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大明第一国舅 第109节

  要是过段时间再没动静,马秀英肯定要急着给马寻纳妾了,先有了子嗣再说。

  常遇春就心领神会了,随即也说道,“我觉得没什么可担忧的,满京城谁不知道国舅最会生孩子!”

  “常大哥!”马寻不满的说道,“你这话听着就刺耳,有你这么说的吗?”

  郭兴醉醺醺的来了,看到马寻就开心,“还是小弟的法子灵,我得给你磕一个。”

  马寻连忙说道,“郭大哥,拿我寻开心呢?”

  同样醉醺醺的郭英更是拦都拦不住,“多亏了小弟,要不然我就难有子嗣!都别拦着,我给小弟磕一个!”

  郭兴连忙说道,“都别拦着!我就一个儿子,我家老二先前一个儿子都没!要不是小弟,老二就没儿子,得磕一个!”

  这话我越听越别扭,郭英有没有儿子还难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汤和也跌跌撞撞的走来,“那我也磕一个,还是小弟的法子灵,我以后的儿子肯定多!见了我爹娘、姨母,我说话都响亮!”

  汤和父母早逝,是跟着他姨母一家生活的。

  封候拜将自然值得开心,延续宗族血脉对于一些人来说,更是无比重要。

  “汤大哥,别凑热闹了行不行?”马寻头大如斗的说道,“郭二哥就算了,你先前就有子嗣,和我没关系!”

  郭英得意了,“都听听、都听听,你们不能给他磕头,就我能磕头!”

  这阅读理解也都是满分了,主要是其他人还在起哄,觉得这是应该的。

  没办法啊,谁让郭英此前没子嗣。以前可以说是出征在外不方便,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听了马寻的那些建议,这就有动静了。

  郭英觉得他准备了好几年的名字都能派上用场了,以后他儿子就叫‘郭镇’。

  如果真的是儿子,肯定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驸马郭镇了,因为这都要提前至少一年多出生呢。

  现在在京城,不只是一些勋贵知道提高生育率的窍门,有些信息也开始朝着民间扩散。

  朱元璋也跟着在起哄,老弟兄有了子嗣,他肯定高兴啊。

  而看着马寻慌慌张张、局促的样子,那就是另一种乐趣了,谁让这小舅子总是一副处变不惊的样子呢。

  李善长、汪广洋等人忍不住摇头,马寻和淮西的那些人关系越发好了,尤其是和陛下心腹的那些人,已经抱成团了。

  想要争取这位国舅几乎成为了天方夜谭,以后想要和一些人斗,说不定根本没机会。

  毕竟马寻的身份和地位都特殊,绞尽脑汁想的计策,说不定还不如这位国舅在皇帝、皇后以及太子面前的一句玩笑话管用。

  本来想要削弱皇帝核心的一股力量都难,现在再加上马寻游刃有余的在和这股子核心力量相处,对于有些人来说,压力与日俱增。

  马寻看似什么都没做,但他的存在对于不少人来说就是一种震慑。

  更何况他还帮着皇帝、皇后在不断建立医治伤兵的事情,帮着皇后在施慈善、提升人口等,这都是在招揽军心、民心啊!

  这个看似什么都不争的国舅比起徐达等人更难缠,因为他做的那些事情,都是在不断的巩固、提升帝后在民间的威望,在笼络权贵。

  闹哄哄的赐宴结束,刘姝宁俏脸通红,“我不胜酒力,今天又喝了点。”

  马寻也吐槽说道,“我就知道肯定躲不过去,常家嫂子在就少不了要喝酒。”

  “常家嫂子护着我,没让我多喝酒。”刘姝宁就笑着说道,“其他的一些嫂子劝酒,我不好不喝。”

  也对,有些时候马秀英和一些开国勋贵的夫人话说不到一块很正常。

  因为那些中年妇女很多都是村妇出身,这些年要是只会享受的话,就成了那种颐指气使、粗鄙的‘贵妇人’。

  刘姝宁也说道,“夫君想必不知,现在好多勋贵人家的都有了喜讯。有些嫂子高兴,有些嫂子就不太高兴了。”

  家里子嗣艰难的肯定高兴,可是如果本来就有嫡子、还不得宠爱的,那说不定就不高兴了。

  毕竟朱元璋虽然强调嫡庶,以后承袭爵位等也是按照嫡庶来。

  但是真的不是每个人都爱嫡子,更何况有些人家的就算是有儿子,还未必是嫡子呢。

  “这些事情我们管不上。”马寻伸手握住温香软玉,“我掐指一算,好像时间又对上了!”

  虽然都成亲近一年了,可是刘姝宁有些时候还是会害羞。

  有些时候她真的怀疑马寻当年四处流浪的时候在学些什么,最主要的是现在也教了她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

  抓紧办正事啊,马寻想要得到更多的自由、想要被真正的当做大人,就得有孩子,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第153章 又开始党争了?

  洪武三年过去了,洪武四年到来。

  马寻觉得一切都正常,无非就是大朝仪,以及按照惯例的正月出兵。

  当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徐寿辉部将明玉珍不服,随后自称陇蜀王、称帝。

  如今继位五年的明夏皇帝明升才只是个十五岁的半大小子,而且大臣都很粗暴,不肯居于他人之下,现在的明夏忙着内斗。

  朱元璋此前也多次书信招谕,只不过明夏态度暧昧。

  既然蒙古的威胁暂时解除,朱元璋就在大年初三宣布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廖永忠为右副将率京卫荆襄舟师由瞿塘趋重庆。

  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左副将军及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

  分别出师,由南北向四川进发。

  同时朱元璋也下令徐达、常遇春分别前往北平和太原,这两人明面上的任务是练兵。

  可是谁都知道这都是在为打完了四川之后,朝廷就要考虑彻底歼灭盘踞着和林的元帝、王保保了,大明的战争不会停下来。

  马寻用不着打仗,可是农历二月中旬就是会试,他也得努力了。

  这一次的科举非常有意思,因为高丽那边还有‘留学生’也要下场科举。只是他们的水平不高,到时候会照顾一下给与名额。

  虽然提前进行了摸底考试,知道这些学生的能力一般,不过该有的准备还是要有。

  “舅舅!”常茂看到马寻非常开心,“外甥给你拜晚年了!”

