还是马寻,他们只需要负责主持一下就好,具体的操办自然是有礼部等衙门去做。
至于宋濂等人可能也没有死心,提升文人士子的地位、提升浙东、南方文官的地位,也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第98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忙完一些正事,马寻肯定要去趟马秀英那里。入宫后不管怎么样都得过去看看、说说话,要不然肯定会被埋怨。
马秀英看到马寻非常开心,“一大早就听说你跑去上朝了,倒是真的长进了。”
“外甥们要封王,我得重视。”马寻说完正事就吐槽,“姐夫最是不让人好过,看我来上朝,就忙着给我安排差事。”
对于马寻的吐槽,马秀英选择听一下就好,她还是希望马寻多做些事情。真要是顺着马寻的话说下去,这小子又得偷懒了。
看马秀英不上当,马寻就说道,“姐,老五真的封吴王啊?”
“怎么?”马秀英笑了起来,“是觉得吴王太重,还是觉得封地不好?”
吴王,这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王号。而吴王的封地,理论上来说得是浙江一带,基本上是杭州。
历史上的明朝有三个吴王,第一个是称帝前的朱元璋。
第二个是朱橚,只是随后改为周王。第三个是朱标的第三子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不过被朱棣废了。
马寻只能说道,“老五封吴王就吴王,我就是担心以后标儿的子嗣有什么封号了。姐夫将好的封号全都给了外甥们,标儿以后怎么办?”
马秀英不太在意的说道,“你姐夫现在才十个儿子,能占多少王号?再说了,他给儿子好的封号也没人挑理,还能专门留几个给孙子?”
马秀英大概是小看了朱元璋的超长待机,以及超长的生育能力,十个只是开始,这绝不是朱元璋的极限。
“先前去文华殿见着标儿了,他处理政事看着得心应手。”马寻就说道,“就是宋师几个心思太多,我看浙东人越来越急了。”
马秀英不以为意的说道,“让他们急,听说你想让你丈人告老?”
“我看他像是有病,岁数也不小了,得回老家颐养天年。”马寻回答说道,“姐,你觉得这事能做成吗?”
马秀英继续问道,“你丈人想回去?”
看到马寻点头,马秀英才说道,“要是到了年底,你丈人还是想回去,到那时再上奏章。他回去了也好,对他好、对你也好。”
让刘伯温告老还乡,对朱元璋和马秀英来说肯定是一个损失,毕竟朱元璋是那种攥住蛤蟆捏出尿的性格。有本事、有能力,就一直为朝廷办事才好。
不过刘伯温告老,确实对马寻比较有利,起码不用卷入浙东人的那个是非窝。
得到马秀英的保证,马寻自然喜笑颜开。
看到马寻笑的灿烂,马秀英也不好说些什么,她的这个弟弟太聪明了,总是能轻易从是非中脱身。不只是眼前的是非,还未出现的麻烦,也都想法子避免。
主动上朝的马寻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了任务,也稍微的参与到了意想不到的政事当中。
天不亮就跑来上朝,傍晚的时候才回到家里。对马寻来说这是新鲜的体验,但是对于其他的文武百官来说就是常态了。
看到马寻回来,刘姝宁说道,“夫君明日可有安排?”
马寻仔细想了想说道,“有事,也没事,可是有什么事情?”
刘姝宁就说道,“父亲那边让人传话了,说是我们若是有闲暇,可以过去一趟。”
“那就过去,我后天再去鸡鸣山。”马寻也果断的说道,“估计是我上朝了,这就有人跑去叨扰老丈人了。”
刘姝宁则有些担心了,“可是夫君在朝堂之上说了些什么?”
