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88节
“张少卿,这些钱你且拿去。”戴至德从袖中取出一只钱袋。
两人理念虽不合,毕竟是同僚,该帮衬时总得帮衬一二,谁没个窘迫的时候呢?
张柬之微笑道:“戴寺卿误会了,在下并不缺钱,只因过上几日,米价会跌,故吩咐家人,暂不买米,戴寺卿多吃菜吧。”
夹了一块羊肉到他碗里。
戴至德一拍脑门,暗骂自己糊涂。
张柬之若是真的家中困难,把俸米俸羊都卖了,哪还有羊肉吃。
“张少卿刚才说长安米价还要下跌,这是何故?”他转移话题。
张柬之道:“在下也只是随意猜猜。”
戴至德也不追问了,脸色严肃了几分,道:“张少卿,白天那件事,老夫想再跟你商议一下。”
张柬之夹了口菜,道:“戴寺卿不是已经做了决定吗?为何又来问下官?”
戴至德苦笑一声,拱手道:“上午是老夫过激,给张老弟赔个不是,还请老弟帮帮我。”
张柬之忙拱手回礼。
“戴寺卿言重,到底出了何事,还请明言。”
戴至德叹道:“是老夫疏忽了,没想到百济人会再提要求……”
当戴至德拿着大唐的援助跟道琛谈判时,百济人却不太满意,希望大唐再加一千铁甲。
戴至德跟他费了一番口舌,最后总算让他放弃索要铠甲,而是再多援助一万柄唐刀。
兵器与铠甲不同,在府库堆积如山,戴至德想着不过一万柄唐刀,不算什么。
然而当他把谈判结果告诉皇帝后,李治似乎不太满意,向他询问张柬之是否也同意?
戴至德只好说,张柬之并不知情。
李治便让他征求张柬之的意见后,再来回话。
让主官去征求副官的意见,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了。
戴至德心中惶恐,只好过来找张柬之求助。
“哎,悔不听老弟之言,没想到百济人竟然还再加条件。”
“我现在算明白了,老弟上午提出要百济人用钱购甲,是为了跟他们讨价还价,是我轻率了。”
张柬之给他倒了杯茶,道:“戴寺卿误会了,我上午提出让他们花钱购买,并非讨价还价。”
戴至德道:“不是?”
张柬之道:“其实卖给他们,已经是一种优待,去年石国也想找咱们买三百架绞弩,陛下不也没答应吗?”
戴至德道:“那倒也是。”
张柬之问:“戴寺卿,我想问一下,你为何会答应百济人,再增加一万唐刀。”
戴至德老脸微红,道:“其实是他们说倭国给义慈援助了大量铠甲和倭刀,我这才同意了。”
张柬之目光闪动,道:“戴寺卿,请先用膳,膳后,我们一起去见百济人,定让他们答应条件。”
戴至德大喜,一把抓住他的手。
“老夫中午吃的多,现在不饿,咱们现在就去。”
张柬之朝家仆吩咐了两句,随戴至德一起离开巷子。
刚到十字街,忽见米铺外一名男子大喊。
“米价又降了,十五文一斗,快来看,快来买啊!”
此话一出,周围不少百姓都围过去瞧热闹。
戴至德微微一惊,侧头看向张柬之。
“张老弟,真被你说中了,你怎知米价要降?”
张柬之道:“去年我随陛下去河北考察时,便注意到,河北去年庄稼的长势极好,又无水患,年底必定丰收。”
戴至德道:“既是去年丰收,为何直到现在才降价?”
张柬之道:“陛下改了税制,百姓纳粮后,官府需要到地方粮铺售卖成铜钱,再运到长安。故而普通人并不知道收成情况。”
“下官这几日经常去户部关注此事,约莫就是这几天,各地赋税就会送到户部。”
“只要户部的赋税消息传开,粮商们就会知道各地丰收,粮铺的粮价自然要猛降一波了。”
戴至德感叹道:“老弟心细如发,愚兄敬服。”
两人继续北行,不一会,各处响起了宵禁的鼓声。
低沉的鼓声响彻全城。
鸿胪寺就挨着朱雀门,鼓声也格外响亮。
道琛站在窗边,望着远处的朱雀门方向,露出深思之色。
忽听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
吱呀一声,金燕推门进来了。
“左王阁下,那位戴寺卿还未过来,倘若他恼羞成怒,去皇帝面前说咱们坏话,只怕你我就要空手而归了。”她提醒道。
道琛用百济语道:“他不会。”
“您怎么知道?”