  这么说没问题,因为马寻是过了元宵节才从宫里出来。

  “那也没压岁钱。”马寻记仇,说道,“你怎么在你爹娘面前搬弄是非的?我什么时候说过要替你做主选妻?”

  常茂立刻憨厚的抓了抓脸,“我记岔了?我分明记得舅舅说过想要我在读书人家选个温婉的良配。”

  随即常茂朝着刘姝宁跪下,“舅母,外甥给您拜年了!”

  刘姝宁立刻笑着说道,“早给你们几个备好了压岁钱,你先来领。”

  常茂喜笑颜开,舅舅现在是越来越难糊弄,可是想要讨好舅母简直易如反掌。

  回府后的马寻还是和以前一样,家事不用管。以前有徐蛾帮忙打理,现在有了刘姝宁,家里的事情更加不需要操心了。

  常升来了,邓愈、徐辉祖几个很快也跑了过来,不只是跟着练兵的那几个,淮西人家的很多都跑了过来。

  不只是因为马寻的身份,也是因为这些淮西人家走的比较近,逢年过节的孩子们还是要互相拜会一下。

  马寻这也是在宫里住到了元宵之后,但是不管怎么说礼节不能少,就像马寻和刘姝宁也准备了一堆压岁钱,总是要发出去才行。

  “这拜个年,我的俸禄都没了。”马寻就吐槽说道,“我迟早给讨回来,算起来我们还是占便宜。孩子从出生就能要钱,这几个我前些年都不用给压岁钱。”

  对于马寻的‘精打细算’,刘姝宁也笑了起来,“这倒也是,就是不能送的太重,要不然也不好看。”

  朱元璋也初步定下来了文武百官的岁禄,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到了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目前来说管着一家老小吃喝肯定没问题,可是指望拿着大明的俸禄发家致富,那就不现实了。

  现在大致是南方每石米五钱到一两白银,而北方则是七钱到一两白银。猪肉和鱼虾的价格相对稳定,一斤大约是十文。

  以现在的计量单位,一石一百二十斤,一斤十六两,一两十钱,一钱十分,一分十厘。

  宝钞,现在宝钞可没有影,朱元璋暂时还未发行宝钞。

  马寻和刘姝宁还在宅家,日子也非常的安稳。

  何大来了,说道,“国舅爷,外头有个文官求见。说了不见,他就说他是国子学祭酒。”

  马寻愣了片刻,“国子学祭酒不是魏观吗?你应该认识的啊?”

  何大挠头说道,“那人说魏观去年就迁为苏州知府了,他是继任。”

  马寻想了想说道,“那就叫过来吧,魏观不是国子学祭酒了,这事情我怎么不知道?”

  刘姝宁强忍着才没笑出声,马寻这个‘掌国子学事’简直是在开玩笑,名义上该管理国子学,可是已经不只是甩手掌柜那么简单了。

  国子学祭酒换人了都不知道,这还真的是失职。

  到了正堂,马寻见到了一个中年人。

  王祎也知道马寻不认识他,直接说道,“下官国子学代祭酒,拜见徐国公。”

  ‘代’,在大明的官场比较正常,类似的是‘试’,有些官员想要转正就得努努力。

  马寻好奇问道,“魏观呢?我记得他先前还是做了些事情,升官了?”

  王祎有些奇怪的看了眼马寻,一五一十的回答说道,“月前魏知府迁任苏州知府,已经赴任了,下官继任祭酒。”

  马寻就为魏观开心了,“这么说来他是升官了,从从四品的祭酒升任正四品的知府,这是好事。他有才学,现在又能治理地方,以后大有可为啊!”

  王祎脸色更加古怪了,因为马寻说的话乍一听有道理,可是怎么看都违和。

  首先是年龄对不上,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如此老气横秋的评价四五十岁的中老年,而且魏观这可不算是‘升官’。

  看似是升了一级,可是从清贵的祭酒成了地方官,这就不属于很多人眼里的高升。

  王祎随即说道,“原苏州知府陈宁为官苛刻,人称‘陈烙铁’,士绅、百姓多有怨言。”

  马寻就点头问道,“这个陈宁为官这么苛刻?陈烙铁,这是个酷吏?”

  王祎就意有所指的说道,“这人本就是镇江小吏,早先就投效陛下。曾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中书右丞,去年贬官为苏州知府,如今蒙中书左丞举荐,复为御史中丞。”

  这么听起来是个‘老人’了,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文官之一了,只不过这也是起起伏伏的。

  忽然间马寻觉得不对劲,胡惟庸、陈宁。

  这可不就是胡惟庸的党羽吗?

  看起来胡惟庸这个看似‘本分’的中书左丞,现在也开始越发加快自己掌控大权的脚步了。

  从先前是李善长的马前卒,变成现在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拉拢着一些人、培养自己的党羽。

  果然是执掌了中书省,权力的欲望就会迅速的膨胀,就好像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一般。

  马寻看向王祎问道,“你这一次过来是什么事情?”

  王祎其实不想来找马寻,因为魏观被贬官,明面上的说法是苏州知府的空缺,以及魏观在国子学祭酒的位置上做的不太好。

首节 上一节 109/1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