“政见不合,和人争辩了几句。”马寻笑着安抚说道,“谈不上什么党争之类的,无非就是那些人觉得我不向着他们罢了。”
刘姝宁松了口气笑着开口,“那倒是不算什么,想来也是那些人觉得夫君该帮他们于朝堂之上造势。没能得逞,这就去叨扰父亲了。”
马寻认真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不敢来烦我,就去找老丈人。老丈人就难喽,那些同僚的关系难以推却,又难说服我。”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姝宁也笑了起来,她的父亲现在就是左右为难。
一边是马寻这里不是好说服的,另一边不只是考虑到同僚的情谊,也有自身政治理念的因素,这都是有冲突的。
不过刘姝宁显然也不会担心太多,因为她的父亲和丈夫,在性格方面有些地方还是比较相似。
作为大明的开国功臣之一,刘伯温虽然有政治主张、有自己的抱负,可是也会选择识时务,舍得放下权力急流勇退。
既然老丈人相召,马寻就陪着刘姝宁回娘家了。
刘姝宁去找她的嫂子、侄子了,马寻就和他的两个大舅哥喝喝茶、聊聊天。
刘琏有些开玩笑的说道,“国舅爷公务繁忙,现在想要见一面也是有些难了。”
“忙着在处理朝堂大事,这不是被人来告刁状了,准备聆听丈人教诲。”马寻就笑着说道,“大舅子,是宋师来了,还是魏祭酒说我的不是了?”
刘琏也不隐瞒,“是宋师,昨日特意来小坐片刻,说你在太子殿下面前谈及一些事情,有些不太合常理。”
马寻不动声色的问道,“哦?不合常理?”
刘璟就笑着说道,“父亲含糊着回应了,让大哥讨教经义,宋师没法子继续聊下去。”
老江湖就是老江湖,同样是浙东文官的代表,刘伯温现在的处境其实也比较尴尬,有些事情也不太好多说。
在李善长、汪广洋、杨宪先后倒台,所有人都知道是淮西的胡惟庸暂时管着中书省,也都觉得浙东的刘伯温是最有可能进入中书省。
可是他一向和皇帝不算亲近,再加上现在还有马寻这么个女婿,以至于一些浙东人都怀疑刘伯温现在的立场了。
毕竟他看似没有对马寻有丝毫影响,甚至都不去规劝马寻,甚至偶尔可以看到马寻打压浙东人的情形。
马寻对此也只是嘿嘿一笑,这些事情确实不太好说。
刘璟则关心问道,“小弟,这一次将帅们都回来了,是不是还在商议出征明夏之事?”
马寻连忙问道,“舅哥是不是想要随军?”
刘璟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去年随军倒是长了不少见识,也知自小所看兵书虽有用,只是好些东西还缺实战才能融会贯通。”
马寻立刻明白了,刘璟这是想要跟着去打仗,“舅哥,你真要是想要去打仗,军中现在没地可去?”
刘璟也不隐瞒,“因你的关系,徐达大将军对我多有照料,沐英将军也照拂于我,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太可能去打明升吧?”
马寻就责无旁贷了,说道,“那我回头去一趟大都督府,给舅哥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跟着一起出征。”
这话马寻有底气,因为他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刘璟虽然是关系户,可是也有一定的能力。
这确实是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可是如果刘璟有能力,这也叫做举贤不避亲。
刘璟就笑着说道,“这是最好不过了,以前读了些兵书战策,总以为可以将天下之兵。去了军中方知自己见识短浅,该多有历练才好。”
刘琏只是喝着茶不说话,他和刘璟的兴趣爱好不同。一个喜欢读四书五经,一个喜欢读兵书战策。
马寻就乐呵呵的说道,“舅哥,我也是想要去打仗。明夏是打不成了,要是过两年去打元主,到时候咱们一道。”
刘琏摆出大舅哥的姿态,说道,“国舅有志为陛下分忧是好事,这也是你该做之事。只是你和姝宁还没动静,陛下和皇后殿下如何能安心!”
刘璟也催促说道,“这是大事,得抓紧些才好,我和大哥还盼着有人来喊舅舅。”
马寻如果想要去打仗没问题,很多人都愿意带着他一起去。
只是大家也都看的清楚,马寻能不能跟着大军一起出发,先决条件是皇后答不答应。
和刘琏、刘璟兄弟两个聊天还是比较轻松,因为刘琏看似是传统的儒家子弟,只不过他一点都不迂腐,不会只是之乎者也、谈经论道。
而刘璟更别说了,本来就是喜欢兵法的,也和马寻一起出征过,关系也更为亲近一些。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