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48节

  两人当即离开军营,来到附近一座小山,沿着崎岖的山道走了良久,甄广舟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了。

  孙思邈明明比他大了几十岁,却依然步履矫健,甄广舟也不得不佩服了,喘着气道:“孙公,我走不动了。”

  孙思邈四顾看了一眼,朝西边一片碎石地走了过去,道:“去那边说话吧。”

  甄广舟见孙思邈如此小心翼翼,显见其待会要说的话,必定十分惊人,一颗心怦怦直跳,跟随他走了过去。

  孙思邈在一块山壁突出的石岩上坐下,凝视着甄广舟。

  “甄御医,这些话老夫从未告诉任何人,希望你听完后,也不要说出去,否则对陛下的治疗不利。”

  甄广舟在一块黄土小丘上坐下,喘着气道:“若您真是为陛下身体着想,晚辈绝不透漏出去。”

  孙思邈点点头,斟酌了一会措词,缓缓道:“甄御医,你行医多年,可否见过那种身上找不到病因,却依然出现症状的病人?”

  甄广舟愣了一下,道:“晚辈并未遇到过,不过从家父记本中看到过,这叫做心病!”

  孙思邈捻须道:“不错,心病是因人焦虑过甚,导致经脉凝滞、气血堵塞形成,并无病因,却引发病症。此病无法用药治好,需得排解病者心中的忧虑,方可痊愈!”

  甄广舟吃了一惊,道:“您是说,陛下得的是心病?不对啊,脉象明明显示,陛下确有头疾啊!”

  孙思邈道:“不错,陛下确有头疾,但也有心病。”

  甄广舟怔怔不语,一时听糊涂了。

  孙思邈望着空中的白云,缓缓道:“自老夫入宫之后,便一直在观察陛下的病情。很快,老夫就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甄广舟问:“何事?”

  孙思邈花白的眉毛皱成一团,道:“陛下对自己的头疾,有一种奇怪的偏执,不知为何,他似乎认定此病非常严重,甚至可能要了他的性命!”

  甄广舟默然不语,他只顾着调养皇帝身体,从未去观察皇帝的心态。

  孙思邈道:“这种焦虑持续久了,便在陛下心中形成一种心病。陛下身体强健,纵是天疾,在这么多御医调理下,也该控制住才对。”

  “然而陛下的头疾还是恶化了,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甄广舟低声道:“晚辈并未想那么多。”

  孙思邈道:“原因就在陛下的心态上,陛下对此疾执着过甚,将其当做洪水猛兽,人之情绪变化,对头疾影响极大,故而病情才开始恶化。”

  甄广舟若有所思道:“所以这次外出治疗,主要是为了治陛下的心病?”

  孙思邈点头道:“正是如此。只要让陛下觉得,他的头疾正在治疗中,而且慢慢转好,才能化解这份焦虑。”

  甄广舟终于明白,为何孙思邈将此事隐藏。

  这种心理治疗,最忌讳被病人知道,否则心态便不能像这般放松自然。

  他沉吟片刻,又道:“陛下虽有心病,但头疾也确实存在,若是缓行治疗,对身体也更有好处,为何您要急行呢?”

  孙思邈道:“不错,陛下心病为主,身病为次,缓行治疗,确实是最佳选择。然而为防止意外情况,这趟疗程,需得加快!”

  甄广舟道:“什么意外?”

  孙思邈郑重的道:“自然是长安发生意外。陛下是天下之主,倘若长安发生紧急之事,你说陛下还能安心疗养吗?”

  甄广舟深吸一口气,道:“不错,还是您考虑的周到。”

  孙思邈道:“慢慢缓行,意外发生时,陛下就会觉得,自己刚开始治疗,就被迫中断,头疾不可能治好,心中又会陷入焦虑。”

  “若意外发生时,已走完大半疗程,我等再安抚几句,陛下就不会太过焦虑。治疗此病之要,在于抚慰陛下心理,身体之治疗,还在其次。”

  甄广舟拱手道:“晚辈受教了。孙公良苦用心,晚辈佩服,此事绝不会告诉任何人。”

  孙思邈捻须笑道:“今后还需你我同心,一起将陛下的身病和心病,都治好才是。”

  两人当即一起下了山,回营帐的路上,忽听身后传来马鸣之声,转头一看,却是十几名军士,护送两辆马车过来了。

  两人让到路旁。

  那马车靠近时,忽然停了下来,马车内走下一名老者,朝二人拱手道:“孙神医,甄御医,刘某有礼了。”

  来人正是刘仁轨,两人也都拱手回礼。

  刘仁轨向两人询问,皇帝行营是否在前方,孙思邈道:“就在前方河岸边。”

  刘仁轨便请两人上了马车,捎了他们一程。

  来到天子营地,刘仁轨得知皇帝外出未归,便带着道琛和金燕在一间营帐内等候。

  到了下午申时左右,李治才带着众人回营,他听说刘仁轨来了,便在帐内接见了他。

  刘仁轨来到帐内,将自己和金燕商议的计划和李治说了。

  李治听完后,点头道:“刘卿的计划很好,百济的使节已经来了吗?”

