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87节

  说话间,李治来到甘露殿正殿,刚坐下不久,王及善便过来了,向他汇报百济之事。

  李治听了后,诧异道:“他们想要一万件铠甲?”

  王及善沉声道:“正是如此,不过从金燕传来的消息来看,他们也只是想试一试,并未抱太大希望。”

  李治点点头,这个时期的甲胄比战马更精贵。

  草原民族骑术精湛,却总是被大唐吊打,一来是大唐将士确实生猛,二来也是占着甲胄的便宜。

  甲胄制造不易,唐军披甲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尚不能完全覆盖全军,哪有余力给百济人甲胄?

  王及善又道:“陛下,金燕还传来一个消息,倭国王子中大兄打算政变,推翻宝女王的统治。”

  李治吃了一惊,道:“消息属实吗?”

  王及善道:“应该不会错。”将倭国侍卫逃到百济的情况说了。

  李治听完后,沉吟不语。

  宝女王和中大兄这两个人,肯定是中大兄难搞一些。

  因为宝女王死后,便是中大兄继任倭国大王,也是他全力推行大化改新,学习大唐的先进制度。

  他正要下达命令时,一名内侍入内,说道:“陛下,兵部郝尚书求见。”

  李治命人传他进来,不一会,郝处俊进入大殿,手中还拿着一本奏疏。

  “陛下,营州急报。”

  “呈上来。”

  奏疏很快来到李治手中,翻看阅览之后,李治微微一笑。

  刘仁轨已经提前替李治作出决定,暗中派内领卫将消息告诉倭国女王。

  李治原本就给了他专断之权,此事宜早不宜迟,他自然不会生气,朝郝处俊道:“给刘卿传旨,就说朕已经知道了,他做的不错。”

  郝处俊应诺一声,告退离开。

  李治又朝王及善吩咐道:“让鸿胪寺的人接待百济使节,不要答应他们,这事让朕再考虑一下。”

  王及善应诺退下。

  李治坐在龙椅上,沉吟片刻,吩咐道:“传旨,召军器监主官觐见。”

  军器监位于承天门街东街,与光禄寺相邻,隶属于少府监,是一个专职武器制造的部门。

  历朝历代,军器制造一直在经历着复杂的流变。

  唐朝以前,军械制造一直由负责百工技巧的中央九卿,少府统辖。

  唐初时期,唐高祖将隶属于少府监的铠甲、弓弩二署,以及全国地方上的武器监和百工监合并,组成军器监。

  唐朝民风尚武,对民间持有武器持开放态度,就连府兵被征调打仗,都是自带兵刃。

  只有铠甲、弓弩、骑枪这种重兵器,才由军器监制造,战时发放,战后归还。

  后来大唐安定,天下战事减少,军器监地位下降,又被划为少府监的下属机构。

  故而,军器监主官的品级,要低于少府监,只有从四品,目前由一个叫欧阳通的人担任。

  欧阳通这个名字,李治也听过几次,他在长安城也算是个名人。

  他出名并非他善于制造兵器,而是他事母至孝,其母徐氏病亡时,他居丧尽哀,被称为朝堂之中,居丧最严谨者。

  唐人最重孝道,欧阳通也因此受时人敬仰。

  另外,欧阳通的父亲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武媚娘就对欧阳询的书法极为推崇,常临摹他的书法。

  欧阳通的书法虽及不上乃父,却也相当有水准,这也让他在士林中很有声望。

  当然了,李治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召见欧阳通,只想了解一下大唐的军器储备情况。

  没过多久,欧阳通来到殿内,朝李治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欧阳卿,朕没记错的话,你担任军器监,已有三年了吧。”

  “回陛下,臣是在永徽十一年正月,从少府监调到军器监,至今,有三年两个多月。”欧阳通一丝不苟的回答。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模样,四十岁左右,身材颀长,颔下三缕长须,仪态丰美。

  李治道:“那你应该对军器监的各种军械,都颇为了解吧。”

  欧阳通道:“陛下想了解什么军械?”

  李治道:“铠甲。”

  欧阳通略一沉吟,缓缓开口。

  “回陛下,本朝共有:明光铠、光要铠、细鳞铠、山文铠、乌锤铠、锁子铠、步兵铠、皮甲、木甲、马甲、白布铠、皂绢铠、布背铠等十三种铠甲。”

  “这十三种铠甲中,前六种是铁甲,防御力最强,中间四种是皮甲,防御力次之,但更为轻便。”

  “最后三种是布甲,将领平日上朝或者列仪仗时穿戴,并不具有作战能力。”

  欧阳通回答的言简意赅,李治点点头,又问:“眼下军器监中,还有多少铠甲存量?”

