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34节
马寻跑去院子,先是好李贞打声招呼,开开心心的牵着旺财、背着行李准备出宫。
“舅舅!”
“舅舅!”
朱樉和朱棡来了,两少年显得非常开心,“母后让俺们送舅舅回去,还说让舅舅带俺们历练、长见识。”
假传懿旨倒也罢了,还想让我背锅?
马寻直接拒绝,“我回去自然有部曲家将,我一身武艺天下无敌,用得着你们送?”
朱樉很不给面子,“舅舅什么功夫俺们都知道,得带着人送回去才行。”
“你俩出了宫门就回去,过几天带你们出去玩。”马寻开始画大饼,说道,“现在京城上下不知道多少人盯着我,我不想高调。”
朱樉和朱棡好说歹说,但是没什么效果,因为他们的舅舅认死理。
刚出宫,何大等人立刻就冒了出来。这几天马寻不出宫,他们就在宫外守着,就是等着国舅爷出宫后接他回府。
马寻推搡着哭丧着脸的朱樉、朱棡,“行了,送到这就行了,你们先回去。”
“国舅爷。”何大开心的上前,接过包裹说道,“府里上下都等着国舅爷回去。”
马寻就笑着开口,“下回用不着等着,我也不知道要在宫里留几天。”
何大一本正经的说道,“反正俺也没事可做,就等着好了。哪有国舅爷进宫,俺们这些部曲不在外头候着的道理?”
一行人说说笑笑,而不少留意着的人也迅速传递消息:国舅爷出宫了!
“爹、娘!”常茂一阵风一般的跑进府里,“舅舅回来了!”
本来还在打瞌睡的常遇春立刻起身,“快快快,快些去接你舅舅!”
常蓝氏也急急忙忙说道,“快去叫你姐姐,都在外头等着!让你舅母也过来,快些!”
马寻骑着马、打量着四周,“还是江南好,人多热闹,关中现在都残破了。”
何大就说道,“那是自然,京城是天下首善之地!”
不过下一刻何大就说道,“国舅爷,这些天好多人都想送礼,我们也不敢做主,一个都没收。送了请帖的、送了拜帖的,俺们都收着,没给回复。”
马寻果断的说道,“不给,亲近人家的我自然会去走动,不亲近的也没必要去凑热闹。收礼发不了财,说不定还能惹不少麻烦。”
马寻还没有到家门口,远远的就看到了不少人,以前也没这么热闹啊?
何大立刻骄傲说道,“都是各府子弟、管事的,带着礼单想要见国舅爷。”
“滚开滚开!”一个蛮横的声音响起,驱赶着众人,“俺弟弟回来,谁敢拦着!”
中气十足、高大魁梧,常遇春就这么生龙活虎的出现在马寻的视线里。
常婉立刻向前,带着弟弟们跪下,“外甥女(外甥)叩谢舅舅活命之恩!)
马寻赶紧跳下马背,快步向前,“都起来!都起来,这像什么话!”
“不让俺子女跪,是让俺给你磕头?”常遇春大手钳住马寻的肩膀,“那你站着,俺和你嫂子给你磕头。”
马寻都急了,“常大哥,开玩笑也不是这么开的!”
“那你就受着礼!”常遇春认真起来了,“你救了他们爹,给你磕个头怎么了?就是皇帝、太子在这,俺也这么说!”
常蓝氏笑着点头,随即也有些恼火。她那个弟媳又是赶不上趟,每次都是正事时来的晚!
第51章 走亲访友
人多,在外头拉拉扯扯的也不好,更何况马寻现在还没有回家呢。
在常婉等人行礼后,马寻说道,“常大哥、大嫂,我们也不是外人。我先回去,忙完家里头的事情就去府上,晚上就在你们那吃饭。”
常蓝氏立刻满口答应,“那好啊,本来还想着明天邀你过来。俺这就回去准备,小弟也赶紧回去处置家事,早些过来。”
马寻就笑着说道,“也不是外人,哪用等到明天!”
常遇春和常蓝氏立刻带着孩子们回府,对于马寻的不见外,他们自然开心。
至于在府外等着的一众人则无奈了,因为马寻这个国舅爷刚刚进府,府门就立刻关上了。
“老爷回来了!”徐蛾很开心,立刻说道,“老爷先去正堂,俺们该给老爷行个礼。”
马寻从善如流,不过也补充说道,“准备一下,我一会儿还要出门。”
其实府里没什么事情,本来家里头的这些人都是马秀英安排的,可靠性是不用怀疑。
哪怕马寻不在京城,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隔壁的常蓝氏也时常帮忙照看。
在府里的人行完礼,看到马寻要出门,徐蛾问道,“老爷这是要去哪呢?”
“去御史中丞那边。”马寻就说道,“二哥托我带封家书,我得赶紧送去。”
何大自告奋勇的说道,“哪能让国舅爷去,俺去送信就好。”
徐蛾立刻笑了起来,对于何大这些军中汉子的想法都懒得做评价了。
至于自家老爷是什么样的人,徐蛾等人自然也是再清楚不过了。
和善、仁厚,比起寻常勋贵人家的要懂一些礼数,但是也非常有限。
甚至有些礼数,自家老爷看着也根本不在意。说他洒脱也好、说他不拘繁文缛节也罢,反正一直都是这个样。
常茂就站在府门口,看到马寻非常开心,“舅舅,家里的事情忙好了?”
