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36节
看到马寻一知半解的样子,刘伯温耐心说道,“你立下大功,但是没有让你入中书省,是陛下对你的爱护。”
马寻就连忙说道,“可是让我领国子学,我自己读书都读不明白,怎么去管国子学?”
刘伯温笑着说道,“国舅倒也不用担心,国子学自有祭酒、教谕、教授等,国舅只需时常照看一下就好。”
也对,这可不是让马寻去当国子学的祭酒,不需要他教书育人,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为国子学争取资源,或者是将皇帝的意志传达到教学一线。
管理岗,马寻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一些不算特别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刘伯温斟酌片刻后问道,“国舅,你可想要去中书省?”
马寻立刻摇头说道,“我可不想去那,最好大都督府也不去,我落的一身轻松。”
刘伯温只能说道,“如果是天下安定,国舅这么想倒也没事。只是如今看似天下初定,只是事情还有很多,国舅想要不做事都难。”
怕马寻不懂,刘伯温说道,“陛下特意让国舅入大都督府,不入中书省,一来是为此后军中将校调任立个规矩,二来就是不想有些人去叨扰你。”
马寻也有些无奈的说道,“这倒也是,我这么谨小慎微,收到的拜帖、请帖无数,好多还是中书省、六部的那些人。”
“李相国可是淮西人。”刘伯温就笑着说道,“国舅此前和不少淮西人走动,偏偏少了他,李相国心里怕是不会高兴。”
马寻倒不是很在意的说道,“他是文官,和我不一样。”
刘伯温正色说道,“国舅,你觉得陛下为何会选定小女许给国舅?”
看到马寻不说话,刘伯温就说道,“国舅也该知道当初陛下在金陵成就基业之时,猛将如云,只是文官不多吧?”
看到马寻点头,刘伯温才说道,“现在都说是淮西人和浙东人在斗,倒也不算夸大。只是为何而斗,国舅明白吗?”
马寻仔细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
刘伯温一时语塞,随即说道,“现在还说这些太早,国舅不了解朝堂之事也无大碍。有皇后殿下护着,没人能招惹你。”
仔细想想,自家这个女婿要是不懂朝政也好,不用卷入一些是非当中。
可是随即也觉得不现实,就算马寻不愿意参与朝政,可是总会有人想法设法的去引导、诓骗。
这位国舅的身份特殊,自然也就是很多人眼里值得拉拢的对象之一。
天下现在算是打下来了,可是接下来的斗争还多着呢。
文官和武将的斗争,淮西勋贵和浙东文官的斗争,南方读书人和元朝降官的斗争.
或许还要多心一点的去想,那就是士大夫和皇权的斗争,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这才只是开始而已,如今的大明百废待兴,很多规章制度还要制定、完善。
要是在这个时候夺下来了话语权,以后在朝堂上就能够有更多权力。
甚至会定下规矩,影响这个大明王朝。能青史留名,或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福泽等。
接下来的几年,明争暗斗不会少、勾心斗角也不会缺,说不定还会出现所谓的党争。
刘伯温也没有说太多,说了也担心马寻听不懂、消化不了。也是因为有些事情过段时间再提,现在用不着太急。
本来是想要留下来吃晚饭的,但是刘伯温不断的端茶,厚脸皮的马寻实在是赖不下去了,只能灰溜溜的离开。
刚到家门口,常茂就蹿了出来,“舅舅,徐大将军和李相国都派人过来了,请你明日赴宴。”
马寻一想,直接说道,“你去李相国那,就说我明天要去徐大将军家赴宴。常升呢,去趟徐大将军那,说我明天准时赴宴。”
常森眼巴巴的盼着,还等着任务安排呢。
真的没有安排了,马寻觉得自己回到京城之后,居然在家里吃饭的次数比较少了。
回到宅子的马寻仔细想了想,奋笔疾书后交给徐蛾,“蛾子,我送封书信去宫里,你能帮忙跑腿吗?”
徐蛾就笑着说道,“老爷,您要是想入宫过去就是,谁还能拦着您?”
“那不一样,去了要挨骂。”马寻就说道,“我写信,姐就骂不到我。”
徐蛾只能说道,“那我这就让人将信送去。”
万事大吉,马寻觉得自己的做法绝对稳妥!
第54章 明哲保身
香饽饽马寻再次串门去了,这一次是去徐达的府邸。
到了徐家,徐达笑着让他的三子一女给马寻行礼。
徐允恭、徐添福,刚会走路的就是那个被朱允炆给杀了的徐增寿。而六岁的女儿,就是未来的徐皇后、朱棣的妻子。
看着徐允恭,马寻就头疼了,“徐大哥,允恭才这么点大,我怎么带着他玩闹?少说得十二三吧,我才好带着出去胡闹!”
徐达哈哈大笑的说道,“岁数小了点归小了点,你是当舅舅的,照看一下就好。”
徐达生子也晚,原配死的早,等到打过长江,这才在朱元璋做主下娶了谢再兴的小女儿。
说起来徐允恭和他的表兄朱铁柱同岁,都是虚岁九岁。
徐达随即有些感慨的说道,“我常年在外,家里头就一个能做主的,这些年多少也放不开。”
马寻谨慎的看向徐达,问道,“徐大哥,有些事情你去和陛下说啊,你们是同乡、而且你是大将军。”
徐达多聪明的人,直接说道,“家事,我就不好去提了。小弟不愿提也行,这个事情本就是麻烦事。”
马寻果断的选择闭口不言,徐谢氏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只能怪她有个‘好爹’。
不要说她被坑了,她的姐姐朱谢氏也被坑的厉害,朱元璋和马秀英喜欢朱铁柱这个侄孙,但是不愿意看朱谢氏这个侄媳。
看到马寻不上当,徐达问道,“小弟,明年准备做些什么?”