  欧阳通道:“十六座库房中,一共有十二万左右的铠甲储备,另有二十多万具铠甲,分布在各州县的兵器监、折冲府中。”

  李治问道:“全国所有铠甲加起来,共有多少套?”

  欧阳通道:“大约四十三万到四十五万之间。”

  李治暗暗点头,大唐军队大约是六十多万,四十多万的铠甲,与奏章上提到的七成披甲率符合。

  李治想了想,又问:“目前国家铁矿分布,主要在哪些地方?”

  欧阳通道:“多在江南,其中剑南道和江南道的铁矿区,接近全国一半。另外,最近漠北新增了几座铁矿。”

  李治见他业务熟练,心中颇为满意,便道:“欧阳卿,百济希望我大唐向他提供一万具铠甲,你以为此事如何?”

  欧阳通沉吟了一会,道:“回陛下,军政方面,臣不敢妄言,然而依微臣之浅见,府库中优良铁甲十分紧缺,不应供给外邦。如陛下需要,江南道有三千多套老旧铁甲、皮甲,可供调用。”

  李治点头道:“甚好,朕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欧阳通拱了拱手,告退离开。

  李治当即手拟了一道旨意,朝王伏胜吩咐道:“送到鸿胪寺去。”

  王伏胜应诺而去。

第352章 熊津港驻军

  清风徐徐,将小巷中的浑浊之气,吹散了少许。

  这里是大业坊西街的一条小巷子。

  大业坊位于长安城偏南地区,住在这里的人,多是长安城普通民众。

  戴至德走在巷子里,脸上带着狐疑之色。

  这是他第一次来拜访张柬之,没想到他堂堂四品的鸿胪寺少卿,住在这种地方。

  不过仔细一想,也不奇怪。

  张柬之襄阳寒门出身,家中绝不会富裕,长安城又寸土寸金,他这种外地官员,也只能买得起这种小院子。

  戴至德其实并不喜欢张柬之这名下属。

  这倒不是他对张柬之的人品有什么成见,而是张柬之说话太锋锐,常常不留余地。

  在戴至德看来,张柬之去兵部做个侍郎可以,鸿胪寺的官员,不需这般张扬,要更看重说话的技巧。

  绵里藏针可以,但咄咄逼人,有辱斯文,就难以展现出上朝天国的礼仪风采了。

  今天上午,两人就因为理念不和,因为百济之事,发生争吵。

  皇帝下了旨意,可以援助百济三千老旧铠甲,具体如何谈判,由鸿胪寺自己负责。

  戴至德认为皇帝既然下旨,百济又刚刚归附,直接将这些东西给他们就行了。

  张柬之却反对。

  他认为皇帝只是将大唐的底线告诉他们了,他们身为鸿胪寺官员,应该为国家多争取利益。

  戴至德觉得张柬之是想故意逞能。

  最后利用职权优势,大手一挥,强行做出了决定,两人不欢而散。

  然而峰回路转,局势突变,戴至德无可奈何,下衙后饭也顾不得吃,只好来找张柬之求助。

  按照一位老翁的指示,他很快拐过一道弯,经过三间屋子,在第四间屋子外停下,抬头看了一眼后,敲了敲门。

  不一会,门便开了,开门的正是张柬之。

  张柬之瞧见戴至德后,也很诧异,没想到他会来找自己,侧开身子。

  “戴寺卿大驾光临,请进。”

  戴至德拱手笑道:“叨扰了。”

  进入院后,戴至德四顾看了一眼。

  这间四合小院从里面看的话,倒还不错,干净整洁,院里有一棵大槐树。

  正屋也很宽敞,屋内的饭桌上摆着饭菜,两道小菜,一荤一素,外加半碗粟米饭。

  张柬之问:“戴寺卿可用了饭?”

  戴至德笑道:“来得匆忙,未曾用膳。”

  张柬之朝厨房喊道:“李婆,再添碗饭过来。”

  张柬之独居长安,屋中除他之外,只有一个老仆和一个厨婆子。

  厨婆很快端来一碗粟米饭。

  不,准确来说,只有半碗。

  戴至德愣了一下,有这样招待客人的吗?

  张柬之忙道:“最近家中米快吃完了,一直没来得及买,还请担待。”

  如今长安米价不高,况且朝廷发有俸米。

  张柬之连米都吃不起,显然是家中出了什么困难,把米拿去卖了。

首节 上一节 387/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