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43节

  “兄长,你派人保护长孙无忌,母亲知道了可要不高兴咯?”坐在一旁吃点心的李贤道。

  武媚娘离开后,还带走了弟弟妹妹,他一个人在立政殿无聊,便经常跑到东宫找李弘玩,住在东宫。

  有时候遇到什么事,他还会化身为小参谋,在一旁替兄长出一些古灵精怪的主意。

  李弘对弟妹一向很照顾包容,也从不说什么。

  他听李贤直呼长孙无忌的名字,当即板着小脸,训斥道:“应该叫长孙舅公!”

  李贤哼了一声,道:“他以前欺负母亲,我才不叫呢。”

  李弘也懒得和他计较,问道:“你刚才说母亲会生气,那是为什么?”

  李贤瞪大了眼睛,道:“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当初母亲册封皇后,就是他带头反对的讶!”

  李弘皱眉道:“事情都过去了,他也被父亲削为平民,母亲不会再跟他计较了吧。”

  李贤嘻嘻一笑,道:“你一点儿不了解母亲。要不是父亲不让,长孙无忌早被母亲给收拾了。”

  李弘忽然一拍手,道:“啊,我想起来了,得赶紧把舅公遇刺之事,告诉父亲和母亲才是!”

  李贤嘟囔道:“喂,兄长,你有没有听我说话啊?”

  李弘却不理他了,走到桌案旁,很快写下一封公文,递给贴身小内侍陈顺儿。

  “六百里加急,送到父亲手中!”

  陈顺儿应诺一声,转身去了。

第324章 长安奏报

  自宝女王第二次登基后,倭国的都城,便迁移到飞鸟城。

  遣唐使阿边麻吕在唐朝待了四年后,因唐朝取消遣唐使,终于被宝女王召回了倭国。

  倭国的王宫,名为飞鸟板盖宫。

  阿边麻吕此刻,就跪在王宫后寝殿之中,向倭国最有权势的两人,宝女王和中大兄王子,汇报唐朝情况。

  两人都以跪坐的姿态,并坐上首。

  宝女王坐在中间,中大兄王子坐在一旁。

  宝女王今年已六十多岁,年轻时,纵然以美貌闻名,此时却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妇人。

  无论如何,这位妇人都是倭国最高统治者。

  当她听到唐朝皇帝接待各国使节时,将倭国的位次排在新罗之后,冷哼一声。

  “唐朝皇帝无礼,竟如此羞辱本国。”

  坐她旁边的中大兄王子沉声道:“无缘无故,唐朝皇帝怎会突然对我国变得冷淡?”

  阿边麻吕听到此话,浑身一颤。

  这位中大兄王子可不是好糊弄的,当初便是他,逼迫宝女王退位。

  宝女王虽再次登基,却也没能力收拾他。

  倭国权力,暂时由两人共同执掌,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王子殿下,我也不知唐朝皇帝为何突然变了态度,之前没有任何征兆。”他低声道。

  中大兄王子冷冷道:“出现这种情况,你这个驻唐使难逃其咎,来人,把他拖下去,处以醢刑!”

  醢刑便是将人剁成肉酱的刑法,原本是中原王朝出现的,后来慢慢传到朝鲜、倭国。

  阿边麻吕听到此话,差点吓昏了过去。

  宝女王哼了一声,道:“明明是唐朝无礼,你却斩杀本国大臣。王儿,你的锐气去哪了?”

  中大兄沉声道:“母亲,唐朝强大,应继续派遣使节,前往唐朝学习。不可与之争。”

  宝女王又道:“百济派人求援,请求我们出兵协助,我欲借此良机,为本国谋一片肥沃陆地,你却劝我,不要出兵。”

  中大兄皇子道:“不错,细作来报,唐朝位于营州、莱州的水军,已在集结训练,很可能有所行动。我们不应插手,以免与唐朝冲突!”

  宝女王哼了一声,道:“你如此畏惧唐朝,何以让臣民安心?”

  中大兄王子皱眉道:“母亲,这并非畏惧,而是忍辱负重。”

  宝女王冷声道:“不必为自己找借口。阿边麻吕,你熟悉唐朝情况,你来说说,唐朝在营州、莱州,有多少水军?”

  阿边麻吕赶忙道:“营莱二州水军,满编有五六十个折冲府,也就是五六万人。不过大部分在务农。唐朝皇帝并未下令集结府兵,眼下只有一两万在编。”

  宝女王道:“王儿,我倭国水军有多少?”

