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47节
金燕道:“当真?”
黑齿常之道:“我可以向你保证!”
金燕沉默了一会,低下头,道:“你让我考虑一下。”
黑齿常之满脸焦急,却也不敢逼迫过甚,道:“那好,您慢慢考虑,我不打扰你了。”朝灵位拜了拜,转身离去。
金燕继续跪在母亲的灵位前,一动不动。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只听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随即一道粗犷的声音响起。
“你们都在外面守着,不准任何人靠近。”
金燕听出是福信的声音,依然一动不动,没有转头。
过了半晌,身后传来两道轻微的脚步声,来人显然刻意放轻脚步。
金燕转头一看,来者正是福信和黑齿常之,福信正跪在地上,向她母亲行礼。
“玉雅妹子,都怪我,若是我早一点反抗扶余义慈的暴政,你就不会死了,这都是我的责任!”
福信也是前任百济王的儿子,与金燕母亲是同父不同母的兄妹。
金燕朝福信行了一个百济礼仪,道:“王叔。”
福信叹了口气,道:“我没能救下你母亲的性命,实在没资格听你叫这声王叔。”
金燕见他如此惺惺作态,不由暗暗好笑。
福信作为百济左王,平日飞扬跋扈,性格暴戾,以前对她母亲时,吆五喝六,半点不放在眼里,此时倒装出一副兄妹情深的模样。
她也不揭破,低声道:“这不能怪您,都怪扶余义慈!”
福信沉声道:“侄女,你放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一定会设法除了扶余义慈这个暴君,替你母亲报仇!”
金燕眼眶微红,哽咽道:“多谢王叔!”
福信道:“只可恨,义慈那混账东西,打不过我们,竟把倭国这只豺狼引了过来。新罗也蠢蠢欲动。哎,我们死了倒无所谓,只担心百济民众们,会受到倭人和新罗人奴役!”
金燕咬牙道:“我相信有黑齿将军在,一定能击退他们的!”
福信摇头道:“没用的,我们兵太少,只有两万不到,敌人却有十几万。”
金燕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福信看了她一眼,道:“其实倒有个办法,只不过……哎……”
金燕毅然道:“王叔,只要能给母亲报仇,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您尽管吩咐!”
福信眼中闪过一道亮光,道:“侄女,若是让你去唐朝,找唐朝皇帝求救,你愿不愿意?”
金燕愣道:“找唐朝?他们只怕不会帮我们吧?”
福信沉声道:“此一时彼一时,唐朝的敌人只有高句丽,以前因为义慈那蠢货,害我们跟唐朝交恶。如今唐朝已不信任新罗,正需要在半岛有一个新的盟友,我们主动归附,未必没有机会!”
金燕迟疑道:“可仅我一人,只怕难以完成任务!”
福信道:“当然不止你一人,我会派一个使节团,带上大量贡品。你与唐朝皇帝见过面,若是由你求见,唐朝皇帝很有可能接见我们!”
金燕低头不语。
黑齿常之道:“郡主,不要犹豫了,我百济已到了存亡之时了!”
金燕深吸一口气,道:“那好吧,我尽力一试!”
福信大喜,当即带着金燕返回王宫。
他挑选出国库中最珍贵的一批宝物,又任命道琛为使节团首领,另有二十名精明伶俐的官员随行。
道琛原本是个和尚,曾去过长安,与玄奘辩论过佛法,在百济很有威信。
福信自立后,便册封他为佐平,利用他的影响力,从而获得其他贵族支持。
如今需要向大唐求援,道琛的旅唐经历也能派上用场。
道琛和金燕率领使节团和五十名护卫,在西门与福信等人分手,一路朝熊津港前行。
当天夜里,金燕潜出营帐,与内领卫接头,做下一番布置。
次日,金燕和道琛带领使节团,继续向熊津港进发,很快来到港口,坐船朝营州而去。
航行一切顺利,到了营州后,使节团沿小路绕过柳城县,直奔幽州。
然而刚临近柳城县,便被一支唐军给围住了,道琛和尚大呼自己是百济使节,唐军却根本不理,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了。
一行人被送到柳城县狱关押,过了两日,终于有人过来,带着道琛和金燕离开监狱,来到一座府宅。
道琛进府时,瞟了一眼牌匾,只见上面写着“营州都督府”几个字,心中一惊,朝金燕嘱咐道:“待会可能会见到营州都督刘仁轨,要注意言辞!”
“不得私语!”一名带路唐军喝道。
不一会,两人被带到书房,桌案后坐着一名面色黝黑的老头。
道琛拱手道:“百济使节道琛,拜见刘都督!”
刘仁轨眯着眼道:“你认识老夫?”