“我本来还是苦恼大都督府的事,现在想着无非就是给我挂着个官职。”马寻就笑着说道,“我也不怕徐大哥笑话,陛下封我大都督我都接着。”
徐达立刻欣慰的笑了起来,“就该如此,你管不管事另说。你在不在那个位置,意义就不一样。”
马寻也提起正事说道,“徐大哥,我准备在军中找一批细心、沉稳的年轻人,最好认识点字,你觉得如何?”
徐达谨慎的问道,“你招这些人做什么?”
“先前说过的啊,教他们护理、医治伤员。”马寻就说道,“虽然现在太医院那边也派医官,只是这还不够,得护理才行。”
徐达立刻想起来了,马寻确实提过这些事情,“这不难,以你的身份在军中随意就能找到合适的人。只是小弟这么做,怕是吃力不讨好啊。”
马寻笑着开口,“吃力不讨好也要有人做,我倒是想要追亡逐北、封狼居胥,我没那本事!”
对于自己的一些能力,马寻还是知道的,就不要自欺欺人的觉得自己可以将十万众横扫天下了,那不是属于他的赛道。
徐达又问道,“小弟现在掌管国子学,为何不在国子学中选一些才俊?”
话刚说完,徐达自己都笑了起来。郎中这个职业,在如今的年代地位不算高,都到了国子学了,随时都有可能被皇帝或者贵人赏识去当官。
马寻就开口说道,“要是有人愿意来自然最好,只是没人乐意。还是在军中好,谁要是多嘴的话,我能去找他们麻烦,对不对?”
看着马寻期待的眼神,徐达仔细想了想说道,“如果有文官因此事弹劾你,你尽可以将事情朝着我和老常推,小事让汤大嘴出面就好!”
如果是其他人、其他事,徐达可不会这么主动,但是马寻这个人以及会做的事,那就值得支持了。
马寻就关心问道,“我昨天在我丈人家也聊了一些,他最是担心我入中书省。”
徐达开口说道,“能不入中书省就不入,如果不是陛下下令,我也不想入中书省。你比我好,你可以让皇后为你求情。”
马寻立刻说出自己的担心,“可是我做的这些事情,只怕是中书省有权管辖。”
徐达也正色起来,“小弟,你要记好了。中书省和大都督府早就分了家,先前大都督府还有文人,现在就是咱们武勋说话。而中书省,我和老常、保儿都在。”
大都督府这样的军事机构是有着极强的独立性,也是老朱在一把抓。但是在中书省这样看似文官说话的地方,皇帝就掺沙子了。
随即徐达有些好奇,“这些事情你该去问陛下、问皇后,实在不行太子也能为你解惑。你来问我,这不是让我为难吗?”
马寻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他们总觉得亏欠我,我岂能轻易张口。要不然我摊子还没有支起来,好多人捧着金银珠宝在外头排队了。”
徐达一想也有道理,皇后对马寻怎么样暂且不说,皇帝对他小舅子的态度,徐达也算是非常清楚。
马寻一旦说想要做点事情,马上给安排的明明白白。只不过到时候有些事情看似安排好了,未必就是按照马寻的意思来。
和徐达聊的还是比较愉快,主要是两个人性格差不多。
等到吃完午饭,马寻刚告辞,一个侍卫说道,“国舅爷,陛下召见。”
看样子人是早就到了徐达的府邸外等着了。
马寻头都大了,他不想进宫,进宫容易、出宫难。
被一路带到了乾清宫,马寻打了声招呼,再织布的马秀英看了一眼后就继续织布。
马寻左右看了看,找到了化解尴尬的办法,“你这字不对,你这一笔是撇。要轻、要短,最好再有笔锋。”
在临字帖的朱静茹就说道,“舅舅,你惹母后生气了?”
“没有!”马寻矢口否认说道,“好好练字,我盯着你们两个。”
马秀英忍不住了,“你教她们写字?你哪来的脸面说出教她们写字!”
“我会说不会写,我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马寻振振有词的说道,“我不会写字,还看不出来其他人字写的好不好?”
马秀英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回,因为马寻说的那些歪理好像还有些道理。
“朝堂上不明白的事情不知道来问俺和你姐夫?”马秀英也不惯着了,直接说道,“信得过外人,信不过自家人?”
马寻就急忙说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先去问问他们的一些意见,到时候肯定还是要来问问姐的意思。”
听到马寻这么说,马秀英好像消气了,“那你是如何想的?”
马寻说道,“我就在大都督府呗,姐夫要是再给我加中书省的官,姐务必要帮我拒了。”
“晚了!”马秀英有些哭笑不得了,“你尽是找些老成持重、喜欢明哲保身的人去出谋划策,想的都是些如何保命的事情。”
马寻就急了,“我去了中书省,不得被那些人囫囵给吞下去!”
马秀英则不慌不忙的说道,“这两年不会让你入中书省,你可以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只是务必记好,咱马家百年望族,现在香火就指望你了。”
百年望族?
好歹也是祖上阔过,就算是望族吧。
马寻随即问道,“那李相国邀我,我去吗?”
马秀英看向马寻问道,“你呢?你是如何想的?”
“我不想去,我也不想和他来往。”马寻说道,“他虽然是淮西人,不过和我不是一条道上的。”
马秀英欣慰点头,“那还是要去一趟,他也不是一次两次邀你了,总要给个面子,到底是你姐夫的萧何。”
看到马寻还有一些担心,马秀英就说道,“让标儿和你一道去,那位相国也是时候收敛些了。”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