  刘仁轨道:“臣已经带他们来了,金娘子也随行其中。”

  李治捏了捏下巴,道:“先冷落他们几日吧,如此更加没有破绽。”

  刘仁轨原本就准备劝说皇帝冷落道琛和金燕,听皇帝一瞬间便想到这一层,暗赞一声,道:“陛下圣明。”

  过了三日,李治才终于召见了道琛和金燕,向两人问起百济情况。

  道琛对大唐礼仪非常熟悉,行了三个稽首礼,这才抬起头,说道:“上告皇帝陛下,我家将军起兵对抗扶余义慈,百济如今已陷入内战。”

  李治道:“扶余福信因何起兵?”

  道琛正要开口,李治却看向金燕,道:“金娘子,你来告诉朕。”

  金燕道:“回上国皇帝陛下,是因义慈偷袭大唐失败后,想将责任扣在福信将军头上,福信将军这才背叛。”

  道琛见金燕老老实实说出实情,暗暗皱眉。

  若是他来说,便会说福信是因反对义慈对抗大唐,遭到义慈怨恨,这才借机对付他。

  李治又问:“既是你们内战,来找朕做什么?”

  金燕道:“启禀皇帝陛下,福信将军希望带领百济,再次臣服大唐,将来也愿意帮助大唐对付高句丽!”

  李治淡淡道:“福信现在还未消灭义慈,无法代表百济。你们是来请求朕帮忙的吧?”

  金燕道:“不瞒陛下,我们确实希望获得大唐帮助。”

  李治目光闪动,没有做声。

  道琛暗暗心急,怪金燕不会说话,大唐皇帝又不愿听他开口。

  便在这时,刘仁轨忽然道:“陛下,臣听说倭国正打算帮助义慈!”

  李治冷哼一声,道:“海岛之国,也敢插手大陆之事?”

  刘仁轨又道:“陛下,这位道琛外使,曾与玄奘大师讨论过佛法,而且百济带来的礼物,也非常丰厚,足见其诚意。”

  李治看了道琛一眼,道:“百济外使,看在你们一片诚心,朕可以答应你们,倘若倭国出兵对付你们,我大唐可以派出援军。至于附唐之事,容后再议。”

  道琛也知道想成为大唐属国,没那么容易。

  见大唐答应出兵,心中喜不自胜,叩首道:“外臣叩谢皇帝陛下!”

  道琛和金燕当即返回百济,将出使结果告诉了扶余福信。

  福信大喜,有了大唐的出兵承诺,他便谁也不怕了,当即派人大肆宣扬,很快周边几国都知道了。

  新罗王金春秋见大唐抛弃自己,转头跟百济好上了,心中大为不忿。

  不过让他冒着与大唐开战的风险攻打百济,他又没这胆子,只好忍气吞声,暂且观望。

  高句丽的泉盖苏文年纪越来越大,已不如年轻时充满雄心壮志。

  自上次图谋营州的计划失败后,他逐渐开始贪图享逸,不理外事。

  对于百济之事,没有太多关注。

  只有倭国依然紧锣密鼓的为战争做准备。

  宝女王和中大兄王子都已经来到九州的筑紫朝仓宫,准备亲自坐镇前线,指挥这场战争。

  听说大唐已明确插手后,他们虽不打算放弃,却也更加谨慎,在九州建水寨,操练水军,调集军粮、军械,为长期战争做准备。

  李治在幽州待了十日左右,又转道向西,朝着河东道而去。

  河北与河东隔着一座雄伟山脉,太行山脉。

  要穿过这条山脉,路线不多,只有八条,被称为“太行八陉”。

  其中四路靠南,需绕道回去,李治并不考虑。

  可供选择的只剩北四陉,其中名声最大的是井陉道。

  此路位于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井陉道关口极多,最有名的是娘子关。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李治姑姑平阳公主曾在此镇守,故改名娘子关,有“”天下第九关”之称。

  井陉道东边连着冀州,冀州有一座名山,名为盘山,很受帝王青睐,曹操和李世民都曾爬过此山。

  李治既来到冀州,自不会错过盘山,第二日便爬了盘山。

  此山风景确实独树一帜,与关中河南皆不相同。

  盘山的松、石、水俊秀异常,被称为“三盘之胜”。

  上盘松胜,蟠曲翳天;中盘石胜,怪异神奇;下盘水胜,溅玉喷珠。

  李治喜爱盘山之景,便在冀州又逗留半月,临近十一月,才朝井陉道进发。

  井陉道形状类似一个弹弓,靠近河北的是一条直道,然而到了中段,便朝南北分出两条支道,一条向南,一条向北。

  李治走的是北道,一来北道更宽,二来娘子关就在北道。

  大队从常山进入井陉道,一路西行,于十一月初,抵达娘子关。

  这座关口确实雄伟壮阔,关势险峻,关内还建有平阳公主的雕像。

  李治在娘子关驻扎两天后,继续西行。

  这一日,天空下起了雨,此时已是十一月初冬,天气寒冷,雨水又冰又凉,落地后结成冰霜,导致队伍湿滑,走的很慢。

  李治在龙辇中坐不住了,又披上雨具出去了。

  这条道路非常狭窄,两车无法并行,李治骑着马行在一辆马车旁,抬手就能碰到山壁。

  这种逼仄的环境,再加上天空阴暗,乌云低悬,很容易让人心情低落。

  李治回头一看,望着排成一字长龙的巡狩队伍,又见薛仁贵正在前方,指挥士兵们推车,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

首节 上一节 348/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