道琛低头道:“在这营州都督府内,如此威严不凡的老翁,想来也只有营州都督一人,故而有此一猜。”
刘仁轨朗声一笑,道:“阁下猜的很准,我正是刘仁轨,贵使名叫道琛吗?”
“正是。”
刘仁轨沉吟道:“贞观十九年,有一位百济高僧,曾与玄奘法师辩论佛法,莫非阁下就是当年那位高僧?”
道琛行了一个佛礼,道:“正是本人,道琛只是向玄奘大师请教,不敢言请教二字。”
刘仁轨站起身,拱手道:“属下鲁莽,多有得罪,还请莫怪。”
道琛忙道:“刘公言重,我百济因暴君之故,与高句丽为伍,冒犯上朝天威,此番正是为请罪而来。”
刘仁轨侧头看向金燕,道:“这位是……”
道琛道:“这位是我百济玉雅公主之女,金燕郡主,曾在长安有幸面见皇帝陛下圣容。”
刘仁轨点点头,道:“你们来使大唐,除了请罪,可还有别的要求?”
道琛拱手道:“不瞒刘公,我百济左王扶余福信,已成为新君。他希望能再次臣属大唐,改用大唐年号,尊大唐为正统。也希望皇帝陛下,能接纳我们,赐下册封节印!”
刘仁轨沉吟片刻,道:“正好老夫要去幽州面圣,就顺便带着你们,一同前往幽州。”
道琛吃惊道:“皇帝陛下在幽州吗?”
刘仁轨笑而不语。
道琛知道多言了,赶忙拱手道:“多谢刘公!”
刘仁轨淡淡道:“你不必谢我,陛下究竟愿不愿意接受你们臣服,帮你们对付倭国,老夫可不能保证。”
道琛心中一惊,对方显然知道百济的情况,只怕也上奏给了皇帝。
到时候见了皇帝,看来需得实话实说,否则反会有害。
次日一早,刘仁轨便带上二人,前往幽州。
……
第327章 李治的心病
李治抵达幽州后,依然不进城,而是在桑干河东岸,驻扎行营。
桑干河上游经过黄土高原,水面浑浊,有小黄河之称,有如一条苍龙,冲入群山,形成有名的幽州峡谷。
这日清晨,李治带着几位嫔妃去幽州峡谷游览。
行营之中,孙思邈正在研读医书,费十三忽然走了进来,说道:“师傅,甄大师要见您。”
这次出行,孙思邈只带了费十三,而将孟十一留在了长安。
孙思邈道:“快请他进来吧。”
不一会,甄广舟进来了。
孙思邈让徒弟奉了茶,询问他的来意,甄广舟却没有做声,只用眼睛觑着费十三。
孙思邈遂让费十三出去守着,朝甄广舟道:“甄御医,你找老夫到底何事?”
甄广舟面色凝重,沉声道:“孙公,您是医道前辈,陛下又将头疾之事,交由您全权负责,晚辈本不敢质疑,然而,有一事晚辈不解。”
孙思邈道:“甄御医请讲。”
甄广舟沉声道:“通过游览名山大川,让病者身心得到放松,这种治疗方法,家父医书之中,也有记载,名为‘行疗’。”
孙思邈道:“此法本就是古之流传,令尊医术广博,知道也不奇怪。”
甄广舟望着他,道:“可根据家父对此法记载,行疗之法在于缓,缓行有利,疾行有弊。孙公制定的行程,是否太过仓促?如此对陛下的身体,未见得是好事!”
根据甄立言的记载,天下山河风景,环境差异很大。
骤然从一处地方到另一处地方,不仅不会对身体有利,还容易造成弊端。
也就是通常说的水土不服。
很多人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不会出问题,然而突然到另一个地方,很快染病逝世,这便是环境所造成。
故而甄立言记载的“行疗法”,游览山河,需得缓行,让身体慢慢适应环境变化,如此才能起到有益作用。
甄广舟见皇帝行程如此之快,早就暗暗见疑,只是不敢说。
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心中不安,想到皇帝若是出事,大唐必定陷入混乱,终于想不过去,过来找孙思邈质问此事。
孙思邈沉默良久,缓缓道:“甄御医并未说错,若是一路缓行,每一处逗留一两月,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甄广舟惊道:“那你为何不用此法呢?”
孙思邈反问道:“甄御医,你每日也有替陛下诊脉,依你之见,陛下眼下病情如何?”
甄广舟沉吟道:“陛下之弦脉,日趋和缓,长稳平滑,这是见好之态。”
孙思邈微笑道:“既然陛下情况已在好转,甄御医何必追问不休呢?”
甄广舟正色道:“此事关乎我大唐天子,我医术不精,总觉得里面有隐患,若不问个清楚,如何能安心?”
孙思邈盯着他看了一会,缓缓道:“甄御医,能否陪老夫出去走走。”
甄广舟点头道:“好。”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