  中大兄道:“算上各国守护的兵力,差不多十二三万。朝廷单独可征调的兵力,约莫六万。”

  倭国临海,水军数量和陆军数量差不多。

  宝女王又问:“唐朝战船多少?”

  阿边麻吕道:“营州战船不到两百,莱州应该更少。”

  宝女王道:“王儿,我们呢?”

  中大兄道:“一千多艘。”

  宝女王笑道:“听到这些,你还畏惧唐朝吗?”

  中大兄沉声道:“唐朝善战,军队皆是精锐,不可小视。我们就算占据人数优势,也未必能获胜!”

  宝女王摇头道:“你最近越来越让人失望了,你弟弟可比你有勇气多了。这样吧,明日召集大臣,听听朝臣们的意见。”

  次日倭国朝会,宝女王提出此事。

  倭国大臣纷纷赞同救援百济,将来再找机会,逼迫百济王割地。

  因为此事,宝女王获得大臣支持,压过了中大兄王子。

  她一直都想彻底掌握倭国权力,决定御驾亲征,借此机会,增加威望,到时便可不受中大兄掣肘。

  中大兄这次争斗失利,却并无丝毫沮丧。

  他此时正在自家后院,与一名年轻大臣相对跪坐。

  “镰足,一切如你我预料,母亲为压制我,已决定举全国之力,御驾亲征!”他微笑道。

  那大臣名叫中臣镰足,是中大兄的智囊,闻听此言,说道:“如此甚好,这次出征后,国家就是您的了。”

  中大兄道:“筑紫朝仓宫那边,都安排妥当了吗?”

  中臣镰足道:“一切都安排好了。”

  中大兄点点头,道:“镰足,与唐人的这一战,必须取胜,否则他们不会尊重我们,接下来的谈判,也不好展开了。”

  中臣镰足道:“您不必担心,属下已帮您选好了最佳的作战人选。”

  “谁?”

  中臣镰足道:“鬼岛川清!”

  中大兄道:“那个海盗?”

  中臣镰足沉声道:“王子,此人虽是海盗,却能凭数百人,不断击败征讨他的数千军队。他的海战能力,本国无人能及。要对付唐朝这种敌人,只有他,是最合适的将领!”

  中大兄一拍膝盖,道:“好,只要能赢,什么人我都可以用!你用个人偷偷把他换出来,等计划成功,再任命他统领军队!”

  ……

  李治的巡狩队伍离开长安后,沿着潼关道一路向东。

  从长安到虎牢关的这段路,便是夹在黄河与秦岭之间的道路。

  从空中俯瞰,便会发觉这条路更像是秦岭这座巨大山脉的边檐栈道,险峻异常。

  亲自走在这条路上,李治才知从洛阳运粮,为何如此艰难。

  潼关以东,有一处黄巷坂,长约五里,被称为“五里暗门”。

  其道路狭窄险峻,暗无天日,走在其中,抬头看不到天空。故曰暗门。

  正是这样的狭窄小路,导致陆路运粮不易,造成长安城缺粮的情况。

  过潼关后,继续向东,很快来到函谷关。

  此关距离三门峡很近,李治想要瞧一瞧三门峡的情况,便下令队伍驻扎在函谷关。

  次日清晨,他只带着薛仁贵、王及善等军士,攀登上了函谷关最高峰,望气台。

  望气台是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峰,最适合俯瞰山河。

  函谷关和潼关一样,都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美誉。

  与潼关相比,函谷关还多了一处天险,那便是关口东边的弘农涧。

  正因此关建于涧谷之间,深险如函,故得名“函谷”。

  函谷之内,先后修了三座关口,分别是:秦关、汉关和魏关。

  李治所攀登的关口,便是秦关。

  要想攻破这座关口,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涧。

  当年六国伐秦,秦国便是仰仗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李治站在望气台的城墙上,极目四方,此时方能深刻体会到山川地势之美。

  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令人有种丹田冲出一股气流,直冲脑门的感觉,酣畅淋漓,心中生出万丈豪情。

  长期积郁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也在这一刻,随之一空。

  这种感受不身临其境,万难体会。

  李治终于明白孙思邈为何让他离开长安,寻访名川大山。

  这种心境上的豁然开朗,在长安城是不可能体会到的。

  此时正值盛夏,山风鼓荡衣袍,吹散了炎热之气。

  李治迎风而立,侧头望着北面的三门峡谷。

  放眼望去,汹涌浑浊的河面上,能看到不少船只正在航行。

  数量不多,但航道已经通畅,可以为长安输送物资。

首节 上一节 343/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