道琛道:“其实从大唐一开始就答应给咱们三千铠甲,就能看出,在唐朝皇帝心中,我们非常重要。”
“试探出这一点后,我们自然要为国家谋取更多利益。一万唐刀算什么,等着瞧吧,我这次的胃口可不止这些。”
金燕沉默了一会,道:“您就不怕惹怒大唐皇帝,最后什么也拿不到吗?”
道琛微微一笑:“我刚才说了,在大唐皇帝心中,我们非常重要,他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我们破脸。再者,我会小心注意尺度。”
金燕道:“直接拿三千铠甲回去,不是更好,何必铤而走险?”
道琛看了她一眼,道:“公主,你不要忘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并没有那么好,我们实力仍不如义慈,只要打一场败仗,就可能失去一切。”
“眼下时节,多为泗沘城带回些军械,我军获胜的机会就大一点。为了这个目标,你我必须竭尽全力!”
“我知道了。”金燕点点头。
一名百济随从忽然来报,说戴至德请两人过去一趟。
道琛微笑道:“很好,看来他准备让步了,待会看我眼色行事,看有没有机会,再要些马匹。”
两人一起来到鸿胪寺内堂,朝戴至德见了礼。
戴至德笑道:“道外使,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鸿胪寺张少卿。”
道琛看了张柬之一眼,行了拱手礼,沉声道:“张少卿有礼了。”
张柬之开门见山道:“道外使,本官听说,你这次出使大唐,想向我大唐要一万铠甲?”
道琛道:“不瞒张少卿,倭人刚刚援助了义慈两万具铠甲,五万倭刀,我家大王眼下形势不好,故而来向大唐求援。”
张柬之眯着眼道:“竟有此事?”
道琛叹道:“正是如此。而且义慈手下的军队,装备也远比我们精良,所以我们才厚着脸皮开口,又向戴寺卿要了一万唐刀。”
“只不过,与倭国援助义慈的军械相比,还是少了许多。当然了,我们并非抱怨,只是担心接下来与义慈的战争,会变得异常艰难。”
张柬之忽然道:“你刚才说倭国给了扶余义慈两万铠甲?”
道琛面不改色道:“根据细作来报,应该不错。”
张柬之道:“据我所知,倭国缺铁,牲畜也少,国内战甲极为稀缺,哪有多余的给你们?”
道琛转头看向金燕,道:“难道是细作传来的消息有误?”
金燕道:“也有可能。”
张柬之又问:“你刚才说扶余义慈手下军队,装备精良,他们有多少铠甲?”
道琛迟疑了一瞬间,道:“至少三万多套。”
张柬之淡淡道:“你们百济全国的铠甲,都不到一万,扶余义慈哪来的三万多套?”
道琛脸色陡变,张嘴欲要询问,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
金燕也暗暗吃惊。
百济内部的军事机密,她知道的也不详细,还在暗暗打探。
眼前这位官员,是如何知晓?还是说他故意用诈?
张柬之望着道琛,道:“你很奇怪,我怎么知道的,对吗?”
道琛忙道:“其实本人原是出家人,受大王礼请,还俗为大王效力,对这些情况,也不太了解,刚才之言,可能不太准确。”
张柬之并不理会他的解释,接着道:“贞观十九年,我大唐攻打高句丽,俘获军民六万多人,其中,很多都是高句丽高级将领。”
“这些人,很多还在司农寺任官奴,我昨日去了一趟司农寺,向他们了解了百济内部情况。”
道琛听到此处,脸色苍白。
百济与新罗不同,高层都是扶余人,与高句丽关系极为亲密,尤其是军事方面。
高句丽的军官,对他们内部的虚实,可谓一清二楚。
百济严重缺铁,冶炼技术也很差,根本没有能力自行生产铁甲。
国内的几百具铁甲,也都是高句丽援助。
幸好百济还有一定的畜牧业,能自行制造皮甲。
不过也不多,只有将领才能穿戴皮甲,铁甲和皮甲加起来,也才数千。
张柬之冷冷道:“我大唐给你们的三千铠甲,虽然老旧,却有一千是铁甲,用的是先进的灌钢法炼制。”
“此等铁甲,放眼各国,想买都买不到,你却还在这挑三拣四,贪心不足。若是百济都是阁下这种人,我定要上奏陛下,取消对你们的支持!”
道琛脸色惨白,颤声道:“张少卿息怒,此事全是本人愚昧无知,自作主张,这才闹了笑话,与我家大王无关,还请两位恕罪。”
语毕,长身一躬。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