“没呢,出门。”马寻立刻说道,“你一会儿替我跑个腿,去趟沐英、徐司马几个家里头,家里有孩子的明天带过来。”
常茂立刻答应下来,跑腿的事情是小事。
马寻带着何大等人离开了,常茂一溜烟的跑进府里,“娘,舅舅又去找舅母了。”
常蓝氏笑着对常遇春说道,“听闻御史中丞见了小弟都没好脸色,好几次都说跑的太勤。他那么聪明的人硬是装不懂,该去还是要去。”
常遇春也笑了起来,问道,“先前是沐英不懂兵法,一会儿就是常茂不懂兵法。常茂,你记得不懂兵法就去请教你舅舅,让他带你去请教刘先生。”
常茂本来想说没必要,不过也反应过来,“俺本来就不懂兵法,俺天天去请教舅舅!”
马寻的心思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他只要厚着脸皮,大多数人都没办法,比如说刘伯温。
马寻看着刘伯温说道,“二哥托我带封家书,他还要留在军中参议军事。”
刘伯温微微点头说道,“有劳国舅了。”
马寻左右看了看,又说道,“我带了些关中茶,要不尝尝?”
刘伯温叹气说道,“国舅,只两个月了,用不着如此。”
“这不是才回来么,总要来看看。”马寻这个毛脚女婿就开口了,底气也足,“姝宁这些天在忙什么?”
一般的女婿哪有这么厚脸皮的,也就是马寻是国舅,这才看起来一点都不虚。
刘伯温说道,“在忙着绣嫁衣,这总行了吧?”
“我还给她带了些刺绣、香包。”马寻立刻说道,“礼轻情意重,既然我都带回来了,让姝宁也看看喜不喜欢。”
不要说刘伯温无语了,旁边陪坐的刘琏都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眼前的这位国舅,还真就是个矛盾的人。
说他不懂礼数,可是非常有分寸。说他本分,有些细节之处也不知道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
大概就属于大义不缺,不讲小礼。
刘姝宁红着脸来到了正堂,“见过国舅。”
“给你带了些刺绣、香包,瞧瞧能不能入眼。”马寻就笑着说道,“这回也幸亏你给了平安符,我这才一路平安。”
刘伯温轻咳一声,说道,“老朽还有公事要处置,刘琏就在这陪客。”
马寻连忙说道,“御史中丞,我过来真没其他意思。主要是皇后殿下让我多来讨教为官之道,再者就是二哥托我带家书。”
刘伯温平复心情,勉强露出笑容,“国舅,为官之道老朽尚且未琢磨通透,如何与国舅说?”
“那也比我强啊,朝中如今是什么样,我全然不知。”马寻实话实说,“陛下让我去大都督府、管国子学,我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刘伯温就认真起来了,沉吟片刻后说道,“那过两天有闲暇,国舅再过府一叙。”
马寻立刻答应,“那我明天就来!”
对于马寻的厚脸皮,不要说刘伯温一时间都感觉长见识了,刘琏、刘姝宁也觉得有了新的认知。
等到刘伯温离开,刘姝宁问道,“国舅,家兄初次上战场,他可有不适应之处?”
“二哥比我强,我什么都不懂。”马寻就笑着说道,“徐大将军挺欣赏二哥,一直留在身边悉心指导。”
不要说刘姝宁了,刘琏都眼前一亮,那可是徐大将军!
不过刘姝宁也反应过来,笑着开口,“也是因为国舅的缘故,家兄那点才学在大将军眼里哪够瞧。京中都传遍了,国舅星夜驰援才破的庆阳。”
少女有些崇拜的星星眼让马寻一时间有些享受,可是随即是有些尴尬,军功是怎么来的没人比他这个当事人更清楚。
所谓的名声,那都是有人刻意帮他扬名。
不过这些也都不重要,知道的人都知道,不知道的人就不知道。
刘姝宁看了看马寻,问道,“国舅,要不要品一品茶汤?”
马寻立刻拒绝,指了指茶杯说道,“我还是习惯喝清茶,喝不惯茶汤。”
刘姝宁松了口气,她可是按大家闺秀的方式在培养。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过也是一直在变化。
远的不说,在唐朝时流行煎茶,是将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在宋代流行点茶,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加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到了元朝开始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开始流行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朱元璋就嫌弃煮茶等麻烦,就直接开始‘撮泡’,直接抓点茶叶丢进茶杯开始泡茶,和后世的饮茶方式差别不大了。
不过现在还有团茶、茶饼等,还有不少富贵人家喜欢古朴的煮茶方式,显得格外有格调。
刘姝宁自然也会一些茶道,也知道马寻喜欢喝茶,只不过有些茶道学的还不算精。
在刘伯温家稍微坐了一会儿,和刘姝宁说了说话,马寻就只能离开。
还没成亲呢,哪能时刻在一起。
皇宫里的朱元璋和马秀英都觉得好笑,他们的那个弟弟真的很忙。
回府屁股没坐热就跑去找媳妇了,随后带着一小包礼物跑去常家了。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